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中国胃口依然在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snowb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8年演绎过一波惊心动魄行情的大宗商品,能否在2009年重返牛市?中国需求能否拯救世界?
  
  《财经》记者 严江宁
  
  火与冰
  对于大宗商品市场,2008年可谓跌荡起伏。上半年时,市场还在谈论涨价、盈利和扩产,下半年话题就变成了裁员、降薪和减产。
  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期货为例,2008年7月,冲至894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位,随后短短几个月又迅速从高点呈“自由落体式”下落,仅10月当月的下跌幅度就超过了23%,创下了单月跌幅的最高记录。到年终收尾时,期铜价格在3000美元/吨的关口徘徊,与年内高点相比,已缩水近三分之二。铝、铁矿石、石油等商品也都上演了类似的抛物线,标志全球航运景气程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从5月最高时的上万点跌至600点。
  大宗商品牛市的终结,终于迫使人们相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从金融体系波及到了实体经济。而中国等新兴国家能从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的说法,也变得愈加不现实,大宗商品需求锐减也已经变成不争的事实。高盛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声称,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正在从“需求的崩溃”(demand destruction)演变为“供应的崩溃”(supply destruction)。由于需求锐减,为求价格稳定,供应也被相应削减。高盛分析师认为,目前需求水平下降过快,仍远高于大宗商品的供应,未来更多的产能削减不可避免。从长期看,目前供应的骤减将可能导致长期产能的不足,从而为2010年的强劲反弹垫底。
  力拓首席经济师维万克·图普勒(Vivek Tulpule)告诉《财经》记者,当前面临的形势是需求增长缓慢,供给也很弱,“我们的确看到了需求一方在减弱,同样也看到很多高成本的生产商削减了他们的产量,因而供给的力量也在被削弱。价格最终要靠双方的博弈作用来决定。”
  摩根大通则预计,若想再次看到金属牛市,需首先消耗目前过量的存货并进一步削减产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再造就一个和本轮牛市类似的强劲经济增长环境。
  然而,随着金融投机者的退场,未来的大宗商品价格恐难再被推至2008年的高点。位于北京的麦健陆咨询公司矿业分析师薛烨告诉《财经》记者,上一轮大宗商品的牛市,除了基本面因素,美元贬值和投机性资金的介入,是将原油、铁矿石、金属价格等大宗商品价格推高的重要原因。而随着这些投机性资金的离场和美元的相对稳定,未来两年内牛市的局面都很难再现。
  英国商品研究所(下称CRU)中国CEO约翰·约翰逊(John Johnson)认为,目前全球面临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衰退,恢复将是缓慢的,全球经济的放缓对金属消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最后的希望
  许多人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中国。自1996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国,全球三分之一的电解铝产能来自中国。中国需求的变动,足以起到左右信心的作用。
  2008年10月15日,力拓CEO艾博年(Tom Albanese)在公布三季度业绩时表示,中国将无法在全球经济衰退中独善其身,中国经济正放慢脚步,因此力拓将重新审视现有的扩张计划。这一声明一出,主要矿业公司股价应声下跌,力拓英国的股价下挫17%,必和必拓英国的股价下跌15%,英国富时350(FTSE 350)矿业指数当天下跌了17.3%。
  “中国虽然无法扮演拯救世界经济的角色,但可能成为阻止其进一步恶化的平衡力量。”CRU的约翰逊(John Johnson)告诉《财经》记者。
  根据英国商品研究所的预测,2009年全球电解铝消费将出现0.1%的负增长,但中国仍保持4.4%的增速。而在北美、欧洲等主要的铜消费地区,在2009年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的情况下,预计中国仍有5.5%的增长。同时,对于将为全球钢铁增量贡献78%的中国钢铁业而言,预计中国2009年钢铁产量也会领涨全球0.8%的增速,达到4%。
  对于中国政府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包括力拓等矿业巨头对此十分倚重。“我们预计,2009年,特别是在下半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很可能反弹。特别是‘4万亿投资计划’中将会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铁路、房屋建设方面,而这些将成为拉动包括钢铁、铜等大宗商品需求的积极因素。”图普勒告诉《财经》记者。
  约翰逊认为,“4万亿”投资计划将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这一政策对GDP增长有近1.5个百分点的支撑作用。
  
  并购新机遇
  2008年7月10日,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中西部公司(澳大利亚交易所代码:MIS,下称中西部公司)迎来了三位新董事,悉数由公司控股股东中国中钢集团(下称中钢)推荐。中钢对中西部公司的收购,是中国企业在海外首起大规模的“敌意收购”。尽管这起交易被《亚洲金融》(Finance Asia)、《财资》(Assets)等专业杂志评选为“最佳并购交易”,但大宗商品价格的意外暴跌,仍令收购者支付的价格显得过高。
