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导入的问题。笔者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十余种导入方法,运用导课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导入语 运用
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语文教育心理学》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未成曲调先有情”是课堂教学导入的最高境界。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进入”。课堂导入,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它虽然很简短,不过三到五分钟,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课堂导入就好比是打开课堂的一座大门,优秀的教师能充分发挥这扇门的作用,吸引学生主动推开大门进入门内来探究里面的知识世界,甚至带活整个课堂世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语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或相关内容设置一系列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这样导入:父爱如山,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伟大的父爱,大家回忆一下,父亲平时的哪些举动体现了对我们的爱?你对父亲的爱最感动的是哪一件?通过学生回忆,有的学生的眼圈都发红了,流露出悔恨之意;有的同学低头不语,沉浸在自责之中;有的同学面带微笑,徜徉在幸福之中;有的同学目光明亮,尽显感恩之情……这种富有情感的导入,把学生首先带入到对伟大父亲的深深思念回忆之中。又如教《沁园春•雪》时,我先用投影仪放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让学生从视觉、等进入情景,感受雪景给人的辽阔意境,然后导入:1936年冬天,毛泽东在延安看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揉发情怀,评古论今。
2.悬念导入法
创设悬念,恰当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又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时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吕蒙战胜过关羽你们知道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积极讨论自然就能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又例如:我在讲授《风筝》这篇文章时是这样巧设疑问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在家里有没有跟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闹过矛盾?你们之间会不会记恨?又是怎样化解的?这样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教材内容的兴趣。
3.音乐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教《乡愁》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高山情》,让学生沉浸在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时,播放了一首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教室里几个王菲的“粉丝”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大家都知道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水调歌头》了。教学《白杨礼赞》我播放阎维文的《小白杨》。利用音乐引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音乐对艺术的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4.故事导入法
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式就是以讲故事开头,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如我在讲授《陌上桑》时,是这样导入的:我先讲一则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继而开始讲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几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学说这是夸张。我继续引导:“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这个角度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在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其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个人际遇在国家沦亡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学习课文,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诗词导入法
在教授课文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导入。即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初步感知了文本,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说出来后还得指名说的是春天的什么,学生一个个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气氛正浓的时候,我因势利导,“春天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挥毫,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笔下,春风、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样的呢?”这样导入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如教《济南的冬天》时,这样导入: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6.课件导入法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许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根据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的特点,我制作了几幅课件,美丽漂亮的苏州园林映入了学生眼帘,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7.体验导入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体验”有如下表述和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简而言之,所谓体验,也叫体会。也就是一种亲身经历。用于我们的语文阅读的导人中,就是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亲历过的事或由此得来的感受,去设想、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于作者和作品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如在上黄蓓佳的《心声》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呵护和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你是否发现,在享受双亲给我们带来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心中也有了迷惘、有了困惑。那么,在不断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对爸爸妈妈倾诉呢?你又能否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在这里教师稍作停顿,在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看来,在面对坎坷曲折的人生,在面对我们至亲至爱的爸爸妈妈,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静静地聆听李京京同学的‘心声’吧。”
8.“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再如教《死海不死》,教师把两只装着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这两只烧杯大小相同,水位一样。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做个实验。你们看,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教师把手里的鸡蛋给大家看),“现在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烧杯里,你们看,怎么样?”“沉下去了”学生们回答。“我把它拿出来,放在第二个烧杯里,怎么样?”“没全沉。”“半沉半浮。”学生们七嘴八舌。“是的,半沉半浮,为什么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水有问题。水有什么问题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尝一尝?”一位学生走上前来,从两个烧杯里各喝了一口水。他告诉大家:“第一个烧杯里的是淡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咸极了。”教师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里放了大量的盐,是超饱和食盐水。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湖,含盐量特别高,人下到湖水里会怎么样呢?”“会浮起来。”许多学生回答。教师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世界上确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死海不死》。”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9.迁移导入法
这是一种从旧知向新知过渡的导入法,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法。如我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作者在诗中遭受政治打击,长期被贬失意的愤懑,而且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表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而《陋室铭》一文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和节操?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10.出奇制胜的板书导入法
板书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但使用得当同样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良好效果。板书导入就是指教师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板书来揭示主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教授《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故意把石拱桥三个字写成拱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板书时,教师还可通过故意写错某个字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在板书《沁园春•雪》时,我故意将“沁”写错,同学们便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甚至大声指出了错误,笔者随即请学生起来纠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当然,课堂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语文课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导入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导入设计应有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知识实际。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②导入设计应有新颖性,勿千篇一律,雷同陈旧,应富于独创,富有个性。
③导入设计应有生动性,语言应生动,一课一个导入,不落俗套。
④导入设计应有科学性,引用材料必须准确无误,要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导入语的多样性。因此,导入语的设计也不能死板单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来设计导入语,运用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导入语 运用
