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君:《世界时钟》,《上海文学》2017年第12期
崔君的《世界时钟》表现了现代青年男女微妙、复杂的情感状态,在日常冗杂、琐碎的生活中暗隐着情感的怀疑、试探和迷茫。不同于传统的爱情观,《世界时钟》力图显露的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孤独的灵魂和另一个孤独的灵魂的相遇,而爱情于他们而言更是一种内心伤痛的理解与相互的抚慰,是一场新鲜又冒险的奇遇,爱情的多种样式随之展现出来。
小说中叙述者“我”和马良的相遇是因为“我”的扁桃体发炎去了医院,而马良是为我打针的男护士,我知道了马良喜欢织围巾,马良租的房子在机场边上,屋里挂着六个世界钟表,窗子外边可以看到起飞的飞机。只有新鲜才让人兴奋,马良曾说。在同居生活中,身体互相熟悉起来,生活上的习惯互相磨合,而情感交流中彼此心中暗暗设置的底线却始终没有越过,孤独、隐秘的内心空间迟迟没有敞开。对于马良特殊的癖好“织围巾”,“我”始终站在一个远远的位置打量而不是盘根究底地去追问,这一点很像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天然保持的距离感,在“我”出差后发现“第五只钟表的纽约时间慢了三个小时,变成了洛杉矶时间”,“家里所有的毛线忽然都没有了”,“我”意识到马良搭上了一个洛杉矶的空姐,我心里不舒服于是和马良在暗中较劲,把卖鱼的老王的旧皮鞋放到鞋柜上,和一个警察去看一只不会转头的鸵鸟。在最后一次挽救关系的旅行中,住在山区农户的家里,厚厚的山雾中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吃草的牛,马良吐露自己织围巾和家中挂满时钟都是和一个空姐有关,他想看空姐织围巾在她家中坐了一会儿而就被她报警了,他想这样做能与她的时间更近一些,尽管她从来都不属于他。现代爱情中男女之间的试探、博弈,爱情幻想的失落背后潛隐的是个体难以与人言的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怀疑、不可靠,小说结尾写到的山雾中的一群美丽的白牛,只有在这样纯净的地方才能让马良说出自己内心的痛点,让他感觉安全可靠,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彼此看不清对方,每个人都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以免受到伤害,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距离或许是小说在爱情背后值得去思索的东西。
尹学芸:《何木子小传》,《花城》2017年第6期
《何木子小传》讲述了一个叫何木子的老人的故事,作者用浸透着温情与怀念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心灵纯净、善良的老人形象,村庄里的槐树底下见证着一辈辈的人生命的更迭,村庄里的人把生死看得很淡,这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命观,于他们而言,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自然而然地走到生命的尽头是一种最大的圆满和归属。在小说中被称为五叔的何木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就老实厚道,说话做事都慢慢腾腾,而且他终身未娶,除了一个妹妹外,再无亲人,他从不占别人便宜,他做事大家都放心,槐树底下有几个树墩,来得早的人可以坐在树墩上,可何木子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提个小板凳坐在坎儿下,来往的行人和车辆从他身边过他都得站起来躲一躲,而除了他,没有人愿意坐在坎儿下。小说中始终困扰着王翰林、姐姐还有妈妈的问题就是五叔为什么不去光荣院养老?公家女把好话说了三火车,都没有说动五叔,八旬老人无助的哭泣来抗议去光荣院,在公家人心里,何木子对于他们的价值就是早年打仗的经历树立光荣院的光荣形象,完全不考虑一个老人的感情;而在木讷憨厚的何木子心里或许迫不得已的从军经历是他内心永远的伤痛,高度近视几近瞎子却因成分不好被拉去当兵,活着回来已是万幸,而在生命即将终结之时却仍不得安宁。小说中反复写到我愿意走家乡的河堤,我想念儿时的柴榆树和野桑树,而如今河堤变矮了,柴榆树和野桑树被换成了白杨树,而我眼中最好的人何木子五叔也离开了这个世界,过去的再不会回来,作者的怀念和苍凉感凝汇成一条淡淡的哀伤的小河在小说中流淌着。
