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人们开始探索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文章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近些年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相关案例进行梳理,提出了适合该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好更快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整个西部地区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施了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打破了原有的“大锅饭”形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市场需求,人们需要探索相互联合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农业生产组织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农户开始尝试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相互联合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农业生产组织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这就逐步形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鉴于这种情况,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该项法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约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诞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符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的组织形式。呼和浩特地区在经济区域划分中属于西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普及和发展程度较低,这些与大部分西部地区的农业市场发展特征基本一致,具有较为鲜明的代表性。
一、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
近年来,辖区内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本着“先行试点、以点带面、边发展边规范”的总体原则,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一系列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效措施。截至2013年6月底,呼和浩特地区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26家,较上年同期增长22.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数达到15356户;带动农户数达到67989户。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数量增幅明显,同时在不断地摸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紧紧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组织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村、产业带,带动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
例如,呼和浩特市润土绿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周边1500个温室大棚为依托,现已建成蔬菜示范基地70亩,其中蔬菜保护地示范区40亩,包括厚墙体温室15亩、中棚25亩、生态鱼池13亩、养殖禽畜舍600m2、农家院500m2、科技培训室及配送蔬菜车间1420m2、蔬菜保鲜库852m2,合作社现有社员56户。辐射带动周边乡村5000亩温室及露地蔬菜的种植,直接受益农户1000多户,新增就业岗位约500人。该社通过市场引导和科技扶持等手段协调和规划合作社生产,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推出多个档次的蔬菜产品。目前,该合作社已成为呼和浩特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合作伙伴,奠定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蔬菜种植主导地位。
(二)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
利用自身组织优势,通过与农业、科研、高校等部门的合作,特别是在呼和浩特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带动科技培训与科技示范活动,加快了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例如,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大部分合作组织每年都会对成员开办1至3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超过300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超过5000份。同时,还建立了无公害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从而把标准化的科技模式通过合作组织推广到农户手中。其中,托克托县大羊场胡萝卜生产合作社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突出。该社以蒙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由200户胡萝卜种植户自愿联合组成,有效带动了周边3823户农户。合作社与蒙川公司签订种植和销售订单,实行保护价收购,对社员采取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种植的方式,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产供销链条。
(三)推动了农民持续增收
通过统一经营,开拓市场,有效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扩充了产品市场。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实现利润返还,使成员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利润,在各个环节促进农民增收。
例如,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秀梅奶牛专业合作社,将81户社员的奶牛进行集中饲养、集中管理。2010年,存栏奶牛数570余头,交售鲜奶1000余吨,实现销售总收入275万元。每公斤鲜奶平均比本地区市场中的非社员多收入0.2元,每头奶牛平均收入比非社员高1000元左右。
(四)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通过联合与合作,有效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起到了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较好的弥补和完善作用,有效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例如,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乌素图林果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为社员统一购买种子、无公害农药、安装沼气池、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并注册了统一的商标,定期请专家进行现场培训或指导。同时,在销售上为社员提供统一包装、统一渠道、统一监测,实现了对社员的一条龙服务。
(五)减轻了政府管理压力
有效地将农户集中起来,并以此为基础传达政府对于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建议等反馈给政府,增强了政府管理农业生产市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也可以把一些应由市场主体体现的管理职能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政府能够集中精力抓大事、顾全局、保服务。 二、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意识传播不到位,契约意识淡薄
合作意识的树立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全面推广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必须树立起政府和农民的合作意识。但是,现阶段呼和浩特地区无论政府还是农民都存在合作意识贯彻和传播不到位的现象。一方面,地方政府仍旧没有将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相对滞后,使得发展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很多农户已习惯了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了解或不愿意接受,严重缺乏合作的热情和信心。
(二)组织规模较小,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呼和浩特地区只有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较大规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在规模小、实力弱的初步发展阶段,合作组织特征体现不明显,也不能形成很好的带动作用。例如,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4家,成员仅有1500余户,平均每个合作组织不到6户。此外,虽然全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注册资金达到2亿元,户均75万元,但是多数属于不实资金或资金并没有用于合作组织经营活动。甚至部分合作组织成立的目的只是为套取国家项目和财政支持资金,并没有致力于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壳合作组织。
