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铗复高歌

来源 :世界科幻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楸帆(以下简称“楸”):这一期的《艾森的礼物》。实际上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故事背景设置有点类似《安德的游戏》,是一篇比较轻松易读的作品,是否创作时间要早一些?
  长铗(以下简称“铗”):这是我大三上学期的作品,文字比较稚嫩,正如里面青涩的爱情。但是我喜欢这种青涩,童年的记忆就像羞涩的童年一样挥之不去。有我童年的影子的小说还有几个,如发表在《科幻大王》上的《青春猜想》,没有发表过的《我是超人类》,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艾森的礼物》。也许每个男孩心里都暗藏着一份幼稚的奥特曼英雄情结,而驾驭飓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方式也的确够酷。
  楸: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科幻创作的,因为纯粹的喜欢还是受到什么触动?
  铗:2000年。现在已很难回味当时创作的冲动,也许只是心血来潮。不过我倒是能清晰地回忆起我上学时的一个非科幻小说的写作经历,写满了一个方格本子。里面讲的是一个人拿一根削得很光滑的棍子打遍天下,绕世界周游一圈。我爸爸的评价是:里面好人太少。除了主人公,其他全是坏人。
  楸:《男人的墓志铭》应该是你引起广泛讨论的第一篇作品,但实际上,你初次发表的作品不是这篇,你是什么时候发表作品的?
  铗:2000年,处女作《同情自己》发表在《科幻大王》。《男人的墓志铭》是我第一个署名为“长铗”的科幻作品。
  楸:接下来的《昆仑》广受好评,你认为那是否意味着“中国特色科幻小说”的胜利?
  铗:我很惭愧,因为我本身就很不“中国”,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相当有限,曾有圈内朋友认为我的文风偏西式。但《昆仑》这种以现代语言写作的古典题材仍然受到了读者朋友的关注,这说明“中国特色题材”大有可为。
  楸:我发现你也是一个比较喜欢跳出来与读者进行辩论的作者,这种姿态我很喜欢,你是怎么看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的?
  铗:因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2003年的时候我全天候地泡在“天空之城”,结识了一大批幻友。从不吝啬砖头、口水,灌水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我很在乎大家的意见,或者说我是个很没立场的作者。曾有朋友建议我少在文中用长句子,于是我学着像《越狱》里的SCURE说话那样简单粗暴;有朋友对《男人的墓志铭》里的对话不加引号很不习惯,之后我再没节省过引号。有朋友说:你能不能不每次让你的主人公在结尾处OVER啊,于是我放弃了那种莫名其妙的悲情主义。还有一个辽宁的网友总是第一个索要我的新作,看完后像编辑一样整理好我文理不通的语句和突兀的修饰,这令我感动。谢谢他们。
  楸:有人认为,你是一个科幻原教旨主义者。也是新作者中为数不多的硬派小生,这是否跟你的理工科背景有关系,你的科学信息都是从哪些途径获得的,与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吧?
  铗:“硬”,这让我想起年少时的故作深沉,总喜欢去理那曾经风靡一时的板寸头,涂满睹喱水,硬到可以用做砧板,然后得意洋洋地问同学:“酷吧?”现在我已经不追求技术内核上的硬了。2003年科幻论坛里的首帖标题就是:《好看的硬科幻,不硬不要钱》。然后有网友跟帖:“放冰箱里就硬了”。认为我是硬派甚至是科幻原教旨主义,这是对我的误读,我从来不FAN技术,我FAN的是理论。而且如果美妙的理论不能用生动曲折的情节来演绎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抛弃理论。
  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从“第一推动”丛书获得,那一套书是我高中的最爱。大学以后便看《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科学世界》、《环球科学》、“三思科学”。
  楸:你对于自己的学校生活有什么评价?