陈章永:《开咖啡店的家伙》,《清明》2017年第6期
陈章永的《开咖啡店的家伙》把一个现实生活中底层小人物的矛盾纠结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生活的小事情折射出人性中闪烁的光芒,短小精悍,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小说以一个为生存奔波的出租车司机阿福为例,表现人性中善恶只是在一念之间。阿福相信俗话“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在一个雪天阿福在火车站等待拉客时,看见一个接站的举着写有“开咖啡店的家伙”的牌子,他的左眼猛地跳了一下,让他觉得今天要发财,出其不意的是这个接站的带着接到的人坐上了阿福的出租车,在阿福与乘客的攀谈中让他感觉自己拉的客人是个有钱人,于是出于想发财的心理多绕了几圈路,而乘客果然豪爽地给了他100元。小说写到这里阿福的自作聪明、盲目迷信的特点都展现了出来,接下来是阿福拿着100元钱去了超市,验证了是假钱,他不甘心被骗了100元于是去了小卖部,去了红珊瑚咖啡店,企图花掉都失败了。最后在给小区内患白血病的孩子捐款时,当他感觉像是丢掉一个沉重的包袱似的将假钱丢进捐款箱,头脑中想起了开咖啡店的漂亮的女店主“不能作假也不敢作假”的话来,立即把假钱要了回来。小说把阿福收到假钱懊恼、不甘心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像阿福这类底层小人物的悲哀,容易上当受骗,幼稚可笑的逻辑分析,以及为了“弥补”这笔损失用假钱去贾近视的小卖部买香烟,去咖啡店喝咖啡,甚至用来捐款,都暗含着作者对阿福这类人物自私的劣根性的批判。而给假钱的所谓“老板”递给阿福的名片上写着的“贾前”,更像是一个绝佳的讽刺。在阿福的身上有着愚昧与自私的一面,但在小说篇末看到了他人性闪光的地方,在善恶的交锋中,他还是站到了善的一面,没有违背自己的本心。
荆歌:《亲戚关系》,《收获》2017年第6期
荆歌的《亲戚关系》由一个莫名其妙闯入裘一峰生活的表妹来看掩盖在所谓正常的生活下的怪异变形的家庭关系。在作者眼中,家庭成员的关系是紧张的、对抗的、复杂而微妙的,正如《亲戚关系》中裘一峰在外婆的葬礼上偶遇的一个哭得最凶的女人,有人对他说,这是你的表妹,而这个莫名其妙的表妹鬼使神差地进入到他的生活照顾他中风的母亲成了他的家庭成员,表妹的到来打破了家庭成员之间表面的稳固性,原有潜藏的裂隙越来越浮出生活之上。无论是亲密的母子关系抑或是夫妻关系,都暗藏玄机,在裘一峰的心里瘫痪的母亲的形象基本是一个恶老太婆,而母亲一死他感到是难言的轻松,“毕竟是个负担,甚至累赘啊!”在瘫痪的母亲看来,只有表妹可怜她这个活死人,她只能通过表妹来寻求安乐死,获得安眠药;而妻子妙玲在这个备受婆婆信任的表妹面前感受到一种危机和不安,并且怀疑来路不明的表妹与裘一峰的关系,排斥鄙夷表妹,另一方面又因为有人替她照顾瘫痪的婆婆而对她产生依赖。小说中的主人公裘一峰总是处在一种梦魇混沌的生活状态之中,努力赚钱却什么都没有赚到反倒不如一路炒房的妻子妙玲,在与莫名其妙的表妹怪异的关系发展中,他不断进行着身份的确认与怀疑,直到母亲去世表妹和表妹夫赖在他的房子中不肯离开,在一次又一次的借钱中似乎这种不可靠的亲戚关系越来越顺利成章了起来,最后裘一峰想出卖掉房子逼他们回到乡下去,却被表妹夫一刀刺死。《亲戚关系》在这样一个有几分荒诞的叙事之中却是对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关系的一个变形和缩影,所有努力维护和营造的关系更像是一层泡沫,同时小说中加入了很多作者对当下现实观照的因素,如表妹在幼儿园意外发现老师和园长给孩子喂“睡觉的药”,表妹夫把事件曝光后反倒两人工作都没了;如裘一峰和妻子妙玲以及银行行长对表妹、表妹夫乡下人身份歧视和排斥,值得我们去思索。 卫鸦:《小镇理发师》。《江南》2017年第6期
