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方式,是儿童精神的寄托。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儿童游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儿童游戏精神的道路日渐迷茫。儿童游戏原本应当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方式已逐渐被商业玩具所取代,与街坊邻居相互结伴而行的方式已变成独自在家玩各种游戏机游戏所取代。儿童教育不应当再走这样的道路,在幼儿园的生活不应当只面对冰冷的书桌,学着对儿童难以吸收的知识,教师也不应以游戏的名义为儿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让儿童尽情游戏,继续发扬儿童的游戏精神,儿童游戏的过程能够让儿童体验愉悦、自由、创造力等。因此,在幼儿教育方面,我们应当更多地去关怀儿童的人文性精神的发展,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着游戏给予他们的一切感受,游戏与儿童是天然和一。
【关键词】:儿童游戏;儿童游戏精神
一、引言
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在他的专著《人:游戏者》中作出这样一个论断:文明发展到今天,游戏因素有着日渐衰落的趋势。[1]儿童的游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儿童游戏的精神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商业化的不断冲击使得儿童越来越远离古老的儿童游戏方式,田边嬉戏、成群结对的游戏形式已经慢慢远离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尽情的游戏,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儿童的天性,儿童游戏的过程体验的是一种自由的和谐,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过程,游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当童年期远去时,也就意味着儿童游戏精神的远去,这种儿童所特有的精神是难以修复的,不可再来的。
二、儿童游戏之路的迷失
儿童的精神生活应当与自然、游戏、童话与梦想融合共生。幼兒园开展活动应当从儿童出发,让他们更多的享受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教师应当竭尽全力为儿童创造更多与大自然相接处的机会,让儿童体验与玩伴一起游戏的愉悦,通过游戏传达一种人文关怀的和谐精神。
然而,儿童的精神却逐渐淹没在现代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技术浪潮中。现代儿童游戏的种类虽然看起来繁多,新意迭出,但是儿童的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与左邻右舍为伴的机会越来越少,游戏时间也变得少之又少。由于社会以及家长的要求,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成人式的教学模式,儿童每天到学校,总是要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为了不让儿童“输在起跑线上”,家长还要求儿童参与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这对于儿童天性的释放是压抑的、抑郁的。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弗洛依德的理论指出:当人的潜意识被压抑太久,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他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反观我们现在的成人对生活总是感到厌烦,难以找寻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变得难以满足,与自己的童年时期无法自由开展游戏有一定的关联。儿童游戏的道路已迷失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淹没在信息化、电子设施设备当中,所以儿童游戏亟需找到方向,让儿童真正回归到游戏的生活中,而不是独自面对冰冷的电子设备“游戏”。
三、儿童游戏之路的反思
当今,儿童的游戏材料、游戏场地、游戏方式以及游戏对象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渐渐地远离自然、原始的状态。从前我们喜欢玩的泥巴被橡皮泥所取代;我们喜欢的石头、木棍等原始材料被各式各样的积木材料所取代;我们喜欢与左邻右舍的伙伴一起玩各种传统的、新兴的游戏已被一幢幢高楼所阻断…..过去的游戏方式逐渐淡化出现代儿童的视线,过去那些天真活泼的笑脸都已经离现在的儿童远去。霍尔的复演论得出结论:年龄越小的孩子,与大自然越亲近,离我们的祖先的活动方式越相近。例如:儿童喜欢钓鱼,是复演祖先的钓鱼过程。儿童喜欢爬树,是在复演祖先的爬行活动。然而,受到社会的总总限制,儿童与自然相互接触的机会不断被阻隔,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的游戏渐行渐远。
游戏更多的是体验自由、平等、创造与快乐的游戏精神。儿童创造的过程离不开自由与平等,在宽松与愉悦的环境中,儿童才不会产生紧张与不适,才能更轻松的创造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心事物,创造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国家不断提倡的,也是一个国家得以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2]而在儿童期让儿童自由的游戏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不应当只在成人时期进行,而应当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而儿童时期培养创造力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儿童尽情的游戏。
