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结合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德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学校教育的重点也由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由考查学生的答题能力转向考查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及管理中结合品德教育,使整个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实现教书和育人两个目标。
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不够科学
德育内容的设定要科学合理,符合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并且在不同阶段内容要有所变化,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可是如今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内容不够新颖,与时代的发展脱节。
(二)德育方法脱离生活实际
当前,小学德育的内容有些过大、空洞,超出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足够的兴趣,而使德育的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有些农村学校中,留守儿童居多,隔代看管现象普遍,祖辈一方面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够的教育,这就使得德育工作在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中显得力量薄弱,德育工作很难做到位。
二、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与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并且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只有实现了德育工作目标的管理才是有效的教学管理;同时教学管理也不排斥德育工作,相反,道德教育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的学校管理不同,教学管理是一种教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一种复杂的管理形式。
三、在教育管理中加入德育
育人要从娃娃抓起,他们就如同祖国的花朵,需要在园丁的浇灌下,来日成长为栋梁之材。小学阶段是人的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其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德育工作,就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借助科学的途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供参考:
(一)教学活动中的道德教育
通过教学管理实现德育目标。课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种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小学生而言,其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不强,德育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成人化”倾向。教师设定的德育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中可模拟假定的情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生动有趣的德育教育,让小朋友在玩中接受道德教育。
(二)教学方法管理中德育因素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注运用教学方法来教授知识和技能,但没有意识到教学方法对德育的重要作用。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表明,实际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师加入德育教育内容,采取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学生喜欢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多的课程。而这种往往是因为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多样、恰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知识,并且印象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总结出在学科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2.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于课堂中。教师要有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同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最佳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教育能力关乎德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提高德育的效果,教师就要善于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教师“教”的能力。
1.用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学,教要促进学,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全面的知识面,平时要多读书、看报涉猎各学科的知识。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师生间的教学过程最初是从情感交流开始的,很多学生是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的。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总结: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任务。身为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德育水平,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戴金付.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人民的教育上——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
[2]韩涛,刘德环,曹红云.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0)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德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学校教育的重点也由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由考查学生的答题能力转向考查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及管理中结合品德教育,使整个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实现教书和育人两个目标。
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不够科学
德育内容的设定要科学合理,符合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并且在不同阶段内容要有所变化,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可是如今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内容不够新颖,与时代的发展脱节。
(二)德育方法脱离生活实际
当前,小学德育的内容有些过大、空洞,超出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足够的兴趣,而使德育的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有些农村学校中,留守儿童居多,隔代看管现象普遍,祖辈一方面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够的教育,这就使得德育工作在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中显得力量薄弱,德育工作很难做到位。
二、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与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并且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只有实现了德育工作目标的管理才是有效的教学管理;同时教学管理也不排斥德育工作,相反,道德教育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的学校管理不同,教学管理是一种教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一种复杂的管理形式。
三、在教育管理中加入德育
育人要从娃娃抓起,他们就如同祖国的花朵,需要在园丁的浇灌下,来日成长为栋梁之材。小学阶段是人的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其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德育工作,就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借助科学的途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供参考:
(一)教学活动中的道德教育
通过教学管理实现德育目标。课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种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小学生而言,其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不强,德育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成人化”倾向。教师设定的德育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中可模拟假定的情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生动有趣的德育教育,让小朋友在玩中接受道德教育。
(二)教学方法管理中德育因素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注运用教学方法来教授知识和技能,但没有意识到教学方法对德育的重要作用。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表明,实际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师加入德育教育内容,采取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学生喜欢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多的课程。而这种往往是因为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多样、恰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知识,并且印象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总结出在学科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2.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于课堂中。教师要有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同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最佳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教育能力关乎德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提高德育的效果,教师就要善于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教师“教”的能力。
1.用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学,教要促进学,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全面的知识面,平时要多读书、看报涉猎各学科的知识。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师生间的教学过程最初是从情感交流开始的,很多学生是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的。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总结: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任务。身为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德育水平,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戴金付.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人民的教育上——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
[2]韩涛,刘德环,曹红云.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