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媒体称张宝全为楼市解放军;也有人称他为市场价格的破坏者。因为无论怎样锱铢必较,也算不出他如此低的价格开盘。
花200万巨资定项目名为“苹果社区”,被张的老朋友老潘解释为“因为苹果是北方产的,广州没有,今典是在借‘苹果’突出自己的本地化优势。”结果惹得张、谢好一阵唇枪舌战。
2003年8月5日《英才》独家采访张宝全时,张却说:“有人说实业救国,我觉得我当时下海不是救国,是救自己。”
从理想到现实
《英才》:地域文化对你有哪些影响?
张宝全:我是江苏镇江人。南方的城市不大,体现一种人文的亲切,这与北京不同。北方的大气,也蛮好。
我20岁在杭州当兵,印象比较深的是3、4月份细雨绵绵的感觉。在你青春期的时候,这种小情小调的感觉特别细腻。后来我就到北京上学,北京人豪放大气,皇城脚下一等公民,又是不一样的感觉。
《英才》:军旅生涯对你现在和以后有什么影响力?
张宝全:军队给我最大教育是遇事不慌,即使在你最坏的时候,也应该冷静。
《英才》:军队的程式化,和你以后搞艺术,追求个性张扬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对你是否造成心理上的冲突?
张宝全:这的确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艺术家的个性通过作品的主张来表达,但是我觉得房地产在实施过程中,正是军队的一套东西,严密的计划。像我们做今日家园,从拆迁1000余户到3000余户全部业主入住就两年时间,亮在北京和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英才》:就是说操作是军队化的?
张宝全:我觉得房地产不是倒买倒卖,操作非常重要。这个过程如果你不能控制,就会出纰漏,因为中国市场不规范。我们公司属于集团作战,对一个不规范的市场,集权还是有特殊优势的。
《英才》:军旅生涯对你日后管理还是有帮助的?
张宝全:很多人的失败在于眼高手低。产品上可能需要有艺术家的气质,突出个性化,表达自己的观念,不允许重复自己,可当一件事情需要落实的时候,还是需要理性的。我的阅历很杂,所以既可以适应浪漫的、虚拟的状态,也能迅速转成现实工作的状态。
《英才》:军队和艺术在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里面哪个会偏重一些?
张宝全:我发现我的工作和非工作状态,是两种不同的情形。工作时非常认真,甚至苛刻,不工作就是老好人,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英才》:艺术家涉及到自我价值完善,而商人则应该是面向社会,你觉得自己属于哪种?
张宝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不长时间里,无论精神还是物质,经历了国外100多年的历程。从理想到拜金,给中国人文带来两次断裂。有人说实业救国,我觉得我当时下海不是救国,是救自己。改革开放后,价值出现混乱,但人们最终还是选择适应社会发展。
商人和艺术家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能很好结合在一起的原因是灵感。市场需要发现,这种发现的灵感,需要理性的评判,如果没有理性,发现也寓含着危险。
在北京地产界,我做的事情,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有一些事情只是第一个做而已。
地产成就了很多神话
《英才》:现在的政治环境对你的企业环境有阻力吗?
张宝全:这是中国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资产2000-3000万以上的企业对于政策的环境依赖就大。因为当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无序的环境,超常规的运作,是小企业急速膨胀的因素,但是大企业必须求稳。和美国人谈生意,你告诉他利润6%—7%他会很认真的和你谈,15%他就不感兴趣了。
《英才》:面对这种环境,今典是如何应对的?
张宝全:我们对市场不规范的应对就是集团化,自我完善,自我保障。但市场进步的标志却应该是分工越来越细。
小企业是人治,这一点,国外也如此。但大企业必须是法制,需要一个有序的经济环境。传统中国是人治的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坎,越过去掉一层皮,越不过去就掉下来了。
《英才》:在大众眼里,房地产业灰色最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张宝全:在当代人眼里,暴利行业就是地产,《福布斯》上榜最多的富豪也是地产,地产成就了很多神话。我想,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人们对地产所带来的各种猜测,也是必然的。我不归咎地产,还是归咎于我们现存的社会。这就是从计划经济供给时代转到商品房时代,给你创造了这么一个难得的机遇。
《英才》:你痛苦吗?