  铗:非常满意我的大学生活,地大的氛围是自由而散漫。用同学的话说,我如果是在其他大学上学,也许早卷铺盖回家了。
  楸:你自己最喜欢的国内外作家(不仅限于科幻)有哪些,他们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铗:H.G.威尔斯、威廉·吉布森、杰弗里·兰迪斯。威尔斯说:要做一个杂家。兰迪斯说:要做一个行家。威廉·吉布森说:要做一个异类。这便是我对他们的理解。国内的很多,就不掰手指头数了。
  楸:我注意到,你最近的写作都与“科学史”相关,是否有野心创作一种完全架空的科学发展史.你对于科学和科幻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
  铗:这是个巧合,图灵与莱布尼茨恰好在间隔很近的时间撞进我的视野,我指的是《ACE小姐的心事》与《莱氏秘境》。我不会创作一种完全架空的科学发展史,将来很长时间也不会写“科学史”题材的小说,我需要尝试新东西。就像一个匿名网友在我博客上留言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科学之于科幻就像篮球规则之于篮球,之于职业球员来说,没有规则就没有运动。但是之于街头小子而言,自由是唯一的规则。JUSTDO IT,用你自己的方式。
  楸:我觉得你的科幻创作属于比较传统的那种路数,有着比较坚实的内核,情节丰富的故事和形象生动的典型人物,但有读者认为你的人物塑造相对薄弱,对此你有什么回应?
  铗:是的,前一段时间我是针对性地强化对情节的塑造能力,我首先考虑的是讲叙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人物形象在其次,故而显得薄弱。情节至上主义在短篇小说中也许尚能实用,但若要创作长篇小说,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整个小说就像一个骷髅架子,撑不起来,空洞无物。这是我将要解决的问题。
  楸:你认为目前的国内原创科幻小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铗:科幻从来就不是一颗近地行星,它的轨道飘渺且高远。现在有点冷,是因为它正处于远日点。可它正铆足劲向我们飞驶而来呢。当它出现在夜空,一定会像哈雷一般惊艳。
  楸:你有否想过创作其他类型的小说,比如言情、奇幻、恐怖之类的?或者你已经这样做了?
  铗:奇幻偶有尝试,恐怖我一直在借鉴,史蒂芬·金、蔡骏、希区柯克都是我喜欢的。至于言情,我的情商不够。
  楸:在可以看到的将来,你还会有哪些创作计划?
  铗:室友对我说:卫生间又没纸了。所以,我希望不久后能完成一个科幻长篇,印成32开能有一厘米厚足矣。一厘米厚的书有很多用途,可以塞桌腿,用来敲脑袋不轻不重。在树林里的石桌上翻开它显得很有风度,它的厚度既不会薄到让路过的女生鄙视,也不会厚到令人望而生畏……
  楸:例行八卦一下,现在你的感情生活如何。
  铗:某人不同意我在此处发言……
  楸:最后。请向《世界科幻博览》的读者们说一句祝福的话吧。
  铗:初看《世界科幻博览》上的科幻译作,可能会感到茫然。但当你走在上班的路上,或是正心事重重地等公交,或在睡前的一小阵发呆中,你也许会突然想明白它的美是怎么回事,就像你想起今天偶遇的那个MM原来是小学同桌。你兴致勃勃地找回书来重读,文字里的蕴涵就像童年的记忆一般清晰浮出,这种阅读愉悦感难以言表。《世界科幻博览》不仅值得一读,还应该再翻翻。
其他文献
画面中,海底火山口上冒出滚滚浓烟,使这里的水温高达600华氏度,这些浓烟由大西洋海床中的岩浆组成。当这缕缕青烟遇到冰凉的海水时,含金属物质的硫化物就迅速结晶,形成含有丰富矿物质的浓烟。这里是微生物和其他的生物生存的天堂  借助闪光灯的光芒从潜水艇的舷窗往外窥视,犹如置身外太空你所见并不远,但使用4400瓦的探照灯听见到的景像就另当别论了,它让我们的水下探寻犹如配备了海底哈勃望远镜。这里有浑身多刺的
期刊
科学家新发现“气球行星”    最近,天文学家在太阳系之外寻找行星时,找到了一个怪东西:一颗体积比木星大一倍半、质量却只有木星一半的行星。以大小而论,这是个迄今发现的最大行星;说到密度,它大概跟酒瓶上的软木塞差不多。然而,根据现有的行星理论,这样的东西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人们已经“发现”了2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其中大部分是通过观察恒星轨道的“多普勒摆动”而推断出的:这种摆动意味着恒星附近有一个
期刊