  这也成为200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资源领域几项收购的共同遭遇。年初,中国铝业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Alcoa),斥资140.5亿美元收购了力拓英国约12%股份,从而获得力拓约9%股份,成为力拓的单一最大股东,令全球皆为此惊呼中国资本的到来。
  此时,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正在积极谋求对力拓的收购,试图利用大宗商品的牛市机会,进一步加强公司对矿业市场的垄断。对于中国人的加入,必和必拓摸不清“中国公司到底想干什么”。然而,面对不断下挫的商品价格和持续恶化的全球经济形势,必和必拓11月25日宣布放弃坚持了一年多的对力拓的收购计划。此时,力拓英国的股价比中铝入股时已经跌去超过七成。
  必和必拓对力拓的收购交易金额,按市值计曾达到188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被撤销的最大规模的交易。
  受到重创的不仅仅是并购交易。由于市场环境恶化,矿业公司的上市融资也变得举步维艰。瑞士银行旗下投资银行亚洲工业部联席主管罗佩克(Patrick Loftus-Hills)曾表示,该公司有16家矿业类客户推迟了在香港和其他亚洲市场首次公开上市融资(IPO)计划,包括一些已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申请的公司。他预计,资本市场向矿业公司重新开放或许在2009年下半年,或是更晚一点的时间。
  资产价格不断下滑、资本市场关闭融资大门,将令中小型矿业和资源企业面临艰难时刻,对于迫切需要资源的中国企业来说,反而可能是投资的好机会。普华永道采矿业务全球领导人蒂姆哥德史密斯(Tim Goldsmith)告诉《财经》记者,受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资源价格未来半年至一年内还会处于相对低的位置,中国企业应迅速行动。
  德勤公司全球油气行业并购总监Ian Sperling-Tyler认为,面对这个收购时机,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有很多竞争优势,可以在不寻求债务或股权融资的情况下进行收购,更具战略性眼光,不注重短期价格变化,以及人民币强势等。他建议,最好的收购对象就是那些独立石油公司,19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此类公司,目前股价都大幅低于净资产。
  不少中国企业也持类似看法,认为接下来的半年左右将可能是中国企业开展收购的好机会。事实上,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已经在2008年下半年得到印证。2008年11月3日,首钢集团通过旗下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出资1.625亿澳元认购澳大利亚吉布森山铁矿公司(Mount Gibson Iron Ltd,澳大利亚交易所代码:MGX,下称吉布森山铁矿)股份。戏剧化的是,首钢集团曾经在2008年年初对吉布森山铁矿提出收购,因涉嫌违规被迫放弃,当时价格为2.60澳元/股。而第二次收购的价格仅为0.60澳元/股,不到上一次出价的四分之一。
  此外,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等也都有所行动,先后在澳大利亚收购了部分铁矿石资产。中国最大民营钢铁企业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也在11月份买入澳大利亚一处未开发铁矿,一旦开采,将带来每年1300万吨的产量。
  对于此前没有资源保证的钢企,对外寻找资源无疑是缓解原材料供应压力的一剂“良药”。“现在是企业走出去购买一些国外矿产的好时机,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可以减轻未来生产的成本压力,较好地控制原材料成本。”一家钢铁企业负责人坦陈目前企业“走出去”的好处。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可利用这一机会,尝试与企业联手开展矿产资源方面的投资。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开始在市场寻找此类投资对象。
  不过,普华永道企业融资与并购全球主管合伙人克里斯·海明斯告诫说,中国企业要对收购支付的价格随时保持警惕。“对于中国的企业,很多的西方公司把它们看成‘救世主’。他们认为,中国公司将会付最高的价格,弥补这样的价格缺口。这显然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构成一种危险。”■
  
  
其他文献
拖延改革只会积重难返,已不是盛世危言。在2009年,这种焦虑恐还会延续    《财经》记者 杨哲宇  除中央行政机关的“大部制”改革和年底的燃油税改革,2008年的改革进程可谓波澜不惊    滞缓的焦虑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庆典激情过去之后,现实对改革的迫切需要与改革的现实进程形成了醒目的反差。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官方拟议的“隆重庆祝”并未成为贯穿全年的主调。年初,学术界、媒体、民间
期刊
政府若以一己之力全面调整政策以扩内需,难免顾此失彼,且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又会抵消部分效果    《财经》记者 王长勇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资金,将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国有银行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也成为2008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写照:宏观调控的目标,从前两个季度的“防过热,防通胀”,到三季度的“保增长,控通胀”,再到四季度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期刊
