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提倡的是以人为本,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困生转化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长期付诸实践的工作。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需要耐心和爱心,需要了解和尊重。教育是慢的艺术:任何转化能得以实现都源于教师对学困生的爱与等待。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心理障碍 优势 训练 合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完善了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育教学规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班额相对比较大,人数较多,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要和个别差异,班级里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的情况。课程改革,提倡的是以人为本,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所以学困生辅导工作也势必提到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这项工作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付诸实践的工作。本文对转化语文学困生,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平等相待,排除心理障碍
现实生活中,班级的学困生往往是班级的弱势群体,会更多地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所以他们的心理障碍也显得比较多,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因此,要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千方百计排除心理障碍,这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成功体验是转化的开始。
二、搭建平台,发扬自身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力论”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会以丰富的方式表现其特有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每个儿童都是有潜能的。每个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学困生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充分去挖掘学困生的自身优势,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有的学生语文学习虽然后进,但是音乐、美术却很有天赋,所以可以用学习音乐和美术的快乐体验来促进语文的学习。在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的领域,学生也是有偏差的,有些字写得比较漂亮的就多让他去展示自己的《习字册》;有的读书有感情,就多给他表演朗诵的机会。这样多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使这些孩子少一些自卑,多几分自信,扬起自信的风帆。
三、降低难度,形成训练坡度
学困生学习兴趣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努力了,可总是不尽人意,总是换来批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一些教师就语文教语文,就课文教课文,学生今天错什么就改正什么。要知道语文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工程。如果仅仅是局限于错什么知识补什么,学困生转化肯定是收效甚微。
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要重视学习规范的教育,从习惯上加以引导,严格要求,让学生从写端正字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查字典,做好预习,写好周记,摘录名言精段等,循序渐进,教给学困生学好语文的方法。实践证明,只要放低语文学习的起点,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抓起,坚持不懈,会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语文不难学”的信心。在平时的补习中还可以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降低对其训练的难度,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让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下苦工夫去学,觉得乐在其中。
四、客观评价。展现进步轨迹
怎样维持学困生旺盛的学习兴趣,这就对我们现行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我们建立起反映他们成长正确合理的转化评估体制,我们看的并不是某次考试或是测验的卷面的实际得分,而是相对于前后两次测验中在班级的总体均分的差值的排名。差值大了,且为正值,说明进步了。差值小了,或为负值,那说明就退步了。就这样,让学困生自己只和自己比,让他们时刻感觉到进步或是退步了。只有这样,才从根本上树立起一个学困生的自信心,展现他们成长的轨迹。甚至在有些时候还可以通过策略性的“包庇”来维持他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评价成为促进他们成长的催化剂。
五、合作学习,开展帮护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建构起语文综合的系统,形成一个大语文教学观,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向课外延伸,多渠道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生活。每一个学生承载着家长莫大的希望,学困学生也不例外。所以教师要重视取得家长的支持,借助家访、请家长座谈,以及通过短信平台等形式,密切学校和家庭关系,持之以恒,形成一股合力。发动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准备小书房、小书桌,让孩子在家安心读书作业,周末与孩子一起到公园野外观察体验;平时多文明上网,领略奇妙的大千世界……让家长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努力为孩子学好语文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说到这里,又想到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让我们回到教育的本源,用爱心来呵护那些更需要关爱的学困学生,饱含激情,用心等待,共同营造一个适合学困生自由生长的灵动的空间。让我们都微笑着对他们说:“孩子,不着急,你慢慢来!”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心理障碍 优势 训练 合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完善了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育教学规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班额相对比较大,人数较多,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要和个别差异,班级里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的情况。课程改革,提倡的是以人为本,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所以学困生辅导工作也势必提到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这项工作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付诸实践的工作。本文对转化语文学困生,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平等相待,排除心理障碍
现实生活中,班级的学困生往往是班级的弱势群体,会更多地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所以他们的心理障碍也显得比较多,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因此,要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千方百计排除心理障碍,这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成功体验是转化的开始。
二、搭建平台,发扬自身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力论”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会以丰富的方式表现其特有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每个儿童都是有潜能的。每个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学困生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充分去挖掘学困生的自身优势,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有的学生语文学习虽然后进,但是音乐、美术却很有天赋,所以可以用学习音乐和美术的快乐体验来促进语文的学习。在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的领域,学生也是有偏差的,有些字写得比较漂亮的就多让他去展示自己的《习字册》;有的读书有感情,就多给他表演朗诵的机会。这样多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使这些孩子少一些自卑,多几分自信,扬起自信的风帆。
三、降低难度,形成训练坡度
学困生学习兴趣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努力了,可总是不尽人意,总是换来批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一些教师就语文教语文,就课文教课文,学生今天错什么就改正什么。要知道语文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工程。如果仅仅是局限于错什么知识补什么,学困生转化肯定是收效甚微。
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要重视学习规范的教育,从习惯上加以引导,严格要求,让学生从写端正字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查字典,做好预习,写好周记,摘录名言精段等,循序渐进,教给学困生学好语文的方法。实践证明,只要放低语文学习的起点,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抓起,坚持不懈,会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语文不难学”的信心。在平时的补习中还可以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降低对其训练的难度,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让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下苦工夫去学,觉得乐在其中。
四、客观评价。展现进步轨迹
怎样维持学困生旺盛的学习兴趣,这就对我们现行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我们建立起反映他们成长正确合理的转化评估体制,我们看的并不是某次考试或是测验的卷面的实际得分,而是相对于前后两次测验中在班级的总体均分的差值的排名。差值大了,且为正值,说明进步了。差值小了,或为负值,那说明就退步了。就这样,让学困生自己只和自己比,让他们时刻感觉到进步或是退步了。只有这样,才从根本上树立起一个学困生的自信心,展现他们成长的轨迹。甚至在有些时候还可以通过策略性的“包庇”来维持他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评价成为促进他们成长的催化剂。
五、合作学习,开展帮护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建构起语文综合的系统,形成一个大语文教学观,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向课外延伸,多渠道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生活。每一个学生承载着家长莫大的希望,学困学生也不例外。所以教师要重视取得家长的支持,借助家访、请家长座谈,以及通过短信平台等形式,密切学校和家庭关系,持之以恒,形成一股合力。发动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准备小书房、小书桌,让孩子在家安心读书作业,周末与孩子一起到公园野外观察体验;平时多文明上网,领略奇妙的大千世界……让家长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努力为孩子学好语文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说到这里,又想到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让我们回到教育的本源,用爱心来呵护那些更需要关爱的学困学生,饱含激情,用心等待,共同营造一个适合学困生自由生长的灵动的空间。让我们都微笑着对他们说:“孩子,不着急,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