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涉农”教育推进路径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a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实施“涉农”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提出推进广西高职院校“涉农”教育发展的路径:打造“乡村”思政课,强化情感认同;构建“1+1+1”(一教师、一学生团队、一乡村)教育模式,提高实践认知;开展个性化学教育,提升学生自身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高职院校 涉农教育 情感认同 区域经济
  当前,三农建设工作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艰巨和繁重的任务。2018年1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三农发展的方向、重大意义及内涵,其中强调要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鼓励各高等院校因地制宜创新乡村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
  高职院校作为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学校的“涉农”教育导向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大意义,是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途径之一。自2015年起,笔者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对乡村发展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文在实践成果基础上,研究广西高职院校“涉农”教育的推进路径。
  一、广西高职院校实施“涉农”教育的重要意义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截至2019年,广西总人口达5695万,其中农村人口2426万,约占总人口的48.91%,农业经济占比较大,特色农业产品丰富。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速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扎实”新要求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涉农”教育对提高学生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认识,强化学生家国情怀,促使其投入三农建设一线及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特色渠道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公布数据,2019年,区内共有高职院校40所,全日制在校生55.3万人,高职院校是广西高等教育最大的人才培养库,成为广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导向对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进而服务广西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广西农村人口比重较大,高职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较高,其中不少学生被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得到党和国家的帮扶,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情感认同。“涉农”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含义,提高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投身地方三农建设当中。
  (三)有利于地方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有力举措。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心,地方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实施“涉农”教育,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渠道,形成“涉农”教育典型案例。
  二、广西高职院校学生“涉农”参与度和认识度调查及结果分析
  当前,乡村人才匮乏,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就业观,笔者向自治区内8所高职院校发放“广西高职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调查问卷,问卷题目设计包含答卷人基本信息、“涉农”社会实践参与情况、乡村振兴战略与所学专业关联认识及未来就业方向等。共收到有效问卷474份,其中大一125份、大二282份、大三67份;男生159人,占33.54%,女生315人,占66.46%;来自农村家庭334人,占70.46%,来自城镇家庭140人,占29.54%。就统计结果分析,认为广西高职院校学生“涉农”参与度及认识度较低的影响因素及内在原因大致如下。
  (一)学校的引导教育不够深入
  一是思政教育工作中“涉农”教育元素的缺失。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解读应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功能,但调查人群中,仅有21.31%的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比较了解,66.46%的学生不太了解,12.23%的学生不了解。二是“涉农”行为引导教育的缺失。问及大学期间是否时常参与相关“涉农”主题教育活动时,17.93%的学生参与比较多,62.66%的学生参与度一般,有19.41%的学生几乎没有参与过。73.84%的学生大学期间主要在城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26.16%的学生选择到乡村。表明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纳入的“涉农”教育元素明显不足,大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涉农”教育的“机会”较少。
  (二)学生价值认知的偏差
  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农业认识的偏见及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或多或少会导致学生农业情怀缺失,对“涉农”就业热情并不高。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尽量远离“贫困”乡村思想。通过调查发现,92.19%的学生计划毕业后要留在城镇发展,仅7.81%的学生计划留在当地乡村发挥自己的才能。当被问及不考虑去往乡村发展的原因,绝大部分的回答是乡村经济落后、待遇低、发展空间不大以及生活不方便。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对参与“涉农”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潜在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其行为态度的消极化倾向,从而弱化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三)信息不对称下自我效能感不足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身拥有的技能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工作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即自信程度。信息不对称意指相对应的组织或个体得到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本次调查对象全部为非涉农专业学生,意在分析非涉农专业学生相对于涉农专业学生接受“涉农”教育较少的情况下,非涉农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与乡村振兴战略交融关系是否有正确的认识。据调查数据分析,仅17.3%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能较好服务地方三农建设;66.88%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仅适合在城市发展;16.88%的学生认为城市或乡村都可以。这些均表明,大部分非涉农专业学生在未得到充分“涉农”教育情况下,对所学专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所处地位认识不足,进而对自身所能发挥的作用持有“怀疑”态度。   三、广西高职院校“涉农”教育推进路径
  (一)打造“乡村”思政课,强化情感认同
  情感是人的意识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通过优化学生对乡村振兴的情感认同,有利于促使其将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乡村振兴正确的价值认知是构成学生积极投身三农建设的态度基础。广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着力打造“乡村”思政课,增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提高对乡村振兴的情感认同。一是打造具有广西乡村特色文化底蕴的“乡村”思政课。教育要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所以“乡村”思政课内容要与区情相结合。广西拥有的少数民族人口居全国所有省区市首位,多民族组成的人口构架给教育带来较多的复杂性,但正因如此,丰富的乡村民俗风情也给教育带来多样性题材。学校应牢牢抓住地方乡村特色文化底蕴,将其融入“乡村”思政课中,使教育内容更加紧贴学生生活,从而让受教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二是构建“乡村”思政课与其他思政课相环相扣教育机制,让各类专业课与“乡村”思政课同向同行。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融点,丰富专业课的“乡村”思政元素,与“乡村”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
  (二)构建“1+1+1”教育模式,提高实践认知
  实践认知是“知道”深入“体道”的关键环节,即强化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知”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基础,“行”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归宿,“知行合一”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认知,强化“祖国脊梁”的实践追求。“1+1+1”教育模式,即一名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团队联系一个特定乡村进行实践认知。该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开阔创业就业视野,同时也加强了“校乡”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可从三个方面实施:一是通过深化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增强自觉实施“涉农”教育的意识。教师作为实践认知的主要载体,要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对结合“涉农”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偏见,积极主动承担起团队负责人这一重要角色。二是融合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职业技能竞赛的趣味性和竞争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有效、快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三是构建“校乡”合作保障机制。通过建立校乡双主体协同实践育人的可操作性合作机制,形成在协调活动、协同管理、激励手段和评估效果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为“1+1+1”教育模式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三)开展个性化教育,提升学生自身能力
  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调查数据显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大部分非涉農专业学生对自身能力是否合适从事三农建设相关工作持有“怀疑”态度,缺乏基本的自信心。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实施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一方面,学校要为有意向参与三农建设工作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提高其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技能水平。如通过结合“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等活动选拔一批较为合适的人才开展长期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考虑高职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基础,结合实际深入探索适合的“涉农”教育方式方法,以确保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南宁日报,2020-12-15(3).