张宝全:你这是一种人文情怀的想像。当你坐在办公桌前,你是个商人时不一定象凡人那样脆弱。
楼盘充斥资本意志
《英才》:你自认为最经典的项目是什么?
张宝全:我觉得是苹果社区。
《英才》:经营的中心理念是什么?
张宝全:在财富年代,商业的标志就是大楼。我造苹果的时候,商业是一栋栋独立的小楼,这不仅是商业的胜利,更是人文的胜利。
《英才》:在北京房地产市场你的强项是什么?
张宝全:人文理念。在我的观念、行为、举措中,达到商业目的同时对人文环境,人文精神营造是我一直坚持的。
把文化深入到产品中去,可能是我们的长处。苹果的命名,花了200万,商业效应500万都做不到。建筑是硬性文化,地名是软性文化。比如苹果过个10年,20年,苹果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就是故事,就是一种人文延续。
楼盘充斥资本意志,你别无选择,我认为在中国做地产更像一个行为艺术。你从一块白地什么都没有,开始编故事。当你把房子赋予故事的时候,这就叫人文营造。然后通过卖故事,把顾客吸引过来,而编故事的过程就是把文化变为现实。但最终必须有人文设施人文环境的支持,这也还是目前北京地产商正在逐步看到和感觉到的地方。
《英才》:你的营销手段有何独到的?
张宝全:我个人认为,CBD周围只要你把性价比做好就有市场。和上海比较会发现,北京连续三年,销售总量相当于上海的一半。那么北京为什么少了这一半?北京的经济适用房比上海多,高档房也比上海多,少的就是中高档房。你发现没有,北京很多人在嚷嚷降房价,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需求,如果市场需求不存在,谁关心你降不降,买两万块一平米的人他不在乎,买经济适用房的人也不是。大部分嚷嚷的人正是主力消费群体,是中产阶级。他们对价值的评判,对市场的评判,对产品的评判,非常清楚。贵的房,有没有他看中的,有,他觉得不值;便宜的房又觉得太糟。他要买价格品质内在趋于一致的。这可能就是我们的突破点——性能价格比。
和他们一样起价不可能
《英才》:如果把你和老潘、谢强做一下比较,你怎么看?
张宝全:老潘拿地比富力城早一年多,富力城比我早一年多,老潘曾问我6000块钱起价,为什么这么低呢?我说我是后来者,如果和你们一样起价,我要等你们卖完再卖,这肯定不可能。
老潘是一个非常精明又智慧的商人,在商业上的智慧我认为没多少人可以比。但是冯仑说过一句,老潘做事不太考虑后果,这一点呢,容易显得商气,但是也在发生变化。我觉得老潘的商业智慧加上张欣的东西,比如建筑师走廊、博鳌蓝色海岸,虽然在商业上不非常满意,但在人文和文化上的胜利,还是非常成功的。无理由退房是最典型的商业智慧。无理由退房不是无条件退房,而是有条件退房,结果显得那些无条件退房的人还不如无理由退房好,这就是商业的智慧,非老潘莫属,不是一般人学得了的。
《英才》:你怎么评价SOHO?
张宝全: SOHO在日本是一个穷人呆的地方,但是在北京是富人呆的地方。老潘是个商业奇才,把一个平凡的东西说成不平凡,把一个商住说成SOHO,这种商业智慧也是很不容易的。
《英才》:对谢强如何评价?
