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各种旅游风险呈上升趋势,使旅游被害风险成为研究新焦点。旅游业是一个环境敏感的产业,这种敏感性表现在易受外界突然事件的冲击,从而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入境游客对这种风险性更为敏感。在旅游安全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没有提出具体可行且可供操作的措施,应用性、操作性研究不够,不能满足目前旅游安全保障工作的要求,同时对事故发生和预防机制的研究也不足。文章通过入境游客对中国的旅游被害风险知觉进行分析,并将其影响的游客旅游决策行为进行系统的了解,希望揭示出游客个人感知风险同旅游区整体风险的内在关系,以及个人旅游行为决策的研究结果同旅游区公共管理的关键价值,并建立旅游地安全管理创新的公共管理体系,为中国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游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持与参考。
【关键词】旅游被害风险知觉;旅华游客;旅游区公共管理
1、研究背景
旅游业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逐渐显现[1]。旅游业是一个环境敏感的产业,这种敏感型表现在易受外界突然事件的冲击,从而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不得不考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安全及旅游风险[2]。为了保障旅游时的自身安全,游客通常会避免到犯罪率高、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旅游期间会寻找距离较近、熟悉的目的地前往。犯罪问题对于游客的到访意愿必然造成负面的影响。特别是针对游客被害事件经由媒体的报导,或政府对国民的旅游警示均可能引起游客对于旅游地区或邻近国家产生相当不良的印象。
近来全球各种旅游风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8月中国香港游客在菲律宾旅游时8名游客遇害、9月两名中国台湾游客在印度遭到枪袭,接连发生的旅游犯罪事件使旅游被害风险再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国外旅游时选择一个旅游被害风险低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了近期游客的首要任务。旅游业的严重受挫正是由于这样的旅游犯罪行为使旅游者对旅游安全产生疑虑,从而对旅游者的旅游决策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导致的[3]。游客在出游时对旅游犯罪风险的感知更加敏感,从而影响旅游決策行为。因此中国旅游业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风险问题就是游客安全风险。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旅游安全研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 对旅游安全和针对旅游者犯罪的研究是国外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 1989年4月, 世界旅游组织发布了《海牙旅游宣言》, 将“旅游安全”作为重要的原则。1995年6月, 国际社会在瑞典召开了“旅游安全和风险国际研讨会 (Talk At The To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urism Security and Risk)”; 1997年9月, 在克罗地亚召开了“战争、恐怖主义与旅游: 危机时代及其恢复 (War, Terrorism, Tourism: Times of Crisis and Recovery)”。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 国外旅游安全的研究范围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扩展, 具体包括:旅游与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者攻击旅游者的动机、旅游与恐怖主义的关系、恐怖主义对旅游的影响; 减少旅游者危险的解决方法以及针对恐怖主义的旅游市场营销问题)、 旅游与犯罪、 旅游与战争(战争对旅游的影响及其与旅游的关系)、旅游与灾害、旅游与政治动荡、旅游与政治的关系(政治不稳定对旅游地旅游发展及国际旅游的抑制作用, 如斐济一度是全球度假旅游的热门国家, 但其 2000 年的政权更迭, 导致旅游市场连受重创), 旅游与健康等, 这些安全因素都导致了旅游市场的低迷[1]。
在中国国内, 目前对旅游安全的研究还是个比较崭新的研究领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旅游安全研究的相对滞后是目前中国旅游业的特点与缺点之一。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查新,笔者发现一些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旅游安全问题, 相关的旅游安全研究文章大致有85 篇, 其中旅游安全基础理论、旅游安全事故、旅游安全保障成为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 但是总体来讲,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4]。他们多从行业管理角度展开且停留在操作层面, 很少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跨学科研究的文章, 对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更少, 主要的有赵书虹于 2000 年首次对中国国际旅游的风险进行了阐述[5]、石培华 2003 年对 “非典” 后的旅游经济重建与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6]、尚天成等于 2003 年对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7]、文军等在 2003 年和 2004 年间对中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 , 并对千岛湖景区的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进行了个案研究[8]。另外, 张传统的一篇文章认为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 “风险社会”, 在 “风险社会” 中如何保障探险旅游的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术界开始重视探险旅游(旅游线路)安全风险的评估。因此他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 从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资源风险评级制度化、救援体系建设等方面,来探讨研究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管理[10]。
旅游期间旅客遭受他人恶意的伤害类型主要有:①偷窃、诈骗、强盗、抢夺、诈欺等,常见的旅游财产被害案件;②游客被杀害、性侵犯和情节严重的武力胁迫暴力犯罪;③危害游客安全的恐怖主义活动;④旅游从业者或当地执法人员,利用职权对游客实施非法搜身、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等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型态;⑤受到街头小贩、乞丐、皮条客、出租车司机和当地人骚扰的负面经验[8]。担心或害怕犯罪被害,通常会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①关心当地的治安问题,特别是旅游地区较常发生、严重的犯罪事件或社会失序现象;②个人直觉上觉得自己可能的被害风险,若人们知觉自己被害可能性很高时,担心或害怕的程度也随着增加;③衡量环境中可能受到犯罪的威胁,因而采取防范行为。因此,衡量游客的犯罪被害风险感时,除明确划分不同的犯罪被害类型,也应涵盖认知、情绪及反应的要素,以利比较评估。 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发现旅游与犯罪、社会不稳定有着紧密的关联:暴力犯罪与针对财产的犯罪和抢劫等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都影响着游客对当地旅游的认识,左右着游客旅游的旅游风险感知于旅游决策[9]。在全球化和人口流动加快、 旅游产业自身呈现诸多新变化等背景下, 旅游业的实践要求有与之相应的旅游安全研究。一方面, 对旅游安全的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另一方面, 对旅游安全的管理, 也应该纳入政策网络的框架内来进行共同治理, 形成个人、企业、非政府组织、政府等多种主体协同治理的政策网络。