《小镇理发师》讲述了两代人的命运轨迹的错位与重合,一门手艺背后的传承与延续是人性在时间演变下的裂变与妥协,一条绵长的老街,映满倒影的青石板,大片的芦苇荡、带有岁月瘢痕的木房子这些属于小镇最原始的特质在社会经济大潮的涌动下都黯淡无光了,小镇迅速膨胀着,土地被公路、房子和工厂吞噬着,芦苇荡被填埋成了电子厂,木房子被推翻盖成了高楼,而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变化无疑是最明显的,最激烈的,而在一切终归平静之时,甚至返归到原始的状态之时,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更多。小说以一个16岁少年“我”的视角,在父亲送我去拜师学艺,在见到我的师父宋一北时,“他用一副颓败的面孔在我心里竖起了一堵难以逾越的墙。”与理想中的神秘的大人物形象截然不同,宋一北,“目光像尘土一样”,“松松垮垮的样子”,“有氣无力,瘦小的身躯”,“脸上落寞的表情”,这种颓丧的形象让“我”拒绝开口叫他师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看到宋一北手起刀落的发艺,我心里那堵墙仿佛消失了,在发现年轻漂亮的师娘与电子厂的广东人偷情后,“我”将广东人灌醉并割去他的耳朵,被宋一北发现他主动把责任归揽到自己身上,替我坐了八年牢,八年的时间让我成了远近闻名的“手剪王”,然而“我”逐渐变得和宋一北一样的昏沉懒散和随意松垮。
小说中的宋一北是一个真正的手艺人,然而他也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即将到来的经济大潮如此不相匹配,他知道自己过时了,小镇上的手艺人逐渐消失殆尽,顶替他们的成了在社会上坑蒙拐骗一流,而理发店也变成了穿着制服的亮丽女孩拿着电剪,或许宋一北的落寞与颓丧是对这种潮流的无奈和自觉地抵制,而自己的妻子与电子厂的广东人偷情恰好验证了自己的无力和落伍。而“我”在跟随宋一北学艺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高超的理发技艺更是做人的道理,在“我”眼中瘦小无力的宋一北在关键时刻却顶替罪名坐了八年牢,年少时对师娘朦胧的幻想和发现师娘的偷情后内心的嫉妒与愤怒使他做出了冲动之举,过后却是内心的沉重和愧疚。小说结尾处写道“小镇不知何时流行起复古之风,推翻了木房子开始重建,老街开发成旅游景点,手剪慢慢流行起来”,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原点,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时间的淘洗之后是真正的技艺的传承,两代理发师完成了人性的蜕变和成熟。
贺小晴:《下午茶》,《当代》2017年第6期
凡事皆轻,重的不过是一只茶杯。贺小晴的《下午茶》在茶香氤氲中勾勒出两个人几十年的人生,人生所有的风光与风险都会随着时间慢慢过去,自己再也不是舞台上的中心人物,无论愿不愿意都要去接受退居幕后的事实。《下午茶》中以两位多年彼此熟悉的游教授和吴教授的约茶写起,两个人看似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在退休之后露出相同的底色,简单的喝茶中隐藏的是人生倏忽而过的失落感和虚空感,彼此的心照不宣让喝茶成了一种慰藉。小说中的游教授和吴教授是大学同班同学、同寝室、同留校,两人境遇却不相同,游教授年轻时是中文系的红人,他的妻子既是美女又是才女,他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成立李白诗歌研究会,与倾慕他的女学生深夜饮酒。而吴教授在大学期间喝过一次游教授给的三花茶后便以后挤出钱来只喝三花茶,吴教授的农村妻子“小芳”在校园里种菜、养鸡,吴教授自己在年轻时也不曾掀起过任何风浪,只是一只“小鱼、小虾”。这样的两位教授在退休之后几分默契又夹杂着几分尴尬约着一起喝茶、斗地主来打发落寞空虚的时间,各自都将自己裹得紧紧的,不让对方看见任何一丝的软弱。而在两人约着牌友打牌的过程中,约聊的一次次不失客气的拒绝,人生的失势与荒凉尽显纸上。一杯茶倒映着人生的迂回和虚无,作者以敏锐又不乏诗意的笔触探及人生的隐秘和人的幽微心境,茶的百变姿态和味道也即人生的模样。
