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窗棂的演变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棂是应用于窗子之上起到加固、隔挡、装饰等作用的木构元件,是古代窗子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还能使窗子具有美感,在建筑中起到点睛作用。对于窗棂发展演变的过程,学者往往重点放在宋代及以后,中国早期窗棂的研究近乎空白。由于早期文献及考古实物材料的不足,窗棂产生时代、形式演变脉络等问题仍然模糊。
  窗子的产生及原始形式
  从考古出土材料上来看,今天中国境内最早的房屋建筑约产生于八千多年前,如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期文化的房屋遗迹F378等。这些房址为圆形半地穴式圆锥顶建筑,既无窗也无屋顶的“囱”,仅有门洞用作出入和通风。
  窗子原始形态为“囱”,“囱”的出现约始于仰韶文化时期。如陕西武功游凤遗址出土的5件陶屋模型中,有的在屋顶部位开有“囱”,但是这些“囱”形态较为粗陋,仅为屋顶开的圆洞,似没有窗棂等物。






  交窗:十字交叉的窗棂
  从考古出土材料来看,在周代大多数器物上所呈现的窗子以田字形窗为主。如故宫、宝鸡博物院、旅顺博物馆等处所藏刖人守门鼎中的西周建筑模型及绍兴出土铜屋中的窗都有田字形窗。窗框为方形,里面有十字交叉的窗棂。窗框及窗棂宽度相似,为固定之窗,不能开启。一直至战国早期,这种田字形窗仍是窗户的主要形式之一。曾侯乙墓棺两侧的窗便是田字形窗。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器物上,窗的形式都惊人相似,都有着较为宽大的窗框,窗框向内斜收,中间为十字交叉的窗棂。这种形式代表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窗形制的主流。《说文》称:“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从形式上看,商周时期所用的这种田字窗,即文献中所载的“交窗”。


  战国时期:窗棂开始繁密
  战国时期,巨大的落地明窗已有使用,这种巨大明窗的窗棂并不适合使用十字交窗的形式,因此窗棂开始变得繁密,绍兴出土铜屋两侧落地棂窗由错落的方格组成,结合当时的建筑技术,这种窗棂形式很可能是受土坯墙的影响,为保持土坯墙稳定,砖体摆放一般要上下相错,绍兴铜屋上落地棂窗的形式应该就是土坯墙的反映。
  两汉时期:窗棂形式多样化
  两汉时,窗的种类增多,窗棂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根据考古发现,作为窗棂的主要形式之一——直棂窗,至少在西汉时便已经产生,而且应用较广。如西汉中期广州汉墓出土陶井房的前墙、后墙、山墙上都开有直棂窗。在唐代以前,直棂窗一直以平行排列有如栅栏的版棂窗为主。将方形棂条从对角线破开,用三角形断面棂条的破子棂窗还不多见。通常认为破子棂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唐至元代均较为流行。根据笔者从考古实证角度的观察,破子棂窗产生时代远早于南北朝时期,至少在东汉时期便已经产生。如江苏铜山周庄一号墓、江苏邳州杆集汉墓、邳州梁王城东汉墓葬中出土画像石中均可见有破子棂窗,除以上外,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中藏有多件带有破子棂窗的汉画像石。


  值得注意的是,从陶屋、画像石、壁画等反映的情况上来看,早期破子棂窗有较强的地域性,仅在东汉时期徐州地区有见,其他地区则并无破子棂窗发现。
  破子棂窗窗棂数量以单数居多,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为了窗棂安插定位方便。为了分布均匀,先定中间点,然后依次中间等分,确定窗棂位置,因此窗棂数量一般都为五、七、九等单数。
  汉代窗户形制多样,有的窗是直接开洞,洞以方形为多,但亦有圆形及三角形。从汉代起,窗棂的颜色及种类开始变得复杂和多种多样。
  《汉书·元后传》:“曲阳侯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颜师古注:“青琐者,刻为连环文,而青涂之也。”后华贵的宅第、寺院等门窗亦用此種装饰。