3、探讨
追踪旅游者决策行为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首先要能够识别并从整体上把握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游客对旅游被害风险感知的程度。只有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探究旅华游客旅游被害风险知觉与旅游决策行为模型的响应。旅游地拥有同样的资源并不能够必然具有相同的竞争力,根本原因在于其公共管理存在差异。本课题研究能否真正弄清旅游地风险和安全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强调旅游地风险安全的同时,如何保证不损害并且可以提高旅游地的形象,继续吸引游客有着风险被害意识的基础上,欣然前往。只有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考察旅游地资源与旅游组织能力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以及对完全管理创新的影响,为旅游地通过旅游資源和旅游组织能力的整合来提高旅游地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并为旅游地公共管理部门减低旅游风险,更有效的管理旅游风险,提升旅游地形象,增强安全管理创新能力提供新的实现途径。能否针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基于游客被害风险感知、旅游决策行为和旅游地公共管理进行创新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运行模式,是目前理论研究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而采用理论分析、案例研究与大样本统计分析相结合,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倡导的科学方法;本课题将在充分借鉴国内外这方面经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国旅游地的实际,在设计研究方案时,着力解决研究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的结合,努力实现预期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 陆燕春. 旅游安全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
[2] 陈楠,乔光辉,刘力. 出境游客的旅游风险感知及旅游偏好关联研究——以北京游客为例[J]. 人文地理, 2009, (6).
[3] 谌文. 旅游危机对旅游者消费决策过程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 (10).
[4]郑向敏,宋伟. 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 2005 ,(05).
[5]赵书虹. 论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风险与机遇[J]. 思想战线,2000 , (05).
[6]石培华, 张吉林, 彭德成, 等.“非典” 后的旅游经济重建与风险管理[J ]. 旅游学刊, 2003 (04).
[7]尚天成, 赵黎明. 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2).
[8]文军, 魏美才.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 (04).
[9]文军, 唐代剑. 千岛湖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与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 , (05).
[10]张传统. 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J ]. 商场现代化, 2008 ,(14).
基金项目: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科学研究(编号:20137413);郑州市软科学课题(编号:20121248)
【关键词】旅游被害风险知觉;旅华游客;旅游区公共管理
1、研究背景
旅游业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逐渐显现[1]。旅游业是一个环境敏感的产业,这种敏感型表现在易受外界突然事件的冲击,从而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不得不考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安全及旅游风险[2]。为了保障旅游时的自身安全,游客通常会避免到犯罪率高、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旅游期间会寻找距离较近、熟悉的目的地前往。犯罪问题对于游客的到访意愿必然造成负面的影响。特别是针对游客被害事件经由媒体的报导,或政府对国民的旅游警示均可能引起游客对于旅游地区或邻近国家产生相当不良的印象。
近来全球各种旅游风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8月中国香港游客在菲律宾旅游时8名游客遇害、9月两名中国台湾游客在印度遭到枪袭,接连发生的旅游犯罪事件使旅游被害风险再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国外旅游时选择一个旅游被害风险低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了近期游客的首要任务。旅游业的严重受挫正是由于这样的旅游犯罪行为使旅游者对旅游安全产生疑虑,从而对旅游者的旅游决策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导致的[3]。游客在出游时对旅游犯罪风险的感知更加敏感,从而影响旅游決策行为。因此中国旅游业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风险问题就是游客安全风险。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旅游安全研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 对旅游安全和针对旅游者犯罪的研究是国外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 1989年4月, 世界旅游组织发布了《海牙旅游宣言》, 将“旅游安全”作为重要的原则。1995年6月, 国际社会在瑞典召开了“旅游安全和风险国际研讨会 (Talk At The To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urism Security and Risk)”; 1997年9月, 在克罗地亚召开了“战争、恐怖主义与旅游: 危机时代及其恢复 (War, Terrorism, Tourism: Times of Crisis and Recovery)”。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 国外旅游安全的研究范围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扩展, 具体包括:旅游与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者攻击旅游者的动机、旅游与恐怖主义的关系、恐怖主义对旅游的影响; 减少旅游者危险的解决方法以及针对恐怖主义的旅游市场营销问题)、 旅游与犯罪、 旅游与战争(战争对旅游的影响及其与旅游的关系)、旅游与灾害、旅游与政治动荡、旅游与政治的关系(政治不稳定对旅游地旅游发展及国际旅游的抑制作用, 如斐济一度是全球度假旅游的热门国家, 但其 2000 年的政权更迭, 导致旅游市场连受重创), 旅游与健康等, 这些安全因素都导致了旅游市场的低迷[1]。
