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保定高碑店市,有这样一户人家,祖孙三代,九人投身教育事业,被授予“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的称号。
“踏实、严谨、敬业,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秉承着这一家风传承,这个家庭里的人民教师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战线,用责任与信念,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的故事。
8月30日上午,秋雨绵绵。78岁的杨殿波老人坐在家中的沙发上,白发稀疏,精神略显困顿,时不时会眯上一觉。眼前的这位老人,1961年毕业于新城师范(现高碑店师范学校),先后在新城县(现高碑店市,下同)崔庄中学、小学,辛立庄中学、小学以及杨辛庄小学任教,在小学执教12年,初中执教28年,共从教40年。
杨殿波老人的亲属说,杨殿波老人患上了轻度的老年痴呆,现在出门少了,人也懒了,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甚至有时说着话就会睡着。
老人的亲属拿出一沓厚厚的册子放在大家面前,上面记录的是杨殿波老人教过的每一届学生的名字。
“前天学生们还来看我呢,他们也都60多岁了!”杨殿波老人随口说出了几个学生的名字。
“他虽然有些老年痴呆,但学生们的名字和他教书时发生的事都记得特别清楚。提起教学,他马上就会来精神!”杨殿波的老伴笑着说。
1961年,21岁的杨殿波第一次登上讲台。那是一个仅有14名一年级学生的班级,教室是破烂的土砖房,讲台和课桌是用砖头和木板搭成的,学生坐的是从家拿来的简易小板凳,有的学生干脆席地而坐,没有一个学生有书包,都是拎着书本来上课的。14名学生都是他去村里挨家挨户动员来的。
第一天上课,面对一双双懵懂的眼睛,年轻的杨殿波很紧张,但心中很坚定。那一刻的坚定,一转眼就是40年。
从教40年,感到最快乐的是什么?
杨殿波老人说:“从教四十载,桃李满天下。看到一届届的学生顺利毕业各奔前程,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现在国家的教育教学环境越来越好了,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我刚执教那会儿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的孩子们都当了老师,还有很多学生也当了老师,这都是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
三代书香,一家九人是教师
早在杨殿波父亲那一代,杨家就与教育事业结缘。
杨殿波的父亲杨玉林,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曾当过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杨玉林协助政府部门筹建了新城县杨辛庄小学,在杨辛庄小学任教八年。
杨殿波老人也是教了一辈子书。退休后,老人家平时就爱看电视新闻,最关注的就是教育新闻。
受父亲杨殿波的影响,杨殿波的四个儿子先后考上了不同的师范学校,教过识字班,并且毕业后也都成了人民教师。
如今,杨殿波老人的大儿子杨永辉,在高碑店五中从事体育课教学,已从教34年;二儿子杨忠辉,在保定市体育运动学校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从教28年;三儿子杨金辉,在高碑店一中从事数学教学并任年级主任,已从教22年;四儿子杨宝辉,在高碑店二中任教,已从教25年。
不仅如此,杨殿波老人的四个儿媳中有三人也是教师。这样算来,杨家从祖辈杨玉林,到父辈杨殿波,再到杨殿波的四个儿子和三个儿媳,一家三代有九口人是人民教师。2011年,杨家获得“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的殊荣。
家庭聚会,聊的全是教育话题
杨殿波的大儿子杨永辉说:“大家都投身教育,平时很忙,一旦有时间来我父亲这里聚一聚,基本也都是聊教育。大家会互相交流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成功、失败的教学经验和工作中的乐趣。”
“别人家聚会都是拉家常,我们家聚会说得最多的是教育。”杨殿波的二儿子杨忠辉接过话头说,“因为大家都是搞教育的,一见面自然而然地就说到了教学上、说到学校里。我父亲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我们经常向他请教。”
杨殿波老人时刻关注着子女们的教学工作和为人处世。
