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师的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改变了原有单调而又枯燥的模式。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自主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存在内容脱离现实性; 素材缺乏趣味性;情境欠缺数学味;活动缺少思考性等误区,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动力,以数学味为情境创设的根本保证,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才能创设出有效、有价值的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106-02
新课改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师的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改变了原有单调而又枯燥的模式。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热闹、自主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值得冷静思考。
误区一:内容脱离现实性
[案例]《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出示情境:小明不小心把装饰橱上的一块梯形玻璃打碎的情境。
师:橱上的玻璃打碎了该怎么办呢?
生:配一块新的玻璃。
师:配一块新玻璃需要考虑什么呢?
生:(沉默)要考虑这块玻璃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分析]玻璃打碎后重配,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者试从配玻璃这个生活现象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细细回味.这个情境“有悖常理”,在我们生活中,配一块玻璃需要知道面积吗?一般我们需要的是所配玻璃的边长、形状。老师在提出“配一块新玻璃需要考虑什么”时,学生沉默了,但又马上意会了老师的用意说出了“面积”。所以利用这个情境引出“梯形的面积”就显得比较牵强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凭空想象的情境,虽然关注了生活,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却违背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性”,容易给学生带来错误的理解。
误区二:素材缺乏趣味性
[案例]《折线统计图》教学片段
多媒体出示:某日一些股票的走向图。
师: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9时30分股票的价格是多少?它在怎样变化?
生:有两条线.我不知道看哪一条,
师:看蓝色这条折线。
生:9时30分时,它是12元3角,它在忽上忽下。
师:看了它上午的表现,你估计它下午有怎样的走势?
……
[分析]股票的走势图中,的确存在着各种折线统计图,教师煞费苦心地让学生观察这些花花绿绿的股票统计图,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价值,可学生偏偏不领情,学生看得糊里糊涂,什么也说不上来,更不要说有什么兴趣了。其实,这也并不奇怪,股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陌生,就算是教师,一般也不太熟悉。而且在股票的走势图中有很多的术语,学生能理解吗?股票的走势忽上忽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能预测下午的走势吗?这种脱离学生实际、并非学生所亲身经历和喜闻乐见的情境,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童真。
误区三:情境欠缺数学味
[案例]《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篮球赛吗?
生:喜欢。
(播放一段篮球比赛录像)
师:说说你最喜欢的篮球队员。
生1:我喜欢姚明,姚明太有名了,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生2:我喜欢王治郅,他打中锋的,也很有名。
生3:我喜欢易建联,他打球很厉害,转身跳投的动作很优美。
生4:我喜欢巴特尔,他也经常在NBA赛场上打球。
[分析]教师为了引出王治郅、姚明、巴特尔中,谁的进球率高,创设了高年级学生喜欢的篮球比赛情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各自介绍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但学生经过了好几分钟还在议论着“喜欢谁”,教师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实质,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这样的情境似乎有点喧宾夺主,关注了生活化,而失去了数学味。所以创设情境,要恰到好处,要用在非用不可的关键处,不能为了刻意追求生活化的情境,而舍本逐末,丢掉了数学的本味。
误区四:活动缺少思考性
[案例]《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学生动手测量直径1分米的硬纸圆的周长。
师:在测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硬纸圆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
生2:圆的直径1分米,圆的周长是3分米。
生3:我们测出的圆的周长3分米不到点。
师:直径1分米的硬纸圆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争论,教师马上用课件在屏幕上分别演示直径为1分米、2分米的圓在米尺上滚动一周,提问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
[分析]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的探索中获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这也符合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不同结论时,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形成统一结论,而是用媒体的动态演示来平息争论,学生只成了教师的一个忠实的观众。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价值能体现吗?这样的情境有思维价值吗?只能是表面的热闹,成为一种摆设而已。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它的外形,而在于能否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使学生更快、更全面的、更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并不是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为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思维为核心,不然,情境的创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创设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内容,把握数学概念与数学本质,创设适合学生的探究起点,能启发、激励学生数学思考,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的情境;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空间,要适时予以必要、有价值的引领,避免学生在活动中热闹非凡却离题万里的现象,引导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索才有价值,学生才会得到发展。
总之,我们在大力倡导创设情境的今天,澄清认识、走出误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动力,以“数学味”为情境创设的根本保证,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来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有效、有价值的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106-02
新课改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师的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改变了原有单调而又枯燥的模式。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热闹、自主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值得冷静思考。
误区一:内容脱离现实性
[案例]《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出示情境:小明不小心把装饰橱上的一块梯形玻璃打碎的情境。
师:橱上的玻璃打碎了该怎么办呢?
