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把握诗词的抒情美,更好的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陶冶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关键词: 体会;抒情美;诗眼;再现情境
“诗言志”,诗歌最擅长抒情,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尽管有些诗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不复有与诗同时代的体验,但仍会为其诗所震撼,这就是诗美的力量,其内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感情的饱满真挚。诗总是具有抒情的美,或欢乐、或忧愁、或愤怒、或喜悦、或伤感、或浓郁、或轻淡、或激昂、或婉转……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它的灵魂——抒情美。
一、深刻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词抒情美
诗词鉴赏,自然不能离开诗词作品本身,但我们还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性情、气质、阅历、修养等无不直接影响到诗的创作。“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这对于“诗言志”的诗歌艺术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世环境,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受什么影响、针对什么东西写那首诗的,也就是把作品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作者及诗词背景,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抒情之美,甚至引起情感的共鸣。如我在教学曹操写的《观沧海》时,我先介绍作者写此诗是在北征乌桓胜利归途中,登上石碣山,面对沧海,有感而发。当时,他已基本统一北方,正在准备南下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中国。然后,我要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你作为一个有雄伟抱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呢?那吞吐日月的沧海,不正是诗人广阔胸怀的体现吗?那生意盎然的树木百草,不正是诗人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的反映吗?此情此景,又怎能不激发他一统中国的豪情呢?”
正因为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曹操其人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所以学生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诗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反之,如果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就有可能对作品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乃至造成谬误判断。
二、抓住“诗眼”,准确体会诗词抒情美
在通常情况下,诗的感情往往通过“诗眼”表现出来,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警策的字词或句子。历来诗人无不十分讲究“诗眼”的提炼。陆机的《文赋》所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也可以说明“诗眼”的作用。有人把“诗眼”称为“一字见境界”,道理也就在这里。因此,“诗眼”往往是一篇精神之所在。教师在教学诗词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抓了“诗眼”,也就是抓住了诗词的意脉,就是抓住了统帅全篇的精髓。
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第五首,就可以抓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这个“诗眼”,“见”是偶然见山,初不经意,表现诗人悠闲自然,无所用心的情意,又正与全篇精神相融洽。如果换成“悠悠望南山”,一字之差,意境就会全然不同,“望”是有意而望,不免显出造作之态,又与整个情调相悖。因此,理解这个“见”字,全诗主旨便初见端倪。如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可以抓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尤其是抓住“空”字这个“诗眼”来理解,“空”字传神地写出
了行人远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理解了“空”字,也就理解了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当然,“诗眼”不只限于一句中的一两个字,它还可以是一篇中的一两句,有的诗词甚至将那些关键的语句在诗中多次出现,反复吟唱,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这些句子一般都是“意脉句”,也就是诗眼,诗人通过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明确表现出“诗眼”,象《诗经》中这样的例子就很多。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引起充分的注意,绝不可轻易放过。
三、创造性再现情境,深化体验诗词抒情美
别林斯基说过“诗人用形象来思索,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在学生已读懂诗词,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绘画展示,情境活动,来创造性地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从而使诗词的抒情之美真正融为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
如我在教学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因为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很像一幅笔墨潇洒的水墨画。所以,我先要学生根据小令内容将它简单地画出来,然后由学生对画面进行解说或教师引导解说:“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黯淡下去。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外,寂静无人。看到这种景象,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的乡愁呢,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这样,情境交融,学生在创造性地再现情境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更深化了作者所抒羁旅之愁的深切理解,真正体会到用这样的意象来表现这样的情感之妙。在《行路难》这首诗中,诗人的浪漫主义体现在夸张的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上,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诗人用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盛宴,却笔锋一转,道出了自己“不能食”的苦闷,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更丰富了诗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使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词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尤其是那种浓烈的情感美,教者在教学时应用心引导。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美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感染、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情感体验中去认识人和生活的本质,要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感染、激励学生,陶冶性情,逐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使之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出口洲中学415600 )