张宝全:谢强在地产界崛起,还不是操盘,是拿地。他给珠江一年拿了五块地,是北京地产界的一大神话,也看出珠江老板很厉害,很会用人,进入北京的第一大战略就是用谢强,因为谢强当时在公共关系上的优势和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谢强是职业经理人,所以要绝对个性化很难,他必须按照资本的意志行事,受到资本的制约。我和老潘都是老板,所以在实现个人想法方面要容易得多,这本身也是一种畅快。
花200万巨资定项目名为“苹果社区”,被张的老朋友老潘解释为“因为苹果是北方产的,广州没有,今典是在借‘苹果’突出自己的本地化优势。”结果惹得张、谢好一阵唇枪舌战。
2003年8月5日《英才》独家采访张宝全时,张却说:“有人说实业救国,我觉得我当时下海不是救国,是救自己。”
从理想到现实
《英才》:地域文化对你有哪些影响?
张宝全:我是江苏镇江人。南方的城市不大,体现一种人文的亲切,这与北京不同。北方的大气,也蛮好。
我20岁在杭州当兵,印象比较深的是3、4月份细雨绵绵的感觉。在你青春期的时候,这种小情小调的感觉特别细腻。后来我就到北京上学,北京人豪放大气,皇城脚下一等公民,又是不一样的感觉。
《英才》:军旅生涯对你现在和以后有什么影响力?
张宝全:军队给我最大教育是遇事不慌,即使在你最坏的时候,也应该冷静。
《英才》:军队的程式化,和你以后搞艺术,追求个性张扬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对你是否造成心理上的冲突?
张宝全:这的确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艺术家的个性通过作品的主张来表达,但是我觉得房地产在实施过程中,正是军队的一套东西,严密的计划。像我们做今日家园,从拆迁1000余户到3000余户全部业主入住就两年时间,亮在北京和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英才》:就是说操作是军队化的?
张宝全:我觉得房地产不是倒买倒卖,操作非常重要。这个过程如果你不能控制,就会出纰漏,因为中国市场不规范。我们公司属于集团作战,对一个不规范的市场,集权还是有特殊优势的。
《英才》:军旅生涯对你日后管理还是有帮助的?
张宝全:很多人的失败在于眼高手低。产品上可能需要有艺术家的气质,突出个性化,表达自己的观念,不允许重复自己,可当一件事情需要落实的时候,还是需要理性的。我的阅历很杂,所以既可以适应浪漫的、虚拟的状态,也能迅速转成现实工作的状态。
《英才》:军队和艺术在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里面哪个会偏重一些?
张宝全:我发现我的工作和非工作状态,是两种不同的情形。工作时非常认真,甚至苛刻,不工作就是老好人,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英才》:艺术家涉及到自我价值完善,而商人则应该是面向社会,你觉得自己属于哪种?
张宝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不长时间里,无论精神还是物质,经历了国外100多年的历程。从理想到拜金,给中国人文带来两次断裂。有人说实业救国,我觉得我当时下海不是救国,是救自己。改革开放后,价值出现混乱,但人们最终还是选择适应社会发展。
商人和艺术家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能很好结合在一起的原因是灵感。市场需要发现,这种发现的灵感,需要理性的评判,如果没有理性,发现也寓含着危险。
在北京地产界,我做的事情,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有一些事情只是第一个做而已。
地产成就了很多神话
《英才》:现在的政治环境对你的企业环境有阻力吗?
张宝全:这是中国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资产2000-3000万以上的企业对于政策的环境依赖就大。因为当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无序的环境,超常规的运作,是小企业急速膨胀的因素,但是大企业必须求稳。和美国人谈生意,你告诉他利润6%—7%他会很认真的和你谈,15%他就不感兴趣了。
《英才》:面对这种环境,今典是如何应对的?
张宝全:我们对市场不规范的应对就是集团化,自我完善,自我保障。但市场进步的标志却应该是分工越来越细。
小企业是人治,这一点,国外也如此。但大企业必须是法制,需要一个有序的经济环境。传统中国是人治的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坎,越过去掉一层皮,越不过去就掉下来了。
《英才》:在大众眼里,房地产业灰色最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张宝全:在当代人眼里,暴利行业就是地产,《福布斯》上榜最多的富豪也是地产,地产成就了很多神话。我想,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人们对地产所带来的各种猜测,也是必然的。我不归咎地产,还是归咎于我们现存的社会。这就是从计划经济供给时代转到商品房时代,给你创造了这么一个难得的机遇。
《英才》:你痛苦吗?
