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多数语文教师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力图推动其全面发展,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审美能力,难以通过感知形象、体验情感的方式来发现美、品鉴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最大化地发挥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的作用,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感知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6-132
引言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来提升高中生的审美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评价作品。高中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作用特别明显。
一、品读人物形象,激发审美意识
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可以成为教师实施美育的素材,体会人物的悲欢善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其审美意识。以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篇课文以林黛玉的行踪和见闻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贾府的其他人物。教师不妨以探索人物形象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探知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入手剖析人物。如林黛玉婉言谢绝邢夫人盛情邀请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林黛玉待人接物处处留心,举止有礼。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复述两人的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二者形象的理解,活跃课堂氛围。其次,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教师可让学生默读全文,并用红笔勾画描写林黛玉外貌和动作的语句。默读结束之后,教师可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林黛玉的美貌多情、小心谨慎、体弱多病。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品读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人物形象,并至少选取两个人物形象写出品读感想。
二、关注民俗文化,落实审美实践
生活中处处有美,高中语文教师要争取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火眼金睛”,随时随地发现来自于琐碎生活的美,体味民俗文化中的创造美和智慧美,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以教学《边城》为例,这篇课文所展现的民俗文化是文章中最出彩的部分,如端午节的龙舟賽和捉鸭子比赛,中秋节的月下对歌,这些民俗无不反映了边城人祥和的生活氛围。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影视片段(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让学生欣赏湘西美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审美体验。视频带给学生的是直观的体验,之后教师可通过文字让学生完成从初步体验到心灵激荡的进阶。教师要鼓励学生读书时多动笔,做好批注,及时用文字表达内心感受。文中提及的节日都是学生相当熟悉的节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记忆中的节日民俗,再将其与作者所描写的节日民俗进行比较。多数学生由于阅历不足,观察又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而并未提及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含义——避瘟除害、追念先贤、家人团聚。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和精神信仰的体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讲解民俗精神的终极之美,明白节日民俗的真正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有审美意识,以个人对美的认知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并创新教学方式,依托审美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其审美敏感度,健全其人格。
三、理论知识准备
了解一些生活化阅读及与美学相关的基本理论。
(一)生活化理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理论”。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启示。它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尽可能地贴近生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杨柳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并且热爱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陶行知全面学习了杜威老师的实用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亲身实践,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实践美学理论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强调实践论。他的实践美学理论把实践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劳动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我国当代的实践美学主要是指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构建起来的美学学说。王国维先生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体验美,欣赏者必须亲自去感受、品味对象的美,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审美感知代替学生的审美感知。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个人的审美感知力,营造审美氛围,将学生引入美的殿堂,陶冶美的心灵,播下美的种子,使学生“任尔东西南北风”,永远葆有超越时代和社会的审美品质。
参考文献
[1]吴申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渗透培养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6):34-36.
[2]周红,易国英,姚军.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思路的研究[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626-630.
[3]陈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感知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6-132
引言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来提升高中生的审美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评价作品。高中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作用特别明显。
一、品读人物形象,激发审美意识
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可以成为教师实施美育的素材,体会人物的悲欢善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其审美意识。以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篇课文以林黛玉的行踪和见闻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贾府的其他人物。教师不妨以探索人物形象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探知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入手剖析人物。如林黛玉婉言谢绝邢夫人盛情邀请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林黛玉待人接物处处留心,举止有礼。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复述两人的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二者形象的理解,活跃课堂氛围。其次,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教师可让学生默读全文,并用红笔勾画描写林黛玉外貌和动作的语句。默读结束之后,教师可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林黛玉的美貌多情、小心谨慎、体弱多病。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品读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人物形象,并至少选取两个人物形象写出品读感想。
二、关注民俗文化,落实审美实践
生活中处处有美,高中语文教师要争取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火眼金睛”,随时随地发现来自于琐碎生活的美,体味民俗文化中的创造美和智慧美,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以教学《边城》为例,这篇课文所展现的民俗文化是文章中最出彩的部分,如端午节的龙舟賽和捉鸭子比赛,中秋节的月下对歌,这些民俗无不反映了边城人祥和的生活氛围。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影视片段(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让学生欣赏湘西美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审美体验。视频带给学生的是直观的体验,之后教师可通过文字让学生完成从初步体验到心灵激荡的进阶。教师要鼓励学生读书时多动笔,做好批注,及时用文字表达内心感受。文中提及的节日都是学生相当熟悉的节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记忆中的节日民俗,再将其与作者所描写的节日民俗进行比较。多数学生由于阅历不足,观察又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而并未提及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含义——避瘟除害、追念先贤、家人团聚。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和精神信仰的体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讲解民俗精神的终极之美,明白节日民俗的真正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有审美意识,以个人对美的认知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并创新教学方式,依托审美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其审美敏感度,健全其人格。
三、理论知识准备
了解一些生活化阅读及与美学相关的基本理论。
(一)生活化理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理论”。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启示。它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尽可能地贴近生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杨柳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并且热爱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陶行知全面学习了杜威老师的实用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亲身实践,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实践美学理论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强调实践论。他的实践美学理论把实践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劳动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我国当代的实践美学主要是指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构建起来的美学学说。王国维先生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体验美,欣赏者必须亲自去感受、品味对象的美,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审美感知代替学生的审美感知。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个人的审美感知力,营造审美氛围,将学生引入美的殿堂,陶冶美的心灵,播下美的种子,使学生“任尔东西南北风”,永远葆有超越时代和社会的审美品质。
参考文献
[1]吴申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渗透培养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6):34-36.
[2]周红,易国英,姚军.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思路的研究[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626-630.
[3]陈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