生:配一块新的玻璃。
师:配一块新玻璃需要考虑什么呢?
生:(沉默)要考虑这块玻璃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分析]玻璃打碎后重配,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者试从配玻璃这个生活现象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细细回味.这个情境“有悖常理”,在我们生活中,配一块玻璃需要知道面积吗?一般我们需要的是所配玻璃的边长、形状。老师在提出“配一块新玻璃需要考虑什么”时,学生沉默了,但又马上意会了老师的用意说出了“面积”。所以利用这个情境引出“梯形的面积”就显得比较牵强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凭空想象的情境,虽然关注了生活,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却违背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性”,容易给学生带来错误的理解。
误区二:素材缺乏趣味性
[案例]《折线统计图》教学片段
多媒体出示:某日一些股票的走向图。
师: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9时30分股票的价格是多少?它在怎样变化?
生:有两条线.我不知道看哪一条,
师:看蓝色这条折线。
生:9时30分时,它是12元3角,它在忽上忽下。
师:看了它上午的表现,你估计它下午有怎样的走势?
……
[分析]股票的走势图中,的确存在着各种折线统计图,教师煞费苦心地让学生观察这些花花绿绿的股票统计图,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价值,可学生偏偏不领情,学生看得糊里糊涂,什么也说不上来,更不要说有什么兴趣了。其实,这也并不奇怪,股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陌生,就算是教师,一般也不太熟悉。而且在股票的走势图中有很多的术语,学生能理解吗?股票的走势忽上忽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能预测下午的走势吗?这种脱离学生实际、并非学生所亲身经历和喜闻乐见的情境,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童真。
误区三:情境欠缺数学味
[案例]《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篮球赛吗?
生:喜欢。
(播放一段篮球比赛录像)
师:说说你最喜欢的篮球队员。
生1:我喜欢姚明,姚明太有名了,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生2:我喜欢王治郅,他打中锋的,也很有名。
生3:我喜欢易建联,他打球很厉害,转身跳投的动作很优美。
生4:我喜欢巴特尔,他也经常在NBA赛场上打球。
[分析]教师为了引出王治郅、姚明、巴特尔中,谁的进球率高,创设了高年级学生喜欢的篮球比赛情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各自介绍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但学生经过了好几分钟还在议论着“喜欢谁”,教师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实质,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这样的情境似乎有点喧宾夺主,关注了生活化,而失去了数学味。所以创设情境,要恰到好处,要用在非用不可的关键处,不能为了刻意追求生活化的情境,而舍本逐末,丢掉了数学的本味。
误区四:活动缺少思考性
[案例]《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学生动手测量直径1分米的硬纸圆的周长。
师:在测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硬纸圆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
生2:圆的直径1分米,圆的周长是3分米。
生3:我们测出的圆的周长3分米不到点。
师:直径1分米的硬纸圆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争论,教师马上用课件在屏幕上分别演示直径为1分米、2分米的圓在米尺上滚动一周,提问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
[分析]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的探索中获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这也符合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不同结论时,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形成统一结论,而是用媒体的动态演示来平息争论,学生只成了教师的一个忠实的观众。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价值能体现吗?这样的情境有思维价值吗?只能是表面的热闹,成为一种摆设而已。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它的外形,而在于能否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使学生更快、更全面的、更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并不是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为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思维为核心,不然,情境的创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创设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内容,把握数学概念与数学本质,创设适合学生的探究起点,能启发、激励学生数学思考,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的情境;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空间,要适时予以必要、有价值的引领,避免学生在活动中热闹非凡却离题万里的现象,引导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索才有价值,学生才会得到发展。
总之,我们在大力倡导创设情境的今天,澄清认识、走出误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动力,以“数学味”为情境创设的根本保证,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来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有效、有价值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