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景谈》是矛盾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1940年底的重庆。矛盾先生应邀访问延安,写下了这篇《风景谈》,本文叙述了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理解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风景谈》;六幅风景;联系
《风景谈》是矛盾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1940年底的重庆。作者于一九三八年冬至一九四○年四月在新疆学院教书。一九四○年五月到十月应朱德总司令到延安访问,拜望了毛泽东主席,并在鲁迅艺术学院主讲“中国市民文学概论”。他亲眼看到了解放区军民的火热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因而写下了这篇赞美解放区生活的文章。风景谈,即谈风景。为了能在国统区发表,文章从谈风景的角度出发,运用曲笔,写得含蓄隐晦,揭示出深刻的寓意。什么叫“风景”?一般而言,指自然风景。广义而言,也应该包括人文方面的因素。当然,尤其是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也是风景的主宰者。当时董必武同志对茅盾说:“你这篇《风景谈》写的很好,那些检察官低能的很,你谈风景他们就没办法了。《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幅画:沙漠驼铃
“沙漠驼铃”作者以和读者促膝谈心的亲切语调,从“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一句引出对猩猩峡外沙漠的回忆,款款入题。先介绍沙漠风光时先总写它的广阔无边。又绘声绘色地说明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有了色彩,有了音响和生命力,和前面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段末尾,用简要的评论点明描写骆驼队的用意:“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二幅画:高原晚归
画面反映的是黄土高原(可看作是解放区的代名词)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欢愉心情。“高原耕晚”的景色描写:一是写景物和晚归的种地人用的是正衬笔法,二是画面中除点染了自然风光──秃顶的山和蓝天明月外,还特意描绘了人类劳力战胜大自然的成果──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的层层梯田,“在晚风中摇曳”的高秆植物以及“丛密挺立”,因其在山顶,“宛如人头上的怒发”的谷子。这样的描写隐藏着赞美人类劳力改造和美化大自然的含义。突出在自然和人类二者中间,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更伟大。
第三幅画 “生产”归来
它和第二幅画写的都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河畔夕归”,通过描写“鲁艺”师生从“生产”归来的场景,展现延安知识分子坚毅乐观、艰苦奋斗,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高贵品格。
第四幅画:石洞学习
“石洞避雨”捕捉住偶然的场景,来透视延安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纯洁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朴实高尚的情操。
第五幅画:桃林小憩
四、五两幅画旨在表明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能够填补自然界的贫乏,较前面两幅画,意义又深了一层。“桃林休憩”则别具一格。用物质生活的简朴突出精神生活的丰富。茶社的简陋粗朴是显而易见的:“这里的风景之所以值得留恋”,不应该单从风景的角度去看,而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这就是“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延安所特有的“革命氛围”造成解放区特有的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第六幅画:北国晨号
作者认为画面上这些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第一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北国晨号”作者选取解放区随处可见的最平凡最普通然而又是最本质的场景,晨风中拂动的火红绸子,霞光中闪着寒光的刺刀,额角异常发亮的小号兵和犹如雕像般的战士,显示了解放区军民随时准备和敌人浴血奋战、决不后退、决不屈服的钢铁意志和驱逐日寇、解放国土、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所以作者说“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而在抗日战争时期,驱逐日寇、解放祖国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最高民族使命,因此作者寄托深沉的赞颂道:“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个结尾刚劲有力,余味丰厚而隽永,对突出中心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幅画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画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描写的对象是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而且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是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而写人当中又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地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课文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断,构成六幅色调鲜 丽的画面。沙漠驼铃、高原耕晚、河畔夕阳,石洞避雨、桃林休憩和北国晨号。六幅画面,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达了下列的思想: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体现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民族精神的延安军民最伟大。描写层层深入,意境步步深化 。
文章描写的六个风景片断,从写一般人到写革命者,再到写手握钢枪的革命战士;从写人类的一般活动可以使自然改观,到写革命者的革命活动、革命精神可以创造第二自然,再到写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革命气概和革命力量,可以改造社会,创造未来。描写步步深入,意境步步深化,从而把作者对解放区革命战士和革命事业的歌颂赞美之情,层层推向最高潮。
