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高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还缺乏一整套完整系统的教学理论,基本上是围着高考的指挥棒在转。工作在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谈谈本人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初浅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084-02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实际上,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不高,理解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强调面面俱到,把文言文教成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或者脱离语文的根本,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却又觉似云里雾里一无所获。
其实,文言文之所以难教难学,是因为它距离我们太过遥远。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字、词的理解,只有准确、清楚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提升到准确、清楚地把握文意。而要做到这一点,只凭教材上的注解和辞书上的解释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言课文中的很多词语,注家们多只注重解释其一般含义,或只是从某个角度来作提示,而很多词语都处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如果我们只用它的一般意义去解释,就会显得牵强附会,甚至无法与上下文意贯通。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拉近历史的距离,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词义,进而更好地把握文意。
文言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章体形式存在,教学时当该首先遵重文体特点。字面教学是主题教学的基础,字面教学应该首先入行,这是自然,但是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用完事了的。这就还是要充分认识一篇文言文主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而这个东西我想还是要做到水到渠成较好,一上来就同现代文一样去引导学生品这、悟那的,我想肯定是有悖于这种文体教学的正常逻辑的。在精要的、高效地熟悉字面之后,再科学地、有侧重地楔入对主题思想的的懂得,我想,只要轻重合理,一定各得其所。
可是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必须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让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法”和“邻字辅助法”来推断,进而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文言语体不同于白话语体,把抛弃文言文本语言,架空分析文本的文化价值称为“探究”,视为“拓展”,这样的“夹生饭”如何向课堂要“效益”?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里“读懂”包含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第一目标,也是文言教学的底线和核心所在。同时新课标要求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把强调“积累”作为学习文言文基本过程目标,也是基础性的目标。
文言文教学同样能举办很有趣的活动。我在一部分有情节的课文中加上了表演这一环节 ,即在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后,进行表演。《勾践灭吴》、《鸿门宴》等都是适合表演的,学生自己报名扮演喜欢的角色。表演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小组之间有对比,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欲,因此他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他们有的对一些情节进行加工,融进了现代生活的色彩,有的则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境,所有学生都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有所收益。
文言文教学模式,区别不光在于知识教学的侧重有别上,最关键的,还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两个主”,即“人”的地位问题,前者过火地注意了知识,却极端地忽视了人(学生)的作用,后者却过份地肯定了人(学生)的能力,而粗糙地处理了知识的难度。正如文言文教学同样要遵守语文教学整体性原则一样,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介质,文言文教学更应当同语文教学其它内容一样,要遵守课堂双边活动的规矩: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师生共同配合下完成的。而在这个遵守这个规矩的时候,文言文教学由于其学内容的特殊性,也理所当然要考虑自己的双边活动模式。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为主导者教师,可能在为学生科学设置自主活动的空间时,难度更大。但是不论怎样,你都得去认真思考,尤其是针对每一次文言文学习,都得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参预留好、留足空间,但,这个空间必须是有效度的。否则,为体现自主而自主的学生参预,一定带来教学活动的盲目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探究式学习符合了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但是受到语文文体教学的制约,作为高中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应让其从学习苏轼、王羲之等名家名作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学习的兴趣。如上文所指的两篇课文所探究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在苏轼、王羲之作品中的体现,是一节课或是一学期能解读的吗?这问题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并且教师要提供资料的范围,教会学生探究方法,課外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并结合话题指导学生筛选学习材料,通过互相间的合作探讨,将古文化的精髓渗透于课本的学习之中。从而加深对作家精神世界复杂性的把握,培养理性思辨思维,唤醒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今后走出校门还可再探讨。
当然,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084-02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实际上,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不高,理解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强调面面俱到,把文言文教成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或者脱离语文的根本,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却又觉似云里雾里一无所获。
其实,文言文之所以难教难学,是因为它距离我们太过遥远。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字、词的理解,只有准确、清楚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提升到准确、清楚地把握文意。而要做到这一点,只凭教材上的注解和辞书上的解释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言课文中的很多词语,注家们多只注重解释其一般含义,或只是从某个角度来作提示,而很多词语都处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如果我们只用它的一般意义去解释,就会显得牵强附会,甚至无法与上下文意贯通。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拉近历史的距离,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词义,进而更好地把握文意。
文言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章体形式存在,教学时当该首先遵重文体特点。字面教学是主题教学的基础,字面教学应该首先入行,这是自然,但是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用完事了的。这就还是要充分认识一篇文言文主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而这个东西我想还是要做到水到渠成较好,一上来就同现代文一样去引导学生品这、悟那的,我想肯定是有悖于这种文体教学的正常逻辑的。在精要的、高效地熟悉字面之后,再科学地、有侧重地楔入对主题思想的的懂得,我想,只要轻重合理,一定各得其所。
可是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必须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让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法”和“邻字辅助法”来推断,进而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文言语体不同于白话语体,把抛弃文言文本语言,架空分析文本的文化价值称为“探究”,视为“拓展”,这样的“夹生饭”如何向课堂要“效益”?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里“读懂”包含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第一目标,也是文言教学的底线和核心所在。同时新课标要求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把强调“积累”作为学习文言文基本过程目标,也是基础性的目标。
文言文教学同样能举办很有趣的活动。我在一部分有情节的课文中加上了表演这一环节 ,即在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后,进行表演。《勾践灭吴》、《鸿门宴》等都是适合表演的,学生自己报名扮演喜欢的角色。表演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小组之间有对比,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欲,因此他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他们有的对一些情节进行加工,融进了现代生活的色彩,有的则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境,所有学生都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有所收益。
文言文教学模式,区别不光在于知识教学的侧重有别上,最关键的,还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两个主”,即“人”的地位问题,前者过火地注意了知识,却极端地忽视了人(学生)的作用,后者却过份地肯定了人(学生)的能力,而粗糙地处理了知识的难度。正如文言文教学同样要遵守语文教学整体性原则一样,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介质,文言文教学更应当同语文教学其它内容一样,要遵守课堂双边活动的规矩: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师生共同配合下完成的。而在这个遵守这个规矩的时候,文言文教学由于其学内容的特殊性,也理所当然要考虑自己的双边活动模式。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为主导者教师,可能在为学生科学设置自主活动的空间时,难度更大。但是不论怎样,你都得去认真思考,尤其是针对每一次文言文学习,都得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参预留好、留足空间,但,这个空间必须是有效度的。否则,为体现自主而自主的学生参预,一定带来教学活动的盲目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探究式学习符合了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但是受到语文文体教学的制约,作为高中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应让其从学习苏轼、王羲之等名家名作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学习的兴趣。如上文所指的两篇课文所探究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在苏轼、王羲之作品中的体现,是一节课或是一学期能解读的吗?这问题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并且教师要提供资料的范围,教会学生探究方法,課外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并结合话题指导学生筛选学习材料,通过互相间的合作探讨,将古文化的精髓渗透于课本的学习之中。从而加深对作家精神世界复杂性的把握,培养理性思辨思维,唤醒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今后走出校门还可再探讨。
当然,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