杨殿波的三儿媳杨春艳说:“这么多年来,父亲一直在关注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学校里的成长,要求我们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个踏实的人,做好教学工作。要扛起教师的责任,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杨忠辉还说了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
“那是1998年,我父亲去保定看我。他直接去的是我们学校,找到校长和我的同事,了解我在学校里的情况:做人怎么样,工作怎么样,教学水平怎么样。然后,他在旁边看我上课,课后还指出我教学中的不足。”
说起父亲杨殿波的哪些教学理念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四人认为:踏实、严谨、敬业,教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
“干一行,爱一行!必须教好每一节课。”这样的想法曾支撑了杨殿波老人40年的教师生涯,踏实、严谨、敬业,就是这个教育世家的家风传承。
杨殿波在崔庄中学任教时,有一次咳嗽出血,医生让他卧床休養一段时间。但他人躺在病床上,心里牵挂的却是教室里的学生。怕落下学生们的功课,他不顾家人反对,仅仅躺了三四天就赶回学校上课。
杨殿波老人说,从教40年间,他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信念从未动摇过。因为做老师越久,他就越能体会到教师身负的社会责任。这份责任激励着他矢志教育。
身处“教育世家”,不论是杨殿波老人,还是杨永辉四兄弟及各自的爱人,对教师职业都有着强烈的热爱和执着。
2014年,时任初二年级班主任的杨宝辉在讲台上倒下了——确诊为脑干出血。
和父亲杨殿波一样,杨宝辉在住院期间,最牵挂的也是他的学生们。出院后他给学生们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对学生们说:“对不起,请大家原谅我,我不能继续教大家了,不能陪大家到毕业了。”直到那届学生初三顺利毕业后,他那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但受病情影响,做了14年班主任的杨宝辉只能遗憾地告別了讲台……
杨宝辉坦言,自从患病后,他曾一蹶不振,甚至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觉得活着都没有意义了。是他的学生们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信心,让他再度树立起“不能放弃的信念”。说到这些,杨宝辉的眼圈儿红了。他说,不能再回讲台,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很多人开始下海经商。那时,高碑店沿街也出现了许多商铺。很多做生意的人都挣到了钱。当时,杨家四兄弟都是老师,日子过得不算富裕。有人劝杨家四兄弟说:“你们家哥儿几个都是老师,挣得又不多。不如改行或者做个小买卖,不比拿这点儿死工资强?”但是杨家兄弟几个生活虽然清苦,却都很知足,没有一个人动摇过,没想过怎样去多挣钱。在他们看来,教师这份职业是他们一生的选择,他们永远不会放弃。
一家三代九人为师。数十年如一日,杨家的每一个人都在坚守,坚守在教师岗位上,教书育人。
“踏实、严谨、敬业,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秉承着这一家风传承,这个家庭里的人民教师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战线,用责任与信念,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的故事。
8月30日上午,秋雨绵绵。78岁的杨殿波老人坐在家中的沙发上,白发稀疏,精神略显困顿,时不时会眯上一觉。眼前的这位老人,1961年毕业于新城师范(现高碑店师范学校),先后在新城县(现高碑店市,下同)崔庄中学、小学,辛立庄中学、小学以及杨辛庄小学任教,在小学执教12年,初中执教28年,共从教40年。
杨殿波老人的亲属说,杨殿波老人患上了轻度的老年痴呆,现在出门少了,人也懒了,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甚至有时说着话就会睡着。
老人的亲属拿出一沓厚厚的册子放在大家面前,上面记录的是杨殿波老人教过的每一届学生的名字。
“前天学生们还来看我呢,他们也都60多岁了!”杨殿波老人随口说出了几个学生的名字。
“他虽然有些老年痴呆,但学生们的名字和他教书时发生的事都记得特别清楚。提起教学,他马上就会来精神!”杨殿波的老伴笑着说。
1961年,21岁的杨殿波第一次登上讲台。那是一个仅有14名一年级学生的班级,教室是破烂的土砖房,讲台和课桌是用砖头和木板搭成的,学生坐的是从家拿来的简易小板凳,有的学生干脆席地而坐,没有一个学生有书包,都是拎着书本来上课的。14名学生都是他去村里挨家挨户动员来的。
第一天上课,面对一双双懵懂的眼睛,年轻的杨殿波很紧张,但心中很坚定。那一刻的坚定,一转眼就是40年。
从教40年,感到最快乐的是什么?
