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主导美术鉴赏课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a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极大地丰富当代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认知过程。实际上,美术鉴赏就是一个运用感知、体验的手段,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和想象,进而审美体验和鉴赏评价的过程,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常规活动之一。因此,要让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获得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逐步地提高他们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水平,形成学生喜欢或者钟爱本土的、民族的艺术样式,端正对中西方艺术的学习和借鉴态度。这样的教学认知应该贯穿在每一节美术鉴赏课中。
  一、重视情感作用,运用情感主导
  艺术作品是创作者情绪体验和思想观念的结晶。一般来说,美术家在绘画创作中倾注了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所以各种情感既丰富多彩,也与众不同,并且与不同的色彩有关。仅以传奇的毕加索为例,研究者总爱用不同的颜色,为他标注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时期,比方紫色时期、蓝色时期等。由此,我们可根据不同的色彩时期对毕加索作品展开分析。
  色调象征了情感的不同倾向。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属于他情感忧郁的阶段。当师生一起对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进行评析的时候,就首先要对其绘画中的色调进行关注,由于色调的不同而折射出毕加索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不同。在心理学上,蓝色几乎是忧郁、郁闷的代名词。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色彩语言的风格类型,更要探究深藏其中的情感内涵。
  布局文法是情感表现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图形、色彩是语言要素,那么,组织这些语言要素的章法使用也非常重要,是构成作品张力和气场的主要手法,也能反映出艺术家情感的含蓄或者奔放。可见,鉴赏美术作品时适当研究章法布局的规律和表现,发掘创作者所蕴藏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张力,对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大有裨益。
  二、加大情感投入,扩大欣赏范围
  众所周知,在审美体验中,只有投入感情,努力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包括欣赏者的自我感情的投入,而不忽略创作者和作品本身的情感。否则,作者、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不够完整。因此,在美术作品鉴赏课中,师生了解创作者的相关信息,是能否深刻地解读作品的依托条件之一。诚然,不同的观众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要求和鉴赏要求也不同,但是观众本人情感的投入,仍然是进入作品氛围、找到共鸣的重要鉴赏方法。
  1.对作品本身和作者情感的理性剖析
  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讲述和教授一些中外美术史的常识,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与更多知识点连接的可能。只有这样,才能为理解鉴赏主题提供更宽广的专业视野,不管是美术欣赏还是音乐欣赏都是如此。例如,在《亚威农少年》这幅毕加索创立立体主义风格的重要作品中,几个抽象的、几何化造型的女性,用直线和概括的线条造型,加上火红的颜色,激情地面对着这个变动不已的现代世界。观看这样色彩热烈的绘画作品,观众无法不被线条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所感染,虽然不能用一种理性的方法把情绪描述出来,但是情感被色彩语言的影响而打动是确凿无疑的。
  又如毕加索的作品《少女》。师生可以一起了解毕加索创作该作品时生活的背景信息。该部作品创作于毕加索的人生低谷,即好友卡萨盖马斯因失恋而自杀之时的1903年,对于毕加索而言是极其郁闷的。生活困顿,壮志难酬,朋友辞世,这一切都使得画家内心苦闷。这种对作品背后信息的了解,十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主题的全面和准确地解读,也是对美术鉴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一种保证。
  另外,师生还要一起从语言角度来鉴赏作品。《少女》以蓝色为主色调,通常蓝色在表现性绘画中具有忧郁的象征,表达了毕加索内心的忧郁和苦闷。从构图看,画中分为男女相拥和母子图两部分。这些,教师都可以作为讨论部分提供给学生探究,以便他们更理性地探究语言风格对主题表现的影响和作用。
  2. 对作品感情的感性熏陶和感悟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被思维定式所左右,不能有条条框框,不能因为看了名人的、权威的评论而失去自己真实的独到的看法。比如说,就毕加索的表现主题,学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有大量的女性,女性形象意味着什么?这种真实的质疑有利于形成热烈的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地表达自己对作品、对鉴赏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列宁曾提出:“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其实,中学生感性敏感度的培养也就是对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鉴赏课上应让学生从直觉上感悟,培养他们的审美习惯。
  可以认为,感性评价在鉴赏作品中是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在中学美术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美术鉴赏课中的学生发言方式要有所改变,应倡导小组讨论,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直觉和认知水平。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高考试卷的答卷可以反映出考生的学习状况,对高考答卷进行研究也可以给我们平时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2012年本人有幸参加了江苏高考历史学科的阅卷工作,在评阅试卷的过程中发现考生答题时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之后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下面就以试卷第22题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2题考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审题不清。试卷第22题
教育的主体在教学,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什么样的数学课是高效率的课?怎样才能上一节高效率的课?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随着教龄的增长,随着经验的增加,随着课程改革让我们理念的改变,我的脑子里逐渐出现了高效课堂的轮廓.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
文化软实力首先形成于这种文化的认同力和辐射力。文化软实力在现代性语境下的持续形成有赖于这种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文化软实力的未来形成还必须正视资本现代性的缺陷和后现代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立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我国法定城乡规划体系.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在法律制度上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充满着主动性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型的了。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笔者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课堂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拙笔于此,以求得到行家教正。  一、丰富思品教学之形式需求有效解读文本  平时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思品教材篇目的内容枯燥而又抽象,尤其是我们初中教材的呈现
一、问题的提出  1.高三复习课授课现状  大部分的高三化学复习课一般都是这样一个模式:第一轮复习,老师先按照教材的顺序把书本知识整理一遍;第二轮复习,按照知识模块如元素化合物、基本化学理论、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化学计算等再复习一遍;第三轮复习,进行一些综合练习、强化训练,最后进行查漏补缺。所有的复习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的,结果造成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三轮复习下来进步不大;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益生产和利益分配的过程。在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法律制度对利益生产和利益分配进行理性规制和引导,使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
2008年江苏高考模式确定为“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在这几年的教学及高校录取中又作了一些微调。总的来说,目前一些高校录取确实对选修的等级要求降低,由原来录取本科必须是双B以上降为目前有不少学校一B一C即可录取。所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确保升学率,提出了要狠抓语数外,增加语数外的课时,减少选修学科的课时,这导致部分学生认为选修不重要,如果想考上本科,选修拿个一B一C即可,即使上本一,大多
民族地区的高校要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协调,必须突破传统民族教育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树立和落实民族高校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治校”的理念,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
制定成年监护人标准制度的目的在于使成年监护人能够胜任监护工作,故其通常为各国成年监护立法的重点。美国成年监护人标准制度经过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已形成一整套相当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