关键词: 体会;抒情美;诗眼;再现情境
“诗言志”,诗歌最擅长抒情,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尽管有些诗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不复有与诗同时代的体验,但仍会为其诗所震撼,这就是诗美的力量,其内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感情的饱满真挚。诗总是具有抒情的美,或欢乐、或忧愁、或愤怒、或喜悦、或伤感、或浓郁、或轻淡、或激昂、或婉转……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它的灵魂——抒情美。
一、深刻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词抒情美
诗词鉴赏,自然不能离开诗词作品本身,但我们还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性情、气质、阅历、修养等无不直接影响到诗的创作。“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这对于“诗言志”的诗歌艺术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世环境,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受什么影响、针对什么东西写那首诗的,也就是把作品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作者及诗词背景,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抒情之美,甚至引起情感的共鸣。如我在教学曹操写的《观沧海》时,我先介绍作者写此诗是在北征乌桓胜利归途中,登上石碣山,面对沧海,有感而发。当时,他已基本统一北方,正在准备南下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中国。然后,我要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你作为一个有雄伟抱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呢?那吞吐日月的沧海,不正是诗人广阔胸怀的体现吗?那生意盎然的树木百草,不正是诗人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的反映吗?此情此景,又怎能不激发他一统中国的豪情呢?”
正因为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曹操其人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所以学生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诗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反之,如果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就有可能对作品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乃至造成谬误判断。
二、抓住“诗眼”,准确体会诗词抒情美
在通常情况下,诗的感情往往通过“诗眼”表现出来,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警策的字词或句子。历来诗人无不十分讲究“诗眼”的提炼。陆机的《文赋》所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也可以说明“诗眼”的作用。有人把“诗眼”称为“一字见境界”,道理也就在这里。因此,“诗眼”往往是一篇精神之所在。教师在教学诗词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抓了“诗眼”,也就是抓住了诗词的意脉,就是抓住了统帅全篇的精髓。
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第五首,就可以抓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这个“诗眼”,“见”是偶然见山,初不经意,表现诗人悠闲自然,无所用心的情意,又正与全篇精神相融洽。如果换成“悠悠望南山”,一字之差,意境就会全然不同,“望”是有意而望,不免显出造作之态,又与整个情调相悖。因此,理解这个“见”字,全诗主旨便初见端倪。如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可以抓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尤其是抓住“空”字这个“诗眼”来理解,“空”字传神地写出
了行人远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理解了“空”字,也就理解了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当然,“诗眼”不只限于一句中的一两个字,它还可以是一篇中的一两句,有的诗词甚至将那些关键的语句在诗中多次出现,反复吟唱,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这些句子一般都是“意脉句”,也就是诗眼,诗人通过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明确表现出“诗眼”,象《诗经》中这样的例子就很多。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引起充分的注意,绝不可轻易放过。
三、创造性再现情境,深化体验诗词抒情美
别林斯基说过“诗人用形象来思索,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在学生已读懂诗词,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绘画展示,情境活动,来创造性地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从而使诗词的抒情之美真正融为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
如我在教学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因为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很像一幅笔墨潇洒的水墨画。所以,我先要学生根据小令内容将它简单地画出来,然后由学生对画面进行解说或教师引导解说:“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黯淡下去。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外,寂静无人。看到这种景象,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的乡愁呢,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这样,情境交融,学生在创造性地再现情境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更深化了作者所抒羁旅之愁的深切理解,真正体会到用这样的意象来表现这样的情感之妙。在《行路难》这首诗中,诗人的浪漫主义体现在夸张的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上,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诗人用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盛宴,却笔锋一转,道出了自己“不能食”的苦闷,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更丰富了诗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使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词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尤其是那种浓烈的情感美,教者在教学时应用心引导。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美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感染、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情感体验中去认识人和生活的本质,要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感染、激励学生,陶冶性情,逐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使之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出口洲中学415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