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引言
惠特曼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開创了新诗体-"自由体",被广泛誉为自由诗之父。其代表作《哦, 船长!我的船长!》是为纪念林肯总统所作的三首著名的悼念诗之一。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其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和美学的角度,很少人从认知文体视角对其诗意的语言进行过分析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兴起的推动下,文学研究明显出现了"认知转向", 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1]故本文尝试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该诗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期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以及认知与诗歌语言间的关系。
二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在一个情境里,我们对各个部分的关注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正如Palmer说到,当我们想象一些事物时,他们通常会与其他事物以图形背景关系的方式出现。这似乎是人思维的一种特性:某些事物特别显著,在我们注意中前景化,而某些事物则相对处于背景的位置,不那么引人注目,例如像夜空里的金星。[2]图形-背景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提出的概念,他在1915年用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了图画中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随后格式塔心理学家将这种图形背景的分离结合到知觉组织更全面的框架中。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给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线索。Talmy首次将图形背景应用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他描述说到图形是移动的或从概念性来说为可移动的事物,它的位置、路径、方向被设想为一个变量,其特有的价值就是突显问题,而背景则是一个参考对象(本身在参考系里有一个固定位置),鉴于背景,图形的位置,路径或者方向才能得以描述。[3]也就是说,图形是能吸引我们眼球或耳朵注意的一个东西或者一事件,而背景提供参考点并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背景,图形更小、更紧凑,更好定义,更简单,更强烈,更有可能在运动。[2]例如,描述树上有一只鸟儿这样的情景时,我们通常会把鸟儿当作图形,把大树当作参照对象即背景,因为相对于大树来说,鸟儿的体积要小些并具有移动性。因此图形背景理论给我们解释语言表达方式提供了一个方式,表达方式明确体现了注意的分布。在认知文体学中,图形与背景是比较重要的概念。Stockwell在其专著《认知诗学》中也说明,图形背景不仅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分析,也可以对语篇的内容进行探究。[4]
三、《哦, 船长!我的船长!》的认知文体分析
由于语言的简洁性, 诗人常常会运用大量的意象作为为基本工具来协助表达他的感情。不同的意象具有不同的含义,尽管它们可能以并列的方式出现,但是其各自的地位的是不平等的。这是由诗人的注意力的焦点和中心意图决定的。此外,句法结构的灵活性和语法中的自由也给诗人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 同时也给读者理解带来了很多困难。完全理解一首诗, 读者需要明白诗人通过当前选用的词语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图形背景理论的使用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分析该诗中的图形与背景的是为了剖析意象是如何组织起来表达意义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分析了惠特曼的心理和认知方式。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史诗的写作技巧。以"我"的叙事角度出发,让读者们亲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能感受到领袖逝去的悲伤。当读到这首诗的标题,自然地我们意识到这首诗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谁,那就是船长。并自然联想到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必定与船和航行有关。这首诗一共有三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
在第一节里,前两行形成了三个显著的图形:航程,船和奖赏。航程已经告终了,我们的船安全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它们都显示了诗人对他们取得的荣耀的骄傲之情, 以及对做出杰出贡献的船长的赞美之情。接下来当阅读到下面的三行时,丰富的意象会产生于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听到了钟声,看到欢欣鼓舞的人们正目迎着船从容返航。这些都是以港口为宏大的共同背景而突显的图形。诗人在其中既是观察者也是叙述者。他亲眼目睹了这热闹的场景:港口挤满了人欢迎船长的归来。然而, 紧接着下一行, 连续的感叹,三个"心啊"把我们的目光拉向了甲板上。画面改变了。船长,被"我"前景化,此时的船长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这里 "我的船长"的称谓体现了船员对船长的尊敬。远处岸上的场景是如此壮观而近处甲板上的场景却是如此的悲伤和令人震惊。这三个"心啊"带动了图形背景的变化,同时也显示了情感的变化,即从欣喜变成了悲痛。
