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开放性的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普通话已成为国家大力推广的规范化、标准化语言,成为教师、国家公务员的职业语言,同时,各种从业人员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也成为了一种必然。因此,普通话的学习几乎就成为全民学习的一种热潮。
普通话学习是言语学习,言语学习和言语获得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特点,并据此进行普通话学习才会富有成效。而探讨普通话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是我们反思普通话教学和学习,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普通话学习中朗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而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所占分数比例较大。重视朗读,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学习中的作用,也可以使我们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对我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
所以,在普通话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要了解普通话学习的心理机制,然后在学习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再度认识朗读在普通话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普通话学习的语言心理学基础
普通话是汉语表达的主要代表语言,汉语的词法、句法、语法和语义在各地基本是一致的,但各地言语表达语音的差异却很大。普通话的学习主要是语音的学习,因此,普通话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是与语言心理学有关的语音方面的心理学,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语音直觉就直接影响到普通话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语音知觉的认知模式
学习普通话首先是对普通话语音的知觉,只有正确知觉普通话语音,才能在学习中正确模仿。语音知觉的认知模式把语音知觉过程看成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并用综合分析的认知模式来解释语音知觉的过程。这种理论认为,来自语音知觉初级阶段的语音信息提供了一系列有关语音内容的假设或猜测,然后由内部的产生式系统进行综合性分析,找到与要识别的语音刺激相适应的匹配,通过评价,确定一个满意的匹配, 最终达到语音识别的目的,这是语音知觉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语音知觉的特点与普通话学习
语音知觉是非连续的,具有离散特点的范畴知觉。语音知觉的范畴性指语音知觉可以将语音刺激识别为相对小量的范畴,人们识别语音时对不同范畴的语音很容易识别,表现出非此即彼的特点,而对同一范畴中语音刺激的变化则不容易察觉。语音范畴性知觉在塞音、摩擦音以及流音中表现尤为明显,但对孤立呈现的元音的范畴知觉不明显。如果元音在上下文中呈现时,同样表现出范畴性特点。语言经验和练习对话对语音范畴性知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似乎可以这样说, 生活在单一语言环境中的听者能够识别其所处语言环境中的语音范畴,但对其它语言中较易识别的语音范畴却不能识别。练习对语音的范畴性知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语音的范畴性特点的研究对普通话语音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性。各地的方言相对来说构成了各地方言语音范畴性知觉,虽然方言相对于普通话来说不是第二语言,但是它有自己的语音范畴, 这种语音范畴一旦形成,就形成定势。当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发音相差较大时,普通话的一些语音范畴在方言的语音范畴中是不存在的,这类地方的学习者知觉普通话语音就有困难,因此学习者也很难发出这种缺失语音范畴的音,使普通话学习效果不理想。研究已经表明语言经验和练习在产生、辨认新的语音范畴中的作用,因此,普通话学习要立足于建立普通话的语音范畴,改造方言中不适合的语音范畴和弥补缺失的语音范畴,打破与普通话不一致的方言语音形成的定势,使普通话学习取得成效。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普通话学习质量
(一) 普通话教学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描述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个阶段的信息传递都伴随着大量的信息丢失。心理学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9—5个组块。新近的研究表明,汉语短时记忆广度随词的熟悉性而增加,词频差异显著,低频单音词的记忆广度为3.15个组块,中频词为5.68个组块,高频词为8.30个组块。另外,与受试实际经历过的情节相联系的知识一般较容易进入长时记忆,并保存下来,即情节性记忆保留较好。以上的研究结果也适用于普通话学习中的语音记忆。普通话学习在词汇认知层次上属于最浅层的认知,而不关语义和语法的认知,主要是要让学习者习得正确的读音,教学可以从单音开始,然后过渡到音节、语流, 要有大量的口腔操练,从模仿开始,把发音不准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练得滚瓜烂熟。这个教学过程要遵循记忆的原理,一次学习的内容不宜太多,特别在课堂语音单元的学习中,最佳的数量是短时记忆的允许的范围,否则呈现的语音太多,会使学习的短时记忆负荷过度,干扰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处理和编码,反而影响学习者的语音学习。其次,学习不要搞成单调的语音训练,应创造一定的语言情景,让学习者在生动的语言情景中进行字词的发音练习,表达句子和语段采用寓语音教学于具体情景中的教学法,这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语音的习得效果,增强语音记忆。
(二)普通话学习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
突破不良的方言语音定势在普通话教学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学习者受本地的方言的影响都形成了一些方言定势,这是普通话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要打破这种不良定势,可以把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理论运用于普通话学习。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认为强化在人的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据此,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安排来塑造学习者的发出正确的语音,可以采用“相继近似法”技术来加以塑造,通过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的正确语音的行为反映来塑造正确发音行为。学习者是在不断辨别出哪些发音会得到强化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正确的发音的。因此,普通话学习中从声母、韵母、声调、字词的拼读,以及句篇的教与学中,教师要注意强化学习者正确发音的每一步,使学习者逐渐克服已有的不良的受方言影响的发音定势,学会普通话的正确发音。
而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朗读就是强化学习普通话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朗读可以改进语音知觉
朗读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读者要朗读某篇文字作品,这作品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要首先解决声母、韵母、声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等问题,要字斟句酌、不能马虎。在朗读过程中,学习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现并及时纠正随口而出的语音错误,即朗读能改进发音,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有的人,日常说话中带有明显的方言,可是一拿起文章朗读,却能基本上符合普通话的标准,这不是恰恰说明了朗读在语言规范化中所起的作用么?
