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然而当前多数公开课与现行提倡的教学模式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协调或者矛盾。本文根据笔者自身经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公开课 素养 改革
青年教师从“偶像派演员”变成“实力派演员”,上公开课是让他们能够快速成长的一条必经之路。虽然上一节公开课,尤其是一节震撼人心的优质公开课会很耗时间和精力,很累人,可是对自身专业素养能力的提升却是非常有效而快速的。只有上了一节好课,才能知道一节课好在哪,才能知道如何准备去上好一节课,才能知道上一节好课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公开课的准备与评价方式
1.应提前做好课前准备
为了有一个好的公开课,提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家里要来客人,必须要打扫庭院,准备一场盛宴一样,在准备中也有紧张感,在展示中也有兴奋感。这就像生活,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一年四季都是“粗茶淡饭”。而客人的经常光顾,使主人的“家政技能”一日千里。青年教师逐渐克服了曾经的率性行为,开始准确计算课上40分钟的效率。“整顿衣裳起敛容”的确很难,但在“整理”和“约束自己”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正变得干净漂亮。当教学在一个精心准备和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而受到表扬时,你会感到成功的喜悦。
2.教與学的设计应更具有开放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依“剧本”演故事。“剧本”就是教学大纲,表演者是学生,教师只是导演。对于一节课来说,剧本基本上定了,若要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尽情发挥其“演技”。现在很多教学设计都设有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还有设定在哪个时间点所发生的行为。这种“理想化”的设计,不但禁锢了教师的思想,还约束了学生的思考。虽然有利于课堂的进行,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难达成理想的教学目的。因此,教与学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3.课堂评价的方式应更具有多元化
常听到有人说:这节课结束时没有进行总结,所以这节课不够完整。这类评价完全没有必要。一节课的完整性固然很重要,但完美处理一节课的容量、达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因为往往起到教学作用的不是有头有尾,而可能是教学中的某个环节。如:讲到加速度概念时,学生当中产生了很多疑问,而有些疑问不在教师的设置范围内,如何处理呢?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处理好学生的疑问再进行下一步教学。二是绕过问题按教案顺利完成教学。处理完学生的“额外”疑问可能导致一节课的不完整。公开课上,多数教师会选择跳过这些问题而追求完成教学,然而这恰好是学生“学”的过程。因此不能为了完成“教”而放弃了“学”,这样处理方法可能恰好把学生的热情浇灭了。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某个特定的情境里触发了学生心弦而产生的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处理所发现的问题比耽误这节课完整性的影响更重要。与其用“完整性”来衡量一节公开课的成功,还不如将视线转到如何引起学生发现问题的这个点上更有意义。因为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教学设计具有开放性,课堂评价应更具有多元化。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等因素来评价课堂效果。
4.应从评教师的“教”转向评学生的“学”
听完一节公开课,很多评课教师都是说这个点应该怎么怎么教,那个知识点教师应该怎么处理等意见,各人将自己的教学方案都说出来,什么讨论式、启导式等教学方法以课室论剑的方式比较着。并且非常关注任课教师有没有熟练掌握大纲的重点、难点,这种是非常传统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为主体。其实同样的一节课在不同的班上会由于学生认知、班风学风等差异,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一节课教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如同听故事一般,学生还是不会,那意义何在呢?一节公开课更应关注:学生如何学?学生的表达与关注点在哪里?学生学习出现疑问如何解决等等。讨论这些问题是不是要比讨论如何教更有意义呢?学生在讨论中有没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意见,有没有质疑教师问题的勇气,有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著,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更重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会了学习比教师给他灌注知识更有意义,更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人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被灌输到老。因此公开课更应关注学生如何学而非教师如何教。
二、公开课选题与教学设计
1.各种课型试一遍,百花齐放才是春
