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综合消息 第六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围绕“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主题深入研讨,形成不少可资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一、在中央政府支持和“一国两制”框架下,建立促进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和议事协调机制
一是着力解决合作办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师资交流、学历学位互认等政策性障碍,促进湾区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教育示范区。二是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前沿,建设更具辐射力和带动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水平提升。三是建立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协调机制,包括建立三地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双边和多边磋商、协调、合作机制,组建三地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等参与的议事机构。
二、设计开发与湾区适切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一是建立湾区基础教育课程共建共享体系,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提升港澳师生对中华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二是国家立项开发适应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正规教育、辅助教育的教材,包括开发繁体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历史教材、品德与公民教材和伦理、宗教或哲学教材。三是湾区教育系统要针对全球与国内的经济转型发展和人才需求,结合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重新审视和规划ICT(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发展方向,促进湾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创新发展。
三、建立湾区学分学历互认和资历框架对接办法
目前,内地与港澳学士学位以下的学历证书互认仍未实现。建议的着重点:一是率先推进粤港澳教育资历标准建设和学分互认,分步分批建立相互承认等质等效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机制。二是构建基于学习结果和学分累计与转换的体系,包括标准化的参考指标及指引机制、内外结合学历评审和确认机制,以及质量保障、问责、奖励及支持机制。三是把握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的刚性与柔性要求,在国家标准体系下建设湾区职业教育区域标准、省级标准、院校标准,同时根据湾区产业结构设计建设湾区职业教育专业群。
四、推动湾区建设世界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
一是解决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单一、同质化等问题;在湾区适当地方设立开放式、国际化研究型湾区大学,面向全球遴选校长、招聘教师、招收学生、承接科研攻关项目,举办本科生教育、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二是解决香港高校招收本地生与外地生比例限制问题;湾区高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建招生联盟,或者是到“一带一路”沿线相关条件成熟的国家发展,以“2 2”“2 3”联合培养形式招收留学生。三是建立更多共同政策便利和标准,如国家推出专项优惠税收制度或作“立法冻结”试点,对人员往来进行“互联网 ”快速审批,允许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延及港澳,推动内地高科技研发机构到港澳设立分支。
五、湾区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携手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围绕解决湾区重大需求和世界前沿科技問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二是在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充分利用高校独特优势。三是充分发挥湾区跨学科优势实现专项研究新突破。
六、协调组建湾区教师教育学院,统筹发挥教育智库作用
一是建立三方合作机制,在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教师教育学院基础上,促进粤港澳教师教育研究机构和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二是健全各层次、各类型教育智库,应急导向转变为前瞻导向,更好更快充分发挥教育智库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创新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三是统筹协调湾区各有关教育研究机构,联合教育战略规划和教育政策领域专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智库协作共同体”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粤港澳政府在人力资源配置、经费使用、作用发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摘自“广东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
一、在中央政府支持和“一国两制”框架下,建立促进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和议事协调机制
一是着力解决合作办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师资交流、学历学位互认等政策性障碍,促进湾区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教育示范区。二是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前沿,建设更具辐射力和带动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水平提升。三是建立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协调机制,包括建立三地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双边和多边磋商、协调、合作机制,组建三地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等参与的议事机构。
二、设计开发与湾区适切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一是建立湾区基础教育课程共建共享体系,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提升港澳师生对中华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二是国家立项开发适应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正规教育、辅助教育的教材,包括开发繁体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历史教材、品德与公民教材和伦理、宗教或哲学教材。三是湾区教育系统要针对全球与国内的经济转型发展和人才需求,结合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重新审视和规划ICT(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发展方向,促进湾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创新发展。
三、建立湾区学分学历互认和资历框架对接办法
目前,内地与港澳学士学位以下的学历证书互认仍未实现。建议的着重点:一是率先推进粤港澳教育资历标准建设和学分互认,分步分批建立相互承认等质等效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机制。二是构建基于学习结果和学分累计与转换的体系,包括标准化的参考指标及指引机制、内外结合学历评审和确认机制,以及质量保障、问责、奖励及支持机制。三是把握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的刚性与柔性要求,在国家标准体系下建设湾区职业教育区域标准、省级标准、院校标准,同时根据湾区产业结构设计建设湾区职业教育专业群。
四、推动湾区建设世界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
一是解决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单一、同质化等问题;在湾区适当地方设立开放式、国际化研究型湾区大学,面向全球遴选校长、招聘教师、招收学生、承接科研攻关项目,举办本科生教育、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二是解决香港高校招收本地生与外地生比例限制问题;湾区高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建招生联盟,或者是到“一带一路”沿线相关条件成熟的国家发展,以“2 2”“2 3”联合培养形式招收留学生。三是建立更多共同政策便利和标准,如国家推出专项优惠税收制度或作“立法冻结”试点,对人员往来进行“互联网 ”快速审批,允许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延及港澳,推动内地高科技研发机构到港澳设立分支。
五、湾区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携手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围绕解决湾区重大需求和世界前沿科技問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二是在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充分利用高校独特优势。三是充分发挥湾区跨学科优势实现专项研究新突破。
六、协调组建湾区教师教育学院,统筹发挥教育智库作用
一是建立三方合作机制,在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教师教育学院基础上,促进粤港澳教师教育研究机构和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二是健全各层次、各类型教育智库,应急导向转变为前瞻导向,更好更快充分发挥教育智库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创新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三是统筹协调湾区各有关教育研究机构,联合教育战略规划和教育政策领域专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智库协作共同体”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粤港澳政府在人力资源配置、经费使用、作用发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摘自“广东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