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他认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我国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设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这是新形势下在中小学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所采取的基本措施。劳动与技术教育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和多种契机,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依据学科的自身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劳技的兴趣
在每一个操作项目开始时,教师做好兴趣引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状态,“斗志昂扬”地开始工作对后期的制作、探索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在纸雕制作课上,教师利用纸浮雕基本造型的练习,即通过用简单的制作技法,把手中的纸条变成星星、水滴、花朵等造型,创设变个小魔术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快速的制作过程引发学生实践的欲望。当学生睁大眼睛欣赏神奇的“魔术”时,其实正是激起他们想象、创造的欲望,不经意间许多新奇的作品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玫瑰花、小鱼……在自由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营造创新的氛围
有位教育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预先设定标准答案,预先设定解题思路,真正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够自由想象的、能够探求发现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虽然我们的课堂里也进行启发,课堂里气氛也很活跃,但这种活跃的气氛下隐藏着的是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牢牢控制: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很快就会以诱导性的、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他已经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框子中,很快引导学生向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迈进。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这样,这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普遍对待所有的教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发展空间就很小,创新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教师讲授制作技法,展示作品,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制作要求和程序进行操作,学生完成制作后,就出现了很多的复制品,而且评价的标准又往往是以制作模仿的“成功性”为标准,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
我们的校园是个“花园、绿园、香园”,充满勃勃生机,我们有机地把整个校园作为学生活动、学习的大课堂,让校园内所有的植物都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是无穷无尽的,正等待他们去探索,自然而然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为了更好地让科研活动落在实处,让学生的活动更好地集科学性、研究性为一体,学校开辟了一间实验室。在实验室里,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无土栽培的实验,在试验过程里,他们勤换水、细观察,当大家发现自己水培的柳条无需土壤,也能长出根须时,感到无比的惊奇、兴奋,观察记录也更为仔细、耐心。即使有的实验失败了,他们也不灰心,从失败中得出知识、得出经验,实验的好奇心重了,兴趣更浓了,信心更足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立足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努力营造充满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给予充足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形成性学习,转变评价标准,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对劳技的兴趣
在每一个操作项目开始时,教师做好兴趣引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状态,“斗志昂扬”地开始工作对后期的制作、探索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在纸雕制作课上,教师利用纸浮雕基本造型的练习,即通过用简单的制作技法,把手中的纸条变成星星、水滴、花朵等造型,创设变个小魔术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快速的制作过程引发学生实践的欲望。当学生睁大眼睛欣赏神奇的“魔术”时,其实正是激起他们想象、创造的欲望,不经意间许多新奇的作品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玫瑰花、小鱼……在自由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营造创新的氛围
有位教育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预先设定标准答案,预先设定解题思路,真正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够自由想象的、能够探求发现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虽然我们的课堂里也进行启发,课堂里气氛也很活跃,但这种活跃的气氛下隐藏着的是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牢牢控制: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很快就会以诱导性的、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他已经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框子中,很快引导学生向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迈进。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这样,这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普遍对待所有的教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发展空间就很小,创新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教师讲授制作技法,展示作品,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制作要求和程序进行操作,学生完成制作后,就出现了很多的复制品,而且评价的标准又往往是以制作模仿的“成功性”为标准,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
我们的校园是个“花园、绿园、香园”,充满勃勃生机,我们有机地把整个校园作为学生活动、学习的大课堂,让校园内所有的植物都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是无穷无尽的,正等待他们去探索,自然而然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为了更好地让科研活动落在实处,让学生的活动更好地集科学性、研究性为一体,学校开辟了一间实验室。在实验室里,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无土栽培的实验,在试验过程里,他们勤换水、细观察,当大家发现自己水培的柳条无需土壤,也能长出根须时,感到无比的惊奇、兴奋,观察记录也更为仔细、耐心。即使有的实验失败了,他们也不灰心,从失败中得出知识、得出经验,实验的好奇心重了,兴趣更浓了,信心更足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立足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努力营造充满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给予充足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形成性学习,转变评价标准,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