朗读还能提高我们说普通话的词汇、语法的规范度。在普通话教材中,大部分入选的课文都是名人名家作品,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篇篇堪称典范。在口语中,方言地区的人们常因习惯脱口而出许多方言词语和语法句式,这些不良习惯也可以通过朗读训练逐步克服。
朗读一定要同听别人朗读结合起来。听标准、正确的朗读,同自己的朗读加以对照,就可以在比较中认识到什么是普通话的标准音,什么是方言土语,怎样读才对,怎样改正不正确的读法,等等。另外,还有相当多的人是从听电台、电视台的普通话播音,听朗读唱片或录音磁带中学习普通话朗读的。
学习和掌握普通话,达到语言规范化,完全可以通过朗读这种强化的操作性办法实现,这是一条快捷方式,我们应该把它充分利用起来!
四、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一般是以文字作品为依据,朗读过程正是在广泛汲取表现力的营养。古今中外的名家高手,究竟是怎样以他们的生花妙笔反映现实、表现世界、阐明事理、抒发感情的?这些文字作品作为朗读材料被我们仔细分析、深入体味,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绝不仅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员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作。于是,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那潜移默化的成果就会日益显露出来: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摹仿、消化那些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种词章,从而使我们的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词趋于准确和生动。
另外,有感情的朗读使学习者懂得了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表达作用和运用方法,学会了在口头表达时何处重读何处轻读,何处停顿,何时升调,何时降调。所以说,朗读也是提高语言口头能力的有效方法。
理论和实践证明:在普通话学习中,朗读对培养学习者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朗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张颂.朗读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 彭聃龄,潭力海.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王舜华,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孔凡洁,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普通话学习是言语学习,言语学习和言语获得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特点,并据此进行普通话学习才会富有成效。而探讨普通话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是我们反思普通话教学和学习,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普通话学习中朗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而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所占分数比例较大。重视朗读,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学习中的作用,也可以使我们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对我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
所以,在普通话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要了解普通话学习的心理机制,然后在学习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再度认识朗读在普通话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普通话学习的语言心理学基础
普通话是汉语表达的主要代表语言,汉语的词法、句法、语法和语义在各地基本是一致的,但各地言语表达语音的差异却很大。普通话的学习主要是语音的学习,因此,普通话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是与语言心理学有关的语音方面的心理学,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语音直觉就直接影响到普通话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语音知觉的认知模式
学习普通话首先是对普通话语音的知觉,只有正确知觉普通话语音,才能在学习中正确模仿。语音知觉的认知模式把语音知觉过程看成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并用综合分析的认知模式来解释语音知觉的过程。这种理论认为,来自语音知觉初级阶段的语音信息提供了一系列有关语音内容的假设或猜测,然后由内部的产生式系统进行综合性分析,找到与要识别的语音刺激相适应的匹配,通过评价,确定一个满意的匹配, 最终达到语音识别的目的,这是语音知觉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语音知觉的特点与普通话学习
语音知觉是非连续的,具有离散特点的范畴知觉。语音知觉的范畴性指语音知觉可以将语音刺激识别为相对小量的范畴,人们识别语音时对不同范畴的语音很容易识别,表现出非此即彼的特点,而对同一范畴中语音刺激的变化则不容易察觉。语音范畴性知觉在塞音、摩擦音以及流音中表现尤为明显,但对孤立呈现的元音的范畴知觉不明显。如果元音在上下文中呈现时,同样表现出范畴性特点。语言经验和练习对话对语音范畴性知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似乎可以这样说, 生活在单一语言环境中的听者能够识别其所处语言环境中的语音范畴,但对其它语言中较易识别的语音范畴却不能识别。练习对语音的范畴性知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语音的范畴性特点的研究对普通话语音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性。各地的方言相对来说构成了各地方言语音范畴性知觉,虽然方言相对于普通话来说不是第二语言,但是它有自己的语音范畴, 这种语音范畴一旦形成,就形成定势。当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发音相差较大时,普通话的一些语音范畴在方言的语音范畴中是不存在的,这类地方的学习者知觉普通话语音就有困难,因此学习者也很难发出这种缺失语音范畴的音,使普通话学习效果不理想。研究已经表明语言经验和练习在产生、辨认新的语音范畴中的作用,因此,普通话学习要立足于建立普通话的语音范畴,改造方言中不适合的语音范畴和弥补缺失的语音范畴,打破与普通话不一致的方言语音形成的定势,使普通话学习取得成效。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普通话学习质量
