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市区城市垃圾的来源、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分析了城市垃圾对附近环境、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及危害,同时提出了市区城市垃圾治理建议。
【关键词】市区城市垃圾;危害;治理建议
1.城市垃圾的来源,构成及分布
1.1城市垃圾的来源
市区城市垃圾来自多个行政区居民生活与消费;市政建设与维护:商业活动与集市贸易以及公共场所、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废弃物。据城市环卫部门统计,市区平均日产垃圾5690吨,垃圾产量逐步递增。1984~1997年垃圾产量由77.4万吨增加到206.9万吨,平均递增率为8.12%;2002年已达240万吨。1990年以前垃圾产量年递增较快;1991年以后垃圾产生量递增率较慢。
1.2城市垃圾的构成
城市垃圾的构成不仅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生活习性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也会随年度、季节、气候等条件不同而变化。但其中自然条件、生活水平、燃料结构是决定城市垃圾构成的三个主要因素。
据2002年统计,市区城市垃圾中植物类占45.87%,动物类占2.67%,灰土类占40.22%,纸张类占4.25%,金属类占0.6l%。塑料类占3.68%,玻璃类占1.09%,纤维类占1.61%,其中适宜焚烧类占9.54%;适宜堆肥类占48.54%;适宜填埋类占41.92%。当然城市垃圾中各组份随各年度不同而变化。
1.3城市垃圾空间分布
据市环卫部门资料,市区现有垃圾堆放场15个,占地359.72万m2。分布于韩家店、莫力街、水泥管厂北、柳树林、和平村、冷冻厂西侧、大房身、滨北铁路桥西、民富村、王岗、韩家洼子、黑鱼泡、沙坨子、程家岗,城区大部分垃圾就堆放上述垃圾场;此外城区和郊区还有很多垃圾散点;在一些街道两侧、楼前屋后等都有垃圾随意堆放:还有个别生活小区几乎被垃圾吞噬;此外在一个个花池、一排排树木之间有城市垃圾堆放其间,大煞风景。
2.城市垃圾堆放对环境的影响
2.1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市区由于垃圾场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要求,各区在各自的行政区范围内确定垃圾倾倒地点,多数垃圾堆放场未进行场址评价和填埋处理。这些垃圾场小的占地几万平方米,大的占地几十万平方米。裸露的垃圾受风吹、日晒、雨淋、水泡,垃圾中的有机质和有毒元素发生腐烂分解,产生大量污染质淋滤液,在地表漫流,进而污染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使垃圾堆附近的环境条件大大恶化。城市垃圾露天堆放,遍地狼籍,异味难闻。据市环保研究所在韩家洼子垃圾场监测到的臭级可达到五级。同时,孽生大量的蚊蝇等。
2.2对土壤的影响
城市垃圾堆放对土壤的污染形式主要是通过垃圾渗出液渗入土壤中,垃圾里的有害组份与土壤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从而使污染质截留在包气带土体内,造成土壤的污染。哈尔滨市区垃圾堆下的土壤污染较重,垃圾堆边缘的土壤污染程度较低;岗阜状高平原的土壤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漫滩。污染物主要为氨氮、氯化物、化学耗氧量、硫酸盐、钠等。
2.3对地表水的影响
市环卫研究所曾对韩家洼子垃圾场附近的水泡子和阿什河流经垃圾场的上、下游断面取样化验,分析结果表明,垃圾中污染物对地表水污染较严重;水泡子中的氨氮、化学耗氧量、生物需氧量及氯离子的含量均较高。其中化学耗氧量、生物需氧量分别超地面水环境质量五级标准的3倍和3.6倍;氨氮超过地面水三级标准的28倍。另外对比阿什河上、下游断面的水质分析结果。下游河水中的各项化学组份明显高于上游,表明垃圾对阿什河水存在一定程序的污染。
2.4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危害
市区垃圾场下部的浅层地下水均已遭受严重的污染。其中污染最重的是以细菌为代表的生物污染和以化学耗氧量为代表的有机污染;其次为氨氮和总硬度为代表的无机污染。污染质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距离受地下水流场和水力坡度的控制。受市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较大的韩家洼子垃圾场附近地下水中污染质则迁移距离最远。处于岗阜状平原垃圾场下部的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尚未发现有明显污染的迹象;而处于漫滩平的垃圾场周围地下水污染程度较重。
3.城市垃圾治理建议
3.1规划出专门的城市垃圾堆放填埋用地,加强对垃圾堆放的管理
市区现有垃圾场规模小、分散、布局不合理,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甚至没有垃圾场设置的统一替代和用地。因此今后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考虑城市垃圾堆放和填埋问题,规划出垃圾场用地。同时应加强对垃圾堆放的管理,制定有关的法规条令,对随意乱堆滥放和不按照设计进行填埋垃圾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制裁,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3.2尽快开展垃圾综合处理方法的研究
