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名师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纷纭各异的教学风格当中,都包含着一个“趣”字。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也学到知识,听他们的语文课,几乎成了学生一种精神享受。时下,许多语文教师抱怨学生厌学语文,不肯听讲。仔细想来,我们的课堂寡淡无味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怎样增添课堂的情趣呢?笔者不揣浅陋,列举“四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联系生活,学用结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脱离生活来学语文,势必枯燥无味。在教学一些课文时,可以进行实物展示,模拟操作,现场观摩,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用眼睛看、手指摸、嘴巴尝。在一次升旗仪式上,有个领导的国旗下讲话中明显有两个病句,随后的语文课上,我让学生回忆刚才领导的讲话,指出并修改其中的病句,学生由衷地认为,语文就在我的身边,不学好语文还真的会闹出笑话来。
二、借题发挥,增补知识
讲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垂髫” 一词时,我将豆蔻、总角、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与年龄有关的一组称谓都向学生做了交代。讲解《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人类研究克隆的最新技术,以及“克隆”的知识、研究价值。教学一些古文时,我除了向学生讲解九州、四海、六合、八荒等名词外,还补充讲解了中国、中原、江东、山东、关东、 百越、淮左、三秦等古代地理名词。诸如古代的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科举制度、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文化常识都可以适时地对学生作一些补充。
三、跳出书本,“东扯西拉”
在课堂上讲到余秋雨时,我为学生介绍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特点以及他对当代散文发展所作的贡献后,又为学生介绍了闹得沸沸扬扬的“二余(余秋雨和余杰)之争”以及评论界对余秋雨为人和作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争议,让学生对文化名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在课堂上讲到老舍时,我由老舍谈到诺贝尔文学奖,由诺贝尔文学奖谈到中国文坛的现状以及中国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进而谈到近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和他们的作品。在教学饱含亲情和友情的文章时,云南大学爆出了骇人听闻的马加爵杀人案,结合马加爵的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与学生畅谈了珍惜亲情友情和为人慈悲善良的意义。在讲到外国作家作品时,我与学生纵论天下形势,讲伊拉克战争,讲美国霸权主义,讲巴以冲突,讲朝鲜核问题。
四、因“文”制宜,活用教法
在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碟片,从而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学一些易于表演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获得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同样是诗歌,也有多种教法:有些诗歌,如果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势必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就以朗读的方法替代讲解,效果可能会更好。朗读的形式可有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可以示范作激情磅礴的朗诵;可以让女生读,男生当评委;可以让男生读,女生做评委,直到读出诗人的感情为止。又如有些诗歌不适合高声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动手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学生自能悟解的课文时,笔者认为琐碎的讲解倒可能削减文章的艺术魅力。在上《散步》一课时,笔者没有多讲,简介了作者后只是为学生读了一遍课文;那一堂语文课让我终身难忘,许多学生在听读课文时潸然泪下;那一周的周记,每个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写了自己的父母。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语文课堂趣味横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的课堂状况,使学生想学、乐学,对语文课堂充满期待。这样,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
一、联系生活,学用结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脱离生活来学语文,势必枯燥无味。在教学一些课文时,可以进行实物展示,模拟操作,现场观摩,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用眼睛看、手指摸、嘴巴尝。在一次升旗仪式上,有个领导的国旗下讲话中明显有两个病句,随后的语文课上,我让学生回忆刚才领导的讲话,指出并修改其中的病句,学生由衷地认为,语文就在我的身边,不学好语文还真的会闹出笑话来。
二、借题发挥,增补知识
讲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垂髫” 一词时,我将豆蔻、总角、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与年龄有关的一组称谓都向学生做了交代。讲解《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人类研究克隆的最新技术,以及“克隆”的知识、研究价值。教学一些古文时,我除了向学生讲解九州、四海、六合、八荒等名词外,还补充讲解了中国、中原、江东、山东、关东、 百越、淮左、三秦等古代地理名词。诸如古代的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科举制度、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文化常识都可以适时地对学生作一些补充。
三、跳出书本,“东扯西拉”
在课堂上讲到余秋雨时,我为学生介绍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特点以及他对当代散文发展所作的贡献后,又为学生介绍了闹得沸沸扬扬的“二余(余秋雨和余杰)之争”以及评论界对余秋雨为人和作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争议,让学生对文化名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在课堂上讲到老舍时,我由老舍谈到诺贝尔文学奖,由诺贝尔文学奖谈到中国文坛的现状以及中国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进而谈到近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和他们的作品。在教学饱含亲情和友情的文章时,云南大学爆出了骇人听闻的马加爵杀人案,结合马加爵的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与学生畅谈了珍惜亲情友情和为人慈悲善良的意义。在讲到外国作家作品时,我与学生纵论天下形势,讲伊拉克战争,讲美国霸权主义,讲巴以冲突,讲朝鲜核问题。
四、因“文”制宜,活用教法
在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碟片,从而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学一些易于表演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获得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同样是诗歌,也有多种教法:有些诗歌,如果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势必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就以朗读的方法替代讲解,效果可能会更好。朗读的形式可有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可以示范作激情磅礴的朗诵;可以让女生读,男生当评委;可以让男生读,女生做评委,直到读出诗人的感情为止。又如有些诗歌不适合高声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动手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学生自能悟解的课文时,笔者认为琐碎的讲解倒可能削减文章的艺术魅力。在上《散步》一课时,笔者没有多讲,简介了作者后只是为学生读了一遍课文;那一堂语文课让我终身难忘,许多学生在听读课文时潸然泪下;那一周的周记,每个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写了自己的父母。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语文课堂趣味横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的课堂状况,使学生想学、乐学,对语文课堂充满期待。这样,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