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模糊语言是缺少精确性的语言。语言自身所固有的模糊性是模糊语言的自然属性,它的存在主要表现在语言单位与单位之间具有界限的不确定性和语言单位自身具有模糊性这两个方面。如red与yellow之间,语义边缘缺少明确、绝对的界限,中间存在过渡情况,产生类别模糊和语义的不确定性。模糊语言还包括模糊限制词语(Hedges)。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模糊限制语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具模糊性。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学生难以掌握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本文首先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各种语用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对40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的英语作文中的模糊限制语作了量性分析和定性分析,从中找出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模糊限制语时表现出来的中介语语用倾向。
一、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拉科夫(George Lakoff)在《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及模糊概念的逻辑》中对模糊限制语下了这样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一些“有意用来把事物弄得含糊不清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 (1973:471)。韦氏词典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有意使用的一种不明朗或模糊的表达。”而这种不明朗或模糊是能被听话者理解的,一般不会导致歧义和含糊(陈林华、李福印,1994:55-59)。它表示的是不确定性、临时性和可能性的意义。典型的模糊限制语包括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性的情态表达;情态引述动词等等。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学中的会话含意、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都有密切联系。它的语用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说话人得以取消会话含义
(1)John is an orphan.
(2)In a sense,John is an orphan.
例(1)中由于使用了模糊限制语“in a sense”,原来的含义马上就消失了,听者可以理解为:“John may have parents but the tie between them is so loose.”或者“John suddenly found all of his friends had deserted him and force him into isolation just like an orphan.”
2.使说话人得以遵守合作原则
(3)The statue is made of some sort of rock.
模糊限制语“some sort of”在此处的使用使得说话人得以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原则。
3.使说话人得以遵守礼貌原则
Brown和Levinson认为模糊限制语是一种消极礼貌策略,用以减弱言语行为,从而保护受话人或读者的消极面子。言之力的减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言语冲突,避免将己见强加于人。试比较:
(4)Come and join us in the afternoon tea.
(5)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come join us in the afternoon tea.
例(5)中的模糊施事语I was wondering不会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其语用功能是使说话得以遵守礼貌原则。使用这种模糊限制语,即可以清楚地表达“会话含意”,又可以避免像例(4)中可能产生的给人以专断或唐突的印象,取得好的交际效果。
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帮助人们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则可能造成交际失误,外语学习者或二语习得者可能因此被母语者认为不礼貌或者过于礼貌;很不确定或者过于肯定。
二、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倾向的研究与分析
“Holmes,Gibb,Nikula等研究发现,属于语用能力方面的模糊限制语对于外语学习者或二语习得者来说是难以掌握的。Luukka和Markkanen从中介语的角度研究发现,在写作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能力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更难以掌握”(刘珍,2003:106-109)。
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形式对于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英语会话与写作时也经常会运用到模糊限制语,但与以英语为母语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情况比较,在使用频率和得体性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倾向和语用习惯进行调研,分析形成这种语用习惯的原因。
1.语料
笔者用于研究的语料来源于40篇非英语专业学生以“Why are people crazy about Korean movies”为题写的英语作文。
2.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及分布
笔者对收集的作文里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统计。第一类:程度变动;第二类:范围变动;第三类:直接缓和;第四类:间接缓和。
语料样本总量为5,376words,其中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为199。
各类模糊限制语使用情况分布如下:
3.统计结果描述
第一类程度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somewhat, almost, more or less, kind of, sortof, really, quite, entirely, a little bit, some, to some extent, normal, usual, often, generally, very, relatively, completely, considerable, virtually, roughly.
从统计数据上看,学生作文里使用这类词语的频率较高,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41%,但这不意味着非英语专业学生已经能很恰当地使用这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例如kind of, sort of作为模糊限制语的用法,对学生来说,几乎是一项空白。他们倾向于使用very, really, usual, often 这一类的词语来表达一些自己很模糊的概念。例如:
(6)Everyone knows very well that the plot of the Korean movies can not happen in the real world,but some people still believe it will realize one day.
