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分析大连市土地生态环境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中心区搬迁改造模式、金州区特色农业模式及长山群岛海水养殖经济模式等三种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并从行政法律、资金和科技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 土地利用模式 大连市
一 大连市土地生态环境关键问题分析
根据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范围、形成规模、危害程度、治理难易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大连市土地生态环境关键问题主要存在于海水入侵、水土流失、矿山开采生态破坏及农业污染等几方面。
1.海水入侵危害严重
海水入侵逐年增加的趋势充分表明大连市生态环境因水资源短缺整体不断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好转。海水入侵是大连市面临的一个特殊的环境问题,大连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由沿海向内陆发展,并由点到线再发展到面,局部地段连接成片逐步形成,总的趋势是面积仍在增加。2009年全市海水入侵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海水入侵的危害在加剧。
2.水土流失严重
大连多山地丘陵,地貌呈鱼脊型,再加上暴雨较多,坡陡水急,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尤以水力侵蚀更为广泛,而风蚀和重力侵蚀较为局限,重力侵蚀以破坏性极强的突发性泥石流为主。2009年,大连市水土流失面积将近450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庄河市和普兰店市,三市合计4000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89%,其他县市区合计占11%。大连市全市现有潜在危险滑坡体400多处,金州以南有近40处。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较大。
3.矿山开采生态破坏严重
据调查,目前,大连市矿山用地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采矿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石灰岩类、大理石类、砂石类和粘土类等占矿山企业总数的90%以上。水泥灰岩矿主要分布在甘井子区、金州区及瓦房店地区;熔剂灰岩矿主要分布在甘井子区;玻璃用石英岩矿主要分布在庄河地区和旅顺口区;玻璃用白云岩矿主要分布在甘井子区;透闪石矿主要分布在庄河地区;金刚石矿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地区;地热水主要分布在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普兰店地区、瓦房店地区和庄河地区;矿泉水全市各区基本都有分布。矿产开采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4.农业生产过程污染加剧
农业在大连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生产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生产过程自身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影响,特别是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污染。
从大连市历年来农药使用情况来看,农药的使用以杀虫剂和杀菌剂为主,近年来除草剂的使用呈增加趋势。大连市大部分耕地均施用农药,据统计2000年大连市农药使用强度为2.13
千克/亩,而2009年达到2.50千克/亩,年均呈递增趋势。过量施用农药,一方面造成水果、蔬菜、粮食中的农药残留;另一方面,部分农药通过地表径流注入河、海水域,造成水体污染。
二 大连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探讨
1.模式一:城市中心区搬迁改造模式
大连市根据近中远郊情况各自不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类型的改造模式。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乡建街,建成城市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市化;对城市近郊规模较小的村屯,通过土地整理置换、异地腾迁等办法,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远郊规模较小的村屯,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对较为偏远的村屯,积极开展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2.模式二金州区特色农业模式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金州区向应镇苏家村作为全市第一个生态农业试点村,通过建立“农作物秸杆饲料 畜禽 粪尿 沼气 土地”这种良性循环模式,探索出一条资源集约利用的土地利用模式。对全市有很大的辐射作用,农村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乡镇建设从金州区开始全面展开。2000年金州区向应镇被国家正式命名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金州区经验成为大连市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解决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的成功范例。这种针对本区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以截水、蓄水、节水、保水为特征的水源补给模式,低山丘陵地带梯级配置资源的立体开发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的“种 养 加工、种 养 沼气”良性循环模式,“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和集科研、示范、科普、观赏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物质能源的多级利用,节约了资源和能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3.模式三长山群岛养殖经济模式
长山群岛由近400个岛礁组成。长山群岛运用生态学、环境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水产生产和森林旅游并举,以水产为基础,以森林旅游为先导的长山群岛经济模式”。发挥拥有天然海洋牧场的优势,大力发展人工海水养殖,生产盘纹鲍、刺参、虾夷扇贝、紫海胆等海珍品;注重森林生态的基础地位,采取扩大森林面积,改善森林质量,提高防护功能等措施,减少高耗水的农业种植面积,非常符合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发展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创新。如獐子岛镇人均耕地面积极少,户户有海水养殖项目,全岛统一成立一个渔业总公司,全体农民都成为总公司的职工,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向海洋要脂肪、要蛋白质,大大补充了耕地不足的缺陷。实现了规模效益,社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养活了全县最多的人口,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水平居全国前列,现在进入全面可持续发展新时期。
由此可见,模式一为旧城改造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模式二适合于农村发展应用,为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节约型农业提供了借鉴;模式三适合于海岛及沿海区域采纳。
三 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保障措施
