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实验带来的教学突破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一节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实现了教学突破。本节的教学设计中将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相结合,在课堂上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经历探究过程,学习和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关键词:简单实验;探究方案;同课异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5-0004-3
  爱因斯坦说过:“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开端。”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时至今日,伽利略的思想仍旧影响至深,很多教师会有意识地将“逻辑和实验结合”的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实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一个实验足以改变一节课,这是我们在教授《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一节中的深刻体会。
  1 教学改进设想
  1.1 教材的设计思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内容编写主要体现了理论探究的思想。教材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探究方案设计到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将理论探究的要素比较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希望学生在认识弹性势能的同时也能学习理论探究的基本思路。
  1.2 创新设计的思路
  教材在本章的第一节安排了《追寻守恒量——能量》的内容,将能量转化的思想作为贯穿本章的主线。第四节《重力势能》从重力做功的角度研究重力势能,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内容相对独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有了前几节学习的基础,我们尝试着把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相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如何确定实验设计思想呢?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得出弹性势能Ep与弹簧的形变量x以及劲度系数k有关。在实验中测定弹簧的形变量x以及劲度系数k都比较容易,实验设计的中心就落在弹性势能Ep的测量上。由于学生此时还没有学习动能的表达式,还不能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测量,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能量转化的知识基础和本章前几节的教学铺垫,我们觉得可以引导学生将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来测量。
  如图1,如果将重物与竖直悬挂的轻弹簧相连,从弹簧原长位置释放重物,重物到达最低点时,重物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测出重物的质量和下落的最大高度h(即弹簧的形变量x)就能计算出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变化量mgh,也就完成了弹簧弹性势能Ep的测量。通过多次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出弹性势能Ep与弹簧的形变量x以及劲度系数k的关系。
  ■
  图1 实验过程
  2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该如何引导呢?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已经明确了“弹性势能”与“弹簧形变量”和“劲度系数”有关系,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之前教师就将实验器材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用现有的器材进行实验设计。我们课前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铁架台及附件、3个轻弹簧(劲度系数在10 N/m左右)、一组钩码(50 g一个)、刻度尺(长度为60 cm)、夹子、细线。
  实验设计的重点就是弹性势能的测量。经过本章第一节能量转化与守恒思想的初步学习,学生会想到借助转化思想测量弹性势能。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学生能够想到研究钩码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运动过程,利用钩码“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代替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以下是课堂上学生设计的测量弹性势能的方案实例:
  设计方案一:将挂有钩码的弹簧拉伸到某一位置释放,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钩码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研究钩码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通过高度变化,计算钩码的重力势能的增加量,就得到原来弹簧的弹性势能了。
  设计方案二:将压缩的弹簧释放,物体被竖直弹射出去,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都转化为物体的重力势能;通过高度变化,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增加量,得到原来弹簧的弹性势能。
  设计方案三:将挂有钩码的弹簧由原长释放,在整个下降过程中,钩码减少的重力势能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通过高度变化,计算钩码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得到最低点弹簧的弹性势能。
  师生一起评估每一组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种方案中的末状态时弹簧很可能不在原长,研究思路不够简捷;第二种方案中物体的弹射方向难以保证竖直,而且压缩量一般较小,不易准确测量;第三种方案比较方便、可行。
  3 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方案
  如何将实验设计与课本上的理论探究内容结合起来,而又配合得相得益彰呢?我们尝试着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采用不同的课堂结构进行教学,再加以比较。
  3.1 实验探究在先的课堂结构
  在该课堂结构中,我们将探究过程分为4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提出问题 → 学生猜想 →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验证 → 理论探究 → 得出结论
  ①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猜想影响弹性势能Ep的因素,即弹簧的形变量x以及劲度系数k。
  ②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其中的重点是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测量弹性势能的大小,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并交流讨论各个方案的优点和不足。
  ③挂不同数目的砝码进行实验,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
  ④按照课本上的思路进行理论探究,对比实验结果,得出最终的结论。
  3.2 理论探究在先的课堂结构   提出问题 → 学生猜想 → 理论探究 →
