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意象组合教学法即以意象为线索,串联多文本进行教学的模式,它融合了意象教学与群文阅读模式的特点,既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博采众文,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关键词】 意象组合教学法 诗词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135-02
一、意象组合教学法之“义”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指客观世界的象经过作者主观之意的筛选与渲染,变为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意象教学即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词的画面,营造诗境,感悟其中,达到独特的审美享受,而该种教学模式如今也被广泛应用于诗词教学之中。
但在学习了大量涉及意象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案例后,笔者发现,在高中的诗词教学中,依旧大量存在“有一说一”传统单篇精读式的教学设计。机械的意象拆分与枯燥的单篇解读并不能落实语文新课改所提出的新要求,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难以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群文阅读作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备受瞩目,此种模式强调“以多文本组合的形式,让学生大量地、自由地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擴大了阅读面,更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故笔者提出,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破除单一、碎片化的传统意象教学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新体式,对意象教学进行创新,将二者融合,运用意象组合教学法,使学生以某一意象为线索,学习多篇含有该意象的诗词,让学生深入意象之“点”,拓宽阅读之“面”,将“点”的深度与“面”的广度相融合,形成系统认知,对诗词有更全面的把握。
二、意象组合教学法之“优”
(一)对教师:挑战与机遇并存
传统的单篇诗词精读课,教师只需围绕单首诗词展开教学设计即可。而意象组合教学法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篇目的把握、意象的提取、文本的选择和课堂的设计是意象组合教学法的四道难关,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与文学素养,以及对教学关键点的拿捏。面对意象组合教学法提出的新挑战,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课文,更要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唯有具备了厚重的知识底蕴,对于意象的提取,文本的选择才会更得心应手,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搭建知识框架自然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诚然,意象组合教学法的使用要达到灵活自如的境界必然需要无止境地阅读与学习作为基础。它以更高的教学目标在无形中激励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在课堂外继续学习,在课堂上大胆尝试,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达到新的高度。
意象组合教学法是师生共同探索、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为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提供了新的机遇。教师以意象为引,循循渐进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规律,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意象组合教学法将课堂主体让位于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改变了教师一讲到底的包办现象,让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的引路人。主体位置的“转让”并不意味着少作为或不作为,恰恰相反,意象组合教学法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强调,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反复琢磨,不断调整问题的层次与顺序,让学生自主探究,经过思考和讨论再得出答案。师生双方的互动就好比是爬山,教师率先出发到达终点,而学生在攀登的过程中则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线索,在其指导下成功登顶,胜利会师。这样充满成就感的课堂符合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中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强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
(二)对学生: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包括了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意象组合教学法以意象为中心将多首诗词组合为一个整体,让诗词之间相互联系,呈现出一种阶梯式的教学造型,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能有效改善学生诗词阅读的品质,提升鉴赏诗词的能力,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1)语言建构与应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需要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进行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步掌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并在不同的情境中正确运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载体,也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韩军曾提出“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意象组合教学法正是通过多首诗词的语言组合形式,“举三反一”地给学生带去直接、立体的语言刺激。在将一组诗歌多次吟诵与品味后,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诗词语言的音乐性与凝练性,感受节奏鲜明的韵律美,感悟诗人字字珠玑的语言智慧,孜孜不倦的语言艺术追求,并逐渐积累语感,建构自我的语言认知结构,达到在日常的沟通或写作等现实情境中也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通过语言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形象思维,构建逻辑思维,深化辩证与创造思维。作为精炼传神的诗词作品,言简义丰的特点使其解读本身便充满了不确定性。意象组合教学法能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对文本中的“不确定因素”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与联想力,进行个性化的创新解读,加强对内涵的思考探究,加工组合的能力,锤炼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除此之外,教师通过意象组合教学法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归纳整理常见的、含义相对固定的意象,如江水可表示川流不息的历史巨变,也能抒发年华不再的愤懑悲愁……学生在课上和课外收集积累,思考辨析,并进行梳理与记忆,掌握部分常用意象的内涵,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掌握解读的思路,形成新的学习方法,突破原本诗词教学只强调背诵记忆的单一功用而使其真正应用于实践。