本栏责任编辑:王方晨
崔君的《世界时钟》表现了现代青年男女微妙、复杂的情感状态,在日常冗杂、琐碎的生活中暗隐着情感的怀疑、试探和迷茫。不同于传统的爱情观,《世界时钟》力图显露的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孤独的灵魂和另一个孤独的灵魂的相遇,而爱情于他们而言更是一种内心伤痛的理解与相互的抚慰,是一场新鲜又冒险的奇遇,爱情的多种样式随之展现出来。
小说中叙述者“我”和马良的相遇是因为“我”的扁桃体发炎去了医院,而马良是为我打针的男护士,我知道了马良喜欢织围巾,马良租的房子在机场边上,屋里挂着六个世界钟表,窗子外边可以看到起飞的飞机。只有新鲜才让人兴奋,马良曾说。在同居生活中,身体互相熟悉起来,生活上的习惯互相磨合,而情感交流中彼此心中暗暗设置的底线却始终没有越过,孤独、隐秘的内心空间迟迟没有敞开。对于马良特殊的癖好“织围巾”,“我”始终站在一个远远的位置打量而不是盘根究底地去追问,这一点很像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天然保持的距离感,在“我”出差后发现“第五只钟表的纽约时间慢了三个小时,变成了洛杉矶时间”,“家里所有的毛线忽然都没有了”,“我”意识到马良搭上了一个洛杉矶的空姐,我心里不舒服于是和马良在暗中较劲,把卖鱼的老王的旧皮鞋放到鞋柜上,和一个警察去看一只不会转头的鸵鸟。在最后一次挽救关系的旅行中,住在山区农户的家里,厚厚的山雾中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吃草的牛,马良吐露自己织围巾和家中挂满时钟都是和一个空姐有关,他想看空姐织围巾在她家中坐了一会儿而就被她报警了,他想这样做能与她的时间更近一些,尽管她从来都不属于他。现代爱情中男女之间的试探、博弈,爱情幻想的失落背后潛隐的是个体难以与人言的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怀疑、不可靠,小说结尾写到的山雾中的一群美丽的白牛,只有在这样纯净的地方才能让马良说出自己内心的痛点,让他感觉安全可靠,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彼此看不清对方,每个人都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以免受到伤害,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距离或许是小说在爱情背后值得去思索的东西。
尹学芸:《何木子小传》,《花城》2017年第6期
《何木子小传》讲述了一个叫何木子的老人的故事,作者用浸透着温情与怀念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心灵纯净、善良的老人形象,村庄里的槐树底下见证着一辈辈的人生命的更迭,村庄里的人把生死看得很淡,这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命观,于他们而言,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自然而然地走到生命的尽头是一种最大的圆满和归属。在小说中被称为五叔的何木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就老实厚道,说话做事都慢慢腾腾,而且他终身未娶,除了一个妹妹外,再无亲人,他从不占别人便宜,他做事大家都放心,槐树底下有几个树墩,来得早的人可以坐在树墩上,可何木子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提个小板凳坐在坎儿下,来往的行人和车辆从他身边过他都得站起来躲一躲,而除了他,没有人愿意坐在坎儿下。小说中始终困扰着王翰林、姐姐还有妈妈的问题就是五叔为什么不去光荣院养老?公家女把好话说了三火车,都没有说动五叔,八旬老人无助的哭泣来抗议去光荣院,在公家人心里,何木子对于他们的价值就是早年打仗的经历树立光荣院的光荣形象,完全不考虑一个老人的感情;而在木讷憨厚的何木子心里或许迫不得已的从军经历是他内心永远的伤痛,高度近视几近瞎子却因成分不好被拉去当兵,活着回来已是万幸,而在生命即将终结之时却仍不得安宁。小说中反复写到我愿意走家乡的河堤,我想念儿时的柴榆树和野桑树,而如今河堤变矮了,柴榆树和野桑树被换成了白杨树,而我眼中最好的人何木子五叔也离开了这个世界,过去的再不会回来,作者的怀念和苍凉感凝汇成一条淡淡的哀伤的小河在小说中流淌着。
