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钱敏月老师:
“学语文就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单篇文章而言,就是弄懂作者所言何物,所抒何情。但这还不够,同时还应把这篇文章的思维方法、语言的运用方法讲到位,即要明白作者是怎样将思想阐述清楚的。既要理解文章所云何物,又能心知其故,这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文章。这两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了,才算是教出了语文的真性情了。
明白了这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手携文本内容,一手携表达方法,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内容是主旨,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与阐述的道理,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修养,启迪人的智慧。方法指导能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语言的结构、思维的过程与技巧,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与语言运用上有所变化和提升,在生活中运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阐述观点,表情达意。
【孙景华点评】
“文法相携”教语文很有见地。语文教学如果只围绕课文内容讨论,那是残缺的、肤浅的、没有浓郁语文味的。只有品味语言、研究写法,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深层对话,才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才能激发学生深层的语文学习兴趣。
苏州市新庄小学李美芬老师:
在一些听课、评课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关注的还是形式可以说是“穿新鞋,走老路”。例如,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因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分工合作”,或是没有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很多的“所谓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再如,一些教师关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中注重课外拓展,但是,有时候却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感悟……
我想,课程改革真正的内涵,我们还须有一个准确、深入的认识,不管怎么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简简单单的,真真切切的,扎扎实实的!
【孙景华点评】
合作学习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而定,即是需要合作或是必须合作才合作。合作学习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追求最佳学习效果,而不是追求形式的翻新,也不是追风。
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文应该是课堂学习的最重要的资源,课外资源的引入利用,是对文本资源的适度补充,其目的是为提高文本学习效果服务的。
苏州市金阊区山塘中心小学王玲玲老师:
美术老师是我的同学,时常发生这样的情景:一中班小朋友开始在他崭新的画纸上作画了,一笔下去笔就断了。我对他这幅画所有的美好期待,恨不得立即上前阻止,手把手地辅导。一开始看这个老同学上课还真替她捏把汗,担心这样的“作品”怎么向家长交代。可她总是笑眯眯地看着小朋友们“乱来”,淡定得一塌糊涂,还反过来劝我:“不要急呢,都有办法的呀。”果然,经她一指点。先前还是觉得“歪瓜裂枣”“惨不忍睹”的画,一下子充满了童趣,而且每一幅画都个性鲜明。每每这个时候,我那心里真是“羡慕”同学深厚的教学功底;“忌妒”美术学科的自由洒脱;“恨”我那44人的班容量,“恨”那一叠叠保量不保质的作业,占用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套住了我的手脚。不禁感叹,我们的语文教学什么时候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呀。
【孙景华点评】
这是一篇生动而深刻的帖子。读后引发我的深思:我们语文教学与这位美术老师教学的区别点是什么?我们是课前就设定了“框子”,课堂上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思路走,得到的必须是课前教师期望的答案。这位美术老师课前只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课堂上任由学生自主生成,教师按照学生的创意,点拨、提升,得到的是“个性鲜明”的作品。我们的语文课能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呢?2008年我曾提出过建议:“把学生的疑点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习的难点作为教师点拨的重点,把课堂中关键的生成点,作为教学过程的推进点。”抛砖引玉,期望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大胆突破,走出新路。
苏州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姚联芳老师:
“请大家看小千同学的语文书,看看她在本次阶段性语文练习中只扣1分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六年级的练习卷可有40分作文哪)说着,我拿起小千的语文书,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这是课前的预习。”我随便打开某页,因为这一内容我上课时没有讲到。
“这是上课时所做的批注。”我指着《爱之链》一课中密密麻麻的批注说。
“哇,这么多。”大家发出赞叹声。
“这是上课时,老师的板书,想必在你的书上也有。”
“这是我们上到《船长》一课时,大家讨论的内容:船长和机械师对话为什么不用提示语,而和大副对话时用上了提示语?看来她已经养成了上课一边听,一边记笔记的习惯。”
“这是书后练习。”
“咦,这不是《补充习题》上讨论了的题目吗?怎么还记录到书上?”有学生不解。
“这题目,我还没有真正掌握,复习时,可以再看一下。”
“哇塞,太恐怖了!”有的孩子边说边翻着自己的语文书,面露惭愧之色。
在开学初,我参加了儿子初一学生的家长会,初中老师明确提出了“:预习花5分功夫,课堂学习花3分功夫,课后复习花2分功夫。”这一观点触动了我。一年后,我们的学生将进入初中,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除了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任务,更应扎实有效地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于是,我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花3分功,课堂学习花5分功,课后复习花2分功。”毕竟是小学生,我又是新接班,把预习的要求改为“3”,把课堂学习改为“5”。
小千同学按照老师开学初提出的“352”要求去做,使她出色地递交了只扣一分的答卷。孩子们从她的语文书上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从她的语文书上可以看出她这两个月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此,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何谓有效预习、何谓有效学习、何谓有效作业……
【孙景华点评】
又是一个难得的好帖子!鲜活、生动,在常规训练中生成亮点,值得大家学习。“课前预习花3分功,课堂学习花5分功,课后复习花2分功。”很有实践价值和指导价值!
