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新闻学的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追踪媒体变革前沿,通过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全媒体采编技能。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依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实践基地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使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化,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四维融合”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在新闻实务课程中如何加强高校与主流媒体协同育人,有助于深化新闻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专业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课程思政
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相关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追踪媒体变革前沿,通过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全媒体采编技能。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传媒的发展,推进新闻实务教学质量提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实践基地,从2007年3月起开设《准记者南方训练营》选修课,探索新闻学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培养学生深入基层、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的能力,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四维融合”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11月,《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随后还被纳入首批广东省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这也是对该课程十几年来持续探索的一种肯定。本文对《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做法进行梳理,探讨在新闻实务课程中如何加强高校与主流媒体协同育人,以期深化新闻实践教学改革。
一、协同育人助力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化
新闻实务教学主要包括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和新闻摄影等方面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教师多是单向讲授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参与性。“只教不练”、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往往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存在着与媒体新闻生产脱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因而教学效果不佳。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暨南大学将专业社会实践《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列入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实践能力培养与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开设,得益于实践基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大力配合、支持。2006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董事长、社长范以锦从媒体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出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提出要加强新闻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与主流媒体共建实践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于是就有了开设“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构想。作为跨越传媒业界与学界的领导者,范以锦教授在课程总体设计、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充分发挥了他的统筹、协调能力。首期训练营于2007年开营,迄今已持续了10多年。
依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实践基地,暨大与媒体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熟练运用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知识,深入认识社会,参与主流媒体新闻生产工作,寻找中国故事,提升主题报道、深度报道采写能力,具有开阔视野的“一专多能”型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传媒英才绝不是在课堂上和书斋中就可以熏陶出来的,而是要将专业知识、媒介技术应用与媒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新闻现场摸打滚爬,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不断经受打磨和历练,才能真正将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应充分激活,使政治素养、政策把握、理论认识、业务水平都能得到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增强。《准记者南方训练营》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而不是批量生产出只懂采写编技能、核心竞争力弱、学养与格局不高、可塑性和适应性差的“新闻技工”。对此,训练营启动初期,老师们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传媒院校既不是纯学术型的科研机构,也不是培养‘新闻技工’的职业学校,我们的传媒大学生既不要把自己关在书斋里,成为新闻经验贫乏的‘空头理论家’,也不要把自己降低到无理论厚度而只懂肤浅技术操作的‘新闻技工’。”①因此,训练营不只是着眼于提升学员的采写编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适用对象,是新闻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他们修完《新闻理论》《新闻采写》等课程后,对新闻学知识体系和业务操作有了基本认识,掌握了新闻采写必要的技能,为专业社会实践提供了一定基础。按照选修课的规定,对符合学分绩点条件、志愿参加训练营的学员,与专业紧密结合进行社会实践训练。
专业社会实践课的运行,必须有规范化的组织形式,才能使其深入、持续、有效地开展。在组织方式上,《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分为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两个既分开又相互关联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专题讲座,在暨南大学举办。每期训练营开营后,课程团队邀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10位采写经验丰富并擅长理论总结的记者来学校,分别为学员作10次讲座。记者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將责任担当、使命意识、人民情怀融入讲座之中,讲述自己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亲身经验,如何用脚深入现场、用眼审视世界、用脑洞悉本质、用笔再现事实,如何增强正面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谛,激励他们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记者的专题讲座,丰富了新闻采写教学资源。
第二阶段是社会实践,在暑假进行。跟一般的暑期社会实践不同,《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听完系列讲座之后的训练营学员,假期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系列报刊和新媒体实习,便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掌握全媒体采编能力。学生在深入基层、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记者的指导下重点围绕做好主题报道全面锻炼采编和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如何报道成就、宣传典型、解读某项政策等方面下功夫,用勤快的双脚去寻找中国故事,从火热的生活中选择和提炼新闻主题。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谐发展的社会本质、民生幸福的价值追求、奋斗拼搏的社会主流,以及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这些都是准记者们着力学习报道的重点。 根据课程目标和实施特点,《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综合采用表现性评价、展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以更好地促进新闻工作者、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发展。具体而言,学生在听讲座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展示、选题策划、新闻采写、受众互动等情况,构成评价的主要指标。新闻工作者也参与评价过程,他们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任课教师综合考察学生听讲座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以及参与主题报道实践完成作品的情况,从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采写能力、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