  结合汉代陶屋及画像石中的窗格形式,可以判断在西汉时期已出现连续细密的几何纹窗棂图案。文献记载基本符合史实。从色彩保存完整的东汉彩绘陶楼来看,连续细密的几何纹图案上,确实是用青来涂色。如焦作马作村出土五层陶楼,可见连续细密的几何纹上均涂有青色。
  汉代窗棂纹饰种类较多,各种连绵细密的几何纹大量存在。孙机先生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提到了格子窗、琐纹、绮寮三种复杂纹饰的窗棂,代表了大多数复杂窗棂,实际的窗棂纹饰种类及其变体当然要多于此。如樊城菜越三国墓出土陶楼中的琐纹窗棂,其形式较孙机先生所举的穿璧式绮寮则更为复杂,不尽相同。
  此外,根据出土陶楼可知,汉代在荆楚、广东等地还出现了百叶窗。如湖北云梦周田村出土陶楼、湖北菜越三国墓出土陶楼、樊城汉江北路汉墓出土陶楼等上面均有百叶窗。从出土陶楼来看,百叶窗的窗棂为斜棂,一般为内高外低。百叶窗大约是由卧棂窗演变而来,当窗子较大时,卧棂窗的中间要加一条竖棂,如河南淅川李官桥东堂村出土陶楼上的窗子等,除窗棂内高外低外,这些窗外形已酷似百叶窗。
  《营造法式》中记载有睒电窗这种形式的门窗。睒电窗又叫“闪电窗”,其形制为窗棂弯曲多道如水波状,是一种制作复杂、较高等级的门窗,多用于宫殿、寺庙等处。其出现时代按照一些古籍文献所载,一般认为产生于隋代。如传为唐颜师古所撰的《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令造观文殿,前两厢为书堂;各十二间。……其十二间内,南北通为闪电窗,零笼相望”。但《大业拾遗记》等文献为笔记小说,非正史实录,可信度不高。因此一些学者对睒电窗产生于隋代的说法表示质疑,怀疑宋之前并无睒电窗。笔者认为从汉画像石中可看出,睒电窗这种形式及纹饰至少在东汉时期便已经存在,当时主要应用于栏杆之中,很可能是睒电窗的源头所在。即使是现在,带有睒电窗的栏杆也大量存在,如云南诺邓村栏杆、云南宣威东山寺观音阁栏杆等。


  除以上的几种几何形窗棂外,在广东地区汉代墓葬中还出现了一些以镂空人物形象为窗的形式,如广州3015号东汉墓出土的陶屋镂空基座上面的形式为舞人,广州先烈南路市委党校东汉墓出土的陶屋门两边棂窗上形式为镂空的舞人。从陶屋可以推测,舞人这类窗子图案,形式复杂,图形扭曲,线条多为弧形,这类镂空窗棂制作较为困难,很可能并非是由实木做成,而是在砖墙或土墙上直接镂雕或砌成,类似于后世的花窗。
  早期窗棂的演变特点
  以上对于窗棂演变的叙述和论证,大体展现了史前到汉代窗棂起源及演变的基本脉络,也能够梳理出早期窗棂的发展情況。


  由实用到装饰
  窗棂的产生并非为美观,而是起到防止动物窜入及支撑等作用,由实用性而产生。之后,又开始兼具了防盗、隐私等功能,但是在演变过程中,开始逐渐注重美观,装饰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原始社会时期窗棂几无装饰性,但是到了汉代,从琐窗等复杂窗棂可以看出,其纹饰繁缛,制作复杂,装饰性已经远远大于实用性。
  有较强的地域特点
  由于炎热潮湿等气候原因,南方的窗子需求较北方犹甚,在窗棂的发展方面也较北方更为先进。如落地棂窗、百叶窗、破子棂窗等大都产生于南方吴楚地区。尤其是破子棂窗,考古发现基本上集中于徐州一带,有很强的地域性。镂空人像等主要集中于岭南地区,地域特色也很明显。