  设计实验方案 → 实验验证 → 得出结论
  在该课堂结构中,我们改变了上述环节的顺序,由①②③④调整为①④②③的顺序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数学推导出简单结果,会将实验研究大大简化:
  在平衡位置,根据平衡条件有
  mg=kx0(1)
  在物体下落的全过程中,根据能量守恒有
  mgh=■kx2(2)
  又因为物体是从原长释放,空间关系一定有
  h=x(3)
  联立(1)(2)(3)可得 x=2x0
  这样,实验中对“弹性势能”“最大形变量”“劲度系数”三个物理量的测量,就转化为对“最大形变量x”和“平衡位置形变量x0”的测量。只要x为x0的两倍,就完成了实验验证。
  我们发现,两个课堂结构各有特色,探究重点在实验和理论上有不同侧重,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课堂表现适当地加以采用。
  4 两个实验技巧
  ①在示意图中,利用穿过弹簧的软绳释放钩码,可以很好地保证钩码在竖直方向上振动的稳定性。
  ②在示意图中,利用手机的录像功能记录实验过程,可以准确地捕捉钩码在最低点时指针所指的刻度值。如果手机有“慢镜头”功能,效果更佳。
  5 教学感悟
  在物理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经历学习过程,学习和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我们觉得中学物理教学应该把“逻辑推理 实验验证”的方法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需要进行包含实验探究(或验证)环节在内的教学设计,而实验方案的突破则是改进教学设计的关键。
  尽管开展中学物理实验的条件有限,我们还是可以充分利用基本的器材做“简单实验”。我们认为“简单实验”也能帮助师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感悟:知识无处不在,简单的东西背后藏着深刻的物理规律,值得我们去探究。
  参考文献:
  [1]张维善,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栏目编辑 赵保钢)
其他文献
摘 要: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两届,本文就赛事中的实验技能比赛环节提出一些个人浅薄的看法,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供参考。  关键词: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实验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2-0016-3  笔者连续参与了两届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初中物理)基本功大赛,分别于2013年11
摘 要:针对如何有效开展初、高中重复性内容的教学,通过对比初、高中物理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实施教学,改进并反思其成效,并以此探讨该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重复性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深度学习又叫深层学习,由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与过程》(1976)一文中首次提出,
摘 要:在“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实验中,学生是根据金属杆“动起来”“怎样动”得出结论的,因此金属杆的“动”很关键。本文介绍的实验装置,改进了教材实验装置,便于学生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金属轨道;铝杆;学生电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8-0061-2  沪科版九年级教材第十七章第二节中的实验“科学探
摘 要: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恒定电流》一章的核心内容。该教学设计采用学生自主理论探究和通过微视频还原科学家真实探究的过程,运用科学史情景的探究教学方法,实施生态化物理教学,力求学生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核心概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且通过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思维”,提升学生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生态化;科学思
摘 要:分析近三年新课标I卷理综物理实验题,发现物理实验题是“形变”而“神不变”。“形变”包括实验目的变化、实验方法变化、实验器材变化、实验范围变化;“神不变”包括原理应用不变,创新思维不变,精确意识不变,命题导向不变。  关键词:新课标I卷;物理实验题;形变;神不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5-0051-3  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
摘要:本文通过学情分析、课程平台建设、教学模式设计、过程性评价设计等四要素的系统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结合课程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寻找课程实施过程中平台、教师、学生三个方面产生的问题,进而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2-0097-03  Abst
摘 要:中考复习课的常态模式:知識点罗列—典型习题和实验的讲解—学生当堂练习—教师点评—课后习题强化。在不断的讲练中,学生的解题技能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但是学习的兴味索然,不符合“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文章提出高效复习课架构:基于“单元设计”思想通盘统筹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明确复习的方向;利用DIS数字传感器重演重点实验,加深对“探究”的内涵理解,发展高阶思维;在“答—问”评价模式下,
摘 要:以故事的形式对“动量定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并对此设计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分析。  关键词: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优点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5-0040-3  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需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会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2.理解动量定理,学会
摘 要:通过案例分析,对不同时期人教版教材进行对比,探索新版教材给一线教学带来的变化。  關键词:人教版;教材对比;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原子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8-0059-3  本案例选自人教版新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的第4节《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模型》,在人教版旧版普通
摘 要:基于对科学探究内涵的正塑,本文通过构建科学教材内容的科学探究分级目标,设计不同的问题类型与呈现方式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生成。在以任务单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教学中,强调不同形式任务单的设计、开发与使用,引导学生经历融合STSE的任务单设计、源于馆场科技现象的任务单设计、基于技术与制作的任务单设计等,理解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科学探究没有单一的步骤等。进而以科学探究学生评价(VASI),结合学生研究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