(三)专业人才匮乏,培养机制欠缺
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人才严重匮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缺乏具有合作意识和一定管理艺术并具有较好市场掌控能力的领头人。其次,缺乏懂技术、会营销的具体工作人员。再次,缺乏有效地人才吸引措施。能人大户大都是在外打工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农民,普遍只有初高中文化,缺乏基本的政策了解和市场知识;其他业务人员由于没有进行过必要的技能培训,计算机操作、市场营销、会计核算、农业技术运用等方面的技能都比较欠缺。
(四)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呼和浩特地区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规模小、资金积累有限,加上信贷困难,发展资金严重短缺。从财政扶持看,尽管中央、省、市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但覆盖面小,额度不大。大部分县区财政还没有设立农合组织专门款项。从信贷支持看,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运转不规范、偿还能力较弱、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等因素,作为信贷主体融资能力普遍受到金融部门的质疑。
三、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所提供的支持应不断增强,主要包括发布文件、提供资金补贴和实物支持、帮助组织在其他机构获得资金、减免税费等。
(二)不断拓宽组建领域
合作范围应从蔬菜、瓜果、养殖等业务扩展到粮食、旅游、农机、水电、科技服务、物业等各行业,合作的深度也应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涉及到加工、销售领域。应从优势产业入手,寻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途径,然后带动其关联产业或周边产业。
(三)增强优势产业依托性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较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综合服务组织应从服务农民生活出发,突出综合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也能够撬动农村消费市场。
(四)建立市场主导的企业化运营模式
现代农民经济组织的建立要坚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以市场机制为前提,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模式,鼓励专家和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民及农业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分配机制,通过利益杠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利益共享、分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模式。
(五)强化软实力建设
与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联合起来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并以该联盟为依托推动高创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以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以及农村创业人才为重点,培养一大批生产型、经营型、技术服务型和技能带动型等农村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第l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万江红,徐小霞.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评述[J].农村经济,2006(04).
[5]徐理结.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 (01).
[6]王延春,尹永铸.合作社的力量[N].经济观察报,2007-03-20.
*基金项目:呼和浩特市科技局 2013-农-15,项目名称《基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视角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政策支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163024,项目名称《基于组织关系的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渠道力研究》。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施了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打破了原有的“大锅饭”形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市场需求,人们需要探索相互联合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农业生产组织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农户开始尝试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相互联合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农业生产组织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这就逐步形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鉴于这种情况,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该项法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约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诞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符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的组织形式。呼和浩特地区在经济区域划分中属于西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普及和发展程度较低,这些与大部分西部地区的农业市场发展特征基本一致,具有较为鲜明的代表性。
一、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
近年来,辖区内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本着“先行试点、以点带面、边发展边规范”的总体原则,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一系列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效措施。截至2013年6月底,呼和浩特地区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26家,较上年同期增长22.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数达到15356户;带动农户数达到67989户。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数量增幅明显,同时在不断地摸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紧紧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组织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村、产业带,带动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
例如,呼和浩特市润土绿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周边1500个温室大棚为依托,现已建成蔬菜示范基地70亩,其中蔬菜保护地示范区40亩,包括厚墙体温室15亩、中棚25亩、生态鱼池13亩、养殖禽畜舍600m2、农家院500m2、科技培训室及配送蔬菜车间1420m2、蔬菜保鲜库852m2,合作社现有社员56户。辐射带动周边乡村5000亩温室及露地蔬菜的种植,直接受益农户1000多户,新增就业岗位约500人。该社通过市场引导和科技扶持等手段协调和规划合作社生产,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推出多个档次的蔬菜产品。目前,该合作社已成为呼和浩特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合作伙伴,奠定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蔬菜种植主导地位。
(二)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