很多青年教师准备公开课课题时,总下意识的挑选自己习惯上的或者擅长上的课型,规避那些难上的。比如在一堂作业(试卷)分析课、考点复习课和新知识讲授课里挑选,绝大多数教师会选择上新课,因为这样的课容易把握,可参考借鉴的也多。但每次选择同种课型,就很难发现在其他课型中存在的问题,出现学生时代的“偏科”现象,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在教学生涯的前五年内,笔者尝试了新知识讲授课、作业分析课、复习课、实践操作课、现场写作课等公开课课型,不管是担任语文教师还是文秘专业教师,各种课型都试一试,请同仁前辈专家来点评一下。在五年后,对任何课型的公开课笔者都能做到手中有“粮”不乱不慌。
2.大浪淘沙找亮点,奇思妙想化用之
在定好课题之后,很多青年教师习惯去网上找资料,围绕这个课题,广泛搜集各方面的备课信息,查阅网上相关课题的教案、课件等资料,看别人是如何设计这堂课的,有没有教学设计和PPT可以借用,如果有,就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创新。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不是不行,但是次序错了。最好是先熟读教材,有零星的想法或火花先记录下来,有教学思路的也先尝试列出条框,即便是蹒跚学步,那也是自己走的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找资料进行海选、吸收、精选、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兼容并蓄、化为己用,最终形成有强烈个人思维印记的教学设计。否则经常会出现青年教师生硬套用某个有创意的课堂形式,最后却没有任何亮点可言,还会成为鸡肋甚至是课堂的拖累。 3.学生主体重关注,教学设计细准备
在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让学生…”等为教学目标。那么,谁来训练呢?答案只能是教师。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里被忽略了。事实上,它反映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忽视了课堂主体。因此,从备课开始,我们就应该改变和更新课堂观念。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基础。只有师生共同努力,相互交流,才能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体”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知识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速的。教科书提供的只是基础,要与时俱进的话,必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课堂上的教材則需要教师精心整合。一堂课绝不能照本宣科,教材要有“触发”技能,学生学完后会触类旁通才是学有所成。
4.课堂语言精打磨,教师形象显素养
课堂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说出每一句话,学生的答案,甚至是教师的每一个关键动作,预测学生可能的答案等。建议年轻教师在备课时把课堂语言都写下来。这种备课的过程相当于从薄到厚的读书过程。这种方法看似费时费力,但能使教学语言越来越精细,思想越来越清晰,课堂效率越来越高。当然,如何写详细的案例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情况。做每件事都要细节化,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对本课的准备工作很重要,而且对今后青年教师的教学和自身业务的改进也很重要。公共课的准备必须经过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才能使这一课取得成功。
教师课堂形象也就是教态,是教师的态度和体态的总称,包括表情、眼神、手势、站立和走姿以及服饰。尽量穿相关的职业服装,显得大方、干净整洁。女教师可以化妆,展现人的精神,给学生和教师一个更好的第一印象。
5.课前试讲查疏漏,课后反思促提升
无论多么熟悉上课前的教学计划,最好给学生一次试讲,以获得更直接、更丰富的经验,这是更切合实际的。学生是教学的旗帜,指导我们的教学方向,控制我们的课堂。你也可以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排练。课前讲课有助于教师理清功课,加深印象,确保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你想“重新思考”吗?当然,因为没有完美的课,而且“没有思想,没有教师”,没有“反思”教学,就停滞不前,创新不可能开始。但是“反思”应该找到整个教学项目的结合点,抓住机遇,换句话说,“反思”在需要反思的时候应该是“反思”。事实上,一个好的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教师,也就是说,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三、小结
开放的课堂不仅使年轻教师坚强、成熟、开放,而且丰富和美化了精神世界。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开放课程是最好的“熔炉”——可以在各种各样的书籍中充实自己;站在许多“大师”的帮助下,可以在仔细的“设计”中避免许多弯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你突然回首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公共课的舞台上,所取得的不仅仅是一些“杰作”,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美好生活。在开放课上仔细设计是必要的,就像生活一样,没有仔细的计划,就不可能变得完美。
参考文献:
[1]孔杏格,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优化教学设计[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8(09).
[2]郭丽丽,刘妍,杨富巍,朱元成,论化学学科思想的教学全过程培养[J].中学化学,2018(07).