二、构建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专业社会实践长期有效地开展,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都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支撑。《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综合效应,创新协同育人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完善专业社会实践的运行保障,构建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新闻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动力,关键在于形成学校与媒体相互沟通、共享双赢的机制。《准记者南方训练营》教学团队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同渠道,制订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做好平台设计与对接,共同协商具体实施方案,使课程共建有序展开。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基地活动有效衔接,健全合作制度,专业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重视与记者、编辑交流,完善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真正融入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价值创造过程。范以锦教授提醒学生:“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传媒业界需要三方面的创新能力:具有适应内容创新的过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把握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展趋势的能力。当下媒体同质化突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在差异化经营中找到出路。”②业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对新闻院系用好实践基地的促进。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推动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新闻业的认同感,为媒体不断输入新生力量做好铺垫。实践基地实则是学校、学生和媒体互利共赢的平台,学校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参与主题报道、深度报道的过程中更深入地认识新闻传播规律,而媒体通过实践基地“筑巢引凤”为自身培养了专业后备人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对参加训练营的暨大准记者们建立档案,对学员的专业实践和学业情况持续进行跟踪,10多年来一直是作为录用新员工的一项重要依据。训练营构建了新闻院系与主流媒体互动培养人才的模式,有利于主流媒体将选拔人才、择优录取的关口前移,这对参与训练营的学员也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效应。
实践基地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与其完善的领导与管理机制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组织实施过程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暨南大学领导进行宏观指导。该集团每年都会专门发文,要求各系列报刊和新媒体部门为训练营提供支持。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领导协调课程专题讲座、对接媒体及实践经费安排等问题,新闻系里曾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教授具体负责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任课教师加强与记者、编辑的联系,共同策划实践主题与内容,形成对学生实践指导的合力。
有组织、有步骤地把专业社会实践纳入课程化、基地化和机制化建设的科学轨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变革,有利于促进专业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让学生得到高质量教育。
三、专业课程实现“四维融合”育人
《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不只是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贯通,同时还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以新的育人观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展活动的深度,探索学校与媒体协同思政的路径,专业课程实现“技巧传授”“实践锻炼”与“思政引领”的融通,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四维融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揭示了新闻现象变化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的科学观念与学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闻传播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③。新时代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使命,对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记者南方训练营》致力于培养传媒英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输送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
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全面开启,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内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④从新闻院系面对的育人环境来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了原有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适应现实的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在21世纪“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新闻专业学生数量猛增,但有些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根基不牢,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传统了解不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党性原则缺乏清晰的认识,其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注重提升其知识素养、业务素养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与新闻职业价值观引领。
基于大思政观的理念,《准记者南方训练营》深挖课程育人元素,努力研究青年思想,贴近学生,将教师一人讲的课堂,转换为记者多人谈的专题讲座。记者专题讲座、学生参与采编实践的过程,使专业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有志于投身新闻事业的同学开启未来之门,增加其專业认同感,拓展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提高年轻人的公共参与能力,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铸魂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熔炉”的合力作用。《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充分挖掘专题讲座和专业社会实践的思政内涵,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训练营的整个实施过程,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用鲜活灵动的形式诠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上,新闻工作者走进课堂现身说法,然后学生在记者的带领下走进主流媒体和广阔社会,努力寻找中国故事,感受中国精神,把握中国价值。训练营在注重新闻采写经验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助推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新闻观。
在训练营的专题讲座环节,通过邀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名记者做专题讲座的方式,介绍其从业经验,讲述如何用好故事传播正能量、书写伟大时代的典型案例,勉励学生向新闻界前辈学习,坚持正确立场,明确角色使命和责任担当,以深厚的人民情怀行走新闻第一线。
在训练营的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努力融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采编团队,将理论认识与情境认知统一起来,通过参与主题报道、深度报道实现与知行交互,在亲历现场和梳理情境脉络中提炼新闻、感悟意义,提升理解社会的能力,强化责任意识与大局观念,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
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专业社会实践,《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专业兴趣、学习方法和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媒介化、社会实践化,以“课程思政”理念重构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参与、互动、反馈和评价,培养具有过硬思想政治素质、扎实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四、推进一流课程的持续建设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探索,《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在打造课程品牌特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从这里起步,他们中不少人毕业后已成为新闻媒体的骨干,如在训练营受训过的汤凯锋、肖文舸等同学,毕业后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为重点培养的正能量网红名记。该课程曾被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为“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创新项目”。该课程还在广州地区高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网、搜狐网、凤凰网等媒体报道了《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创新模式。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浪潮使媒体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兴趣在下降。课程改革创新是一项长期任务,《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将以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为契机,从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在注重传统媒体采编技能训练的同时,强化用新媒介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在课程团队、资源开发、课程群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努力深化实践育人成效,为全媒化复合型人才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未来已来,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将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场式、案例式、任务型等复合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掘专业社会实践的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推动学生“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使之具有家国情怀、担当意识和前沿视野,助力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人才成长。
注释:
①董天策.专业训练营:新闻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记者,2009(3):43.
②范以锦.新闻“微”茶座[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166.
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④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沪宁出席[N].人民日报,2019-03-19.