杨殿波老人说:“从教四十载,桃李满天下。看到一届届的学生顺利毕业各奔前程,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现在国家的教育教学环境越来越好了,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我刚执教那会儿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的孩子们都当了老师,还有很多学生也当了老师,这都是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
三代书香,一家九人是教师
早在杨殿波父亲那一代,杨家就与教育事业结缘。
杨殿波的父亲杨玉林,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曾当过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杨玉林协助政府部门筹建了新城县杨辛庄小学,在杨辛庄小学任教八年。
杨殿波老人也是教了一辈子书。退休后,老人家平时就爱看电视新闻,最关注的就是教育新闻。
受父亲杨殿波的影响,杨殿波的四个儿子先后考上了不同的师范学校,教过识字班,并且毕业后也都成了人民教师。
如今,杨殿波老人的大儿子杨永辉,在高碑店五中从事体育课教学,已从教34年;二儿子杨忠辉,在保定市体育运动学校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从教28年;三儿子杨金辉,在高碑店一中从事数学教学并任年级主任,已从教22年;四儿子杨宝辉,在高碑店二中任教,已从教25年。
不仅如此,杨殿波老人的四个儿媳中有三人也是教师。这样算来,杨家从祖辈杨玉林,到父辈杨殿波,再到杨殿波的四个儿子和三个儿媳,一家三代有九口人是人民教师。2011年,杨家获得“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的殊荣。
家庭聚会,聊的全是教育话题
杨殿波的大儿子杨永辉说:“大家都投身教育,平时很忙,一旦有时间来我父亲这里聚一聚,基本也都是聊教育。大家会互相交流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成功、失败的教学经验和工作中的乐趣。”
“别人家聚会都是拉家常,我们家聚会说得最多的是教育。”杨殿波的二儿子杨忠辉接过话头说,“因为大家都是搞教育的,一见面自然而然地就说到了教学上、说到学校里。我父亲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我们经常向他请教。”
杨殿波老人时刻关注着子女们的教学工作和为人处世。
杨殿波的三儿媳杨春艳说:“这么多年来,父亲一直在关注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学校里的成长,要求我们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个踏实的人,做好教学工作。要扛起教师的责任,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杨忠辉还说了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
“那是1998年,我父亲去保定看我。他直接去的是我们学校,找到校长和我的同事,了解我在学校里的情况:做人怎么样,工作怎么样,教学水平怎么样。然后,他在旁边看我上课,课后还指出我教学中的不足。”
说起父亲杨殿波的哪些教学理念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四人认为:踏实、严谨、敬业,教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
“干一行,爱一行!必须教好每一节课。”这样的想法曾支撑了杨殿波老人40年的教师生涯,踏实、严谨、敬业,就是这个教育世家的家风传承。
杨殿波在崔庄中学任教时,有一次咳嗽出血,医生让他卧床休養一段时间。但他人躺在病床上,心里牵挂的却是教室里的学生。怕落下学生们的功课,他不顾家人反对,仅仅躺了三四天就赶回学校上课。
杨殿波老人说,从教40年间,他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信念从未动摇过。因为做老师越久,他就越能体会到教师身负的社会责任。这份责任激励着他矢志教育。
身处“教育世家”,不论是杨殿波老人,还是杨永辉四兄弟及各自的爱人,对教师职业都有着强烈的热爱和执着。
2014年,时任初二年级班主任的杨宝辉在讲台上倒下了——确诊为脑干出血。
和父亲杨殿波一样,杨宝辉在住院期间,最牵挂的也是他的学生们。出院后他给学生们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对学生们说:“对不起,请大家原谅我,我不能继续教大家了,不能陪大家到毕业了。”直到那届学生初三顺利毕业后,他那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但受病情影响,做了14年班主任的杨宝辉只能遗憾地告別了讲台……
杨宝辉坦言,自从患病后,他曾一蹶不振,甚至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觉得活着都没有意义了。是他的学生们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信心,让他再度树立起“不能放弃的信念”。说到这些,杨宝辉的眼圈儿红了。他说,不能再回讲台,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很多人开始下海经商。那时,高碑店沿街也出现了许多商铺。很多做生意的人都挣到了钱。当时,杨家四兄弟都是老师,日子过得不算富裕。有人劝杨家四兄弟说:“你们家哥儿几个都是老师,挣得又不多。不如改行或者做个小买卖,不比拿这点儿死工资强?”但是杨家兄弟几个生活虽然清苦,却都很知足,没有一个人动摇过,没想过怎样去多挣钱。在他们看来,教师这份职业是他们一生的选择,他们永远不会放弃。
一家三代九人为师。数十年如一日,杨家的每一个人都在坚守,坚守在教师岗位上,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