1.行政法制保障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就是要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方式、利用过程方式及土地产品的消费方式,建立土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从环境法学和资源法学来看,建设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发挥其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作用,需要借助很多具体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法律制度。首先,应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化公共环境教育和环境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保证这种教育与意识培养的的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持续性,从而培养全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伦理价值和环境文化,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的人地伦理价值观念,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在思想上奠定基础。其次,应建立相关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信息报告制度及公众对土地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和获取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使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土地生态环境信息,认识到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立,既要完善现有的立法体系,还要对现有的《环境法》《资源法》进行创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现阶段,应在完善法制体系的同时,完善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执法、检查机构。
2.资金保障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立需要资金做支撑。结合大连市生态市建设以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建设资金的筹措一是面向社会,采用招标的方式筹措资金;二是吸引外资投入;三是民间筹措。在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建立确保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措建设资金,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地方性的建设项目,由地方负责投入。小型建设项目主要依靠民间投入和国家以工代赈。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土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投资,并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资金,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用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设。
3.科技保障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需要相应配套的技术支持,以实现环境资源投入最小,而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目标。应围绕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实际操作组织科技力量全面、系统、深入、科学地研讨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演化的自然规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监测、预测机制等;并配合法律体系的完善,鼓励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技术的创新与转化。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持。
参考文献
[1]夏楠.大连市海水入侵系统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郑楠等.基于RS与GIS的大连市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2)
[3]王丽娟、李悦铮.海岛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以长山群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
[4]刘英英等.基于GIS陇南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 土地利用模式 大连市
一 大连市土地生态环境关键问题分析
根据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范围、形成规模、危害程度、治理难易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大连市土地生态环境关键问题主要存在于海水入侵、水土流失、矿山开采生态破坏及农业污染等几方面。
1.海水入侵危害严重
海水入侵逐年增加的趋势充分表明大连市生态环境因水资源短缺整体不断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好转。海水入侵是大连市面临的一个特殊的环境问题,大连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由沿海向内陆发展,并由点到线再发展到面,局部地段连接成片逐步形成,总的趋势是面积仍在增加。2009年全市海水入侵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海水入侵的危害在加剧。
2.水土流失严重
大连多山地丘陵,地貌呈鱼脊型,再加上暴雨较多,坡陡水急,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尤以水力侵蚀更为广泛,而风蚀和重力侵蚀较为局限,重力侵蚀以破坏性极强的突发性泥石流为主。2009年,大连市水土流失面积将近450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庄河市和普兰店市,三市合计4000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89%,其他县市区合计占11%。大连市全市现有潜在危险滑坡体400多处,金州以南有近40处。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较大。
3.矿山开采生态破坏严重
据调查,目前,大连市矿山用地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采矿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石灰岩类、大理石类、砂石类和粘土类等占矿山企业总数的90%以上。水泥灰岩矿主要分布在甘井子区、金州区及瓦房店地区;熔剂灰岩矿主要分布在甘井子区;玻璃用石英岩矿主要分布在庄河地区和旅顺口区;玻璃用白云岩矿主要分布在甘井子区;透闪石矿主要分布在庄河地区;金刚石矿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地区;地热水主要分布在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普兰店地区、瓦房店地区和庄河地区;矿泉水全市各区基本都有分布。矿产开采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4.农业生产过程污染加剧
农业在大连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生产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生产过程自身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影响,特别是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污染。
从大连市历年来农药使用情况来看,农药的使用以杀虫剂和杀菌剂为主,近年来除草剂的使用呈增加趋势。大连市大部分耕地均施用农药,据统计2000年大连市农药使用强度为2.13
千克/亩,而2009年达到2.50千克/亩,年均呈递增趋势。过量施用农药,一方面造成水果、蔬菜、粮食中的农药残留;另一方面,部分农药通过地表径流注入河、海水域,造成水体污染。
二 大连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探讨
1.模式一:城市中心区搬迁改造模式
