论张洁小说对女性主义的弘扬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z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洁步入文坛并非高擎着女性主义大旗而创作,但女作家天生的性别意识、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在作品中不知不觉地涌现出来,张洁早期小说是对男性为中心的男性神话的解构。张洁的小说让我们重新思考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妇女解放更深层面上的问题。
  【关键词】:张洁小说;女性主义;男性神话
  女作家张洁作带着《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时,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她用美好的心灵、善良的愿望、纯洁的目光,执着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理想人格的寻觅以及对精神文明的礼赞。张洁在谈到自已对创作的理解时曾说:创作是追求,不仅是事业的追求,而且是作家生活中追求的继续。在生活中尚未实现的理想往往在作品中先得到表现。她的作品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被无限“丰富的痛苦”所萦绕的精神之旅的笔记。但在用一种新的乌托邦话语完成一种意识形态实践的民族寓言的叙述中,张洁的创作是痛苦的,她已深深地意识到男性并非神话的主角,但她的女主人公也没能成为主角,她与她笔下的主人公一样都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对于从“文革”的劫难中归来的作家来说,他们创作的一个共同主题便是复现过去的追求,复现理想的真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上,作家的整体写作都是为了民族再生构筑一个又一个的民族寓言(或历史神话)。对于这个神话的构筑,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已作为集体无意识积淀在男作家们的心中,当他们拿起笔时,他们的叙述依然是那延续千年的神话,他们塑造高大的男人,让这个男人承担起拯救民族、改造社会的责任。女作家稍微走得远了点,性别立场和历史真实使他们认识到男性并非拯救一切的救世主,男性也不可使女性得到真正解放。她们自觉地否定和解构着男性神话,然而找不到女性自身话语的写作,使她们也陷入了性别与写作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张洁在她的人物设置上我们可以看到她对男性中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形象与模式的反叛。与那种美丽、温柔、贤慧、内向而又无私的被男权文化臆造出来的“永恒的女性”相对照,张洁笔下几乎全是或老或丑,没多大魅力的女性角色,“把她们扔到大马路上,也不必担心有人拣了去,一个个像块风干牛肉”(《方舟》)。这仿佛是对男性中心意识强加于“女性”的不真实所指的极端反叛。她从人的平等的本能角度悟出男性中心意识的虚伪,张洁的女主人公不接受男性社会赋予的性别角色,她们想证明“她们是什么”而不是听从“她们应该是什么”的男性指令。她们不凭姿色取胜,而是凭智慧在男女两性的斗争中占有一席不败之地。对于女性而言,这份强烈的社会异己感的产生和坚持,无疑是女性性别的自觉。张洁的小说通过男性的缺席、女性以智慧的无性状态进入现实社会对男性中心意识形态进行了一次巧妙的解构。男权制世界的“自然性”“神圣性”“不可动摇性”及建立这个世界所凭借的男性优越的信念在张洁小说里毫无例外地受到了怀疑与否定。
  在张洁作品中,始终存在着灵与肉、爱情与婚姻的分离;如果说前者是人间的圣殿,后者则是现实的地狱;而灵与肉的统一和谐、爱情与婚姻的同生共存却无疑是女人和男人唯一可能获得的拯救与尘世的天国。而在张洁的作品中地狱与天国之间却无桥无舟。张洁的固执于灵魂与爱情,抗拒肉体与婚姻的跋涉是一个使她不断远离她所投奔又不断在奔逃中的迫近的怪圈,她陷入了一种话语和女性的进退维谷的困境。张洁所能做的只有逃遁了。女性的惶然、压抑与不满被一层更圣洁更虚幻的光环遮蔽了。这是一次明智的逃遁。在女性之真未被正视之前,这种天国的幸福、精神的升华也只能是一种叙事、一种虚构。女性最终得到的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张洁的逃遁还表现在对性的回避上,她幻想以无性别身份进入社会,把持进而改变男性中心意识形态,她竭力消除女性美的意义,总是把丑陋的长相与富有才智归于一类女性身上,这种外貌与才情的巨大反差“反映出作家对女性仪表美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偏执”[1]:女性追求仪表美难道仅仅是“为悦己者容”么?难道不是自尊自爱的体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女性?与此同时,她用另一类美貌和精神平庸的女性对应:钟雨与刻骨铭心相恋的爱人连手都没握过;。张洁这种对性的回避来千来男性中心意识的性压迫政治带给女性的恐惧心理。张洁还没能找到既消除耻辱又面对现实的女性话语,那么她只有逃避。张洁曾说,我觉得自己看女人常常是以一种男人的眼光或中性人的眼光,这表明作者创作时女性意识不足甚或缺失,男性眼光构成一种潜在的观照视角。