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两国汉文学因缘的历史见证——《箜篌引》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l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本文所指的朝鲜均是朝鲜半岛)作为我国近邻,很早以前就同我国有了多方面交流。朝鲜与中国同属东北亚文化圈,还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古代朝鲜吸收了中国原发性文化,所谓接触汉文化,实际上就是接触汉字和汉文。单纯汉字的传入对于朝鲜文化并无太大意义,关键是朝鲜人在何种程度上怎么吸收,怎么使用它。一般来说,朝鲜的汉文学发展较之中国总是迟延一个时代,如中国盛唐诗歌创作进入高潮时,同时期的新罗仍在流行中国六朝时期的骈丽文,高丽时期盛行唐风诗歌时,中国已兴起宋词元曲了。纵观朝鲜古典文学史,三国至统一新罗初期主要受中国的两汉、三国六朝的影响,特别是四言、五言的影响颇深,还受到《诗经》、《文选》等儒家经典的影响;在统一新罗中后期至高丽初期主要受唐诗的影响;高丽中期到朝鲜朝建立之前受到苏东坡以及宋代批评文学的影响;到了朝鲜朝时期主要受中国小说的影响。他们虽以汉文创作,但其价值观念、题材、手法、风格,皆密切相关,朝鲜汉文学也保持了其民族独立性、创造性。本文力求通过对《箜篌引》的分析,来探索中朝两国汉文学的因缘。当然,为汉文化之东传划定一个起止年代,只不过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粗略描述而已。
  一、朝鲜文化自古深受原发性汉文化的影响发展了继发性本民族文化
  据中朝两国典籍记载,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殷商贵族箕子率众五千东走朝鲜建国,武王封之为侯。春秋时齐国与朝鲜有大量贸易往来,朝鲜的文皮(虎豹皮)在中原各国享有盛名。燕国与古朝鲜以陆路之便既有争战,又有贸易,是时,中国的金属器具自燕传入朝鲜。后来中国商人又经朝鲜半岛把贸易延伸到日本。政治、经济交流必伴以文化交流。之所以这样,我们不难发现,朝鲜的文学艺术不论其表现形式,还是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都与汉文化有"似曾相识"的印迹。汉字和汉文,在箕子时代公元前11世纪传入朝鲜,汉字的普及在卫满朝鲜时代。中国的汉字、汉文传入古代朝鲜后对朝鲜诗歌创作的影响,在这段历史时期,尚未发现有关作品的记载。倒是朝鲜人创作的诗歌,传入了中国,并被收入到汉乐府中,那就是在中朝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四言乐府歌辞《箜篌引》,对《箜篌引》中国的古籍和朝鲜古籍对其均有记载。研究《箜篌引》,对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同朝鲜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探讨《诗经》以来的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如何影响着其它东北亚文化圈诸多国家的诗歌,其它国家的汉文学又怎样反过来给我国古典诗歌以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中国古代文献来辨析《箜篌引》的属性和歌名
  这首古代歌谣,在朝鲜文学史上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根据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记载来辨析《箜篌引》的产生过程。历来有关《箜篌引》歌名的认识和使用情况比较复杂,主要说法有三种。认为《箜篌引》是从来使用的歌名,不能随便改动,崔豹认为是《箜篌引》;认为《箜篌引》原本是中国乐府歌名之一,所以把此歌名称为《箜篌引》容易给人造成辨别上的混乱,从其内容上进行把握,应该把它叫作《公无渡河》歌,释智匠认为是《公无渡河》;认为《箜篌引》是音乐上的称谓,而《公无渡河》则是文学上的作品名,两种名称都符合作品实际,所以二者都可以用,郭茂倩认为是《箜篌引》一曰《公无渡河》。我们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可以顺藤摸瓜,理出条序来。
  很多人把崔豹的《古今注》看成是记载《箜篌引》的最初文献。崔豹,晋人,字正能,渔阳(今河北密云西南)人,晋惠帝时官至太傅。《古今注》即是崔豹所撰的一部对各项名物制度加以解释和考订的著作。《古今注》三卷最早见于《隋志·子部》,其《经部·论语集义八卷下》注"晋尚书左中兵郎崔豹撰"。据考,在《古今注》之前,已有过提到《箜篌引》的文献,那就是蔡邕的《琴操》。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北省杞南县)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师、史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曾写过《琴操》一卷。《琴操》原本,今已亡佚,但通过保存在历代典籍里的引载,却也不难察其概貌。即《琴操》为论古代诗歌音乐之专著,其中有关古代合乐诗歌的歌辞与曲调的资料和对早期汉乐府的考证资料相当丰富,因而对研究古代乐歌和早期乐府诗,很有参考价值。至于其后不少人把它称为《公无渡河》,并用之于自己的文字之中,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态度。因为这一称谓是直接取之于上记文献中原辞记录的第一句。本文认为,对这首歌名称即可谓《箜篌引》也可《公无渡河》,二者没并无矛盾。
  三、《箜篌引》即是古朝鲜"公无渡河"单歌的名称,又是中国古乐府艺术形式之一的称呼
  《箜篌引》中的"引"意味着它是古代乐曲体载之一,据《琴操》记载,它有一部琴曲中的序奏之意。故郭茂倩《乐府诗集》的《相和六引》中首放《箜篌引》,而采录此"引"于叙说之中。这一艺术形式逐渐被固定下来,宋、元、明时成为各种说唱艺术和诸宫调等演唱时的第一个曲子的泛称。这些事实足以证明,《箜篌引》的确是中国古代汉魏乐府之乐曲名称之一。但从《琴操》、《古今注》等古文献记录中也可知,它也是公无渡河歌直接的歌名。显然,《箜篌引》是用古乐器箜篌演奏的。所谓箜篌,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卧箜篌,一种是竖箜篌。箜篌属琴瑟类乐器,所以有时也称箜篌瑟,又称空侯或坎侯。箜篌,这一乐器何时传入朝鲜,其确切时间尚难考。从《古今注》的"叙说"中看,白首狂夫之妻与霍里子高妻丽玉都可随手熟练地拨奏箜篌,自如地边拨唱,这说明当时箜篌的普及程度是相当深广的。其后朝鲜三国时期,朝鲜人对箜篌的喜爱有增无减。据一些考古资料显示,高句丽前期箜篌已经相当流行。在我国吉林省集安县发现的高句丽第17号古坟墓室壁画中就有卧箜篌演奏图。其场面生动活泼,让人联想到当时高句丽国人喜爱音乐,随时因情而演奏的美风良俗。
  传说中的箜篌,有两种解释,一为中国制作说,二为南北朝时从西域输入说。后者的时间,比最早记载此诗的《琴操》还晚了许多,故在此不可采用。在朝鲜史料中查不到制作箜篌的确切时间,只能借助中国的史料。最早记载"箜篌"的《史记·封禅书》中说:"其春(元鼎五年,公元前110年)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祗可得而礼。'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琴,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赛南越,祷祠太一后士,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与《汉书·郊祀志》的记载与之合。活动于汉武帝时期,又掌管史籍的太史公司马迁的记录,应该是值得信賴的。据此,箜篌者作于公元前110年前。就是说,《箜篌引》的创作,不会早于箜篌出世前的公元前110年以前,也不会离古朝鲜灭亡很久。这再一次说明《箜篌引》具有诗与乐,是汉文化与朝鲜固有文化,乃至朝鲜口碑文学与汉文学相融的"公无渡河"歌的单名。