随着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生量将越来越大,采用传统的垃圾堆置方法不仅严重影响环境,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因此应尽快开展适合市区垃圾处理方法和工艺的研究,对利用废物生产的企业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废物再循环产业。逐步建立废物再循环利用的市场。使城市垃圾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从市区垃圾构成这几年发生变化来看,有机垃圾和适宜堆肥类及焚烧类垃圾比例逐年增大;无机垃圾的比例逐渐降低。这就使得这个市区垃圾处理从过去单一露天堆放和卫生填埋方向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方法过渡成为可能;最终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
3.3重视城市垃圾堆放场选址的地质环境论证
城市垃圾中的化学成份比较复杂,对水、土环境污染严重,国外和我国的许多垃圾堆放场,由于没有进行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选址論证,因而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市区的程家岗垃圾场,在选址时就没有考虑到该处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问题。因此环境地质论证在垃圾场选址之前必不可少的。对已选定的垃圾场,应对因垃圾堆放而引起的地质环境危害做出进一步评价、估算和预测,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措施,以便城市垃圾堆放达到更加安全有效和经济合理的地质环境保护效果。
3.4加强对垃圾堆放场的环境水文地质监测
为防止垃圾对地质环境的污染,在垃圾场投入使用后,应定期对垃圾场的水体、土壤等进行系统监测,以便随时了解、掌握垃圾堆放场区的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预测其地质环境污染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污染的措施。目前市区垃圾堆放场均未设立监测点,因此建议立即开展此项工作。
3.5建议将来垃圾堆放场的设置向附近的半山区发展
严格地说,市区范围内的任何地方设置垃圾堆放场都不是完全适宜的,都会对周围居民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危害。从长远看,由于市区人口较密集,土地利用程度高,选择垃圾堆放场址将越来越困难,因此建议未来垃圾场址应考虑向附近市县的丘陵地带发展。这样即可避开居民区,又不占用耕地,也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采用铁路和公路运输方式拉运垃圾,以便降低运输成本。■
【关键词】市区城市垃圾;危害;治理建议
1.城市垃圾的来源,构成及分布
1.1城市垃圾的来源
市区城市垃圾来自多个行政区居民生活与消费;市政建设与维护:商业活动与集市贸易以及公共场所、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废弃物。据城市环卫部门统计,市区平均日产垃圾5690吨,垃圾产量逐步递增。1984~1997年垃圾产量由77.4万吨增加到206.9万吨,平均递增率为8.12%;2002年已达240万吨。1990年以前垃圾产量年递增较快;1991年以后垃圾产生量递增率较慢。
1.2城市垃圾的构成
城市垃圾的构成不仅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生活习性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也会随年度、季节、气候等条件不同而变化。但其中自然条件、生活水平、燃料结构是决定城市垃圾构成的三个主要因素。
据2002年统计,市区城市垃圾中植物类占45.87%,动物类占2.67%,灰土类占40.22%,纸张类占4.25%,金属类占0.6l%。塑料类占3.68%,玻璃类占1.09%,纤维类占1.61%,其中适宜焚烧类占9.54%;适宜堆肥类占48.54%;适宜填埋类占41.92%。当然城市垃圾中各组份随各年度不同而变化。
1.3城市垃圾空间分布
据市环卫部门资料,市区现有垃圾堆放场15个,占地359.72万m2。分布于韩家店、莫力街、水泥管厂北、柳树林、和平村、冷冻厂西侧、大房身、滨北铁路桥西、民富村、王岗、韩家洼子、黑鱼泡、沙坨子、程家岗,城区大部分垃圾就堆放上述垃圾场;此外城区和郊区还有很多垃圾散点;在一些街道两侧、楼前屋后等都有垃圾随意堆放:还有个别生活小区几乎被垃圾吞噬;此外在一个个花池、一排排树木之间有城市垃圾堆放其间,大煞风景。
2.城市垃圾堆放对环境的影响
2.1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市区由于垃圾场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要求,各区在各自的行政区范围内确定垃圾倾倒地点,多数垃圾堆放场未进行场址评价和填埋处理。这些垃圾场小的占地几万平方米,大的占地几十万平方米。裸露的垃圾受风吹、日晒、雨淋、水泡,垃圾中的有机质和有毒元素发生腐烂分解,产生大量污染质淋滤液,在地表漫流,进而污染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使垃圾堆附近的环境条件大大恶化。城市垃圾露天堆放,遍地狼籍,异味难闻。据市环保研究所在韩家洼子垃圾场监测到的臭级可达到五级。同时,孽生大量的蚊蝇等。
2.2对土壤的影响