回避性,在实质意义上等于回避了性别,其结果只能是使女性重新陷入一种禁锢当中,只能是继续使用男性视点、立场,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继续以男性为主体的统治。这大概是张洁提出“妇女并不是性而是人”[2]时始料不及的。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有诸多关于“人”(“大写的人”)、“人性”、自我、异化和潜在的关于性别的讨论。在那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这些讨论,是以放逐个体体验的集体经验为前提的,所谓的“集体经验”与“历史”无疑都是男性为中心的。在这样的国忧民意识的浓重。就张洁自己而言,她步入文坛并非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女性之身份、高擎着女性主义大旗而创作,但女作家天生的性别意识、女性深微的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仍在不知不觉中涌现出来。在1979年她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突破了当时爱情的禁区,她首先实现了“情主题”,表现出一种爱之于女性的不同的意义。从本质上说,这篇小说是反叛的,虽然小说只写到没有发展为肉体关系的婚外恋,但这种精神恋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对秩序的反叛力量。这种力量得到作家自身的认同,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女性在获得经济自主权后,妇女解放更深层面上的问题,这无疑是具有文化解构性质的力量。
  张洁的解构还表现在她的小说中对男女形象塑造的巧妙的反叛。我们可以从她早期的三部最具女性主义意义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来看。张洁的小说是一个女人所讲述的关于女人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的故事。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妻子的)丈夫,没有(女儿的)父亲,只有被生活磨练成熟的女人,这些女主角大多是中年知识女性,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现代文明武装了她们那个优秀的头脑,给了她们一双自己的真实的眼睛,而生活又教会她们如何识别真实与虚伪、高尚与拙劣,正因为如此她们成为痛苦者。因为她们身边的男性无法与之匹敌,无法与之对话、沟通。对于新一代的知识女性来说,孤独的含义不是没有丈夫、情人、儿子,而是在于没有爱、思恋、交心的对象。所以最后她们不得不从心理上到精神上都超越了男性。男性在张洁的笔下仅仅成为一个性别符号,要么陋于质、寡于情,是个外表漂亮、内心苍白的公子哥;或者是个靠敲榨、投机钻营为生的高级无赖,前者如《方舟》中的白复山、《祖母绿》中的左崴,后者如《方舟》中的魏经理;要么男人只是一个一直不曾在本文中露面的精神上的幻影,如《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老干部。在这些从外表到灵魂都显得苍白的男子形象中,流露着作者对历史上男性神话的大胆与怀疑:人类文化异化着女性的同时也不断异化着男性,使之懦弱利己。张洁宣告了所谓来自男性之拯救的虚妄。由此我们更能看到张洁的反叛意识,其巧妙之处就在于让男性缺席,使男性在本文中被架空,然后沦为一种空洞能指。
  参考文献:
  [1]方长安、张文民:《走不出的男权阴影———张洁小说新论》,《文艺评论》 2006年第3期。
  [2]刘慧英:《女人,并非特殊———张洁访问记》,香港《文汇报》 1989年6月25日。
其他文献
一、背景介绍  石榴婆报告这个公众号从2013年3月申请公众号作为个人号,于2015年10月15日完成认证,认证主体为上海静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专业媒体人成功转型为自媒体人的石榴婆报告运营者程燕,复旦科班出身,出色的英文和,又有美国大扎实的文笔功底,加之美国大选等国外采访经历,她把这个公号内容附加值放大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石榴婆报告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日推公众号,因为石榴婆本人程艳,周末不推送,
期刊
【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女性意识上的体现比较明显,夏洛特·勃朗特和曹雪芹两位作者不同的“女性主义”意识具体表现于简爱和林黛玉的形象中,就使这两个人物在安身立命的方式和自身内外的资质上形成鲜明对比。简·爱可以凭借“自力”实现独立,黛玉则缺少“自立”的能力,更没有独立的基础和条件。简·爱外表矮小平庸,然而灵魂却格外美丽。黛玉则是才情卓绝,貌压群芳,秀外慧中。  【关键词】:女性主义;独立;封建礼教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纯”音乐的叙事性: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中的身份认证和差异》的精读,从框架、属性、主旨方面用自己的理解写了本文章,不但学到了有关音乐本身的一些知识,也对音乐的人文、历史、社会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纯”音乐;叙事性;身份认证和差异  这篇文章选自露丝·索莉的《音乐学与差异:音乐研究中的社会性别和性》,一本专门论述音乐学和“差异”理论的人类学文集,也是第一本探