  主要窗棂形式在东汉就已具备
  《营造法式》中列出了四种窗形,分别是版棂窗、破子棂窗、睒电窗、阑槛钩窗,这四种窗形除阑槛钩窗以外,其余三种在东汉时期基本已备。从窗棂上看,东汉时期发展已比较完善,种类繁多。宋代之后的许多窗棂都是在汉代窗棂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文系河南大学“英才计划”项目“汉代石刻图像中的窗牖研究”(项目编号:SYL18060117)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太原师范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2019年8—9月,为配合基建,顺庆区文物管理所在搬罾镇竹林寺村对2座清代石室墓进行了全面勘探和抢救性发掘。2019NBZM1为清康熙时期夫妇合葬墓,无墓冢,长3.2米,高1.5米。石质碑楼为仿木构,碑帽和翼墙施浅浮雕人物、动物和祥云图案,两侧为抱鼓石,四柱三间。明间正中题“清故显考妣李公讳彦春袁太君大人之墓”,左右门柱阴刻对联,上联“昔树椿萱歆日名”,下联“今瞻屺岵见玉心”。墓碑左右两侧倚柱施花
期刊
開元寺南遗址位于河北正定县开元寺现址南侧和西侧,是一处跨越晚唐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城市遗址,自2015年度考古勘察以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进行了五个年度的工作,发掘面积共计3164平方米,遗迹现象284处,出土遗物6700余件。主要遗存可以归为以下三个系统:  一、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发现了唐代开元寺池沼、北宋时期两座瓦窑、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和门前道路,对开元寺的边界、轴线问题有了新的了解,明确了
期刊
美国:1000年前野牛跳崖处  怀俄明州发现了距今1500—1000年间的野牛跳崖点,这些野牛并不是自然死亡的,猎人将它们赶到峭壁上,并将其限制在那儿,成为更容易捕猎的目标。  加拿大:野牛肩骨制锄头  加拿大马尼托巴西南部的一条小河床上发现了经过改造的野牛肩骨,被用作锄头。考古学家还在寻找其他园艺、农业遗物,以及储藏坑和房屋。锄头大约有300—600年的历史,但是目前还很难确定该地区居住的种族。
期刊
中国水下考古自1989年诞生以来,平时的工作都离不开船这个伙伴,它不单单载着水下考古队员从陆地驶向深蓝,更承载了中国考古从陆地向海洋拓展的期望。长期以来,由于经费和技术积累的限制,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往往是在工作海域附近租借渔船来开展工作。这些渔船在设计建造之初并不是专为水下考古使用,因而在工作空间、作业分区、居住生活环境、船舶性能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往往需要对这些船只进行改装来适配,这种改装也仅停留
期刊
巍巍昆仑,浩浩华夏。海纳百川,万邦来朝。  2017年年底,中央電视台推出大型文博探索系列节目《国家宝藏》,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之内核、综艺之外在、纪录之气质,解读9个博物馆27件国宝级文物前世的恢弘史诗,讲述仁人志士以身护宝、修复研究国宝今生的不朽传奇。与此同时,节目组也为这27件珍宝甄选了今生的守护人,并宣读誓词,神圣而庄严。作为一名文博专业的学生,每次观看基本都是热泪盈
期刊
薏苡(Coix lacryma-jobi)是禾本科薏苡属的一种植物,在中国有悠久的利用历史。随着考古遗址中发现的薏苡类遗存逐渐增多,我们对于古人利用薏苡有了一定的认识。  文献记载  史书中的薏苡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母)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这是“薏苡”一词正式在文献中出现。《后汉书·马援传》提到“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东汉时期,薏苡已经被作为药物来利
期刊
2017年在平静与平淡中拉开了序幕。  像往常一样,年初在做完了通天洞遗址的工作计划和预算后,我便向自治区文物局提交了2017年的考古发掘申请,由自治区文物局审核完再向国家文物局申报。  准备  2016年通天洞遗址发现的热度逐渐淡了下来,这是一件好事。5月11日,自治区文物局王卫东局长在相关处室领导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副所长以及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新局黄天翔书记、阿勒泰地区文物局乌东军局长,吉
期刊
鼠起源于距今约5000万年,早于人类起源时代。鼠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定角色,可谓“史不绝鼠”。鼠在文物中亦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在陶瓷文物中显现尤多。这里仅选取古代与鼠有关的部分文物进行介绍,以探讨其中所反映的鼠文化。  食不绝鼠  现代社会,除少数南方省区以外,大多数国人很少吃鼠。但对古人而言,食鼠堪称寻常。距今数十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便发现有大量火烧过的散碎鼠类骨骼,
期刊
公元前10—前7世纪间,两河流域曾出现过一个军事强国——亚述帝国,这一时期是古代亚述人最强盛的时期。亚述帝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一度将势力扩张到西亚大部分地区乃至埃及地区。其都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随着财富的增加,尼尼微的城市建筑出现了兴旺景象:宫殿廊院巍峨,神庙寺塔林立。在这些宏大建筑物内装饰着无数的雕刻和壁画。  从亚述艺术的总体情形来看,这一时期最精彩的作品是宫
期刊
夏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开创了国际视野下从多学科角度综合研究中国考古学问题的先河。相较夏鼐在专业领域内的崇高地位,学界关于夏鼐生平事迹和学术经历的论述则显得单薄,除2010年出版的《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一书齐全地收录诸多纪念文章外,仅有2016年出版的胡文怡著《认识夏鼐——以为中心》。新近出版的王世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