处在儿童期,儿童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但教师总以游戏的名义提倡游戏性教学,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使得游戏披上了一层教授知识的“糖衣”,而不是儿童自主、自发进行的游戏方式,这扭曲了游戏自由的本质。幼儿从游戏开始到游戏结束,总是处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也在控制着整个游戏的进程,在此看来,游戏只剩下了空虚的名义与浅表的外壳,而其精神内核即游戏精神却已荡然无存。儿童自发、自主、自愿的游戏受到了教师的压制,提出自主进行游戏的儿童反而被教师称为“不听话”、“调皮捣蛋”。
四、儿童游戏之路的回归
社会的发展脚步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不应当以此为借口而否定儿童游戏的权利。而更应该鼓励儿童与大自然相接触,空闲时间可以带儿童领略自然的风光,人文情怀;可以带儿童到公园参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的游戏,不要过度地保护儿童,不相信儿童的能力。
儿童游戏总得不到成人的认可,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儿童游戏的地位没有凸显出来,当我们把儿童游戏当做儿童工作时,也许成人才能更好地承认游戏在儿童期的重要地位。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犹如成人每天上下班,努力工作一样,游戏对于儿童期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工作,而且他们会比成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并且不奢求任何的回报。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愉悦性的体验,我们应当创设更加多的机会让儿童体验游戏的快乐。只有身在其中的体验才是最真实的感受,因此,当儿童游戏时,我们不应过多的干预,而是让他们成为游戏的主宰者,在游戏中享受他们应该体验的快乐。只有我们成人给予儿童足够宽松的环境,儿童才会发挥出他们应有的创造力,有时候并不是儿童做不到,而是成人在无意压制儿童的天性,正是因为成人的不相信,儿童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发挥出来。
结语: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他们生活的重要方式,而游戏也是儿童的一个代名词。儿童游戏应当走向的是一条自由、愉悦、创造、平等的道路,让儿童在游戏的世界里遨游,他们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身心健康发展。
注释:
[1]转引自黄进.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中国教育学刊.2003.09 第28页
[2]常莉俊、冯建国、申荷永.论儿童游戏精神的衰退与重拾[J].理论探索,2013.07.013
参考文献
【1】黄进.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J].中国教育学刊,2003.
【2】常莉俊、冯建国、申荷永. 论儿童游戏精神的衰退与重拾[J].理论探索,2013.
【3】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
【4】刘焱.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5】约翰·赫伊津哈. 游戏的人[M]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关键词】:儿童游戏;儿童游戏精神
一、引言
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在他的专著《人:游戏者》中作出这样一个论断:文明发展到今天,游戏因素有着日渐衰落的趋势。[1]儿童的游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儿童游戏的精神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商业化的不断冲击使得儿童越来越远离古老的儿童游戏方式,田边嬉戏、成群结对的游戏形式已经慢慢远离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尽情的游戏,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儿童的天性,儿童游戏的过程体验的是一种自由的和谐,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过程,游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当童年期远去时,也就意味着儿童游戏精神的远去,这种儿童所特有的精神是难以修复的,不可再来的。
二、儿童游戏之路的迷失
儿童的精神生活应当与自然、游戏、童话与梦想融合共生。幼兒园开展活动应当从儿童出发,让他们更多的享受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教师应当竭尽全力为儿童创造更多与大自然相接处的机会,让儿童体验与玩伴一起游戏的愉悦,通过游戏传达一种人文关怀的和谐精神。
然而,儿童的精神却逐渐淹没在现代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技术浪潮中。现代儿童游戏的种类虽然看起来繁多,新意迭出,但是儿童的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与左邻右舍为伴的机会越来越少,游戏时间也变得少之又少。由于社会以及家长的要求,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成人式的教学模式,儿童每天到学校,总是要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为了不让儿童“输在起跑线上”,家长还要求儿童参与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这对于儿童天性的释放是压抑的、抑郁的。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弗洛依德的理论指出:当人的潜意识被压抑太久,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他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反观我们现在的成人对生活总是感到厌烦,难以找寻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变得难以满足,与自己的童年时期无法自由开展游戏有一定的关联。儿童游戏的道路已迷失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淹没在信息化、电子设施设备当中,所以儿童游戏亟需找到方向,让儿童真正回归到游戏的生活中,而不是独自面对冰冷的电子设备“游戏”。