  综上所述,《箜篌引》这首古代朝鲜文学遗产中唯一传到后世的最早抒情诗是上古时代中朝两国汉文学因缘的历史见证,是两国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箜篌引》在中朝两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是两国古代诗坛上的一块瑰宝,整部作品才四言四句,篇幅极短而内容丰富无比。同时,《箜篌引》因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以及其反映的特殊情感为中朝两国文学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我国同朝鲜的悠久频繁的文化交流历史及其文学艺术上的相互影响渗透,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文日焕.朝鲜古典文学史.民族出版社.
  [2]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
  [3]郭茂倩.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
  [4]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
其他文献
最近,无论在电视媒体或是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原生态"几个字。"原生态"到底是什么?从文化解释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事物原始生存的状态",是指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形下事物所呈现的自然面貌。"原生态"具有"自然的原生态"(原生态自然)与"文化的原生态"(原生态文化)两层涵义。原生态文化是指古老文化原型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的价值究竟何在
期刊
一、小产权房的法律属性  小產权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是由农民自行组织建筑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所以它并不真正构成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它主要有如下几个法律特征:  (一)小产权房的土地使用不合法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是不可以出租、转让、买卖或者用于非农业建设。任何个人或单位需要使用土地进行建设的,就必须依法进行申请使用国有土地。除了本集体经济组织成
期刊
一、'隐含读者'的理论意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理论突破形式主义的重围,在文本研究方法上把读者地位提升到了空前高度。由伊塞尔首先提出的'隐含读者'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建立一个理论上可行的读者模型。对于叙事学而言,隐含读者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了文学语言研究的转向,即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文本-读者关系为中心。要想从读者角度来进行文本研究,首先要了解文本-读者关系。由于读者千变万化,各
期刊
《诗经》305首诗中,爱情诗约有40多首,这些爱情诗堪称千年婉美的情韵,浪漫爱情的颂歌,让后人广为传颂,吟咏至今。这些爱情诗非常广泛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   一、《诗经》爱情诗中男女关系  一类关系:爱慕表达得热情率真。青年男女常常用诗歌率真大胆地表白爱情,感情诚挚、热烈、纯朴、自然。男子对女子的悦慕,如《郑风· 出其东门》、《周南· 关雎》等,女子对男子的爱恋,如《
期刊
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是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他认为概念化、公式化的平庸作品的产生,在根本上是由于教条主义扼杀了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创造精神,为了使作家的主观精神不致衰落,就必须加强作家的"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并指出这是"文艺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事实上,胡风文学理论的关注点始终是强调作家在生活与文学之间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凭着自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影响深远。  一、"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基本内
期刊
自2010年3月开始,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陆续在国内报刊上发文指清华大学汪晖教授的著作涉嫌剽窃,至今已有百多位国内外学者卷入争议中。有人提议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组成联合调查委员会,彻查此事,但也有人认为汪晖著作中不存在任何剽窃。笔者认为争议的焦点是在王彬彬所列举汪晖的系列著作中大量段落是学术引用行为的不规范还是侵犯著作权的剽窃行为。让学术的归学术,法律的归法律,此事件在学术上不仅仅有重要的意义,从法
期刊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运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
期刊
成立于1988年、总部设在福州的兴业银行,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2月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1166),注册资本50亿元。截至2009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3321.62亿元,股东权益为595.97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0.54%。全年累计实现税后利润132.82亿元。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9年7月发布的全球银行1000
期刊
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的短篇小说《牧师的黑面纱》(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1837)是美国早期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最先发表于1836年,随后于1837年出现在霍桑的短篇故事集《故事重述》中。在《牧师的黑面纱》中,霍桑以其精细熟练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深奥的文化宗教含义,使它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牧师的
期刊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施行与高等教育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日渐萌发并逐步增强,他们关心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维护自身合法權利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当前青年大学生权利意识状况并非令人乐观。权利意识的萌生与发展不断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给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充分关注并理性地看待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