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是指通过审美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品味。意象作为诗词基本的审美单位,学生对意象的感知可以充分调动感官,使之在脑海中形成富有意境的画面,引发审美的感动,进而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意象组合教学法便是充分利用意象的特性,使用某一意象为串联,一篇带多篇的操作形式,或是品味同一诗人的作品,享受语言风格的熏陶,获得富有冲击力的审美体验;或是感悟同类型作品的意境风格,赏析其中共通的情感和志趣,在鉴赏中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就创造层面而言,语文作为实践性极强的科目,要求学生从教材中走出去,在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意象组合教学法以意象为脉络,带领学生体会诗人意念发展的路径,感受诗人辛苦经营的功力。每一个饱含诗人情感的意象对于学生都是一次创作的启发、灵感的碰撞,让学生在吸收名家之风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创作方法。意象组合教学法不仅为学生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充沛的意象素材,更让学生领悟了诗词意境的“构造之法”,对如何利用意象组合升华为意境给出了示范,让他们在写作中能够清晰地判定哪些意象可用,哪些不可,在头脑中甄别选剔,斟酌布局,遣词造句。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中生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的叛逆阶段。古典诗词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古人的高雅情志、隽永情思,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流露的高洁品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也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在诗词教学中,意象组合教学法通过多篇目联系组合的独特优势,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组诗中共有的历史气息,触摸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自觉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品读经典中洗涤心灵,学习古人旷达乐观、忧国济世的人生态度,理解、认同中华文化,并始终保有对中华文化最炽烈的爱意,在生命的感发中将其进一步的传承与弘扬。
三、意象组合教学法之“用”
在教学实践中,已有不少老师注意到了诗词中富有文化内涵的意象,并在教学中进行拓展。例如王崧舟在讲授《枫桥夜泊》时就以歌曲《涛声依旧》为引,带出了核心意象“留连的钟声”,并以时间为线索拓展了王士桢的《夜雨题寒山寺》、高启的《泊枫桥》和陆游的《宿枫桥》,诗歌之间首首串联,课堂上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探索这跨越千年的“钟声”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再引出课文并给予解答。
王老師能够以歌曲为引,带出核心意象进行延伸,把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笔者在进行古诗《春望》的教学设计时也曾效仿王老师,引入歌曲《烟花易冷》中的“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让学生在歌曲中想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的意境,使他们感悟到万物繁茂之时,隐藏在“深深”草木下人世的荒芜与破败。除了使用流行歌曲,教师还可与热门综艺相联系,例如笔者在讲授李清照的《如梦令》时便引入了《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一环节,设置“荷”为关键字,组织学生在课堂行一飞花令,学生通过游戏,不仅能回顾旧知识,积累诗句,更能调动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气氛,为引出正文做足铺垫。而生动的游戏也启发学生的学习应从课内走到课外,让语文贯穿于课堂和生活,在实践中多留个“心眼”,实现语文学习课上课下的双重奏。
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笔者以高中诗词教学为例,分析了意象组合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而除了诗词教学,各位语文任课教师更可在实际教学中开拓新的路径,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尝试将意象组合教学法应用于散文、古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教学之中,通过集体诵读、情景教学、设计串联多个篇目的主问题链、小组讨论、点拨等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例如在讲授散文郑振铎的《猫》时,可引入季羡林的《老猫》、老舍的《猫》、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等名家作品作为拓展篇目,以“猫”为例向学生示范如何描写动物,并在课后布置对应的习作,锻炼他们相关的写作技能。
四、结语
意象组合教学法让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规划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以组合文本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一个略高于他们一般阅读思维水平且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架子”。这个“新架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一定的难度能让他们在跳起来“够架子”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阅读、思维以及表达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优秀的品格与关键的能力。
意象组合教学法作为笔者受意象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启发下提出的新方法,可能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亦仅作引玉之砖,文章中存在的诸多局限,笔者将视其为教学上的疑惑,在日后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思考,继续解决!
注释:
[1]曾俊文:《群文阅读是涵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2020年第1期.
[2]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0年第17期.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国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
[2]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3]曾俊文:《群文阅读是涵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2020年第1期.
[4]李卓元:《高中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研究》,河南大学,2018年.