在第二节里,一开始诗人也用三行来描绘出了一个热烈的欢迎情景。仍然是以港口为一个大的背景参照。在港口,旌旗招展,号角长鸣,熙攘的群众在呼唤, 无数花束、彩带、花环摇曳。这些被突显的事物充分地体现了人们对船长的的爱,支持以及钦佩,对船长归来的热切期盼之情。接着"船长,亲爱的父亲"的呼喊,我们又回来到了甲板上。同样的甲板作为背景,船长再一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然而在甲板上, 船长却再不能站起来看到岸上的壮观场景,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这一句中以代词"你"而不是上一节中的"他"作为主语,即突显部分,暗示了诗人不能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仿佛他还活着一样。第二节与第一节具有相同的图形背景变化,但相比较,第二节的悲伤较前一节更是进了一层。
在最后一节中,诗人不得不承认了船长的离开。这是一个真实的梦。在前两行里,诗人用了不同的称谓,"我的船长","我的父亲",将其作为此时注意的焦点,前景化的图形,描述了船长离开的事实:"不作声,嘴唇惨白,毫不动弹";"没感觉到我臂膀,没有脉搏,没有遗言要讲"。 这些作为背景的描写宣告了船长的死亡。紧接着下一行又转向了对我们的航程的巨大成功的描写,图形与背景又一次产生变换。这种变化是有目的的。这艘船(图形)平安抵达,船程终了,历经难险返航,夺得了胜利目标(背景)。这里的图形变化将悲伤推向了高潮。最后的成功是由船长带领大家取得的,但他自己却看不到了,分享不到胜利的喜悦。令人悲痛的消息后连着成功的消息,情感上的强烈反差,图形背景的变化将悲伤推到了最高处。最后,这首诗的结尾, 以"我"作为突显的对象,"心悲伤,步难徜", 将背景再次转到甲板上,结尾再次重复"已死去,已冷却",更进一步表达出对船长死亡的真实的浓重的哀伤之情。诗人将"我"放进诗里,作为一个参与者与观察者,在最后结尾,将"我"成为注意的焦点,借以表达出诗人自己对船长的离去沉痛的哀伤,且以"我"的口吻道来,仿似读者亲身体验,容易引起共鸣。
这三节里都有图形背景的变化,大的背景都是岸上与甲板上两者转换,由此形成的鲜明对比,更好地传达出对林肯的逝去的悲痛和哀伤。另外从整首诗来看,在某种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诗人安排热闹的场景作为背景而船长的离去则是诗人想要突显的图形。在热闹的场景里对船长的逝去的突出描写最大程度地反映了诗人的悲痛和哀悼。
参考文献:
[1]刘国辉.认知文体学-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98-400.
[2]Palmer,G.J.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M].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6.
[3]Talmy.L.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A].In Pink, H. & L. Acredolo (eds.).Spatial Orientation:Theory, Research,and Application[M]. New York:Plenum Press,1983.
[4]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2002.
惠特曼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開创了新诗体-"自由体",被广泛誉为自由诗之父。其代表作《哦, 船长!我的船长!》是为纪念林肯总统所作的三首著名的悼念诗之一。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其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和美学的角度,很少人从认知文体视角对其诗意的语言进行过分析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兴起的推动下,文学研究明显出现了"认知转向", 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1]故本文尝试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该诗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期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以及认知与诗歌语言间的关系。
二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在一个情境里,我们对各个部分的关注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正如Palmer说到,当我们想象一些事物时,他们通常会与其他事物以图形背景关系的方式出现。这似乎是人思维的一种特性:某些事物特别显著,在我们注意中前景化,而某些事物则相对处于背景的位置,不那么引人注目,例如像夜空里的金星。[2]图形-背景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提出的概念,他在1915年用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了图画中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随后格式塔心理学家将这种图形背景的分离结合到知觉组织更全面的框架中。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给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线索。Talmy首次将图形背景应用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他描述说到图形是移动的或从概念性来说为可移动的事物,它的位置、路径、方向被设想为一个变量,其特有的价值就是突显问题,而背景则是一个参考对象(本身在参考系里有一个固定位置),鉴于背景,图形的位置,路径或者方向才能得以描述。[3]也就是说,图形是能吸引我们眼球或耳朵注意的一个东西或者一事件,而背景提供参考点并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背景,图形更小、更紧凑,更好定义,更简单,更强烈,更有可能在运动。[2]例如,描述树上有一只鸟儿这样的情景时,我们通常会把鸟儿当作图形,把大树当作参照对象即背景,因为相对于大树来说,鸟儿的体积要小些并具有移动性。因此图形背景理论给我们解释语言表达方式提供了一个方式,表达方式明确体现了注意的分布。在认知文体学中,图形与背景是比较重要的概念。Stockwell在其专著《认知诗学》中也说明,图形背景不仅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分析,也可以对语篇的内容进行探究。[4]