作者简介:陈伟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國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准记者南方训练营》负责人
编辑:白 洁
【关键词】专业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课程思政
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相关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追踪媒体变革前沿,通过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全媒体采编技能。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传媒的发展,推进新闻实务教学质量提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实践基地,从2007年3月起开设《准记者南方训练营》选修课,探索新闻学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培养学生深入基层、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的能力,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四维融合”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11月,《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随后还被纳入首批广东省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这也是对该课程十几年来持续探索的一种肯定。本文对《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做法进行梳理,探讨在新闻实务课程中如何加强高校与主流媒体协同育人,以期深化新闻实践教学改革。
一、协同育人助力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化
新闻实务教学主要包括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和新闻摄影等方面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教师多是单向讲授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参与性。“只教不练”、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往往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存在着与媒体新闻生产脱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因而教学效果不佳。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暨南大学将专业社会实践《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列入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实践能力培养与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开设,得益于实践基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大力配合、支持。2006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董事长、社长范以锦从媒体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出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提出要加强新闻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与主流媒体共建实践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于是就有了开设“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构想。作为跨越传媒业界与学界的领导者,范以锦教授在课程总体设计、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充分发挥了他的统筹、协调能力。首期训练营于2007年开营,迄今已持续了10多年。
依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实践基地,暨大与媒体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熟练运用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知识,深入认识社会,参与主流媒体新闻生产工作,寻找中国故事,提升主题报道、深度报道采写能力,具有开阔视野的“一专多能”型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传媒英才绝不是在课堂上和书斋中就可以熏陶出来的,而是要将专业知识、媒介技术应用与媒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新闻现场摸打滚爬,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不断经受打磨和历练,才能真正将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应充分激活,使政治素养、政策把握、理论认识、业务水平都能得到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增强。《准记者南方训练营》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而不是批量生产出只懂采写编技能、核心竞争力弱、学养与格局不高、可塑性和适应性差的“新闻技工”。对此,训练营启动初期,老师们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传媒院校既不是纯学术型的科研机构,也不是培养‘新闻技工’的职业学校,我们的传媒大学生既不要把自己关在书斋里,成为新闻经验贫乏的‘空头理论家’,也不要把自己降低到无理论厚度而只懂肤浅技术操作的‘新闻技工’。”①因此,训练营不只是着眼于提升学员的采写编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适用对象,是新闻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他们修完《新闻理论》《新闻采写》等课程后,对新闻学知识体系和业务操作有了基本认识,掌握了新闻采写必要的技能,为专业社会实践提供了一定基础。按照选修课的规定,对符合学分绩点条件、志愿参加训练营的学员,与专业紧密结合进行社会实践训练。
专业社会实践课的运行,必须有规范化的组织形式,才能使其深入、持续、有效地开展。在组织方式上,《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分为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两个既分开又相互关联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专题讲座,在暨南大学举办。每期训练营开营后,课程团队邀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10位采写经验丰富并擅长理论总结的记者来学校,分别为学员作10次讲座。记者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將责任担当、使命意识、人民情怀融入讲座之中,讲述自己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亲身经验,如何用脚深入现场、用眼审视世界、用脑洞悉本质、用笔再现事实,如何增强正面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谛,激励他们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记者的专题讲座,丰富了新闻采写教学资源。
第二阶段是社会实践,在暑假进行。跟一般的暑期社会实践不同,《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听完系列讲座之后的训练营学员,假期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系列报刊和新媒体实习,便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掌握全媒体采编能力。学生在深入基层、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记者的指导下重点围绕做好主题报道全面锻炼采编和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如何报道成就、宣传典型、解读某项政策等方面下功夫,用勤快的双脚去寻找中国故事,从火热的生活中选择和提炼新闻主题。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谐发展的社会本质、民生幸福的价值追求、奋斗拼搏的社会主流,以及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这些都是准记者们着力学习报道的重点。 根据课程目标和实施特点,《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综合采用表现性评价、展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以更好地促进新闻工作者、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发展。具体而言,学生在听讲座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展示、选题策划、新闻采写、受众互动等情况,构成评价的主要指标。新闻工作者也参与评价过程,他们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任课教师综合考察学生听讲座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以及参与主题报道实践完成作品的情况,从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采写能力、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
二、构建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专业社会实践长期有效地开展,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都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支撑。《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综合效应,创新协同育人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完善专业社会实践的运行保障,构建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新闻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动力,关键在于形成学校与媒体相互沟通、共享双赢的机制。《准记者南方训练营》教学团队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同渠道,制订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做好平台设计与对接,共同协商具体实施方案,使课程共建有序展开。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基地活动有效衔接,健全合作制度,专业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重视与记者、编辑交流,完善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真正融入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价值创造过程。范以锦教授提醒学生:“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传媒业界需要三方面的创新能力:具有适应内容创新的过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把握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展趋势的能力。当下媒体同质化突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在差异化经营中找到出路。”②业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对新闻院系用好实践基地的促进。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推动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新闻业的认同感,为媒体不断输入新生力量做好铺垫。实践基地实则是学校、学生和媒体互利共赢的平台,学校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参与主题报道、深度报道的过程中更深入地认识新闻传播规律,而媒体通过实践基地“筑巢引凤”为自身培养了专业后备人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对参加训练营的暨大准记者们建立档案,对学员的专业实践和学业情况持续进行跟踪,10多年来一直是作为录用新员工的一项重要依据。训练营构建了新闻院系与主流媒体互动培养人才的模式,有利于主流媒体将选拔人才、择优录取的关口前移,这对参与训练营的学员也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效应。
