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楸帆(以下简称“楸”):这一期的《艾森的礼物》。实际上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故事背景设置有点类似《安德的游戏》,是一篇比较轻松易读的作品,是否创作时间要早一些?
长铗(以下简称“铗”):这是我大三上学期的作品,文字比较稚嫩,正如里面青涩的爱情。但是我喜欢这种青涩,童年的记忆就像羞涩的童年一样挥之不去。有我童年的影子的小说还有几个,如发表在《科幻大王》上的《青春猜想》,没有发表过的《我是超人类》,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艾森的礼物》。也许每个男孩心里都暗藏着一份幼稚的奥特曼英雄情结,而驾驭飓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方式也的确够酷。
楸: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科幻创作的,因为纯粹的喜欢还是受到什么触动?
铗:2000年。现在已很难回味当时创作的冲动,也许只是心血来潮。不过我倒是能清晰地回忆起我上学时的一个非科幻小说的写作经历,写满了一个方格本子。里面讲的是一个人拿一根削得很光滑的棍子打遍天下,绕世界周游一圈。我爸爸的评价是:里面好人太少。除了主人公,其他全是坏人。
楸:《男人的墓志铭》应该是你引起广泛讨论的第一篇作品,但实际上,你初次发表的作品不是这篇,你是什么时候发表作品的?
铗:2000年,处女作《同情自己》发表在《科幻大王》。《男人的墓志铭》是我第一个署名为“长铗”的科幻作品。
楸:接下来的《昆仑》广受好评,你认为那是否意味着“中国特色科幻小说”的胜利?
铗:我很惭愧,因为我本身就很不“中国”,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相当有限,曾有圈内朋友认为我的文风偏西式。但《昆仑》这种以现代语言写作的古典题材仍然受到了读者朋友的关注,这说明“中国特色题材”大有可为。
楸:我发现你也是一个比较喜欢跳出来与读者进行辩论的作者,这种姿态我很喜欢,你是怎么看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的?
铗:因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2003年的时候我全天候地泡在“天空之城”,结识了一大批幻友。从不吝啬砖头、口水,灌水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我很在乎大家的意见,或者说我是个很没立场的作者。曾有朋友建议我少在文中用长句子,于是我学着像《越狱》里的SCURE说话那样简单粗暴;有朋友对《男人的墓志铭》里的对话不加引号很不习惯,之后我再没节省过引号。有朋友说:你能不能不每次让你的主人公在结尾处OVER啊,于是我放弃了那种莫名其妙的悲情主义。还有一个辽宁的网友总是第一个索要我的新作,看完后像编辑一样整理好我文理不通的语句和突兀的修饰,这令我感动。谢谢他们。
楸:有人认为,你是一个科幻原教旨主义者。也是新作者中为数不多的硬派小生,这是否跟你的理工科背景有关系,你的科学信息都是从哪些途径获得的,与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吧?
铗:“硬”,这让我想起年少时的故作深沉,总喜欢去理那曾经风靡一时的板寸头,涂满睹喱水,硬到可以用做砧板,然后得意洋洋地问同学:“酷吧?”现在我已经不追求技术内核上的硬了。2003年科幻论坛里的首帖标题就是:《好看的硬科幻,不硬不要钱》。然后有网友跟帖:“放冰箱里就硬了”。认为我是硬派甚至是科幻原教旨主义,这是对我的误读,我从来不FAN技术,我FAN的是理论。而且如果美妙的理论不能用生动曲折的情节来演绎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抛弃理论。
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从“第一推动”丛书获得,那一套书是我高中的最爱。大学以后便看《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科学世界》、《环球科学》、“三思科学”。
楸:你对于自己的学校生活有什么评价?
铗:非常满意我的大学生活,地大的氛围是自由而散漫。用同学的话说,我如果是在其他大学上学,也许早卷铺盖回家了。
楸:你自己最喜欢的国内外作家(不仅限于科幻)有哪些,他们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铗:H.G.威尔斯、威廉·吉布森、杰弗里·兰迪斯。威尔斯说:要做一个杂家。兰迪斯说:要做一个行家。威廉·吉布森说:要做一个异类。这便是我对他们的理解。国内的很多,就不掰手指头数了。
楸:我注意到,你最近的写作都与“科学史”相关,是否有野心创作一种完全架空的科学发展史.你对于科学和科幻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
铗:这是个巧合,图灵与莱布尼茨恰好在间隔很近的时间撞进我的视野,我指的是《ACE小姐的心事》与《莱氏秘境》。我不会创作一种完全架空的科学发展史,将来很长时间也不会写“科学史”题材的小说,我需要尝试新东西。就像一个匿名网友在我博客上留言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科学之于科幻就像篮球规则之于篮球,之于职业球员来说,没有规则就没有运动。但是之于街头小子而言,自由是唯一的规则。JUSTDO IT,用你自己的方式。
楸:我觉得你的科幻创作属于比较传统的那种路数,有着比较坚实的内核,情节丰富的故事和形象生动的典型人物,但有读者认为你的人物塑造相对薄弱,对此你有什么回应?