三、儿童游戏之路的反思
当今,儿童的游戏材料、游戏场地、游戏方式以及游戏对象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渐渐地远离自然、原始的状态。从前我们喜欢玩的泥巴被橡皮泥所取代;我们喜欢的石头、木棍等原始材料被各式各样的积木材料所取代;我们喜欢与左邻右舍的伙伴一起玩各种传统的、新兴的游戏已被一幢幢高楼所阻断…..过去的游戏方式逐渐淡化出现代儿童的视线,过去那些天真活泼的笑脸都已经离现在的儿童远去。霍尔的复演论得出结论:年龄越小的孩子,与大自然越亲近,离我们的祖先的活动方式越相近。例如:儿童喜欢钓鱼,是复演祖先的钓鱼过程。儿童喜欢爬树,是在复演祖先的爬行活动。然而,受到社会的总总限制,儿童与自然相互接触的机会不断被阻隔,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的游戏渐行渐远。
游戏更多的是体验自由、平等、创造与快乐的游戏精神。儿童创造的过程离不开自由与平等,在宽松与愉悦的环境中,儿童才不会产生紧张与不适,才能更轻松的创造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心事物,创造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国家不断提倡的,也是一个国家得以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2]而在儿童期让儿童自由的游戏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不应当只在成人时期进行,而应当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而儿童时期培养创造力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儿童尽情的游戏。
处在儿童期,儿童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但教师总以游戏的名义提倡游戏性教学,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使得游戏披上了一层教授知识的“糖衣”,而不是儿童自主、自发进行的游戏方式,这扭曲了游戏自由的本质。幼儿从游戏开始到游戏结束,总是处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也在控制着整个游戏的进程,在此看来,游戏只剩下了空虚的名义与浅表的外壳,而其精神内核即游戏精神却已荡然无存。儿童自发、自主、自愿的游戏受到了教师的压制,提出自主进行游戏的儿童反而被教师称为“不听话”、“调皮捣蛋”。
四、儿童游戏之路的回归
社会的发展脚步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不应当以此为借口而否定儿童游戏的权利。而更应该鼓励儿童与大自然相接触,空闲时间可以带儿童领略自然的风光,人文情怀;可以带儿童到公园参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的游戏,不要过度地保护儿童,不相信儿童的能力。
儿童游戏总得不到成人的认可,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儿童游戏的地位没有凸显出来,当我们把儿童游戏当做儿童工作时,也许成人才能更好地承认游戏在儿童期的重要地位。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犹如成人每天上下班,努力工作一样,游戏对于儿童期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工作,而且他们会比成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并且不奢求任何的回报。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愉悦性的体验,我们应当创设更加多的机会让儿童体验游戏的快乐。只有身在其中的体验才是最真实的感受,因此,当儿童游戏时,我们不应过多的干预,而是让他们成为游戏的主宰者,在游戏中享受他们应该体验的快乐。只有我们成人给予儿童足够宽松的环境,儿童才会发挥出他们应有的创造力,有时候并不是儿童做不到,而是成人在无意压制儿童的天性,正是因为成人的不相信,儿童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发挥出来。
结语: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他们生活的重要方式,而游戏也是儿童的一个代名词。儿童游戏应当走向的是一条自由、愉悦、创造、平等的道路,让儿童在游戏的世界里遨游,他们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身心健康发展。
注释:
[1]转引自黄进.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中国教育学刊.2003.09 第28页
[2]常莉俊、冯建国、申荷永.论儿童游戏精神的衰退与重拾[J].理论探索,2013.07.013
参考文献
【1】黄进.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J].中国教育学刊,2003.
【2】常莉俊、冯建国、申荷永. 论儿童游戏精神的衰退与重拾[J].理论探索,2013.
【3】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
【4】刘焱.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5】约翰·赫伊津哈. 游戏的人[M]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