(作者单位:象山县技工学校)
关键词:公开课 素养 改革
青年教师从“偶像派演员”变成“实力派演员”,上公开课是让他们能够快速成长的一条必经之路。虽然上一节公开课,尤其是一节震撼人心的优质公开课会很耗时间和精力,很累人,可是对自身专业素养能力的提升却是非常有效而快速的。只有上了一节好课,才能知道一节课好在哪,才能知道如何准备去上好一节课,才能知道上一节好课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公开课的准备与评价方式
1.应提前做好课前准备
为了有一个好的公开课,提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家里要来客人,必须要打扫庭院,准备一场盛宴一样,在准备中也有紧张感,在展示中也有兴奋感。这就像生活,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一年四季都是“粗茶淡饭”。而客人的经常光顾,使主人的“家政技能”一日千里。青年教师逐渐克服了曾经的率性行为,开始准确计算课上40分钟的效率。“整顿衣裳起敛容”的确很难,但在“整理”和“约束自己”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正变得干净漂亮。当教学在一个精心准备和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而受到表扬时,你会感到成功的喜悦。
2.教與学的设计应更具有开放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依“剧本”演故事。“剧本”就是教学大纲,表演者是学生,教师只是导演。对于一节课来说,剧本基本上定了,若要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尽情发挥其“演技”。现在很多教学设计都设有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还有设定在哪个时间点所发生的行为。这种“理想化”的设计,不但禁锢了教师的思想,还约束了学生的思考。虽然有利于课堂的进行,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难达成理想的教学目的。因此,教与学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3.课堂评价的方式应更具有多元化
常听到有人说:这节课结束时没有进行总结,所以这节课不够完整。这类评价完全没有必要。一节课的完整性固然很重要,但完美处理一节课的容量、达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因为往往起到教学作用的不是有头有尾,而可能是教学中的某个环节。如:讲到加速度概念时,学生当中产生了很多疑问,而有些疑问不在教师的设置范围内,如何处理呢?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处理好学生的疑问再进行下一步教学。二是绕过问题按教案顺利完成教学。处理完学生的“额外”疑问可能导致一节课的不完整。公开课上,多数教师会选择跳过这些问题而追求完成教学,然而这恰好是学生“学”的过程。因此不能为了完成“教”而放弃了“学”,这样处理方法可能恰好把学生的热情浇灭了。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某个特定的情境里触发了学生心弦而产生的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处理所发现的问题比耽误这节课完整性的影响更重要。与其用“完整性”来衡量一节公开课的成功,还不如将视线转到如何引起学生发现问题的这个点上更有意义。因为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教学设计具有开放性,课堂评价应更具有多元化。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等因素来评价课堂效果。
4.应从评教师的“教”转向评学生的“学”
听完一节公开课,很多评课教师都是说这个点应该怎么怎么教,那个知识点教师应该怎么处理等意见,各人将自己的教学方案都说出来,什么讨论式、启导式等教学方法以课室论剑的方式比较着。并且非常关注任课教师有没有熟练掌握大纲的重点、难点,这种是非常传统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为主体。其实同样的一节课在不同的班上会由于学生认知、班风学风等差异,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一节课教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如同听故事一般,学生还是不会,那意义何在呢?一节公开课更应关注:学生如何学?学生的表达与关注点在哪里?学生学习出现疑问如何解决等等。讨论这些问题是不是要比讨论如何教更有意义呢?学生在讨论中有没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意见,有没有质疑教师问题的勇气,有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著,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更重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会了学习比教师给他灌注知识更有意义,更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人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被灌输到老。因此公开课更应关注学生如何学而非教师如何教。
二、公开课选题与教学设计
1.各种课型试一遍,百花齐放才是春
很多青年教师准备公开课课题时,总下意识的挑选自己习惯上的或者擅长上的课型,规避那些难上的。比如在一堂作业(试卷)分析课、考点复习课和新知识讲授课里挑选,绝大多数教师会选择上新课,因为这样的课容易把握,可参考借鉴的也多。但每次选择同种课型,就很难发现在其他课型中存在的问题,出现学生时代的“偏科”现象,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在教学生涯的前五年内,笔者尝试了新知识讲授课、作业分析课、复习课、实践操作课、现场写作课等公开课课型,不管是担任语文教师还是文秘专业教师,各种课型都试一试,请同仁前辈专家来点评一下。在五年后,对任何课型的公开课笔者都能做到手中有“粮”不乱不慌。