铗:是的,前一段时间我是针对性地强化对情节的塑造能力,我首先考虑的是讲叙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人物形象在其次,故而显得薄弱。情节至上主义在短篇小说中也许尚能实用,但若要创作长篇小说,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整个小说就像一个骷髅架子,撑不起来,空洞无物。这是我将要解决的问题。
楸:你认为目前的国内原创科幻小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铗:科幻从来就不是一颗近地行星,它的轨道飘渺且高远。现在有点冷,是因为它正处于远日点。可它正铆足劲向我们飞驶而来呢。当它出现在夜空,一定会像哈雷一般惊艳。
楸:你有否想过创作其他类型的小说,比如言情、奇幻、恐怖之类的?或者你已经这样做了?
铗:奇幻偶有尝试,恐怖我一直在借鉴,史蒂芬·金、蔡骏、希区柯克都是我喜欢的。至于言情,我的情商不够。
楸:在可以看到的将来,你还会有哪些创作计划?
铗:室友对我说:卫生间又没纸了。所以,我希望不久后能完成一个科幻长篇,印成32开能有一厘米厚足矣。一厘米厚的书有很多用途,可以塞桌腿,用来敲脑袋不轻不重。在树林里的石桌上翻开它显得很有风度,它的厚度既不会薄到让路过的女生鄙视,也不会厚到令人望而生畏……
楸:例行八卦一下,现在你的感情生活如何。
铗:某人不同意我在此处发言……
楸:最后。请向《世界科幻博览》的读者们说一句祝福的话吧。
铗:初看《世界科幻博览》上的科幻译作,可能会感到茫然。但当你走在上班的路上,或是正心事重重地等公交,或在睡前的一小阵发呆中,你也许会突然想明白它的美是怎么回事,就像你想起今天偶遇的那个MM原来是小学同桌。你兴致勃勃地找回书来重读,文字里的蕴涵就像童年的记忆一般清晰浮出,这种阅读愉悦感难以言表。《世界科幻博览》不仅值得一读,还应该再翻翻。
长铗(以下简称“铗”):这是我大三上学期的作品,文字比较稚嫩,正如里面青涩的爱情。但是我喜欢这种青涩,童年的记忆就像羞涩的童年一样挥之不去。有我童年的影子的小说还有几个,如发表在《科幻大王》上的《青春猜想》,没有发表过的《我是超人类》,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艾森的礼物》。也许每个男孩心里都暗藏着一份幼稚的奥特曼英雄情结,而驾驭飓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方式也的确够酷。
楸: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科幻创作的,因为纯粹的喜欢还是受到什么触动?
铗:2000年。现在已很难回味当时创作的冲动,也许只是心血来潮。不过我倒是能清晰地回忆起我上学时的一个非科幻小说的写作经历,写满了一个方格本子。里面讲的是一个人拿一根削得很光滑的棍子打遍天下,绕世界周游一圈。我爸爸的评价是:里面好人太少。除了主人公,其他全是坏人。
楸:《男人的墓志铭》应该是你引起广泛讨论的第一篇作品,但实际上,你初次发表的作品不是这篇,你是什么时候发表作品的?
铗:2000年,处女作《同情自己》发表在《科幻大王》。《男人的墓志铭》是我第一个署名为“长铗”的科幻作品。
楸:接下来的《昆仑》广受好评,你认为那是否意味着“中国特色科幻小说”的胜利?
铗:我很惭愧,因为我本身就很不“中国”,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相当有限,曾有圈内朋友认为我的文风偏西式。但《昆仑》这种以现代语言写作的古典题材仍然受到了读者朋友的关注,这说明“中国特色题材”大有可为。
楸:我发现你也是一个比较喜欢跳出来与读者进行辩论的作者,这种姿态我很喜欢,你是怎么看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的?
铗:因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2003年的时候我全天候地泡在“天空之城”,结识了一大批幻友。从不吝啬砖头、口水,灌水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我很在乎大家的意见,或者说我是个很没立场的作者。曾有朋友建议我少在文中用长句子,于是我学着像《越狱》里的SCURE说话那样简单粗暴;有朋友对《男人的墓志铭》里的对话不加引号很不习惯,之后我再没节省过引号。有朋友说:你能不能不每次让你的主人公在结尾处OVER啊,于是我放弃了那种莫名其妙的悲情主义。还有一个辽宁的网友总是第一个索要我的新作,看完后像编辑一样整理好我文理不通的语句和突兀的修饰,这令我感动。谢谢他们。
楸:有人认为,你是一个科幻原教旨主义者。也是新作者中为数不多的硬派小生,这是否跟你的理工科背景有关系,你的科学信息都是从哪些途径获得的,与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吧?