(一) 普通话教学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描述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个阶段的信息传递都伴随着大量的信息丢失。心理学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9—5个组块。新近的研究表明,汉语短时记忆广度随词的熟悉性而增加,词频差异显著,低频单音词的记忆广度为3.15个组块,中频词为5.68个组块,高频词为8.30个组块。另外,与受试实际经历过的情节相联系的知识一般较容易进入长时记忆,并保存下来,即情节性记忆保留较好。以上的研究结果也适用于普通话学习中的语音记忆。普通话学习在词汇认知层次上属于最浅层的认知,而不关语义和语法的认知,主要是要让学习者习得正确的读音,教学可以从单音开始,然后过渡到音节、语流, 要有大量的口腔操练,从模仿开始,把发音不准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练得滚瓜烂熟。这个教学过程要遵循记忆的原理,一次学习的内容不宜太多,特别在课堂语音单元的学习中,最佳的数量是短时记忆的允许的范围,否则呈现的语音太多,会使学习的短时记忆负荷过度,干扰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处理和编码,反而影响学习者的语音学习。其次,学习不要搞成单调的语音训练,应创造一定的语言情景,让学习者在生动的语言情景中进行字词的发音练习,表达句子和语段采用寓语音教学于具体情景中的教学法,这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语音的习得效果,增强语音记忆。
(二)普通话学习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
突破不良的方言语音定势在普通话教学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学习者受本地的方言的影响都形成了一些方言定势,这是普通话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要打破这种不良定势,可以把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理论运用于普通话学习。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认为强化在人的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据此,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安排来塑造学习者的发出正确的语音,可以采用“相继近似法”技术来加以塑造,通过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的正确语音的行为反映来塑造正确发音行为。学习者是在不断辨别出哪些发音会得到强化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正确的发音的。因此,普通话学习中从声母、韵母、声调、字词的拼读,以及句篇的教与学中,教师要注意强化学习者正确发音的每一步,使学习者逐渐克服已有的不良的受方言影响的发音定势,学会普通话的正确发音。
而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朗读就是强化学习普通话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朗读可以改进语音知觉
朗读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读者要朗读某篇文字作品,这作品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要首先解决声母、韵母、声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等问题,要字斟句酌、不能马虎。在朗读过程中,学习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现并及时纠正随口而出的语音错误,即朗读能改进发音,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有的人,日常说话中带有明显的方言,可是一拿起文章朗读,却能基本上符合普通话的标准,这不是恰恰说明了朗读在语言规范化中所起的作用么?
朗读还能提高我们说普通话的词汇、语法的规范度。在普通话教材中,大部分入选的课文都是名人名家作品,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篇篇堪称典范。在口语中,方言地区的人们常因习惯脱口而出许多方言词语和语法句式,这些不良习惯也可以通过朗读训练逐步克服。
朗读一定要同听别人朗读结合起来。听标准、正确的朗读,同自己的朗读加以对照,就可以在比较中认识到什么是普通话的标准音,什么是方言土语,怎样读才对,怎样改正不正确的读法,等等。另外,还有相当多的人是从听电台、电视台的普通话播音,听朗读唱片或录音磁带中学习普通话朗读的。
学习和掌握普通话,达到语言规范化,完全可以通过朗读这种强化的操作性办法实现,这是一条快捷方式,我们应该把它充分利用起来!
四、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一般是以文字作品为依据,朗读过程正是在广泛汲取表现力的营养。古今中外的名家高手,究竟是怎样以他们的生花妙笔反映现实、表现世界、阐明事理、抒发感情的?这些文字作品作为朗读材料被我们仔细分析、深入体味,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绝不仅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员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作。于是,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那潜移默化的成果就会日益显露出来: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摹仿、消化那些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种词章,从而使我们的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词趋于准确和生动。
另外,有感情的朗读使学习者懂得了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表达作用和运用方法,学会了在口头表达时何处重读何处轻读,何处停顿,何时升调,何时降调。所以说,朗读也是提高语言口头能力的有效方法。
理论和实践证明:在普通话学习中,朗读对培养学习者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朗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张颂.朗读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 彭聃龄,潭力海.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王舜华,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孔凡洁,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