实践基地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与其完善的领导与管理机制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组织实施过程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暨南大学领导进行宏观指导。该集团每年都会专门发文,要求各系列报刊和新媒体部门为训练营提供支持。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领导协调课程专题讲座、对接媒体及实践经费安排等问题,新闻系里曾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教授具体负责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任课教师加强与记者、编辑的联系,共同策划实践主题与内容,形成对学生实践指导的合力。
有组织、有步骤地把专业社会实践纳入课程化、基地化和机制化建设的科学轨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变革,有利于促进专业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让学生得到高质量教育。
三、专业课程实现“四维融合”育人
《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不只是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贯通,同时还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以新的育人观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展活动的深度,探索学校与媒体协同思政的路径,专业课程实现“技巧传授”“实践锻炼”与“思政引领”的融通,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四维融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揭示了新闻现象变化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的科学观念与学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闻传播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③。新时代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使命,对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记者南方训练营》致力于培养传媒英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输送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
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全面开启,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内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④从新闻院系面对的育人环境来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了原有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适应现实的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在21世纪“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新闻专业学生数量猛增,但有些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根基不牢,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传统了解不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党性原则缺乏清晰的认识,其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注重提升其知识素养、业务素养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与新闻职业价值观引领。
基于大思政观的理念,《准记者南方训练营》深挖课程育人元素,努力研究青年思想,贴近学生,将教师一人讲的课堂,转换为记者多人谈的专题讲座。记者专题讲座、学生参与采编实践的过程,使专业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有志于投身新闻事业的同学开启未来之门,增加其專业认同感,拓展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提高年轻人的公共参与能力,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铸魂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熔炉”的合力作用。《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充分挖掘专题讲座和专业社会实践的思政内涵,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训练营的整个实施过程,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用鲜活灵动的形式诠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上,新闻工作者走进课堂现身说法,然后学生在记者的带领下走进主流媒体和广阔社会,努力寻找中国故事,感受中国精神,把握中国价值。训练营在注重新闻采写经验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助推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新闻观。
在训练营的专题讲座环节,通过邀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名记者做专题讲座的方式,介绍其从业经验,讲述如何用好故事传播正能量、书写伟大时代的典型案例,勉励学生向新闻界前辈学习,坚持正确立场,明确角色使命和责任担当,以深厚的人民情怀行走新闻第一线。
在训练营的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努力融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采编团队,将理论认识与情境认知统一起来,通过参与主题报道、深度报道实现与知行交互,在亲历现场和梳理情境脉络中提炼新闻、感悟意义,提升理解社会的能力,强化责任意识与大局观念,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
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专业社会实践,《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专业兴趣、学习方法和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媒介化、社会实践化,以“课程思政”理念重构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参与、互动、反馈和评价,培养具有过硬思想政治素质、扎实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四、推进一流课程的持续建设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探索,《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在打造课程品牌特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从这里起步,他们中不少人毕业后已成为新闻媒体的骨干,如在训练营受训过的汤凯锋、肖文舸等同学,毕业后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为重点培养的正能量网红名记。该课程曾被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为“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创新项目”。该课程还在广州地区高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网、搜狐网、凤凰网等媒体报道了《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创新模式。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浪潮使媒体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兴趣在下降。课程改革创新是一项长期任务,《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将以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为契机,从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在注重传统媒体采编技能训练的同时,强化用新媒介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在课程团队、资源开发、课程群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努力深化实践育人成效,为全媒化复合型人才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未来已来,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将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场式、案例式、任务型等复合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掘专业社会实践的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推动学生“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使之具有家国情怀、担当意识和前沿视野,助力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人才成长。
注释:
①董天策.专业训练营:新闻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记者,2009(3):43.
②范以锦.新闻“微”茶座[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166.
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④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沪宁出席[N].人民日报,2019-03-19.
作者简介:陈伟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國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准记者南方训练营》负责人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