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讲究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如果不厌其烦地讲解说明方法,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身而过。唯有,抓住语文元素,实实在在地训练,让它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才是教学的“王道”。接下来,将借助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赏读中领悟语言的“趣”
崔峦理事长指导我们,语文教学要有“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培养创新”,我们的教学要贵在学法的指导。而对于说明文而言,如果总是围绕着“作者是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来写”这个问题做文章,罗列一些干巴巴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要板起脸来教学,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不妨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有趣地描写,细细赏读。
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通过远观地球,描写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语句写得多美。
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得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地球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句中有一个词语可以说明。
生:它是晶莹的。
生:它是透明的。
師:作者怎么写出它的美丽的呢?
生:将海洋比作水蓝色的“纱衣”,描述出地球的神秘、梦幻、浪漫。
师:地球也是很有生命力的,何以见得?
生:课文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显示地球的博大无私,和蔼慈祥。
师:是啊,让我们绘声绘色地读读,读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这样的生动描写,说明文并不缺乏,因此要花时间在对语言的品读和感悟上,说明文的学习法也可以是生动而有情趣的。
二、关注作者表达,体会语言特色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是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要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在说明文中,说明事物的特征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就能了解说明的条理和顺序。
如《太阳》一课在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这个环节,师者是这样操作的。
师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关于太阳的哪些内容?
生:远。
生:很大。
生:温度高。
师:也就是远、大、热这三个特点。课文前几自然段在介绍太阳的这几个特点呢?
生:前三个自然段。
生:还写了太阳能够杀菌,治病,植物生长也离不开它。
师:也就是讲太阳雨人类关系密切。
师出示扶手,你们能根据这个填空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吗?
( )远、大、热的特点,( )与人类关系密切。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在关注作者的表达。学生可以通过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去阅读这类文章,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迁移,去阅读更多类型的说明文章。
2、斟字酌句,品味语言特色。
(1)在比较中阅读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地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放大区别,彰显特点,发现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字中的语言现象。如我引导孩子通过比较阅读理解“本来“的意思。
a\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b\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感悟两句意义的区别。从而理解“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
(2)根据上文的描述填写,最为合适的词语。填完后想象语词的意义。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
科学家已经证明,( )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师引导学生发现“至少”一词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简洁而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三、创设表达机会,强化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第一、二自然段后,师者引导学生用上这两个自然段描写星球的方法:
1、在内容上写出星球渺小和美丽的特点。
2、用上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描写。
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的立足点在于让学生感性地悟得与习得,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
只要我们以“语文”的方式挖掘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赏读中领悟语言的“趣”
崔峦理事长指导我们,语文教学要有“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培养创新”,我们的教学要贵在学法的指导。而对于说明文而言,如果总是围绕着“作者是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来写”这个问题做文章,罗列一些干巴巴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要板起脸来教学,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不妨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有趣地描写,细细赏读。
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通过远观地球,描写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语句写得多美。
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得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地球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句中有一个词语可以说明。
生:它是晶莹的。
生:它是透明的。
師:作者怎么写出它的美丽的呢?
生:将海洋比作水蓝色的“纱衣”,描述出地球的神秘、梦幻、浪漫。
师:地球也是很有生命力的,何以见得?
生:课文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显示地球的博大无私,和蔼慈祥。
师:是啊,让我们绘声绘色地读读,读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这样的生动描写,说明文并不缺乏,因此要花时间在对语言的品读和感悟上,说明文的学习法也可以是生动而有情趣的。
二、关注作者表达,体会语言特色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是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要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在说明文中,说明事物的特征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就能了解说明的条理和顺序。
如《太阳》一课在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这个环节,师者是这样操作的。
师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关于太阳的哪些内容?
生:远。
生:很大。
生:温度高。
师:也就是远、大、热这三个特点。课文前几自然段在介绍太阳的这几个特点呢?
生:前三个自然段。
生:还写了太阳能够杀菌,治病,植物生长也离不开它。
师:也就是讲太阳雨人类关系密切。
师出示扶手,你们能根据这个填空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吗?
( )远、大、热的特点,( )与人类关系密切。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在关注作者的表达。学生可以通过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去阅读这类文章,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迁移,去阅读更多类型的说明文章。
2、斟字酌句,品味语言特色。
(1)在比较中阅读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地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放大区别,彰显特点,发现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字中的语言现象。如我引导孩子通过比较阅读理解“本来“的意思。
a\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b\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感悟两句意义的区别。从而理解“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
(2)根据上文的描述填写,最为合适的词语。填完后想象语词的意义。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
科学家已经证明,( )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师引导学生发现“至少”一词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简洁而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三、创设表达机会,强化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第一、二自然段后,师者引导学生用上这两个自然段描写星球的方法:
1、在内容上写出星球渺小和美丽的特点。
2、用上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描写。
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的立足点在于让学生感性地悟得与习得,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
只要我们以“语文”的方式挖掘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