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所有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身份则是引领者和组织者。所以,老师应该主动的转换教学的观点,使用以学生为主导者的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可以从合作研究以及实际经验里面提升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提升自我,主动发展的动力。这篇文章结合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怎么样完成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化;探究;
一、体验生活,激发个性
参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活动大多是进行不断重复地练习,进行生硬地机械记忆,学生一直属于被动学习的情况。由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十分低下,因此,这对于培养实践活动以及创新思维有很大的阻碍。为了要激起学生的自主探知的想法,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爱好以及学习的基础的差异,选择使用巧妙多样的教学方式,构建出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如老师在讲解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候,老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若干体积不同的水,同时提出如何将每杯水的体积保持一样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尝试。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各小组的方法各异,有些小组使用直尺测量每个杯子中水的高度,用笔计算,还有些小组则使用天平来称量。然后,时间到了之后,大家交流会发现有动手倒,用多的补充少的方式分的快又相对准确,计算的方法虽然理论较好但却没有实际的体会,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天平称量的方法虽然是最准确的,但耗时比较长,效率比较低。
二、兴趣导入,引导个性
小学数学有着十分强烈的趣味性,这是由于可以在教材里面加入一些主题图和趣味图等,这种模拟的生活情景能勾起学生对实际生活情景的回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有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书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有一定的结合程度,对教材的内容充分探究,展开一些十分有趣的,学生十分喜欢的活动。老师要主引导学生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可以积极获得知识,同时构建起自己的认知系统,培养自我的学习能力。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此阶段的学生更容易亲近老师,形成良好的关系。若他们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那个老师讲述的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因此会得到良好的结果。并且,班风学风也会因此改变。所以,老师要和学生当朋友,彼此建立深入的友谊,关注他们的爱好和情绪,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对学生产生兴趣。
三、导学实施,培养个性
新课标给老师的创新和发展给出了一些方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里面,要主动构建相应的平台,来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通过创造新的思维方式,构建数学教学的导学课件,包括导入一定的情景,安排一定的任务,选择适当的办法等。选择使用问题的方式,在自主学习之前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如,在教导《圆的认识》这节课时,在上课之前使用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来构建出有不同层次的问题,激起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在画圆的过程中理解圆心是什么,直径是什么,半径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探究出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样的关联?然后对于这种关系,看是否对其他的圆也适用这一切吗?通过构建这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一点一点理解相应的知识。老师不仅要构建导学的方案,还应该塑造出好的学习气氛。并且,导学方案要和实际的要求结合起来,实行先导入再学习或者实行先学习再引导的方式,参照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和内容,巧妙地采取相应地教学方式。老师的关键任务是主导学生,这是建立起高效课堂的核心,在教学的过程里面,一定要积极挖掘老师的导学效果,给提高学生个性化提供了条件。
四、自主学习,顺应个性
所谓自主学习,实质就是使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感受来完成学习。通过自我学习,实践操作,观察以及独立思考等不同方式,学生要充分挖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主动发现和探究未知的结构,跟着老师提出新的问题,对知识进行新的创造。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数学知识,当然更重要的使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获得知识的新的方法和技能,把主动权交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能够以开放的形式,用更加自由的方式去进行推断,验证,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创新。在这个过程里面,老師要做一个引领者,给学生创新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如,教学生加法时,250+470,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把已经学会的知识充分挖掘,积极挖掘思维,联想起来各类计算方法,如250+450=700,700+20=720或者25+47=72,72×10=720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彰显了学生每个人的独特性,并且使用了多种思维方法。
结论
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里面,要积极挖掘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老师在选择使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之后,才可以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才可以更好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强仁.尝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J].新教师,2015(06).
[2]林文智.小学数学“先学后导”自主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8(09).
[3]马玉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OM项目学习模式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化;探究;
一、体验生活,激发个性
参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活动大多是进行不断重复地练习,进行生硬地机械记忆,学生一直属于被动学习的情况。由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十分低下,因此,这对于培养实践活动以及创新思维有很大的阻碍。为了要激起学生的自主探知的想法,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爱好以及学习的基础的差异,选择使用巧妙多样的教学方式,构建出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如老师在讲解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候,老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若干体积不同的水,同时提出如何将每杯水的体积保持一样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尝试。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各小组的方法各异,有些小组使用直尺测量每个杯子中水的高度,用笔计算,还有些小组则使用天平来称量。然后,时间到了之后,大家交流会发现有动手倒,用多的补充少的方式分的快又相对准确,计算的方法虽然理论较好但却没有实际的体会,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天平称量的方法虽然是最准确的,但耗时比较长,效率比较低。
二、兴趣导入,引导个性
小学数学有着十分强烈的趣味性,这是由于可以在教材里面加入一些主题图和趣味图等,这种模拟的生活情景能勾起学生对实际生活情景的回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有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书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有一定的结合程度,对教材的内容充分探究,展开一些十分有趣的,学生十分喜欢的活动。老师要主引导学生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可以积极获得知识,同时构建起自己的认知系统,培养自我的学习能力。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此阶段的学生更容易亲近老师,形成良好的关系。若他们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那个老师讲述的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因此会得到良好的结果。并且,班风学风也会因此改变。所以,老师要和学生当朋友,彼此建立深入的友谊,关注他们的爱好和情绪,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对学生产生兴趣。
三、导学实施,培养个性
新课标给老师的创新和发展给出了一些方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里面,要主动构建相应的平台,来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通过创造新的思维方式,构建数学教学的导学课件,包括导入一定的情景,安排一定的任务,选择适当的办法等。选择使用问题的方式,在自主学习之前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如,在教导《圆的认识》这节课时,在上课之前使用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来构建出有不同层次的问题,激起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在画圆的过程中理解圆心是什么,直径是什么,半径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探究出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样的关联?然后对于这种关系,看是否对其他的圆也适用这一切吗?通过构建这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一点一点理解相应的知识。老师不仅要构建导学的方案,还应该塑造出好的学习气氛。并且,导学方案要和实际的要求结合起来,实行先导入再学习或者实行先学习再引导的方式,参照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和内容,巧妙地采取相应地教学方式。老师的关键任务是主导学生,这是建立起高效课堂的核心,在教学的过程里面,一定要积极挖掘老师的导学效果,给提高学生个性化提供了条件。
四、自主学习,顺应个性
所谓自主学习,实质就是使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感受来完成学习。通过自我学习,实践操作,观察以及独立思考等不同方式,学生要充分挖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主动发现和探究未知的结构,跟着老师提出新的问题,对知识进行新的创造。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数学知识,当然更重要的使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获得知识的新的方法和技能,把主动权交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能够以开放的形式,用更加自由的方式去进行推断,验证,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创新。在这个过程里面,老師要做一个引领者,给学生创新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如,教学生加法时,250+470,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把已经学会的知识充分挖掘,积极挖掘思维,联想起来各类计算方法,如250+450=700,700+20=720或者25+47=72,72×10=720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彰显了学生每个人的独特性,并且使用了多种思维方法。
结论
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里面,要积极挖掘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老师在选择使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之后,才可以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才可以更好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强仁.尝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J].新教师,2015(06).
[2]林文智.小学数学“先学后导”自主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8(09).
[3]马玉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OM项目学习模式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