张宝全:你这是一种人文情怀的想像。当你坐在办公桌前,你是个商人时不一定象凡人那样脆弱。
楼盘充斥资本意志
《英才》:你自认为最经典的项目是什么?
张宝全:我觉得是苹果社区。
《英才》:经营的中心理念是什么?
张宝全:在财富年代,商业的标志就是大楼。我造苹果的时候,商业是一栋栋独立的小楼,这不仅是商业的胜利,更是人文的胜利。
《英才》:在北京房地产市场你的强项是什么?
张宝全:人文理念。在我的观念、行为、举措中,达到商业目的同时对人文环境,人文精神营造是我一直坚持的。
把文化深入到产品中去,可能是我们的长处。苹果的命名,花了200万,商业效应500万都做不到。建筑是硬性文化,地名是软性文化。比如苹果过个10年,20年,苹果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就是故事,就是一种人文延续。
楼盘充斥资本意志,你别无选择,我认为在中国做地产更像一个行为艺术。你从一块白地什么都没有,开始编故事。当你把房子赋予故事的时候,这就叫人文营造。然后通过卖故事,把顾客吸引过来,而编故事的过程就是把文化变为现实。但最终必须有人文设施人文环境的支持,这也还是目前北京地产商正在逐步看到和感觉到的地方。
《英才》:你的营销手段有何独到的?
张宝全:我个人认为,CBD周围只要你把性价比做好就有市场。和上海比较会发现,北京连续三年,销售总量相当于上海的一半。那么北京为什么少了这一半?北京的经济适用房比上海多,高档房也比上海多,少的就是中高档房。你发现没有,北京很多人在嚷嚷降房价,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需求,如果市场需求不存在,谁关心你降不降,买两万块一平米的人他不在乎,买经济适用房的人也不是。大部分嚷嚷的人正是主力消费群体,是中产阶级。他们对价值的评判,对市场的评判,对产品的评判,非常清楚。贵的房,有没有他看中的,有,他觉得不值;便宜的房又觉得太糟。他要买价格品质内在趋于一致的。这可能就是我们的突破点——性能价格比。
和他们一样起价不可能
《英才》:如果把你和老潘、谢强做一下比较,你怎么看?
张宝全:老潘拿地比富力城早一年多,富力城比我早一年多,老潘曾问我6000块钱起价,为什么这么低呢?我说我是后来者,如果和你们一样起价,我要等你们卖完再卖,这肯定不可能。
老潘是一个非常精明又智慧的商人,在商业上的智慧我认为没多少人可以比。但是冯仑说过一句,老潘做事不太考虑后果,这一点呢,容易显得商气,但是也在发生变化。我觉得老潘的商业智慧加上张欣的东西,比如建筑师走廊、博鳌蓝色海岸,虽然在商业上不非常满意,但在人文和文化上的胜利,还是非常成功的。无理由退房是最典型的商业智慧。无理由退房不是无条件退房,而是有条件退房,结果显得那些无条件退房的人还不如无理由退房好,这就是商业的智慧,非老潘莫属,不是一般人学得了的。
《英才》:你怎么评价SOHO?
张宝全: SOHO在日本是一个穷人呆的地方,但是在北京是富人呆的地方。老潘是个商业奇才,把一个平凡的东西说成不平凡,把一个商住说成SOHO,这种商业智慧也是很不容易的。
《英才》:对谢强如何评价?
张宝全:谢强在地产界崛起,还不是操盘,是拿地。他给珠江一年拿了五块地,是北京地产界的一大神话,也看出珠江老板很厉害,很会用人,进入北京的第一大战略就是用谢强,因为谢强当时在公共关系上的优势和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谢强是职业经理人,所以要绝对个性化很难,他必须按照资本的意志行事,受到资本的制约。我和老潘都是老板,所以在实现个人想法方面要容易得多,这本身也是一种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