2.大浪淘沙找亮点,奇思妙想化用之
在定好课题之后,很多青年教师习惯去网上找资料,围绕这个课题,广泛搜集各方面的备课信息,查阅网上相关课题的教案、课件等资料,看别人是如何设计这堂课的,有没有教学设计和PPT可以借用,如果有,就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创新。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不是不行,但是次序错了。最好是先熟读教材,有零星的想法或火花先记录下来,有教学思路的也先尝试列出条框,即便是蹒跚学步,那也是自己走的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找资料进行海选、吸收、精选、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兼容并蓄、化为己用,最终形成有强烈个人思维印记的教学设计。否则经常会出现青年教师生硬套用某个有创意的课堂形式,最后却没有任何亮点可言,还会成为鸡肋甚至是课堂的拖累。 3.学生主体重关注,教学设计细准备
在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让学生…”等为教学目标。那么,谁来训练呢?答案只能是教师。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里被忽略了。事实上,它反映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忽视了课堂主体。因此,从备课开始,我们就应该改变和更新课堂观念。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基础。只有师生共同努力,相互交流,才能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体”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知识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速的。教科书提供的只是基础,要与时俱进的话,必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课堂上的教材則需要教师精心整合。一堂课绝不能照本宣科,教材要有“触发”技能,学生学完后会触类旁通才是学有所成。
4.课堂语言精打磨,教师形象显素养
课堂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说出每一句话,学生的答案,甚至是教师的每一个关键动作,预测学生可能的答案等。建议年轻教师在备课时把课堂语言都写下来。这种备课的过程相当于从薄到厚的读书过程。这种方法看似费时费力,但能使教学语言越来越精细,思想越来越清晰,课堂效率越来越高。当然,如何写详细的案例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情况。做每件事都要细节化,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对本课的准备工作很重要,而且对今后青年教师的教学和自身业务的改进也很重要。公共课的准备必须经过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才能使这一课取得成功。
教师课堂形象也就是教态,是教师的态度和体态的总称,包括表情、眼神、手势、站立和走姿以及服饰。尽量穿相关的职业服装,显得大方、干净整洁。女教师可以化妆,展现人的精神,给学生和教师一个更好的第一印象。
5.课前试讲查疏漏,课后反思促提升
无论多么熟悉上课前的教学计划,最好给学生一次试讲,以获得更直接、更丰富的经验,这是更切合实际的。学生是教学的旗帜,指导我们的教学方向,控制我们的课堂。你也可以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排练。课前讲课有助于教师理清功课,加深印象,确保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你想“重新思考”吗?当然,因为没有完美的课,而且“没有思想,没有教师”,没有“反思”教学,就停滞不前,创新不可能开始。但是“反思”应该找到整个教学项目的结合点,抓住机遇,换句话说,“反思”在需要反思的时候应该是“反思”。事实上,一个好的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教师,也就是说,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三、小结
开放的课堂不仅使年轻教师坚强、成熟、开放,而且丰富和美化了精神世界。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开放课程是最好的“熔炉”——可以在各种各样的书籍中充实自己;站在许多“大师”的帮助下,可以在仔细的“设计”中避免许多弯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你突然回首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公共课的舞台上,所取得的不仅仅是一些“杰作”,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美好生活。在开放课上仔细设计是必要的,就像生活一样,没有仔细的计划,就不可能变得完美。
参考文献:
[1]孔杏格,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优化教学设计[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8(09).
[2]郭丽丽,刘妍,杨富巍,朱元成,论化学学科思想的教学全过程培养[J].中学化学,2018(07).
(作者单位:象山县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