本文充分发挥了散文艺术自由活泼,不受约束的特点,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等等。这些画面不是孤立的,散乱的,六幅画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风景谈》;六幅风景;联系
《风景谈》是矛盾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1940年底的重庆。作者于一九三八年冬至一九四○年四月在新疆学院教书。一九四○年五月到十月应朱德总司令到延安访问,拜望了毛泽东主席,并在鲁迅艺术学院主讲“中国市民文学概论”。他亲眼看到了解放区军民的火热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因而写下了这篇赞美解放区生活的文章。风景谈,即谈风景。为了能在国统区发表,文章从谈风景的角度出发,运用曲笔,写得含蓄隐晦,揭示出深刻的寓意。什么叫“风景”?一般而言,指自然风景。广义而言,也应该包括人文方面的因素。当然,尤其是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也是风景的主宰者。当时董必武同志对茅盾说:“你这篇《风景谈》写的很好,那些检察官低能的很,你谈风景他们就没办法了。《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幅画:沙漠驼铃
“沙漠驼铃”作者以和读者促膝谈心的亲切语调,从“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一句引出对猩猩峡外沙漠的回忆,款款入题。先介绍沙漠风光时先总写它的广阔无边。又绘声绘色地说明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有了色彩,有了音响和生命力,和前面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段末尾,用简要的评论点明描写骆驼队的用意:“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二幅画:高原晚归
画面反映的是黄土高原(可看作是解放区的代名词)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欢愉心情。“高原耕晚”的景色描写:一是写景物和晚归的种地人用的是正衬笔法,二是画面中除点染了自然风光──秃顶的山和蓝天明月外,还特意描绘了人类劳力战胜大自然的成果──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的层层梯田,“在晚风中摇曳”的高秆植物以及“丛密挺立”,因其在山顶,“宛如人头上的怒发”的谷子。这样的描写隐藏着赞美人类劳力改造和美化大自然的含义。突出在自然和人类二者中间,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更伟大。
第三幅画 “生产”归来
它和第二幅画写的都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河畔夕归”,通过描写“鲁艺”师生从“生产”归来的场景,展现延安知识分子坚毅乐观、艰苦奋斗,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高贵品格。
第四幅画:石洞学习
“石洞避雨”捕捉住偶然的场景,来透视延安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纯洁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朴实高尚的情操。
第五幅画:桃林小憩
四、五两幅画旨在表明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能够填补自然界的贫乏,较前面两幅画,意义又深了一层。“桃林休憩”则别具一格。用物质生活的简朴突出精神生活的丰富。茶社的简陋粗朴是显而易见的:“这里的风景之所以值得留恋”,不应该单从风景的角度去看,而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这就是“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延安所特有的“革命氛围”造成解放区特有的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第六幅画:北国晨号
作者认为画面上这些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第一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北国晨号”作者选取解放区随处可见的最平凡最普通然而又是最本质的场景,晨风中拂动的火红绸子,霞光中闪着寒光的刺刀,额角异常发亮的小号兵和犹如雕像般的战士,显示了解放区军民随时准备和敌人浴血奋战、决不后退、决不屈服的钢铁意志和驱逐日寇、解放国土、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所以作者说“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而在抗日战争时期,驱逐日寇、解放祖国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最高民族使命,因此作者寄托深沉的赞颂道:“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个结尾刚劲有力,余味丰厚而隽永,对突出中心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幅画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画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描写的对象是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而且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是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而写人当中又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地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课文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断,构成六幅色调鲜 丽的画面。沙漠驼铃、高原耕晚、河畔夕阳,石洞避雨、桃林休憩和北国晨号。六幅画面,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达了下列的思想: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体现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民族精神的延安军民最伟大。描写层层深入,意境步步深化 。
文章描写的六个风景片断,从写一般人到写革命者,再到写手握钢枪的革命战士;从写人类的一般活动可以使自然改观,到写革命者的革命活动、革命精神可以创造第二自然,再到写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革命气概和革命力量,可以改造社会,创造未来。描写步步深入,意境步步深化,从而把作者对解放区革命战士和革命事业的歌颂赞美之情,层层推向最高潮。
本文充分发挥了散文艺术自由活泼,不受约束的特点,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等等。这些画面不是孤立的,散乱的,六幅画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