2009年是全面考验银行资产配置能力的一年,亦是检验银行改革成果的时候    《财经》记者 李涛 温秀      在“保增长”的压力下,货币与监管当局对信贷投放的政策劝诱明显    银行体系充沛的资金,如何才能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层面,既不造成新的信贷浪费,又能通过银行的信贷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为中国经济在这场全球危机中重新起飞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这是2009年货币与监管当局面临的一
期刊
外需已难以继续担当“保增长”的重任,即使未来外部经济趋于稳定,对外贸易最多也只能起到“保稳定”的作用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 沈明高    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两位数增长的主要动力,净出口贡献了GDP增长的近四分之一。然而,进入2008年后,对外贸易的角色开始转变,外需已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09年仍然将延续这一趋势。    动力顿衰  在长期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期刊
降息周期再次来临,在上一次降息周期中深受“利差损”之困的保险行业,将在销售、份额、投资、内控等方面面临压力,偿付能力再受考验    《财经》记者 陈慧颖      对于习惯了规模扩张的保险业而言,在逆境中改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    对复业30年的中国保险业而言,2008年可谓祸不单行。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开始,地震、台风等巨灾频频来袭。中国保监会预计,保险行业为此做出的赔付约为100亿元。随着
期刊
从2008年的激情捍卫到最终的折衷处理,会计准则将如何变革以回应此次危机带来的反思    《财经》记者 宋燕华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为千夫所指,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    每逢经济危机,会计准则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一次尤为严峻。  在各界对“公允价值”对于危机的放大效应的攻击之下,国际上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最终选择了折衷退让,使得管理层对于计价方式有了更多调整余地。不过,对于主
期刊
“胡六点”奠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大陆对台政策的基调,也将成为2009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根主轴    《财经》实习记者 欧阳斌 记者 徐和谦    2008年12月,熊猫“团团”和“圆圆”赴台,成为两岸关系急速回暖的标志之一。  早在2005年,这两只作为大陆赠台礼物的熊猫就已整装待发;但时任台湾“总统”的陈水扁称大陆赠台熊猫是“统战工具”,并设置种种行政限制,使两只熊猫一直“滞留”大陆。  除了大陆赠
期刊
2008年的电力企业巨亏及电煤双方无法弥合分歧,再次暴露出“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矛盾    《财经》记者 李其谚    电力行业在2009年一开局,就蒙上了一层阴影——“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下称订货会)破裂,发电企业陷入了需求疲软与电煤价格趋涨的两难境地之中。  在订货会的价格谈判中,五大电力集团亮出谈判底牌,要求2009年合同电煤价格比2008年下降50元/吨。与之相对,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煤
期刊
因2008年大跌搁置的各类创新,有无希望在2009年重启?    《财经》记者 乔晓会 李箐    “跌幅超过65%,全球股市跌幅排名第十三,在主要股市中跌幅排名第一。”这是在2008年底的最新统计中,上证指数获得的名次。  两年来轰轰烈烈的牛市在几个月里草草结束,投资者的狂热迅速降温。20万亿元市值蒸发,让所有参与者都付出了代价,而监管机构力挽市场的自信也随之化为泡影。  另一方面,股市的“过山
期刊
2009年中国铁路建设将迎来“大跃进”,但由此可能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铁路体制改革也可能随之延后    《财经》记者 张娜    2009年,将是1949年以来铁路投资最多的一年。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公开表示,2009年铁路计划完成600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  即将大规模建设的铁路项目,包括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煤运通道项目以及资源开发性西部干线铁路项目三大类。其中,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建设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