学生在此用到模糊限制语纯属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因为诸如very, often一类的词自身就具有模糊性,而且在汉语中也有相应的模糊表达:非常,经常等等。因此这类模糊限制语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得很多。但很难说使用者已经能够意识到此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第二类范围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approximately,essentially,about,something between X and Y,roughly,round,etc.
从统计数据上看,学生作文里使用这类词语的频率最低,仅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1%。这也许意味着在用英语表达不精确概念时,学生不善于使用范围近似语。数据里仅有的两处都是用的同一个词:about。
第三类直接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may, might, will, would, can, could, should, perhaps, appear, seem, probably, wonder, tend to, hard to say, I believe, I assume, I suppose, I guess, I’m afraid, as far as I know, If-clause, etc.
从统计数据上看,学生作文里使用这类词语的频率在四种类型中所占比率最高。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54%。其中被学生用得最多的有I think, I believe.其次是perhaps, probably。用得最少的是表示模糊语义的情态动词。例如:
(7)The main reason,I think, why people are crazy about Korean movies it is because their movies are very interesting?
此句中语模糊限制语“I think”的插入,使语言变得委婉,避免将己见强加于人。
第四类间接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suggest, show, imply, demonstrate, possibly, likelihood, probability, presumably, according to one’s estimates, someone says that… as is well known, the possibility would be…, the probability is…, it is said that, it is assumed that…, etc.尽管间接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可以通过多种语言形式实现,学生中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的频率却明显偏低,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4%。仅次于第二类范围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例如:
(8)Someone said Chinese girls all very like Korean movie star Pei Yongjun.
这里通过间接地引用别人的判断来降低作者对命题真值的许诺程度。
三、中介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倾向
Kasper(1989)认为,中介语语用学可定义为:研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根据以上数据以及对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表现出以下的中介语语用倾向。
1.倾向于语用泛化
语用泛化指的是使用最小努力策略,或使用安全策略“Playing-it-safe”。选择那些已经高度自动的、容易产出的形式和功能,因而导致简单的形式泛化使用。语料中“I think”,“I guess”插入语的频繁出现,就是典型的语用泛化。
2.倾向套用母语的语言手段、句型格式及思维方式
第二语言学习者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语言手段、句型格式运用到对目的语语言手段的选择中。语料中“should”一词的泛滥,就是典型的母语思维方式在起作用。例如:
(9)If they are worth watching, we should watch. But if not, we should not waste time to watch so much.
此句中用到两次的情态动词“should”,很难说表达了什么模糊语义,相反,它们给人的印象是说话人过于肯定。
3.倾向使用复合式遁语
复合式遁语指的是数个遁言组合。如双重遁言“It may suggest that…”;或三重遁言“It seems reasonable to assume…”;或四重遁言“It would seems somewhat unlikely that…”(丁展平,2002:108-115)。例如:
(10)I suppose that some students in school may not interested in study,so they kill time through watching Korean movies.
复合式遁语倾向表明,说话人一旦认定某个命题可能引起争议,就会下意识地寻找多种自我保护策略。
4.倾向于使用句式结构简单和语义明晰的表达
我们在语料中发现,学生使用了大量的情态动词,但这并不能说明非英语专业学生能很恰当地使用情态动词表现语言的模糊性。本文的开头部分曾提到,模糊限制语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具模糊性。我们对学生使用情态动词的具体语境做了仔细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都是用来表示责任和义务,或能力和意愿。对可能性的揣测通常不是用情态动词来实现,语料中显示出学生倾向于借助于形容词或副词的情态表达,如“possible, perhaps, maybe”等等。
这种倾向或习惯同样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语用泛化”来解释。“夸克(1985)把主要的情态助动词的意义划分为三组范畴:“也许—可能”“责任、义务—必然”,“能力和意愿—预示”。每一组的两个情态意义在一定的语法语义和语用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其中间的过渡区域没有严格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郑雯嫣,2003:56-62)。情态动词用法的这种模糊性和复杂性使得二语习得者们在对可能性的揣测中,倾向于使用句式结构简单和语义明晰的表达,以避免复杂的形式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中介语语用习惯产生的原因