铗:“硬”,这让我想起年少时的故作深沉,总喜欢去理那曾经风靡一时的板寸头,涂满睹喱水,硬到可以用做砧板,然后得意洋洋地问同学:“酷吧?”现在我已经不追求技术内核上的硬了。2003年科幻论坛里的首帖标题就是:《好看的硬科幻,不硬不要钱》。然后有网友跟帖:“放冰箱里就硬了”。认为我是硬派甚至是科幻原教旨主义,这是对我的误读,我从来不FAN技术,我FAN的是理论。而且如果美妙的理论不能用生动曲折的情节来演绎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抛弃理论。
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从“第一推动”丛书获得,那一套书是我高中的最爱。大学以后便看《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科学世界》、《环球科学》、“三思科学”。
楸:你对于自己的学校生活有什么评价?
铗:非常满意我的大学生活,地大的氛围是自由而散漫。用同学的话说,我如果是在其他大学上学,也许早卷铺盖回家了。
楸:你自己最喜欢的国内外作家(不仅限于科幻)有哪些,他们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铗:H.G.威尔斯、威廉·吉布森、杰弗里·兰迪斯。威尔斯说:要做一个杂家。兰迪斯说:要做一个行家。威廉·吉布森说:要做一个异类。这便是我对他们的理解。国内的很多,就不掰手指头数了。
楸:我注意到,你最近的写作都与“科学史”相关,是否有野心创作一种完全架空的科学发展史.你对于科学和科幻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
铗:这是个巧合,图灵与莱布尼茨恰好在间隔很近的时间撞进我的视野,我指的是《ACE小姐的心事》与《莱氏秘境》。我不会创作一种完全架空的科学发展史,将来很长时间也不会写“科学史”题材的小说,我需要尝试新东西。就像一个匿名网友在我博客上留言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科学之于科幻就像篮球规则之于篮球,之于职业球员来说,没有规则就没有运动。但是之于街头小子而言,自由是唯一的规则。JUSTDO IT,用你自己的方式。
楸:我觉得你的科幻创作属于比较传统的那种路数,有着比较坚实的内核,情节丰富的故事和形象生动的典型人物,但有读者认为你的人物塑造相对薄弱,对此你有什么回应?
铗:是的,前一段时间我是针对性地强化对情节的塑造能力,我首先考虑的是讲叙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人物形象在其次,故而显得薄弱。情节至上主义在短篇小说中也许尚能实用,但若要创作长篇小说,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整个小说就像一个骷髅架子,撑不起来,空洞无物。这是我将要解决的问题。
楸:你认为目前的国内原创科幻小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铗:科幻从来就不是一颗近地行星,它的轨道飘渺且高远。现在有点冷,是因为它正处于远日点。可它正铆足劲向我们飞驶而来呢。当它出现在夜空,一定会像哈雷一般惊艳。
楸:你有否想过创作其他类型的小说,比如言情、奇幻、恐怖之类的?或者你已经这样做了?
铗:奇幻偶有尝试,恐怖我一直在借鉴,史蒂芬·金、蔡骏、希区柯克都是我喜欢的。至于言情,我的情商不够。
楸:在可以看到的将来,你还会有哪些创作计划?
铗:室友对我说:卫生间又没纸了。所以,我希望不久后能完成一个科幻长篇,印成32开能有一厘米厚足矣。一厘米厚的书有很多用途,可以塞桌腿,用来敲脑袋不轻不重。在树林里的石桌上翻开它显得很有风度,它的厚度既不会薄到让路过的女生鄙视,也不会厚到令人望而生畏……
楸:例行八卦一下,现在你的感情生活如何。
铗:某人不同意我在此处发言……
楸:最后。请向《世界科幻博览》的读者们说一句祝福的话吧。
铗:初看《世界科幻博览》上的科幻译作,可能会感到茫然。但当你走在上班的路上,或是正心事重重地等公交,或在睡前的一小阵发呆中,你也许会突然想明白它的美是怎么回事,就像你想起今天偶遇的那个MM原来是小学同桌。你兴致勃勃地找回书来重读,文字里的蕴涵就像童年的记忆一般清晰浮出,这种阅读愉悦感难以言表。《世界科幻博览》不仅值得一读,还应该再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