[5]廖娟.《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湖南理工学院,2019年.
【关键词】 意象组合教学法 诗词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135-02
一、意象组合教学法之“义”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指客观世界的象经过作者主观之意的筛选与渲染,变为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意象教学即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词的画面,营造诗境,感悟其中,达到独特的审美享受,而该种教学模式如今也被广泛应用于诗词教学之中。
但在学习了大量涉及意象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案例后,笔者发现,在高中的诗词教学中,依旧大量存在“有一说一”传统单篇精读式的教学设计。机械的意象拆分与枯燥的单篇解读并不能落实语文新课改所提出的新要求,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难以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群文阅读作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备受瞩目,此种模式强调“以多文本组合的形式,让学生大量地、自由地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擴大了阅读面,更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故笔者提出,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破除单一、碎片化的传统意象教学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新体式,对意象教学进行创新,将二者融合,运用意象组合教学法,使学生以某一意象为线索,学习多篇含有该意象的诗词,让学生深入意象之“点”,拓宽阅读之“面”,将“点”的深度与“面”的广度相融合,形成系统认知,对诗词有更全面的把握。
二、意象组合教学法之“优”
(一)对教师:挑战与机遇并存
传统的单篇诗词精读课,教师只需围绕单首诗词展开教学设计即可。而意象组合教学法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篇目的把握、意象的提取、文本的选择和课堂的设计是意象组合教学法的四道难关,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与文学素养,以及对教学关键点的拿捏。面对意象组合教学法提出的新挑战,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课文,更要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唯有具备了厚重的知识底蕴,对于意象的提取,文本的选择才会更得心应手,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搭建知识框架自然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诚然,意象组合教学法的使用要达到灵活自如的境界必然需要无止境地阅读与学习作为基础。它以更高的教学目标在无形中激励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在课堂外继续学习,在课堂上大胆尝试,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达到新的高度。
意象组合教学法是师生共同探索、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为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提供了新的机遇。教师以意象为引,循循渐进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规律,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意象组合教学法将课堂主体让位于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改变了教师一讲到底的包办现象,让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的引路人。主体位置的“转让”并不意味着少作为或不作为,恰恰相反,意象组合教学法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强调,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反复琢磨,不断调整问题的层次与顺序,让学生自主探究,经过思考和讨论再得出答案。师生双方的互动就好比是爬山,教师率先出发到达终点,而学生在攀登的过程中则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线索,在其指导下成功登顶,胜利会师。这样充满成就感的课堂符合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中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强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
(二)对学生: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包括了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意象组合教学法以意象为中心将多首诗词组合为一个整体,让诗词之间相互联系,呈现出一种阶梯式的教学造型,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能有效改善学生诗词阅读的品质,提升鉴赏诗词的能力,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1)语言建构与应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需要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进行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步掌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并在不同的情境中正确运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载体,也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韩军曾提出“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意象组合教学法正是通过多首诗词的语言组合形式,“举三反一”地给学生带去直接、立体的语言刺激。在将一组诗歌多次吟诵与品味后,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诗词语言的音乐性与凝练性,感受节奏鲜明的韵律美,感悟诗人字字珠玑的语言智慧,孜孜不倦的语言艺术追求,并逐渐积累语感,建构自我的语言认知结构,达到在日常的沟通或写作等现实情境中也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通过语言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形象思维,构建逻辑思维,深化辩证与创造思维。作为精炼传神的诗词作品,言简义丰的特点使其解读本身便充满了不确定性。意象组合教学法能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对文本中的“不确定因素”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与联想力,进行个性化的创新解读,加强对内涵的思考探究,加工组合的能力,锤炼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除此之外,教师通过意象组合教学法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归纳整理常见的、含义相对固定的意象,如江水可表示川流不息的历史巨变,也能抒发年华不再的愤懑悲愁……学生在课上和课外收集积累,思考辨析,并进行梳理与记忆,掌握部分常用意象的内涵,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掌握解读的思路,形成新的学习方法,突破原本诗词教学只强调背诵记忆的单一功用而使其真正应用于实践。