  [2]李昌禹.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N].人民日报,2021-01-07(18).
  [3]徐艳红,叶琦,肖宗志.情感认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
  [4]荆潇,郑林芝.知行合一: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基本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
  注: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科研能力提升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乡村振兴耦合培育路径研究”(2021RSZ08)
  【作者简介】廖 延(1986— ),男,汉族,广西玉林人,在职研究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黄超伦(1991—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编 黄 煌)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12日。谁也不会忘记在中国汶川特大地震中教师舍身救学生的感人壮举!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的教师节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在这时候学习新的师德规范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新师德规范的“关爱学生”条款里,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内容,与其说是对教师师德提出了更进一步要求,不如说这是客观上对当代中国教师精神最高境界的总结。爱护学生是作为教师的道德基础,也是作为教师的底线要求。没有爱,便没有教
期刊
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实施,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浙江省宁波市、金华市等举行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的签名仪式,东阳市教育工会、金华市教育工会、桐乡市第三届十佳师德标兵等向教师提出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行为”的倡议,表示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抵制有偿家教”。  柳州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能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为柳州市的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
期刊
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教材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当中去。当前,全国正掀起“节能减排降耗”的热潮,各级政府和企业正认真落实并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节能降耗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节能降耗”是一项惠及全民的事业,是一项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的事业。而节能意识在学生时代就应得到熏陶和树立,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就应接受节能降耗
期刊
教学中几对矛盾的对峙与融通    喻平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各种教育理念的碰撞,形成了当下纷繁的教学观念,矛盾凸显。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消解对峙,达成对立面的相互融通,对于把握教学本质和新课程的实施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知识与文化。文化教育是知识教育的拓展,强调创造科学知识的人的作用,正视知识发展的历史烙印和真理的相对性,突出知识的文化性、精神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期刊
2008年10月15日,南宁一中度过了九十岁华诞。九十年来,万千学子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了国家栋梁,社会精英。作为广西一所历史名校,南宁一中曾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名噪一时,文革后学校发展一度停滞不前。这些年来,经过一代又代一中人的努力,学校逐步恢复了元气。尤其是近几年,沐浴着新世纪曙光的南宁一中,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厅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成为自治区80余所示范性普通高中
期刊
南宁市白沙路学校成立于1998年,学校的前身分别为南宁麻纺织厂、建材厂、造船厂下属的子弟学校。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推动之下,1996年12月,3所子弟学校转为国办学校,1998年12月,3所学校合并为南宁市白沙路学校。2004年9月,学校迁入由市政府投资3500万元兴建的新校园。校园总建筑面积14341平方米。新校园设施一流,教学大楼高六层,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形体室、学术报告厅等功能室一应
期刊
第三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参加这次观摩活动感受最深刻的是选手的突出表现和专家的精彩点评。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中,赛课教师都关注了两个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纵观整个比赛,有如下亮点:    一、突出教学设计的目标性    注意把握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关注课程资源;注意教学目标的设定、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思维活
期刊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激励就是通过管理者的行为或者组织制度的规定,给被管理者的行为以某种刺激,使其产生努力实现管理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管理过程。在现代的学校管理制度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管理者必须由关心物到关心人,由惩罚人到激励人,由精神激励到物质激励并重,由满足人的低层次需求到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只有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蒸蒸日上,教职
期刊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有的校长用制度管理学校,有的校长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来管理学校,有的校长则通过人文关怀去管理学校,更有不少校长把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上。在学校管理中,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不是矛盾的,而是和谐统一的。人文管理要以制度管理为基础,制度管理为人文管理提供保障与支撑。强调人文不能不要制度,强调制度也不能忽视人文,而且不宜过于强调孰重孰轻。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两个方
期刊
对刘春妮老师的大名,记者早有耳闻,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同事,都对她赞誉有加。南宁市十大杰出中学生侯程提起自己的恩师时,毫不吝惜赞美之辞:“刘老师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之一,她身上所散发出的魅力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舒服。”面对赞誉,她仅是淡淡一笑:“我只是用心在教书而已。”  用心教书,固然有对学生的爱心、关心、细心和耐心,更有创造性的是,她独辟蹊径地将心理学引入数学课堂,从“心”开始施教,创造出了个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