陈章永:《开咖啡店的家伙》,《清明》2017年第6期
陈章永的《开咖啡店的家伙》把一个现实生活中底层小人物的矛盾纠结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生活的小事情折射出人性中闪烁的光芒,短小精悍,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小说以一个为生存奔波的出租车司机阿福为例,表现人性中善恶只是在一念之间。阿福相信俗话“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在一个雪天阿福在火车站等待拉客时,看见一个接站的举着写有“开咖啡店的家伙”的牌子,他的左眼猛地跳了一下,让他觉得今天要发财,出其不意的是这个接站的带着接到的人坐上了阿福的出租车,在阿福与乘客的攀谈中让他感觉自己拉的客人是个有钱人,于是出于想发财的心理多绕了几圈路,而乘客果然豪爽地给了他100元。小说写到这里阿福的自作聪明、盲目迷信的特点都展现了出来,接下来是阿福拿着100元钱去了超市,验证了是假钱,他不甘心被骗了100元于是去了小卖部,去了红珊瑚咖啡店,企图花掉都失败了。最后在给小区内患白血病的孩子捐款时,当他感觉像是丢掉一个沉重的包袱似的将假钱丢进捐款箱,头脑中想起了开咖啡店的漂亮的女店主“不能作假也不敢作假”的话来,立即把假钱要了回来。小说把阿福收到假钱懊恼、不甘心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像阿福这类底层小人物的悲哀,容易上当受骗,幼稚可笑的逻辑分析,以及为了“弥补”这笔损失用假钱去贾近视的小卖部买香烟,去咖啡店喝咖啡,甚至用来捐款,都暗含着作者对阿福这类人物自私的劣根性的批判。而给假钱的所谓“老板”递给阿福的名片上写着的“贾前”,更像是一个绝佳的讽刺。在阿福的身上有着愚昧与自私的一面,但在小说篇末看到了他人性闪光的地方,在善恶的交锋中,他还是站到了善的一面,没有违背自己的本心。
荆歌:《亲戚关系》,《收获》2017年第6期
荆歌的《亲戚关系》由一个莫名其妙闯入裘一峰生活的表妹来看掩盖在所谓正常的生活下的怪异变形的家庭关系。在作者眼中,家庭成员的关系是紧张的、对抗的、复杂而微妙的,正如《亲戚关系》中裘一峰在外婆的葬礼上偶遇的一个哭得最凶的女人,有人对他说,这是你的表妹,而这个莫名其妙的表妹鬼使神差地进入到他的生活照顾他中风的母亲成了他的家庭成员,表妹的到来打破了家庭成员之间表面的稳固性,原有潜藏的裂隙越来越浮出生活之上。无论是亲密的母子关系抑或是夫妻关系,都暗藏玄机,在裘一峰的心里瘫痪的母亲的形象基本是一个恶老太婆,而母亲一死他感到是难言的轻松,“毕竟是个负担,甚至累赘啊!”在瘫痪的母亲看来,只有表妹可怜她这个活死人,她只能通过表妹来寻求安乐死,获得安眠药;而妻子妙玲在这个备受婆婆信任的表妹面前感受到一种危机和不安,并且怀疑来路不明的表妹与裘一峰的关系,排斥鄙夷表妹,另一方面又因为有人替她照顾瘫痪的婆婆而对她产生依赖。小说中的主人公裘一峰总是处在一种梦魇混沌的生活状态之中,努力赚钱却什么都没有赚到反倒不如一路炒房的妻子妙玲,在与莫名其妙的表妹怪异的关系发展中,他不断进行着身份的确认与怀疑,直到母亲去世表妹和表妹夫赖在他的房子中不肯离开,在一次又一次的借钱中似乎这种不可靠的亲戚关系越来越顺利成章了起来,最后裘一峰想出卖掉房子逼他们回到乡下去,却被表妹夫一刀刺死。《亲戚关系》在这样一个有几分荒诞的叙事之中却是对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关系的一个变形和缩影,所有努力维护和营造的关系更像是一层泡沫,同时小说中加入了很多作者对当下现实观照的因素,如表妹在幼儿园意外发现老师和园长给孩子喂“睡觉的药”,表妹夫把事件曝光后反倒两人工作都没了;如裘一峰和妻子妙玲以及银行行长对表妹、表妹夫乡下人身份歧视和排斥,值得我们去思索。 卫鸦:《小镇理发师》。《江南》2017年第6期