从以上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倾向的研究与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某种词用倾向可以说是一种语用习惯。“成人学外语时心理上有矛盾:一方面想学好外语,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母语的文化习惯。这样一来,他们便会养成一种独特的跨文化语用习惯,一种独特的‘中介语’语用习惯。”(刘润清,2005:218-225)。这种语用习惯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1.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
Giles & Byrne (1982)提出的“言语适应交融论”,认为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抵触情绪,则只能学好词汇和语法;只有学习者对异国文化持友好、包容态度时,才能真正学好那门语言。
2.语言习得环境
影响中介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但非语言方面的社会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介语语用习惯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缺乏与以目的语为母语的人交往的语言环境中,二语学习者往往只能与他们的教师和同学用二语交流,但即便是二语老师,也很难把二语运用得很得体,很恰当。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母语文化习惯的负迁移作用很难克服。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因此就很难习得。
结束语
学习外语是一个积累和修正的过程,每个人都要首先经过“建立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的语言阶段”,即interlanguage(中介语)阶段。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可以达到相当水平,却很难达到目的语人的得体程度,只能达到中介语语用能力的某一阶段。对中界语的这一认识,有助于外语教师和学生客观地看待他人或自己的二语习得之路。尽管达到目的语人的得体程度似乎遥不可及,我们仍然可以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近那个似乎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2).
[2]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5).
[3]刘珍.模糊限制语与母语迁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4]丁展平.英语学术论文中的遁言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1).
[5]郑雯嫣.学术论文中情态助动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3,(5).
[6]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曾瑜薇,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模糊语言是缺少精确性的语言。语言自身所固有的模糊性是模糊语言的自然属性,它的存在主要表现在语言单位与单位之间具有界限的不确定性和语言单位自身具有模糊性这两个方面。如red与yellow之间,语义边缘缺少明确、绝对的界限,中间存在过渡情况,产生类别模糊和语义的不确定性。模糊语言还包括模糊限制词语(Hedges)。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模糊限制语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具模糊性。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学生难以掌握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本文首先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各种语用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对40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的英语作文中的模糊限制语作了量性分析和定性分析,从中找出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模糊限制语时表现出来的中介语语用倾向。
一、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拉科夫(George Lakoff)在《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及模糊概念的逻辑》中对模糊限制语下了这样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一些“有意用来把事物弄得含糊不清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 (1973:471)。韦氏词典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有意使用的一种不明朗或模糊的表达。”而这种不明朗或模糊是能被听话者理解的,一般不会导致歧义和含糊(陈林华、李福印,1994:55-59)。它表示的是不确定性、临时性和可能性的意义。典型的模糊限制语包括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性的情态表达;情态引述动词等等。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学中的会话含意、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都有密切联系。它的语用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说话人得以取消会话含义
(1)John is an orphan.
(2)In a sense,John is an orphan.
例(1)中由于使用了模糊限制语“in a sense”,原来的含义马上就消失了,听者可以理解为:“John may have parents but the tie between them is so loose.”或者“John suddenly found all of his friends had deserted him and force him into isolation just like an orphan.”
2.使说话人得以遵守合作原则
(3)The statue is made of some sort of rock.
模糊限制语“some sort of”在此处的使用使得说话人得以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原则。
3.使说话人得以遵守礼貌原则
Brown和Levinson认为模糊限制语是一种消极礼貌策略,用以减弱言语行为,从而保护受话人或读者的消极面子。言之力的减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言语冲突,避免将己见强加于人。试比较:
(4)Come and join us in the afternoon tea.
(5)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come join us in the afternoon tea.
