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的浪潮促进了农民工群体的出现,随着社会转型的加深,农民工这一群体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在2011年两会期间,众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案,使人们加深了对这一群体目前生存状况的了解,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未来又在哪里呢?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困境;特点;出路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279-02
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这一文件中,“新生代农民工”一词首次提出。那么,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呢?他们与之前的农民工相比有哪些特点呢?中央为何要特别关注这一群体,他们在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呢?他们又该怎样发展?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80后、90后,他们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这批人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占到60%,大约1个亿。而在各地,我们习惯于将非本地户籍的流动打工族统称为“农民工”。在所有的农民工中,这批新生代代表了农民工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是这一群体中最为年轻、最具活力、规模最大的群体。他们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的后代,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年代,他们与自己的父辈相比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有:
(一)受教育水平提高,追求物质精神双文明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比上一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很多。他们大多数是在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中长大的,在儿时由于父母在外工作,没有时间对其进行教育,把这些孩子送入学校由老师进行监管成了父母的最好选择,这些孩子也因为这样基本上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占8.7%。这与基本上是文盲的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了极大的改善。此外,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学习新知识的速度也较快,这也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能更好的改善自己,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与上一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将务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不是农业收入的补充,他们不仅注重现实的待遇,更渴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愿意也渴望参加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的技术含量。他们不把自己作为城市的过客,不把赚钱解决温饱或回家盖房娶媳妇作为务工的目标,他们更注重改善生活,开拓眼界,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他们不仅要挣城里的钱,更要在城里体面的生活。
(二)处于城乡的夹层之中
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之路与上一带有极大的差异,他们出生后就上学,上完学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都不太熟悉,更不会耕地种田,对于农村的感情比较淡薄。他们出来打工,根本就不想回农村,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是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村户口又使得他们不能完全被城市所接纳,这使得他们处于“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夹层之中。
(三)独生子女,心理接受能力差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物质生活基本富足,备受家里人的关爱,这使得他们有种养尊处优的的感觉。在城市,他们在选择职業时也会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轻松的工作,可这些工作往往对学历、工作经验等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备受打击,心理平衡度差,难以接受不公平对待与“被歧视”。这也是与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上一代农民工的区别。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存在着社会阅历浅、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问题而劳动强度较大的密集型工作又会进一步加大其挫败感和孤独感。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在城市里接受的“成人礼”,是面朝城市的一代,无法像老一辈农民工那样向农村“转身”。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婚姻问题
在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布显示,2006年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中21-30岁的占36.5%,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这正是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的“黄金时代”,但由于这个群体的多数人职业不理想、收入偏低,在对象选择上又往往处于“看不起农村的,攀不上城市的”的尴尬地位,这使得寻多人婚恋的黄金时代变成了苦涩年代。在由团浙江省委主持的《在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在1202个独自离家外出打工的青年中,仅有161人与当地居民结婚。
由于许多打工行业具有明显的分类倾向,如纺织厂招女生较多,钢铁厂招男生较多,这使得农民工的交往对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婚姻问题的解决上造成一定的困扰。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们越来越追求好的物质生活,而农民工的工资相对较低,户口在农村,不能享受到城市户口的人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这又使农民工在择偶上处于一种“低人一等”的状态。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面临择偶与婚姻的双重困境。
(二)身份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脱离了对土地的依赖,长时间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他们正逐渐褪去乡土气息,从穿着到思维都和城里的青年没什么两样,但是他们在城市中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又时刻提醒他们非城市人的事实。虽然从实际的职业、工作与生活的空间来看,他们是实际上的“城市人”,他们自己也将自己看成了城市的主人,但从法定的身份上来说,户籍像“紧箍咒”一样提醒着他们自己是“农民”,即便他们与市民同在一个单位工作,他们却不能和市民正式工一样累计工龄,不能评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进修与培训的机会,没有升职晋升的希望,分不到住房,享受不到公费医疗、退休待遇,没有失业救济,一遇经济不景气或政府治理整顿,可使其立刻变成为无条件清退的对象。如现阶段,我国城市失业和下岗现象日益严峻,许多地方政府把外来务工的农民看作是城镇职工就业的障碍,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排斥和歧视农民工就业的政策。他们在城市中“享受”到的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等不公平待遇也一再给他们泼冷水,使他们成为“非城非农”的群体。
(三)职业问题
根据全国总工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职工的31.9%,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9.4%和9.1%。这些职业的特点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又脏又累、收入低,这都是城市就业者所不愿从事的职业。此外,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这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的6倍。
三、路在何方
解决好数量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农村建设,对于中国的城镇化进展与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哲学思想上内外因的思想,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两大方面着手。
(一)政策层面