扁平的三角形物体成群结队地在宇宙空间行进着,数量十分庞大。虽说可以在宇宙空间随意地穿越。但它们就像贴在一块肉眼看不见的板上似的,颇有规则地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一支飞向火星的勘察队十分偶然地发现了它们。  “到底是什么?”  “不知道。好像不是自然形成的。”  “大概是宇宙人制造的吧。”  “那种可能性很大啊。”  “那么是宇宙飞船吗?”一名女队员问。  队员们望着这些映现在屏幕上的物体。议论纷纷
期刊
一阵有节律的心跳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微弱的光线在黑暗中闪烁着。一个身影陷在一堆黄绿色的黏液中。光线变亮,心跳声也加快。那个身影立起来了,原来是穆德。一根有机导管从他的喉咙中拔出,他迅速地张开了眼睛,开始大口地呼吸。  与此同时,在医院里的史卡丽从睡梦中惊坐而起,急促地喘气。原来这是一个梦。她放慢了自己的呼吸,然后躺了下来。她的手自然地放在了自己的腹部之上。  前情回顾:  专员肖特正在与穆德和史卡
期刊
赤日炎炎,马车咯吱——咯吱——地响着,颠簸着。乌热挨着师傅的车篷蹲着,毛发上汗水淋淋。“盖那”从毛里钻出来,寻找阴凉。无论何时,只要“盖那”离开乌热的身体,同其失去联系,他就突然觉得记忆全无,好似一只肢体从身体中抽去。  乌热不得不考虑他的穷困已不止一次了。他只有五个“盖那”,其中三个是与生俱来的;一个是父亲的;最老的一个是他爷爷传给他父亲,父亲又传给他的。两只老的从他的肉里拔出长牙,逶迤爬过他的
期刊
[内容提要] 近年来,在中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国际油价变幻不定,油价上涨乃至石油危机的可能性始终对中国经济构成风险。在分析油价上涨导致中国经济利益转移的基础上,将中国的石油消费需求等多项指标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相应指标进行全面对比,从历史比较的视角,对一旦发生石油危机对中国经济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估。分析表明,中国当前的处境优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但油价
期刊
出品:Showtime有线台 类型:法律/犯罪/动作  时长:53分钟 时段:每周日晚10点~11点  “今晚是屠杀之夜,并且夜夜如此。”戴克斯特·摩根是迈阿密的一位资深法医,他的喃喃自语揭开了《嗜血法医》(又名《戴克斯特》)的序幕。戴克斯特对血液的天生敏感帮助他完成了不少难度颇大的工作。白天,戴克斯特勘察现场、分析血迹,通过血迹来推测凶手的作案手段和行凶思路,从而破获了不少疑难案件。为什么他能想
期刊
克里斯蒂安·哈罗德森六个月大时,初步测试显示他禀赋韵律之质,生来乐感敏锐。当然。他们还给他做过其他测试,他面前仍然敞开着条条可能的道路。但是韵律和音调在他身上显示出统治的迹象,取得节节胜利,而且,援军已经启程。他们把各种各样声音的磁带交给了哈罗德森夫妇,叫夫妇俩别管克里斯蒂安是醒是睡,要不断地播放这些磁带给他听。  克里斯蒂安·哈罗德森两岁时,第七次成套测试给他指明了必经之路。他的创造力无与伦比;
期刊
奇异的寇赫岛    传说在浩渺无边的大洋上,有一座叫寇赫的小岛。在这座小岛的海岸上繁衍生息着许多快乐的生灵:鲸鱼、人类、鱼、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它们都是聪明伶俐的智慧生物,都自称自己才是寇赫岛的主人。他们的争吵打破小岛久远的宁静,直到引得上帝出来为他们仲裁。  上帝说:“你们中,谁能测量出寇赫岛的海岸线长度,谁便是小岛的主人。”众生灵于是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他们的测量工作中去。不久,鲸鱼、人类、鲅鱼
期刊
先简报两则与科幻相关的消息——  2007年3月9日下午,四川科幻作家王晓达前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讲座:《科学技术与科幻文学》。之前在京的一些科幻作家及理论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小聚,包括金涛、王逢振、宋宜昌、吴岩与笔者等人。席间宋宜昌还送给各位一本著作《决战海洋》。  2007年4月21日下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青年科普作家沙龙”在北京神华大厦举行活动,共有20余名热心的青年会员参加,星河、杨平、凌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