利用自身组织优势,通过与农业、科研、高校等部门的合作,特别是在呼和浩特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带动科技培训与科技示范活动,加快了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例如,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大部分合作组织每年都会对成员开办1至3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超过300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超过5000份。同时,还建立了无公害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从而把标准化的科技模式通过合作组织推广到农户手中。其中,托克托县大羊场胡萝卜生产合作社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突出。该社以蒙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由200户胡萝卜种植户自愿联合组成,有效带动了周边3823户农户。合作社与蒙川公司签订种植和销售订单,实行保护价收购,对社员采取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种植的方式,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产供销链条。
(三)推动了农民持续增收
通过统一经营,开拓市场,有效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扩充了产品市场。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实现利润返还,使成员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利润,在各个环节促进农民增收。
例如,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秀梅奶牛专业合作社,将81户社员的奶牛进行集中饲养、集中管理。2010年,存栏奶牛数570余头,交售鲜奶1000余吨,实现销售总收入275万元。每公斤鲜奶平均比本地区市场中的非社员多收入0.2元,每头奶牛平均收入比非社员高1000元左右。
(四)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通过联合与合作,有效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起到了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较好的弥补和完善作用,有效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例如,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乌素图林果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为社员统一购买种子、无公害农药、安装沼气池、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并注册了统一的商标,定期请专家进行现场培训或指导。同时,在销售上为社员提供统一包装、统一渠道、统一监测,实现了对社员的一条龙服务。
(五)减轻了政府管理压力
有效地将农户集中起来,并以此为基础传达政府对于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建议等反馈给政府,增强了政府管理农业生产市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也可以把一些应由市场主体体现的管理职能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政府能够集中精力抓大事、顾全局、保服务。 二、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意识传播不到位,契约意识淡薄
合作意识的树立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全面推广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必须树立起政府和农民的合作意识。但是,现阶段呼和浩特地区无论政府还是农民都存在合作意识贯彻和传播不到位的现象。一方面,地方政府仍旧没有将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相对滞后,使得发展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很多农户已习惯了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了解或不愿意接受,严重缺乏合作的热情和信心。
(二)组织规模较小,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呼和浩特地区只有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较大规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在规模小、实力弱的初步发展阶段,合作组织特征体现不明显,也不能形成很好的带动作用。例如,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4家,成员仅有1500余户,平均每个合作组织不到6户。此外,虽然全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注册资金达到2亿元,户均75万元,但是多数属于不实资金或资金并没有用于合作组织经营活动。甚至部分合作组织成立的目的只是为套取国家项目和财政支持资金,并没有致力于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壳合作组织。
(三)专业人才匮乏,培养机制欠缺
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人才严重匮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缺乏具有合作意识和一定管理艺术并具有较好市场掌控能力的领头人。其次,缺乏懂技术、会营销的具体工作人员。再次,缺乏有效地人才吸引措施。能人大户大都是在外打工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农民,普遍只有初高中文化,缺乏基本的政策了解和市场知识;其他业务人员由于没有进行过必要的技能培训,计算机操作、市场营销、会计核算、农业技术运用等方面的技能都比较欠缺。
(四)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呼和浩特地区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规模小、资金积累有限,加上信贷困难,发展资金严重短缺。从财政扶持看,尽管中央、省、市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但覆盖面小,额度不大。大部分县区财政还没有设立农合组织专门款项。从信贷支持看,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运转不规范、偿还能力较弱、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等因素,作为信贷主体融资能力普遍受到金融部门的质疑。
三、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所提供的支持应不断增强,主要包括发布文件、提供资金补贴和实物支持、帮助组织在其他机构获得资金、减免税费等。
(二)不断拓宽组建领域
合作范围应从蔬菜、瓜果、养殖等业务扩展到粮食、旅游、农机、水电、科技服务、物业等各行业,合作的深度也应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涉及到加工、销售领域。应从优势产业入手,寻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途径,然后带动其关联产业或周边产业。
(三)增强优势产业依托性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较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综合服务组织应从服务农民生活出发,突出综合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也能够撬动农村消费市场。
(四)建立市场主导的企业化运营模式
现代农民经济组织的建立要坚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以市场机制为前提,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模式,鼓励专家和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民及农业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分配机制,通过利益杠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利益共享、分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模式。
(五)强化软实力建设
与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联合起来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并以该联盟为依托推动高创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以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以及农村创业人才为重点,培养一大批生产型、经营型、技术服务型和技能带动型等农村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第l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万江红,徐小霞.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评述[J].农村经济,2006(04).
[5]徐理结.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 (01).
[6]王延春,尹永铸.合作社的力量[N].经济观察报,2007-03-20.
*基金项目:呼和浩特市科技局 2013-农-15,项目名称《基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视角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政策支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163024,项目名称《基于组织关系的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渠道力研究》。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