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语言作为数学教学、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学生对其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数学思维的发展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因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注重合作探究与实践操作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解析数学语言表达基本要求
数学语言有别于自然语言,这是一种学科化、专业化语言,主要以文字、符号及图形为表达形式。数学语言严谨、准确、清晰、精练,在训练中主要要达到四方面要求:(1)严谨准确。无论是下定义,还是作判断,都要求用词准确,描述恰当。不能用“大概”等字眼。例如,“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就不能说成“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条理清楚。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数学语言的表达必须有层次、有条理。比如组织学生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比较、思考,并按一定的顺序叙述观察的结果;在指导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表述获取知识的思考过程。(3)表达完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4)过程简约。简洁的语言能反映出思维的清晰。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该力求言简意赅,从而注重过程的简约。
二、探寻数学语言表达训练模式
1、示范引路。耳濡目染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规范的语言表达给学生的示范影响可想而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语言素养,通过自身的示范,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创设情境,因势利导
要想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乐说的情感和积极参与表达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苏教第一册),在学生认识了整时和半时后,我组织了一个活动:“请大家拿出学具中的钟面。拨出一个整时,然后告诉大家在这个时间你经常干什么?”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学们的兴趣非常浓厚,表达欲望很强。有的说:“我拨的是7时整,这个时间我起床。”有的说:“我拨的是9时整。这个时间我们正在上课。”还有的说:“我拨的也是9时整,但这是晚上的9时,那时我已经在睡觉了。”……我顺势引导:“请你们再拨出几个半时。然后告诉你的同桌。星期天的这个时间你经常做什么。”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纷纷交流起来。
3、掌握方法。悉心指导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问题学生能够解决,可是当问到他“你是怎么想的”时,学生说了半天也表达不清楚。这并不表示他们不会表达,而是在表达时没有把思维很好地条理化,然后再进行表述,这就需要老师悉心地加以引导和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表达的常用术语,使他们的表达有层次、有条理。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要有几个学生会说,老师就认为可以了,让更多的学生说还不如让他们多做些题目;还有些时候担心教学时间来不及,让学生说还不如教师讲算了。殊不知这些舍不得花时间的行为,实际上是错失了表达训练的良机,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4、拓宽平台。丰富形式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可结合观察、操作、争辩、质疑、阅读等活动,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提高表达能力。
(1)在阅读中表达
阅读并不是语文课的专利。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落实,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我们可以从数学阅读着手,让学生真正感悟数学语言的魅力,因为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一边收集数学信息,一边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思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2)在操作中表达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数学思考。并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例如,有一道解决问题:“做操时,从左往右数小玲排在第4个,从右往左数,小玲排在第6个,这一行共有几个小朋友?”多数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列出了算式:4 6=10。一共有10個人。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直观的认识,我让他们用图形摆一摆:
○○○●○○○○○
一摆完,学生们就看出来一共只有9个小朋友,这时我顺势提问:“刚才你们怎么会说是10个的呢?问题出在哪儿了呢?”有了实践的体验,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从左往右数,小玲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小玲是第6个,小玲被数了两次,所以应该要减1。”“小玲前面有3个人,后面有5个人,再加上她自己,一共是9个人,用3 1 5=9。”……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条理地表述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开拓了的思维,提高了表达能力。 (3)在反思中表达 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再思考、再审视,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拓展,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不论是对学习结果还是对数学语言,都是一个有价值的提升。
例如,在“真分数假分数”这一课的最后,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经过反思之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有的说:“我知道了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有的说:“我知道了假分数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另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的。”……学生通过反思。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升了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数学表达能力。经常进行课堂反思,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总之,小学是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从小夯实基础,培养表达能力,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不断地实践,总结,提升,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一、解析数学语言表达基本要求
数学语言有别于自然语言,这是一种学科化、专业化语言,主要以文字、符号及图形为表达形式。数学语言严谨、准确、清晰、精练,在训练中主要要达到四方面要求:(1)严谨准确。无论是下定义,还是作判断,都要求用词准确,描述恰当。不能用“大概”等字眼。例如,“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就不能说成“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条理清楚。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数学语言的表达必须有层次、有条理。比如组织学生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比较、思考,并按一定的顺序叙述观察的结果;在指导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表述获取知识的思考过程。(3)表达完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4)过程简约。简洁的语言能反映出思维的清晰。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该力求言简意赅,从而注重过程的简约。
二、探寻数学语言表达训练模式
1、示范引路。耳濡目染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规范的语言表达给学生的示范影响可想而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语言素养,通过自身的示范,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创设情境,因势利导
要想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乐说的情感和积极参与表达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苏教第一册),在学生认识了整时和半时后,我组织了一个活动:“请大家拿出学具中的钟面。拨出一个整时,然后告诉大家在这个时间你经常干什么?”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学们的兴趣非常浓厚,表达欲望很强。有的说:“我拨的是7时整,这个时间我起床。”有的说:“我拨的是9时整。这个时间我们正在上课。”还有的说:“我拨的也是9时整,但这是晚上的9时,那时我已经在睡觉了。”……我顺势引导:“请你们再拨出几个半时。然后告诉你的同桌。星期天的这个时间你经常做什么。”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纷纷交流起来。
3、掌握方法。悉心指导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问题学生能够解决,可是当问到他“你是怎么想的”时,学生说了半天也表达不清楚。这并不表示他们不会表达,而是在表达时没有把思维很好地条理化,然后再进行表述,这就需要老师悉心地加以引导和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表达的常用术语,使他们的表达有层次、有条理。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要有几个学生会说,老师就认为可以了,让更多的学生说还不如让他们多做些题目;还有些时候担心教学时间来不及,让学生说还不如教师讲算了。殊不知这些舍不得花时间的行为,实际上是错失了表达训练的良机,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4、拓宽平台。丰富形式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可结合观察、操作、争辩、质疑、阅读等活动,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提高表达能力。
(1)在阅读中表达
阅读并不是语文课的专利。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落实,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我们可以从数学阅读着手,让学生真正感悟数学语言的魅力,因为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一边收集数学信息,一边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思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2)在操作中表达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数学思考。并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例如,有一道解决问题:“做操时,从左往右数小玲排在第4个,从右往左数,小玲排在第6个,这一行共有几个小朋友?”多数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列出了算式:4 6=10。一共有10個人。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直观的认识,我让他们用图形摆一摆:
○○○●○○○○○
一摆完,学生们就看出来一共只有9个小朋友,这时我顺势提问:“刚才你们怎么会说是10个的呢?问题出在哪儿了呢?”有了实践的体验,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从左往右数,小玲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小玲是第6个,小玲被数了两次,所以应该要减1。”“小玲前面有3个人,后面有5个人,再加上她自己,一共是9个人,用3 1 5=9。”……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条理地表述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开拓了的思维,提高了表达能力。 (3)在反思中表达 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再思考、再审视,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拓展,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不论是对学习结果还是对数学语言,都是一个有价值的提升。
例如,在“真分数假分数”这一课的最后,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经过反思之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有的说:“我知道了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有的说:“我知道了假分数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另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的。”……学生通过反思。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升了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数学表达能力。经常进行课堂反思,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总之,小学是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从小夯实基础,培养表达能力,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不断地实践,总结,提升,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