大连市根据近中远郊情况各自不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类型的改造模式。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乡建街,建成城市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市化;对城市近郊规模较小的村屯,通过土地整理置换、异地腾迁等办法,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远郊规模较小的村屯,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对较为偏远的村屯,积极开展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2.模式二金州区特色农业模式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金州区向应镇苏家村作为全市第一个生态农业试点村,通过建立“农作物秸杆饲料 畜禽 粪尿 沼气 土地”这种良性循环模式,探索出一条资源集约利用的土地利用模式。对全市有很大的辐射作用,农村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乡镇建设从金州区开始全面展开。2000年金州区向应镇被国家正式命名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金州区经验成为大连市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解决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的成功范例。这种针对本区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以截水、蓄水、节水、保水为特征的水源补给模式,低山丘陵地带梯级配置资源的立体开发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的“种 养 加工、种 养 沼气”良性循环模式,“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和集科研、示范、科普、观赏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物质能源的多级利用,节约了资源和能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3.模式三长山群岛养殖经济模式
长山群岛由近400个岛礁组成。长山群岛运用生态学、环境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水产生产和森林旅游并举,以水产为基础,以森林旅游为先导的长山群岛经济模式”。发挥拥有天然海洋牧场的优势,大力发展人工海水养殖,生产盘纹鲍、刺参、虾夷扇贝、紫海胆等海珍品;注重森林生态的基础地位,采取扩大森林面积,改善森林质量,提高防护功能等措施,减少高耗水的农业种植面积,非常符合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发展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创新。如獐子岛镇人均耕地面积极少,户户有海水养殖项目,全岛统一成立一个渔业总公司,全体农民都成为总公司的职工,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向海洋要脂肪、要蛋白质,大大补充了耕地不足的缺陷。实现了规模效益,社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养活了全县最多的人口,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水平居全国前列,现在进入全面可持续发展新时期。
由此可见,模式一为旧城改造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模式二适合于农村发展应用,为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节约型农业提供了借鉴;模式三适合于海岛及沿海区域采纳。
三 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保障措施
1.行政法制保障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就是要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方式、利用过程方式及土地产品的消费方式,建立土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从环境法学和资源法学来看,建设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发挥其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作用,需要借助很多具体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法律制度。首先,应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化公共环境教育和环境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保证这种教育与意识培养的的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持续性,从而培养全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伦理价值和环境文化,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的人地伦理价值观念,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在思想上奠定基础。其次,应建立相关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信息报告制度及公众对土地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和获取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使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土地生态环境信息,认识到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立,既要完善现有的立法体系,还要对现有的《环境法》《资源法》进行创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现阶段,应在完善法制体系的同时,完善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执法、检查机构。
2.资金保障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立需要资金做支撑。结合大连市生态市建设以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建设资金的筹措一是面向社会,采用招标的方式筹措资金;二是吸引外资投入;三是民间筹措。在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建立确保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措建设资金,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地方性的建设项目,由地方负责投入。小型建设项目主要依靠民间投入和国家以工代赈。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土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投资,并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资金,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用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设。
3.科技保障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需要相应配套的技术支持,以实现环境资源投入最小,而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目标。应围绕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实际操作组织科技力量全面、系统、深入、科学地研讨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演化的自然规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监测、预测机制等;并配合法律体系的完善,鼓励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技术的创新与转化。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持。
参考文献
[1]夏楠.大连市海水入侵系统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郑楠等.基于RS与GIS的大连市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2)
[3]王丽娟、李悦铮.海岛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以长山群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
[4]刘英英等.基于GIS陇南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