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除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应重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等其他学科阅读能力的提高。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改变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提高教师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效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目光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更具实效。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呈现形式转变为图文结合等多种形式。这就要求学生从图画中获取信息、概括数据,从而进一步进行描述、表达。但在平时教学中,大多教师没有设计阅读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机会和习惯,更谈不上阅读的方法。笔者对8位数学教师40节数学课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仅有15%左右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数学书进行阅读,仅有7%的课堂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阅读方法指导。因而导致学生不会运用数学符号,不能准确提炼有用信息,交流时语言表述紊乱。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一、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如欧拉的故事中,怎样在围羊圈时既不增长篱笆,又不缩小面积达到“两全其美”呢?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进行数学阅读方法指导的研究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1.对教材中概念、定理、公式等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这些内容语言精炼、准确、抽象,学生初学时很难理解,因此,要在阅读时让学生:①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②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③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笔者在教学《因式分解》这一章节时,就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凡是两项和三项的不同都应当采用不同的公式。同时对各个公式的结构进行了仔细地分析。
2.对计算题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纯计算,除了要求学生细心外,更要强调计算前认真阅读题目。如出示题目:48-8÷4=?让学生先观察题目有几组运算符号,再说一说运算顺序。通过经常做题组练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3.对图形题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看图题在小学各册教材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对于课本上的图片、线段图、几何图、统计图等,有一部分学生看不懂图或说不清图意。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数学语言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
4.对应用题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最好载体是应用题。对应用题的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思维方式上多加指导,先按一定“程序”进行引导阅读,待学生有了一定能力后,再进行变式训练。例如这道题是属于什么类型——题中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等。
此外,教师还可抓住字词句和关键数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或列表、或画图、或列式理清关系,从而掌握阅读要领。阅读训练时,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术语、每個图表都应细致地分析,把题目浓缩、简化,达到缩小跨度的目的。
三、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
在阅读学习中,指导学生带着阅读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真是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意境,还要引导交流思维的纵深发展。
阅读评价要具有很大的人文情境,是针对性地提出来的,概括的说就是一看二听三鼓励。评价应当牵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喜欢数学阅读,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就曾经指出,学习数学不专心阅读,就难以吃透问题,不广泛阅读,勿奢望数学研究。数学阅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呈现形式转变为图文结合等多种形式。这就要求学生从图画中获取信息、概括数据,从而进一步进行描述、表达。但在平时教学中,大多教师没有设计阅读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机会和习惯,更谈不上阅读的方法。笔者对8位数学教师40节数学课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仅有15%左右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数学书进行阅读,仅有7%的课堂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阅读方法指导。因而导致学生不会运用数学符号,不能准确提炼有用信息,交流时语言表述紊乱。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一、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如欧拉的故事中,怎样在围羊圈时既不增长篱笆,又不缩小面积达到“两全其美”呢?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进行数学阅读方法指导的研究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1.对教材中概念、定理、公式等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这些内容语言精炼、准确、抽象,学生初学时很难理解,因此,要在阅读时让学生:①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②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③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笔者在教学《因式分解》这一章节时,就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凡是两项和三项的不同都应当采用不同的公式。同时对各个公式的结构进行了仔细地分析。
2.对计算题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纯计算,除了要求学生细心外,更要强调计算前认真阅读题目。如出示题目:48-8÷4=?让学生先观察题目有几组运算符号,再说一说运算顺序。通过经常做题组练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3.对图形题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看图题在小学各册教材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对于课本上的图片、线段图、几何图、统计图等,有一部分学生看不懂图或说不清图意。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数学语言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
4.对应用题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最好载体是应用题。对应用题的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思维方式上多加指导,先按一定“程序”进行引导阅读,待学生有了一定能力后,再进行变式训练。例如这道题是属于什么类型——题中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等。
此外,教师还可抓住字词句和关键数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或列表、或画图、或列式理清关系,从而掌握阅读要领。阅读训练时,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术语、每個图表都应细致地分析,把题目浓缩、简化,达到缩小跨度的目的。
三、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
在阅读学习中,指导学生带着阅读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真是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意境,还要引导交流思维的纵深发展。
阅读评价要具有很大的人文情境,是针对性地提出来的,概括的说就是一看二听三鼓励。评价应当牵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喜欢数学阅读,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就曾经指出,学习数学不专心阅读,就难以吃透问题,不广泛阅读,勿奢望数学研究。数学阅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