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语文教育心理学》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未成曲调先有情”是课堂教学导入的最高境界。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进入”。课堂导入,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它虽然很简短,不过三到五分钟,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课堂导入就好比是打开课堂的一座大门,优秀的教师能充分发挥这扇门的作用,吸引学生主动推开大门进入门内来探究里面的知识世界,甚至带活整个课堂世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语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或相关内容设置一系列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这样导入:父爱如山,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伟大的父爱,大家回忆一下,父亲平时的哪些举动体现了对我们的爱?你对父亲的爱最感动的是哪一件?通过学生回忆,有的学生的眼圈都发红了,流露出悔恨之意;有的同学低头不语,沉浸在自责之中;有的同学面带微笑,徜徉在幸福之中;有的同学目光明亮,尽显感恩之情……这种富有情感的导入,把学生首先带入到对伟大父亲的深深思念回忆之中。又如教《沁园春•雪》时,我先用投影仪放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让学生从视觉、等进入情景,感受雪景给人的辽阔意境,然后导入:1936年冬天,毛泽东在延安看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揉发情怀,评古论今。
2.悬念导入法
创设悬念,恰当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又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时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吕蒙战胜过关羽你们知道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积极讨论自然就能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又例如:我在讲授《风筝》这篇文章时是这样巧设疑问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在家里有没有跟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闹过矛盾?你们之间会不会记恨?又是怎样化解的?这样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教材内容的兴趣。
3.音乐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教《乡愁》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高山情》,让学生沉浸在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时,播放了一首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教室里几个王菲的“粉丝”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大家都知道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水调歌头》了。教学《白杨礼赞》我播放阎维文的《小白杨》。利用音乐引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音乐对艺术的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4.故事导入法
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式就是以讲故事开头,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如我在讲授《陌上桑》时,是这样导入的:我先讲一则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继而开始讲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几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学说这是夸张。我继续引导:“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这个角度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在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其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个人际遇在国家沦亡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学习课文,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诗词导入法
在教授课文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导入。即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初步感知了文本,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说出来后还得指名说的是春天的什么,学生一个个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气氛正浓的时候,我因势利导,“春天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挥毫,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笔下,春风、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样的呢?”这样导入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如教《济南的冬天》时,这样导入: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6.课件导入法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许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根据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的特点,我制作了几幅课件,美丽漂亮的苏州园林映入了学生眼帘,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7.体验导入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体验”有如下表述和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简而言之,所谓体验,也叫体会。也就是一种亲身经历。用于我们的语文阅读的导人中,就是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亲历过的事或由此得来的感受,去设想、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于作者和作品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如在上黄蓓佳的《心声》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呵护和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你是否发现,在享受双亲给我们带来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心中也有了迷惘、有了困惑。那么,在不断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对爸爸妈妈倾诉呢?你又能否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在这里教师稍作停顿,在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看来,在面对坎坷曲折的人生,在面对我们至亲至爱的爸爸妈妈,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静静地聆听李京京同学的‘心声’吧。”
8.“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再如教《死海不死》,教师把两只装着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这两只烧杯大小相同,水位一样。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做个实验。你们看,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教师把手里的鸡蛋给大家看),“现在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烧杯里,你们看,怎么样?”“沉下去了”学生们回答。“我把它拿出来,放在第二个烧杯里,怎么样?”“没全沉。”“半沉半浮。”学生们七嘴八舌。“是的,半沉半浮,为什么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水有问题。水有什么问题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尝一尝?”一位学生走上前来,从两个烧杯里各喝了一口水。他告诉大家:“第一个烧杯里的是淡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咸极了。”教师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里放了大量的盐,是超饱和食盐水。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湖,含盐量特别高,人下到湖水里会怎么样呢?”“会浮起来。”许多学生回答。教师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世界上确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死海不死》。”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9.迁移导入法
这是一种从旧知向新知过渡的导入法,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法。如我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作者在诗中遭受政治打击,长期被贬失意的愤懑,而且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表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而《陋室铭》一文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和节操?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10.出奇制胜的板书导入法
板书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但使用得当同样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良好效果。板书导入就是指教师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板书来揭示主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教授《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故意把石拱桥三个字写成拱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板书时,教师还可通过故意写错某个字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在板书《沁园春•雪》时,我故意将“沁”写错,同学们便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甚至大声指出了错误,笔者随即请学生起来纠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当然,课堂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语文课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导入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导入设计应有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知识实际。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②导入设计应有新颖性,勿千篇一律,雷同陈旧,应富于独创,富有个性。
③导入设计应有生动性,语言应生动,一课一个导入,不落俗套。
④导入设计应有科学性,引用材料必须准确无误,要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导入语的多样性。因此,导入语的设计也不能死板单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来设计导入语,运用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