城市垃圾堆放对土壤的污染形式主要是通过垃圾渗出液渗入土壤中,垃圾里的有害组份与土壤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从而使污染质截留在包气带土体内,造成土壤的污染。哈尔滨市区垃圾堆下的土壤污染较重,垃圾堆边缘的土壤污染程度较低;岗阜状高平原的土壤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漫滩。污染物主要为氨氮、氯化物、化学耗氧量、硫酸盐、钠等。
2.3对地表水的影响
市环卫研究所曾对韩家洼子垃圾场附近的水泡子和阿什河流经垃圾场的上、下游断面取样化验,分析结果表明,垃圾中污染物对地表水污染较严重;水泡子中的氨氮、化学耗氧量、生物需氧量及氯离子的含量均较高。其中化学耗氧量、生物需氧量分别超地面水环境质量五级标准的3倍和3.6倍;氨氮超过地面水三级标准的28倍。另外对比阿什河上、下游断面的水质分析结果。下游河水中的各项化学组份明显高于上游,表明垃圾对阿什河水存在一定程序的污染。
2.4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危害
市区垃圾场下部的浅层地下水均已遭受严重的污染。其中污染最重的是以细菌为代表的生物污染和以化学耗氧量为代表的有机污染;其次为氨氮和总硬度为代表的无机污染。污染质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距离受地下水流场和水力坡度的控制。受市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较大的韩家洼子垃圾场附近地下水中污染质则迁移距离最远。处于岗阜状平原垃圾场下部的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尚未发现有明显污染的迹象;而处于漫滩平的垃圾场周围地下水污染程度较重。
3.城市垃圾治理建议
3.1规划出专门的城市垃圾堆放填埋用地,加强对垃圾堆放的管理
市区现有垃圾场规模小、分散、布局不合理,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甚至没有垃圾场设置的统一替代和用地。因此今后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考虑城市垃圾堆放和填埋问题,规划出垃圾场用地。同时应加强对垃圾堆放的管理,制定有关的法规条令,对随意乱堆滥放和不按照设计进行填埋垃圾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制裁,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3.2尽快开展垃圾综合处理方法的研究
随着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生量将越来越大,采用传统的垃圾堆置方法不仅严重影响环境,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因此应尽快开展适合市区垃圾处理方法和工艺的研究,对利用废物生产的企业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废物再循环产业。逐步建立废物再循环利用的市场。使城市垃圾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从市区垃圾构成这几年发生变化来看,有机垃圾和适宜堆肥类及焚烧类垃圾比例逐年增大;无机垃圾的比例逐渐降低。这就使得这个市区垃圾处理从过去单一露天堆放和卫生填埋方向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方法过渡成为可能;最终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
3.3重视城市垃圾堆放场选址的地质环境论证
城市垃圾中的化学成份比较复杂,对水、土环境污染严重,国外和我国的许多垃圾堆放场,由于没有进行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选址論证,因而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市区的程家岗垃圾场,在选址时就没有考虑到该处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问题。因此环境地质论证在垃圾场选址之前必不可少的。对已选定的垃圾场,应对因垃圾堆放而引起的地质环境危害做出进一步评价、估算和预测,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措施,以便城市垃圾堆放达到更加安全有效和经济合理的地质环境保护效果。
3.4加强对垃圾堆放场的环境水文地质监测
为防止垃圾对地质环境的污染,在垃圾场投入使用后,应定期对垃圾场的水体、土壤等进行系统监测,以便随时了解、掌握垃圾堆放场区的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预测其地质环境污染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污染的措施。目前市区垃圾堆放场均未设立监测点,因此建议立即开展此项工作。
3.5建议将来垃圾堆放场的设置向附近的半山区发展
严格地说,市区范围内的任何地方设置垃圾堆放场都不是完全适宜的,都会对周围居民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危害。从长远看,由于市区人口较密集,土地利用程度高,选择垃圾堆放场址将越来越困难,因此建议未来垃圾场址应考虑向附近市县的丘陵地带发展。这样即可避开居民区,又不占用耕地,也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采用铁路和公路运输方式拉运垃圾,以便降低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