1、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推进城镇化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户口登记制度,二是户口迁移制度,三是居民身份证制度。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而近期主要城市采取的住房限购措施大都与户籍制度相挂钩,这使得户籍制度的弱化势在必行。对此可以借鉴贵州省的户籍改革方案“在小城镇中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生活来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满两年,就可以办理小城镇的常住户口,并且不允许收取城镇增容费”,或者借鉴山东省“城镇户口政策”,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农转非,保障他们享有市民所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政策,使他们走出“被边缘”的地位,逐渐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市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教育体系与医疗体系。解决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则会使他们居有定所,有了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问题,降低跳槽率。这对于缓解“用工荒”,稳定经济生产也是利大于弊的。将农民工的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完全投入到工作之中,这与之前的“寄读”相比不仅能够减轻农民工的负担,也可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让农民工获得急需的教育、培训和服务
从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只有很少一部分靠技术维持生活。
针对农民工外出打工无目的的现象,在各个省份与地区,可以成立专门的劳务介绍机构,各个机构之间相互传递用工信息,由各劳务机构组织人员到外地打工或由劳务机构主动到各地“招商引工”。同时,由劳务机构对所招引的工人进行集中的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的自身技能,也避免了农民工忙,也避免了农民工盲目找工作的现象,不仅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有工作却没人做和多人挤一项工作”的现象,也可以避免诱骗、拐卖现象的发生,对于“黑作坊”、“黑煤矿”等黑心企业也可以起到打击作用。
此外,各省之间也可以建立对口劳务输出的关系,实现省份之间的对口支援建设。对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各省之间,实施发达地区反哺不发达地区的政策。东部需要劳务较多的省可以与中西部的省市签订协议,东部发达省份每年所需要的劳工数量由中西部的不发达地区提供,而且由发达地区对所接收的劳工进行技术培训,这样,不发达地区输出的“低质高量”的劳工就会变为“高质高量”,这种劳工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也会促进人才的流動,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农民工自身的努力
内因是事物起作用的根本原因,因此,农民工自身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城市梦的门槛并非都是城市设置的,这些门槛与障碍跟农民工自己同样是密不可分的,尤其突出的是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的限制。受当今教育现状的影响,在进入职业技术学校之前,即便拥有再高的文化水平,因为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那些文化知识在相当程度上是“中看不中用”的,因为没有人会雇用只会讲道理而不会实际操作的人来工作,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为自己“充电”,在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的同时更要让自己有一技之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与技能水平,“有了金刚钻就不怕揽瓷器活”,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能丢了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长处。在这个竞争性的社会中,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又不肯吃苦只是怀抱着“比天高”的抱负,就会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又怎么会融入城市呢?即使在融入城市之后,如果不能继续充实自己,也会有被城市边缘的可能性,又会重新陷入“打工无前途,回乡无意思”的困境。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作者简介:吕美(1989— ),女,汉,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一亿新生代农民工深度撞击“城市化中国”[J].半月谈.
[2]林凤章.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分析[J].
[3]新生代农民工问题[J].新京报.
[4]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J].中国经济网.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困境;特点;出路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279-02
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这一文件中,“新生代农民工”一词首次提出。那么,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呢?他们与之前的农民工相比有哪些特点呢?中央为何要特别关注这一群体,他们在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呢?他们又该怎样发展?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80后、90后,他们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这批人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占到60%,大约1个亿。而在各地,我们习惯于将非本地户籍的流动打工族统称为“农民工”。在所有的农民工中,这批新生代代表了农民工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是这一群体中最为年轻、最具活力、规模最大的群体。他们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的后代,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年代,他们与自己的父辈相比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有:
(一)受教育水平提高,追求物质精神双文明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比上一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很多。他们大多数是在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中长大的,在儿时由于父母在外工作,没有时间对其进行教育,把这些孩子送入学校由老师进行监管成了父母的最好选择,这些孩子也因为这样基本上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占8.7%。这与基本上是文盲的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了极大的改善。此外,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学习新知识的速度也较快,这也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能更好的改善自己,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与上一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将务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不是农业收入的补充,他们不仅注重现实的待遇,更渴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愿意也渴望参加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的技术含量。他们不把自己作为城市的过客,不把赚钱解决温饱或回家盖房娶媳妇作为务工的目标,他们更注重改善生活,开拓眼界,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他们不仅要挣城里的钱,更要在城里体面的生活。
(二)处于城乡的夹层之中
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之路与上一带有极大的差异,他们出生后就上学,上完学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都不太熟悉,更不会耕地种田,对于农村的感情比较淡薄。他们出来打工,根本就不想回农村,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是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村户口又使得他们不能完全被城市所接纳,这使得他们处于“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夹层之中。
(三)独生子女,心理接受能力差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物质生活基本富足,备受家里人的关爱,这使得他们有种养尊处优的的感觉。在城市,他们在选择职業时也会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轻松的工作,可这些工作往往对学历、工作经验等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备受打击,心理平衡度差,难以接受不公平对待与“被歧视”。这也是与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上一代农民工的区别。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存在着社会阅历浅、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问题而劳动强度较大的密集型工作又会进一步加大其挫败感和孤独感。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在城市里接受的“成人礼”,是面朝城市的一代,无法像老一辈农民工那样向农村“转身”。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婚姻问题