三、《哦, 船长!我的船长!》的认知文体分析
由于语言的简洁性, 诗人常常会运用大量的意象作为为基本工具来协助表达他的感情。不同的意象具有不同的含义,尽管它们可能以并列的方式出现,但是其各自的地位的是不平等的。这是由诗人的注意力的焦点和中心意图决定的。此外,句法结构的灵活性和语法中的自由也给诗人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 同时也给读者理解带来了很多困难。完全理解一首诗, 读者需要明白诗人通过当前选用的词语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图形背景理论的使用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分析该诗中的图形与背景的是为了剖析意象是如何组织起来表达意义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分析了惠特曼的心理和认知方式。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史诗的写作技巧。以"我"的叙事角度出发,让读者们亲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能感受到领袖逝去的悲伤。当读到这首诗的标题,自然地我们意识到这首诗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谁,那就是船长。并自然联想到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必定与船和航行有关。这首诗一共有三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
在第一节里,前两行形成了三个显著的图形:航程,船和奖赏。航程已经告终了,我们的船安全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它们都显示了诗人对他们取得的荣耀的骄傲之情, 以及对做出杰出贡献的船长的赞美之情。接下来当阅读到下面的三行时,丰富的意象会产生于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听到了钟声,看到欢欣鼓舞的人们正目迎着船从容返航。这些都是以港口为宏大的共同背景而突显的图形。诗人在其中既是观察者也是叙述者。他亲眼目睹了这热闹的场景:港口挤满了人欢迎船长的归来。然而, 紧接着下一行, 连续的感叹,三个"心啊"把我们的目光拉向了甲板上。画面改变了。船长,被"我"前景化,此时的船长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这里 "我的船长"的称谓体现了船员对船长的尊敬。远处岸上的场景是如此壮观而近处甲板上的场景却是如此的悲伤和令人震惊。这三个"心啊"带动了图形背景的变化,同时也显示了情感的变化,即从欣喜变成了悲痛。
在第二节里,一开始诗人也用三行来描绘出了一个热烈的欢迎情景。仍然是以港口为一个大的背景参照。在港口,旌旗招展,号角长鸣,熙攘的群众在呼唤, 无数花束、彩带、花环摇曳。这些被突显的事物充分地体现了人们对船长的的爱,支持以及钦佩,对船长归来的热切期盼之情。接着"船长,亲爱的父亲"的呼喊,我们又回来到了甲板上。同样的甲板作为背景,船长再一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然而在甲板上, 船长却再不能站起来看到岸上的壮观场景,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这一句中以代词"你"而不是上一节中的"他"作为主语,即突显部分,暗示了诗人不能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仿佛他还活着一样。第二节与第一节具有相同的图形背景变化,但相比较,第二节的悲伤较前一节更是进了一层。
在最后一节中,诗人不得不承认了船长的离开。这是一个真实的梦。在前两行里,诗人用了不同的称谓,"我的船长","我的父亲",将其作为此时注意的焦点,前景化的图形,描述了船长离开的事实:"不作声,嘴唇惨白,毫不动弹";"没感觉到我臂膀,没有脉搏,没有遗言要讲"。 这些作为背景的描写宣告了船长的死亡。紧接着下一行又转向了对我们的航程的巨大成功的描写,图形与背景又一次产生变换。这种变化是有目的的。这艘船(图形)平安抵达,船程终了,历经难险返航,夺得了胜利目标(背景)。这里的图形变化将悲伤推向了高潮。最后的成功是由船长带领大家取得的,但他自己却看不到了,分享不到胜利的喜悦。令人悲痛的消息后连着成功的消息,情感上的强烈反差,图形背景的变化将悲伤推到了最高处。最后,这首诗的结尾, 以"我"作为突显的对象,"心悲伤,步难徜", 将背景再次转到甲板上,结尾再次重复"已死去,已冷却",更进一步表达出对船长死亡的真实的浓重的哀伤之情。诗人将"我"放进诗里,作为一个参与者与观察者,在最后结尾,将"我"成为注意的焦点,借以表达出诗人自己对船长的离去沉痛的哀伤,且以"我"的口吻道来,仿似读者亲身体验,容易引起共鸣。
这三节里都有图形背景的变化,大的背景都是岸上与甲板上两者转换,由此形成的鲜明对比,更好地传达出对林肯的逝去的悲痛和哀伤。另外从整首诗来看,在某种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诗人安排热闹的场景作为背景而船长的离去则是诗人想要突显的图形。在热闹的场景里对船长的逝去的突出描写最大程度地反映了诗人的悲痛和哀悼。
参考文献:
[1]刘国辉.认知文体学-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98-400.
[2]Palmer,G.J.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M].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6.
[3]Talmy.L.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A].In Pink, H. & L. Acredolo (eds.).Spatial Orientation:Theory, Research,and Application[M]. New York:Plenum Press,1983.
[4]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