《小镇理发师》讲述了两代人的命运轨迹的错位与重合,一门手艺背后的传承与延续是人性在时间演变下的裂变与妥协,一条绵长的老街,映满倒影的青石板,大片的芦苇荡、带有岁月瘢痕的木房子这些属于小镇最原始的特质在社会经济大潮的涌动下都黯淡无光了,小镇迅速膨胀着,土地被公路、房子和工厂吞噬着,芦苇荡被填埋成了电子厂,木房子被推翻盖成了高楼,而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变化无疑是最明显的,最激烈的,而在一切终归平静之时,甚至返归到原始的状态之时,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更多。小说以一个16岁少年“我”的视角,在父亲送我去拜师学艺,在见到我的师父宋一北时,“他用一副颓败的面孔在我心里竖起了一堵难以逾越的墙。”与理想中的神秘的大人物形象截然不同,宋一北,“目光像尘土一样”,“松松垮垮的样子”,“有氣无力,瘦小的身躯”,“脸上落寞的表情”,这种颓丧的形象让“我”拒绝开口叫他师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看到宋一北手起刀落的发艺,我心里那堵墙仿佛消失了,在发现年轻漂亮的师娘与电子厂的广东人偷情后,“我”将广东人灌醉并割去他的耳朵,被宋一北发现他主动把责任归揽到自己身上,替我坐了八年牢,八年的时间让我成了远近闻名的“手剪王”,然而“我”逐渐变得和宋一北一样的昏沉懒散和随意松垮。
小说中的宋一北是一个真正的手艺人,然而他也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即将到来的经济大潮如此不相匹配,他知道自己过时了,小镇上的手艺人逐渐消失殆尽,顶替他们的成了在社会上坑蒙拐骗一流,而理发店也变成了穿着制服的亮丽女孩拿着电剪,或许宋一北的落寞与颓丧是对这种潮流的无奈和自觉地抵制,而自己的妻子与电子厂的广东人偷情恰好验证了自己的无力和落伍。而“我”在跟随宋一北学艺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高超的理发技艺更是做人的道理,在“我”眼中瘦小无力的宋一北在关键时刻却顶替罪名坐了八年牢,年少时对师娘朦胧的幻想和发现师娘的偷情后内心的嫉妒与愤怒使他做出了冲动之举,过后却是内心的沉重和愧疚。小说结尾处写道“小镇不知何时流行起复古之风,推翻了木房子开始重建,老街开发成旅游景点,手剪慢慢流行起来”,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原点,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时间的淘洗之后是真正的技艺的传承,两代理发师完成了人性的蜕变和成熟。
贺小晴:《下午茶》,《当代》2017年第6期
凡事皆轻,重的不过是一只茶杯。贺小晴的《下午茶》在茶香氤氲中勾勒出两个人几十年的人生,人生所有的风光与风险都会随着时间慢慢过去,自己再也不是舞台上的中心人物,无论愿不愿意都要去接受退居幕后的事实。《下午茶》中以两位多年彼此熟悉的游教授和吴教授的约茶写起,两个人看似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在退休之后露出相同的底色,简单的喝茶中隐藏的是人生倏忽而过的失落感和虚空感,彼此的心照不宣让喝茶成了一种慰藉。小说中的游教授和吴教授是大学同班同学、同寝室、同留校,两人境遇却不相同,游教授年轻时是中文系的红人,他的妻子既是美女又是才女,他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成立李白诗歌研究会,与倾慕他的女学生深夜饮酒。而吴教授在大学期间喝过一次游教授给的三花茶后便以后挤出钱来只喝三花茶,吴教授的农村妻子“小芳”在校园里种菜、养鸡,吴教授自己在年轻时也不曾掀起过任何风浪,只是一只“小鱼、小虾”。这样的两位教授在退休之后几分默契又夹杂着几分尴尬约着一起喝茶、斗地主来打发落寞空虚的时间,各自都将自己裹得紧紧的,不让对方看见任何一丝的软弱。而在两人约着牌友打牌的过程中,约聊的一次次不失客气的拒绝,人生的失势与荒凉尽显纸上。一杯茶倒映着人生的迂回和虚无,作者以敏锐又不乏诗意的笔触探及人生的隐秘和人的幽微心境,茶的百变姿态和味道也即人生的模样。
本栏责任编辑:王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