((孙孙景景华华,,特级级教教师师,,南京京凤凤凰凰母母语语教教育育科科学学研研究究所所培培训训部部主主任任)
“学语文就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单篇文章而言,就是弄懂作者所言何物,所抒何情。但这还不够,同时还应把这篇文章的思维方法、语言的运用方法讲到位,即要明白作者是怎样将思想阐述清楚的。既要理解文章所云何物,又能心知其故,这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文章。这两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了,才算是教出了语文的真性情了。
明白了这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手携文本内容,一手携表达方法,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内容是主旨,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与阐述的道理,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修养,启迪人的智慧。方法指导能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语言的结构、思维的过程与技巧,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与语言运用上有所变化和提升,在生活中运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阐述观点,表情达意。
【孙景华点评】
“文法相携”教语文很有见地。语文教学如果只围绕课文内容讨论,那是残缺的、肤浅的、没有浓郁语文味的。只有品味语言、研究写法,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深层对话,才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才能激发学生深层的语文学习兴趣。
苏州市新庄小学李美芬老师:
在一些听课、评课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关注的还是形式可以说是“穿新鞋,走老路”。例如,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因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分工合作”,或是没有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很多的“所谓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再如,一些教师关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中注重课外拓展,但是,有时候却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感悟……
我想,课程改革真正的内涵,我们还须有一个准确、深入的认识,不管怎么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简简单单的,真真切切的,扎扎实实的!
【孙景华点评】
合作学习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而定,即是需要合作或是必须合作才合作。合作学习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追求最佳学习效果,而不是追求形式的翻新,也不是追风。
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文应该是课堂学习的最重要的资源,课外资源的引入利用,是对文本资源的适度补充,其目的是为提高文本学习效果服务的。
苏州市金阊区山塘中心小学王玲玲老师:
美术老师是我的同学,时常发生这样的情景:一中班小朋友开始在他崭新的画纸上作画了,一笔下去笔就断了。我对他这幅画所有的美好期待,恨不得立即上前阻止,手把手地辅导。一开始看这个老同学上课还真替她捏把汗,担心这样的“作品”怎么向家长交代。可她总是笑眯眯地看着小朋友们“乱来”,淡定得一塌糊涂,还反过来劝我:“不要急呢,都有办法的呀。”果然,经她一指点。先前还是觉得“歪瓜裂枣”“惨不忍睹”的画,一下子充满了童趣,而且每一幅画都个性鲜明。每每这个时候,我那心里真是“羡慕”同学深厚的教学功底;“忌妒”美术学科的自由洒脱;“恨”我那44人的班容量,“恨”那一叠叠保量不保质的作业,占用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套住了我的手脚。不禁感叹,我们的语文教学什么时候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呀。
【孙景华点评】
这是一篇生动而深刻的帖子。读后引发我的深思:我们语文教学与这位美术老师教学的区别点是什么?我们是课前就设定了“框子”,课堂上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思路走,得到的必须是课前教师期望的答案。这位美术老师课前只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课堂上任由学生自主生成,教师按照学生的创意,点拨、提升,得到的是“个性鲜明”的作品。我们的语文课能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呢?2008年我曾提出过建议:“把学生的疑点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习的难点作为教师点拨的重点,把课堂中关键的生成点,作为教学过程的推进点。”抛砖引玉,期望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大胆突破,走出新路。
苏州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姚联芳老师:
“请大家看小千同学的语文书,看看她在本次阶段性语文练习中只扣1分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六年级的练习卷可有40分作文哪)说着,我拿起小千的语文书,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这是课前的预习。”我随便打开某页,因为这一内容我上课时没有讲到。
“这是上课时所做的批注。”我指着《爱之链》一课中密密麻麻的批注说。
“哇,这么多。”大家发出赞叹声。
“这是上课时,老师的板书,想必在你的书上也有。”
“这是我们上到《船长》一课时,大家讨论的内容:船长和机械师对话为什么不用提示语,而和大副对话时用上了提示语?看来她已经养成了上课一边听,一边记笔记的习惯。”
“这是书后练习。”
“咦,这不是《补充习题》上讨论了的题目吗?怎么还记录到书上?”有学生不解。
“这题目,我还没有真正掌握,复习时,可以再看一下。”
“哇塞,太恐怖了!”有的孩子边说边翻着自己的语文书,面露惭愧之色。
在开学初,我参加了儿子初一学生的家长会,初中老师明确提出了“:预习花5分功夫,课堂学习花3分功夫,课后复习花2分功夫。”这一观点触动了我。一年后,我们的学生将进入初中,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除了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任务,更应扎实有效地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于是,我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花3分功,课堂学习花5分功,课后复习花2分功。”毕竟是小学生,我又是新接班,把预习的要求改为“3”,把课堂学习改为“5”。
小千同学按照老师开学初提出的“352”要求去做,使她出色地递交了只扣一分的答卷。孩子们从她的语文书上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从她的语文书上可以看出她这两个月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此,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何谓有效预习、何谓有效学习、何谓有效作业……
【孙景华点评】
又是一个难得的好帖子!鲜活、生动,在常规训练中生成亮点,值得大家学习。“课前预习花3分功,课堂学习花5分功,课后复习花2分功。”很有实践价值和指导价值!
((孙孙景景华华,,特级级教教师师,,南京京凤凤凰凰母母语语教教育育科科学学研研究究所所培培训训部部主主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