在中国国内, 目前对旅游安全的研究还是个比较崭新的研究领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旅游安全研究的相对滞后是目前中国旅游业的特点与缺点之一。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查新,笔者发现一些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旅游安全问题, 相关的旅游安全研究文章大致有85 篇, 其中旅游安全基础理论、旅游安全事故、旅游安全保障成为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 但是总体来讲,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4]。他们多从行业管理角度展开且停留在操作层面, 很少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跨学科研究的文章, 对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更少, 主要的有赵书虹于 2000 年首次对中国国际旅游的风险进行了阐述[5]、石培华 2003 年对 “非典” 后的旅游经济重建与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6]、尚天成等于 2003 年对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7]、文军等在 2003 年和 2004 年间对中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 , 并对千岛湖景区的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进行了个案研究[8]。另外, 张传统的一篇文章认为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 “风险社会”, 在 “风险社会” 中如何保障探险旅游的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术界开始重视探险旅游(旅游线路)安全风险的评估。因此他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 从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资源风险评级制度化、救援体系建设等方面,来探讨研究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管理[10]。
旅游期间旅客遭受他人恶意的伤害类型主要有:①偷窃、诈骗、强盗、抢夺、诈欺等,常见的旅游财产被害案件;②游客被杀害、性侵犯和情节严重的武力胁迫暴力犯罪;③危害游客安全的恐怖主义活动;④旅游从业者或当地执法人员,利用职权对游客实施非法搜身、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等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型态;⑤受到街头小贩、乞丐、皮条客、出租车司机和当地人骚扰的负面经验[8]。担心或害怕犯罪被害,通常会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①关心当地的治安问题,特别是旅游地区较常发生、严重的犯罪事件或社会失序现象;②个人直觉上觉得自己可能的被害风险,若人们知觉自己被害可能性很高时,担心或害怕的程度也随着增加;③衡量环境中可能受到犯罪的威胁,因而采取防范行为。因此,衡量游客的犯罪被害风险感时,除明确划分不同的犯罪被害类型,也应涵盖认知、情绪及反应的要素,以利比较评估。 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发现旅游与犯罪、社会不稳定有着紧密的关联:暴力犯罪与针对财产的犯罪和抢劫等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都影响着游客对当地旅游的认识,左右着游客旅游的旅游风险感知于旅游决策[9]。在全球化和人口流动加快、 旅游产业自身呈现诸多新变化等背景下, 旅游业的实践要求有与之相应的旅游安全研究。一方面, 对旅游安全的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另一方面, 对旅游安全的管理, 也应该纳入政策网络的框架内来进行共同治理, 形成个人、企业、非政府组织、政府等多种主体协同治理的政策网络。
3、探讨
追踪旅游者决策行为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首先要能够识别并从整体上把握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游客对旅游被害风险感知的程度。只有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探究旅华游客旅游被害风险知觉与旅游决策行为模型的响应。旅游地拥有同样的资源并不能够必然具有相同的竞争力,根本原因在于其公共管理存在差异。本课题研究能否真正弄清旅游地风险和安全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强调旅游地风险安全的同时,如何保证不损害并且可以提高旅游地的形象,继续吸引游客有着风险被害意识的基础上,欣然前往。只有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考察旅游地资源与旅游组织能力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以及对完全管理创新的影响,为旅游地通过旅游資源和旅游组织能力的整合来提高旅游地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并为旅游地公共管理部门减低旅游风险,更有效的管理旅游风险,提升旅游地形象,增强安全管理创新能力提供新的实现途径。能否针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基于游客被害风险感知、旅游决策行为和旅游地公共管理进行创新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运行模式,是目前理论研究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而采用理论分析、案例研究与大样本统计分析相结合,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倡导的科学方法;本课题将在充分借鉴国内外这方面经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国旅游地的实际,在设计研究方案时,着力解决研究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的结合,努力实现预期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 陆燕春. 旅游安全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
[2] 陈楠,乔光辉,刘力. 出境游客的旅游风险感知及旅游偏好关联研究——以北京游客为例[J]. 人文地理, 2009, (6).
[3] 谌文. 旅游危机对旅游者消费决策过程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 (10).
[4]郑向敏,宋伟. 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 2005 ,(05).
[5]赵书虹. 论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风险与机遇[J]. 思想战线,2000 , (05).
[6]石培华, 张吉林, 彭德成, 等.“非典” 后的旅游经济重建与风险管理[J ]. 旅游学刊, 2003 (04).
[7]尚天成, 赵黎明. 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2).
[8]文军, 魏美才.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 (04).
[9]文军, 唐代剑. 千岛湖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与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 , (05).
[10]张传统. 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J ]. 商场现代化, 2008 ,(14).
基金项目: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科学研究(编号:20137413);郑州市软科学课题(编号:2012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