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是指通过审美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品味。意象作为诗词基本的审美单位,学生对意象的感知可以充分调动感官,使之在脑海中形成富有意境的画面,引发审美的感动,进而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意象组合教学法便是充分利用意象的特性,使用某一意象为串联,一篇带多篇的操作形式,或是品味同一诗人的作品,享受语言风格的熏陶,获得富有冲击力的审美体验;或是感悟同类型作品的意境风格,赏析其中共通的情感和志趣,在鉴赏中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就创造层面而言,语文作为实践性极强的科目,要求学生从教材中走出去,在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意象组合教学法以意象为脉络,带领学生体会诗人意念发展的路径,感受诗人辛苦经营的功力。每一个饱含诗人情感的意象对于学生都是一次创作的启发、灵感的碰撞,让学生在吸收名家之风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创作方法。意象组合教学法不仅为学生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充沛的意象素材,更让学生领悟了诗词意境的“构造之法”,对如何利用意象组合升华为意境给出了示范,让他们在写作中能够清晰地判定哪些意象可用,哪些不可,在头脑中甄别选剔,斟酌布局,遣词造句。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中生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的叛逆阶段。古典诗词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古人的高雅情志、隽永情思,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流露的高洁品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也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在诗词教学中,意象组合教学法通过多篇目联系组合的独特优势,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组诗中共有的历史气息,触摸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自觉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品读经典中洗涤心灵,学习古人旷达乐观、忧国济世的人生态度,理解、认同中华文化,并始终保有对中华文化最炽烈的爱意,在生命的感发中将其进一步的传承与弘扬。
三、意象组合教学法之“用”
在教学实践中,已有不少老师注意到了诗词中富有文化内涵的意象,并在教学中进行拓展。例如王崧舟在讲授《枫桥夜泊》时就以歌曲《涛声依旧》为引,带出了核心意象“留连的钟声”,并以时间为线索拓展了王士桢的《夜雨题寒山寺》、高启的《泊枫桥》和陆游的《宿枫桥》,诗歌之间首首串联,课堂上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探索这跨越千年的“钟声”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再引出课文并给予解答。
王老師能够以歌曲为引,带出核心意象进行延伸,把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笔者在进行古诗《春望》的教学设计时也曾效仿王老师,引入歌曲《烟花易冷》中的“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让学生在歌曲中想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的意境,使他们感悟到万物繁茂之时,隐藏在“深深”草木下人世的荒芜与破败。除了使用流行歌曲,教师还可与热门综艺相联系,例如笔者在讲授李清照的《如梦令》时便引入了《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一环节,设置“荷”为关键字,组织学生在课堂行一飞花令,学生通过游戏,不仅能回顾旧知识,积累诗句,更能调动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气氛,为引出正文做足铺垫。而生动的游戏也启发学生的学习应从课内走到课外,让语文贯穿于课堂和生活,在实践中多留个“心眼”,实现语文学习课上课下的双重奏。
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笔者以高中诗词教学为例,分析了意象组合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而除了诗词教学,各位语文任课教师更可在实际教学中开拓新的路径,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尝试将意象组合教学法应用于散文、古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教学之中,通过集体诵读、情景教学、设计串联多个篇目的主问题链、小组讨论、点拨等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例如在讲授散文郑振铎的《猫》时,可引入季羡林的《老猫》、老舍的《猫》、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等名家作品作为拓展篇目,以“猫”为例向学生示范如何描写动物,并在课后布置对应的习作,锻炼他们相关的写作技能。
四、结语
意象组合教学法让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规划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以组合文本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一个略高于他们一般阅读思维水平且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架子”。这个“新架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一定的难度能让他们在跳起来“够架子”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阅读、思维以及表达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优秀的品格与关键的能力。
意象组合教学法作为笔者受意象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启发下提出的新方法,可能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亦仅作引玉之砖,文章中存在的诸多局限,笔者将视其为教学上的疑惑,在日后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思考,继续解决!
注释:
[1]曾俊文:《群文阅读是涵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2020年第1期.
[2]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0年第17期.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国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
[2]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3]曾俊文:《群文阅读是涵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2020年第1期.
[4]李卓元:《高中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研究》,河南大学,2018年.
[5]廖娟.《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湖南理工学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