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所以,创新应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自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有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有学生解出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有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表述。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创设问题情境,能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次课改的重点就是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许多数学问题,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并灵活应用。要让学生在动手中练做,在动脑中練思,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验证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而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重要性质。又如在学习“镶嵌“这一课时,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多边形动手拼拼看,通过拼图可以很容易地可看出哪种多边形(多边形的组合体)可进行镶嵌,进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一般喜欢听奇闻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要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持久,必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主动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疑激思。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变换角度,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使学生寻疑而进,思疑解疑,从而培养其创造性。
1.在预习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质疑。让学生提前预习新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后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索或在教师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一个主动质疑的过程。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质疑。如学习“代数式”部分的内容时,让学生观察一份月历,提问:从这份月历中,你发现数字之间有哪些规律?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在得出一种规律的情况下,会主动质疑:还有没有其他规律?
3.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让学生主动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学生准备了各种长度的小棒,在自己动手拼三角形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可以拼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拼成三角形。此时,学生会主动质疑:三根小棒什么时候能拼成三角形,什么时候不能拼成三角形?
实践证明,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丰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再创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注重创造性实践,开展课外活动。
传统教育将教材知识点梳理清楚,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即算达标。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教材知识延伸到课外。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通过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实施创新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努力在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激励下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自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有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有学生解出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有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表述。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创设问题情境,能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次课改的重点就是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许多数学问题,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并灵活应用。要让学生在动手中练做,在动脑中練思,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验证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而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重要性质。又如在学习“镶嵌“这一课时,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多边形动手拼拼看,通过拼图可以很容易地可看出哪种多边形(多边形的组合体)可进行镶嵌,进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一般喜欢听奇闻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要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持久,必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主动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疑激思。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变换角度,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使学生寻疑而进,思疑解疑,从而培养其创造性。
1.在预习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质疑。让学生提前预习新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后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索或在教师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一个主动质疑的过程。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质疑。如学习“代数式”部分的内容时,让学生观察一份月历,提问:从这份月历中,你发现数字之间有哪些规律?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在得出一种规律的情况下,会主动质疑:还有没有其他规律?
3.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让学生主动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学生准备了各种长度的小棒,在自己动手拼三角形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可以拼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拼成三角形。此时,学生会主动质疑:三根小棒什么时候能拼成三角形,什么时候不能拼成三角形?
实践证明,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丰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再创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注重创造性实践,开展课外活动。
传统教育将教材知识点梳理清楚,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即算达标。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教材知识延伸到课外。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通过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实施创新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努力在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激励下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