期刊
【摘要】:城市道路绿化带是城市的带状地被系统,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城市的意象,尤其是民族特色显著的地区,通常是通过城市的街道景观而获得的,道路绿地景观还能反映城市民族特色人文,也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道路绿化的景观构成对城市的形象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从道路绿化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道路绿化带树种选择的原则,道路带状绿化设计,现代道路景观的营造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
期刊
巴金,出生在1904年,于2005年去世。他的人生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长度,也取得了不凡的“宽度”。巴金原名李荛棠,字芾甘。在他的童年时期,他所生活的社会是处于封建统治时期的中国,在他青年时期,我国又动荡不安,巴金晚年的时候,祖国和谐开放统一。在我眼中,他不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而更多的是一段传奇。从他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他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见证了中华的崛起。  一、巴金的生平  “巴金”
期刊
【摘要】: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常见的艺术表达手法就是互见现象,主要就是指在进行文本创作的时候要不断的去借鉴前辈文章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意境的表达方式,典故的选取以及所选取的修辞手法。在进行文章主题表达的时候可以进行更好的表现出作者自己的个人价值,文章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就是从这一文学现象出发,在唐诗宋词两个不同的文学体裁中进行互见现象的研究,在进行文学差异化的表达上面互见现象往往有其独
期刊
【摘要】:曹丕所做的《典论·论文》反映了人们在文学观念上的自觉性,它是对文学独立不朽价值的一种强调,是汉末使其丧乱所带来的士人精神取向的一种必然表现,并且使得文学创作的繁荣更近一步,当然也开始引发人们的这种文学至上的意识,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由于齐梁时代的文学过热而导致现时的盛极而衰。《文心雕龙》所产生的年代正是那个文学过热的时代,所以在这部巨著身上打下了文学过热的时代烙印以及文学至上的思想烙印
期刊
【摘要】:《风景谈》是矛盾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1940年底的重庆。矛盾先生应邀访问延安,写下了这篇《风景谈》,本文叙述了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理解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风景谈》;六幅风景;联系  《风景谈》是矛盾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1940年底的重庆。作者于一九三八年冬至一九四○年四月在新疆学院教书。一九四○年五月到十月应朱德总司令到延
期刊
【摘要】:汪曾祺是散文大家。其散文没有恣肆的渲染,透着一股克制的含蓄空灵之美。凡人小事,乡土民情他娓娓道来,从中流露出他的真性情与自觉对平民的人文关怀意识。本文结合汪曾祺的个人经历,通过分析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分析其散文的叙述风格。  【关键词】:自然;人文关怀;叙述风格  在散文《自报家门》中,安妮·居里认为汪曾祺的作品中充满了水的元素,即使是写水不多的作品也往往透着水的感觉。很显然,这是与汪曾祺
期刊
嘎达梅林是流传很广的蒙族长篇叙事歌。讲的是六十多年前,东部哲里盟的一位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的斗争故事。全诗很长,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拟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局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局基本上是上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