在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布显示,2006年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中21-30岁的占36.5%,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这正是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的“黄金时代”,但由于这个群体的多数人职业不理想、收入偏低,在对象选择上又往往处于“看不起农村的,攀不上城市的”的尴尬地位,这使得寻多人婚恋的黄金时代变成了苦涩年代。在由团浙江省委主持的《在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在1202个独自离家外出打工的青年中,仅有161人与当地居民结婚。
由于许多打工行业具有明显的分类倾向,如纺织厂招女生较多,钢铁厂招男生较多,这使得农民工的交往对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婚姻问题的解决上造成一定的困扰。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们越来越追求好的物质生活,而农民工的工资相对较低,户口在农村,不能享受到城市户口的人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这又使农民工在择偶上处于一种“低人一等”的状态。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面临择偶与婚姻的双重困境。
(二)身份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脱离了对土地的依赖,长时间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他们正逐渐褪去乡土气息,从穿着到思维都和城里的青年没什么两样,但是他们在城市中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又时刻提醒他们非城市人的事实。虽然从实际的职业、工作与生活的空间来看,他们是实际上的“城市人”,他们自己也将自己看成了城市的主人,但从法定的身份上来说,户籍像“紧箍咒”一样提醒着他们自己是“农民”,即便他们与市民同在一个单位工作,他们却不能和市民正式工一样累计工龄,不能评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进修与培训的机会,没有升职晋升的希望,分不到住房,享受不到公费医疗、退休待遇,没有失业救济,一遇经济不景气或政府治理整顿,可使其立刻变成为无条件清退的对象。如现阶段,我国城市失业和下岗现象日益严峻,许多地方政府把外来务工的农民看作是城镇职工就业的障碍,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排斥和歧视农民工就业的政策。他们在城市中“享受”到的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等不公平待遇也一再给他们泼冷水,使他们成为“非城非农”的群体。
(三)职业问题
根据全国总工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职工的31.9%,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9.4%和9.1%。这些职业的特点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又脏又累、收入低,这都是城市就业者所不愿从事的职业。此外,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这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的6倍。
三、路在何方
解决好数量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农村建设,对于中国的城镇化进展与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哲学思想上内外因的思想,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两大方面着手。
(一)政策层面
1、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推进城镇化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户口登记制度,二是户口迁移制度,三是居民身份证制度。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而近期主要城市采取的住房限购措施大都与户籍制度相挂钩,这使得户籍制度的弱化势在必行。对此可以借鉴贵州省的户籍改革方案“在小城镇中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生活来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满两年,就可以办理小城镇的常住户口,并且不允许收取城镇增容费”,或者借鉴山东省“城镇户口政策”,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农转非,保障他们享有市民所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政策,使他们走出“被边缘”的地位,逐渐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市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教育体系与医疗体系。解决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则会使他们居有定所,有了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问题,降低跳槽率。这对于缓解“用工荒”,稳定经济生产也是利大于弊的。将农民工的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完全投入到工作之中,这与之前的“寄读”相比不仅能够减轻农民工的负担,也可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让农民工获得急需的教育、培训和服务
从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只有很少一部分靠技术维持生活。
针对农民工外出打工无目的的现象,在各个省份与地区,可以成立专门的劳务介绍机构,各个机构之间相互传递用工信息,由各劳务机构组织人员到外地打工或由劳务机构主动到各地“招商引工”。同时,由劳务机构对所招引的工人进行集中的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的自身技能,也避免了农民工忙,也避免了农民工盲目找工作的现象,不仅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有工作却没人做和多人挤一项工作”的现象,也可以避免诱骗、拐卖现象的发生,对于“黑作坊”、“黑煤矿”等黑心企业也可以起到打击作用。
此外,各省之间也可以建立对口劳务输出的关系,实现省份之间的对口支援建设。对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各省之间,实施发达地区反哺不发达地区的政策。东部需要劳务较多的省可以与中西部的省市签订协议,东部发达省份每年所需要的劳工数量由中西部的不发达地区提供,而且由发达地区对所接收的劳工进行技术培训,这样,不发达地区输出的“低质高量”的劳工就会变为“高质高量”,这种劳工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也会促进人才的流動,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农民工自身的努力
内因是事物起作用的根本原因,因此,农民工自身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城市梦的门槛并非都是城市设置的,这些门槛与障碍跟农民工自己同样是密不可分的,尤其突出的是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的限制。受当今教育现状的影响,在进入职业技术学校之前,即便拥有再高的文化水平,因为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那些文化知识在相当程度上是“中看不中用”的,因为没有人会雇用只会讲道理而不会实际操作的人来工作,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为自己“充电”,在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的同时更要让自己有一技之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与技能水平,“有了金刚钻就不怕揽瓷器活”,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能丢了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长处。在这个竞争性的社会中,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又不肯吃苦只是怀抱着“比天高”的抱负,就会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又怎么会融入城市呢?即使在融入城市之后,如果不能继续充实自己,也会有被城市边缘的可能性,又会重新陷入“打工无前途,回乡无意思”的困境。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作者简介:吕美(1989— ),女,汉,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一亿新生代农民工深度撞击“城市化中国”[J].半月谈.
[2]林凤章.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分析[J].
[3]新生代农民工问题[J].新京报.
[4]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J].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