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近几年高考历史中有所涉及,展现了高考历史的新动向,同时也是热点透视的体现。全国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2017年试题,以考试说明为命题的直接依据,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依托,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爱国;民主;平等;法治
历史学科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提出不同视角、层次的问题,力争体现高考的甄别、区分与选拔的功能。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应高度重视。
一、 唯物史观的考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有的时候高考历史涉及对社会历史观的认识及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知识的考查,我们都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因为这完全符合其内容。2016教育部考试中心领导人发表文章透露了今后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学科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实际上谈到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知识,从大方向讲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特别是选考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的改革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社会倒退,可以视为不属于一般方法论知识的考查,或者视为是反面考查。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改革是主流,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45题(2)问要求“说明中国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意义表明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答案分析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与平等。全国Ⅲ卷45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制”这一内容,总而言之唯物史观的考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考查内容
(一) 富强与平等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特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中何不贯穿着富强与平等,我国要走向富强必然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使国家走向富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存在一些不平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努力地去追求平等。高考必然要考查,例如全国Ⅰ卷27题考查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到明后期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的变化反映的平等性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29题考查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因素;第33题考查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与工人工资的变化都体现人类追求平等与富强,特别是无产阶级。全国Ⅱ卷31题考查1977年高考人数与1988年高考人数的变化,反映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展现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富强与平等。全国Ⅲ卷第46题考查了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对新中国的贡献反映了我国追求富强的必由之路。
(二) 民主与法制
罗纳德·德沃金其著作《身披法袍的正义》中,曾经写到“如何理解法律制度安排与民主的关系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民主”。因此,民主与法治是密不可分的,又如全国I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全国Ⅱ卷第25题考查皇帝参与修撰本朝历史反面说明民主的重要性;第32题考查梭伦改革说明民主政治也是人心所向;第34题考查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事件,亚当斯此举是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说明法治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全国Ⅲ卷第45题考查隋朝法律制度改革特点及意义,说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同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爱国主义
高考历史在爱国主义考查中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全国I卷第46题考查了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涉及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要求考生回答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再如全国Ⅲ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第45题考查了日本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政策的不断变化及侵略口号的企图反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此题同样重点考查爱国主义。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很多,如全国Ⅰ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具体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考历史重点考查的内容。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热点,关注时事要闻、紧扣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并且与高考考纲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一直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所以教师应重视学术研究与探讨;其次,学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机制,主要包括宣传引导,特别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个体教育,要求学生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文章,文史结合,培养符合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最后,明确高考题意图,可以说高考历史试题尤其是主观题,无论选择什么材料肯定有其现实意义,考生要力争使自己的思维与高考命题意图相符合。考生在看到试题的同时应该联想到社会热点问题,思考是否體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复习中要求学生积累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归纳性评价术语和热点名词,要求学生明确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求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等等。
参考文献:
[1]宣兆凯,韩震.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M].人民出版社,2011.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苏正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爱国;民主;平等;法治
历史学科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提出不同视角、层次的问题,力争体现高考的甄别、区分与选拔的功能。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应高度重视。
一、 唯物史观的考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有的时候高考历史涉及对社会历史观的认识及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知识的考查,我们都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因为这完全符合其内容。2016教育部考试中心领导人发表文章透露了今后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学科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实际上谈到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知识,从大方向讲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特别是选考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的改革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社会倒退,可以视为不属于一般方法论知识的考查,或者视为是反面考查。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改革是主流,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45题(2)问要求“说明中国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意义表明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答案分析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与平等。全国Ⅲ卷45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制”这一内容,总而言之唯物史观的考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考查内容
(一) 富强与平等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特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中何不贯穿着富强与平等,我国要走向富强必然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使国家走向富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存在一些不平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努力地去追求平等。高考必然要考查,例如全国Ⅰ卷27题考查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到明后期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的变化反映的平等性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29题考查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因素;第33题考查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与工人工资的变化都体现人类追求平等与富强,特别是无产阶级。全国Ⅱ卷31题考查1977年高考人数与1988年高考人数的变化,反映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展现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富强与平等。全国Ⅲ卷第46题考查了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对新中国的贡献反映了我国追求富强的必由之路。
(二) 民主与法制
罗纳德·德沃金其著作《身披法袍的正义》中,曾经写到“如何理解法律制度安排与民主的关系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民主”。因此,民主与法治是密不可分的,又如全国I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全国Ⅱ卷第25题考查皇帝参与修撰本朝历史反面说明民主的重要性;第32题考查梭伦改革说明民主政治也是人心所向;第34题考查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事件,亚当斯此举是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说明法治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全国Ⅲ卷第45题考查隋朝法律制度改革特点及意义,说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同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爱国主义
高考历史在爱国主义考查中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全国I卷第46题考查了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涉及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要求考生回答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再如全国Ⅲ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第45题考查了日本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政策的不断变化及侵略口号的企图反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此题同样重点考查爱国主义。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很多,如全国Ⅰ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具体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考历史重点考查的内容。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热点,关注时事要闻、紧扣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并且与高考考纲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一直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所以教师应重视学术研究与探讨;其次,学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机制,主要包括宣传引导,特别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个体教育,要求学生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文章,文史结合,培养符合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最后,明确高考题意图,可以说高考历史试题尤其是主观题,无论选择什么材料肯定有其现实意义,考生要力争使自己的思维与高考命题意图相符合。考生在看到试题的同时应该联想到社会热点问题,思考是否體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复习中要求学生积累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归纳性评价术语和热点名词,要求学生明确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求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等等。
参考文献:
[1]宣兆凯,韩震.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M].人民出版社,2011.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苏正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