例(5)中的模糊施事语I was wondering不会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其语用功能是使说话得以遵守礼貌原则。使用这种模糊限制语,即可以清楚地表达“会话含意”,又可以避免像例(4)中可能产生的给人以专断或唐突的印象,取得好的交际效果。
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帮助人们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则可能造成交际失误,外语学习者或二语习得者可能因此被母语者认为不礼貌或者过于礼貌;很不确定或者过于肯定。
二、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倾向的研究与分析
“Holmes,Gibb,Nikula等研究发现,属于语用能力方面的模糊限制语对于外语学习者或二语习得者来说是难以掌握的。Luukka和Markkanen从中介语的角度研究发现,在写作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能力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更难以掌握”(刘珍,2003:106-109)。
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形式对于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英语会话与写作时也经常会运用到模糊限制语,但与以英语为母语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情况比较,在使用频率和得体性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倾向和语用习惯进行调研,分析形成这种语用习惯的原因。
1.语料
笔者用于研究的语料来源于40篇非英语专业学生以“Why are people crazy about Korean movies”为题写的英语作文。
2.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及分布
笔者对收集的作文里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统计。第一类:程度变动;第二类:范围变动;第三类:直接缓和;第四类:间接缓和。
语料样本总量为5,376words,其中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为199。
各类模糊限制语使用情况分布如下:
3.统计结果描述
第一类程度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somewhat, almost, more or less, kind of, sortof, really, quite, entirely, a little bit, some, to some extent, normal, usual, often, generally, very, relatively, completely, considerable, virtually, roughly.
从统计数据上看,学生作文里使用这类词语的频率较高,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41%,但这不意味着非英语专业学生已经能很恰当地使用这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例如kind of, sort of作为模糊限制语的用法,对学生来说,几乎是一项空白。他们倾向于使用very, really, usual, often 这一类的词语来表达一些自己很模糊的概念。例如:
(6)Everyone knows very well that the plot of the Korean movies can not happen in the real world,but some people still believe it will realize one day.
学生在此用到模糊限制语纯属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因为诸如very, often一类的词自身就具有模糊性,而且在汉语中也有相应的模糊表达:非常,经常等等。因此这类模糊限制语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得很多。但很难说使用者已经能够意识到此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第二类范围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approximately,essentially,about,something between X and Y,roughly,round,etc.
从统计数据上看,学生作文里使用这类词语的频率最低,仅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1%。这也许意味着在用英语表达不精确概念时,学生不善于使用范围近似语。数据里仅有的两处都是用的同一个词:about。
第三类直接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may, might, will, would, can, could, should, perhaps, appear, seem, probably, wonder, tend to, hard to say, I believe, I assume, I suppose, I guess, I’m afraid, as far as I know, If-clause, etc.
从统计数据上看,学生作文里使用这类词语的频率在四种类型中所占比率最高。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54%。其中被学生用得最多的有I think, I believe.其次是perhaps, probably。用得最少的是表示模糊语义的情态动词。例如:
(7)The main reason,I think, why people are crazy about Korean movies it is because their movies are very interesting?
此句中语模糊限制语“I think”的插入,使语言变得委婉,避免将己见强加于人。
第四类间接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suggest, show, imply, demonstrate, possibly, likelihood, probability, presumably, according to one’s estimates, someone says that… as is well known, the possibility would be…, the probability is…, it is said that, it is assumed that…, etc.尽管间接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可以通过多种语言形式实现,学生中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的频率却明显偏低,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4%。仅次于第二类范围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例如:
(8)Someone said Chinese girls all very like Korean movie star Pei Yongjun.
这里通过间接地引用别人的判断来降低作者对命题真值的许诺程度。
三、中介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倾向
Kasper(1989)认为,中介语语用学可定义为:研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根据以上数据以及对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表现出以下的中介语语用倾向。
1.倾向于语用泛化
语用泛化指的是使用最小努力策略,或使用安全策略“Playing-it-safe”。选择那些已经高度自动的、容易产出的形式和功能,因而导致简单的形式泛化使用。语料中“I think”,“I guess”插入语的频繁出现,就是典型的语用泛化。
2.倾向套用母语的语言手段、句型格式及思维方式
第二语言学习者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语言手段、句型格式运用到对目的语语言手段的选择中。语料中“should”一词的泛滥,就是典型的母语思维方式在起作用。例如:
(9)If they are worth watching, we should watch. But if not, we should not waste time to watch so much.
此句中用到两次的情态动词“should”,很难说表达了什么模糊语义,相反,它们给人的印象是说话人过于肯定。
3.倾向使用复合式遁语
复合式遁语指的是数个遁言组合。如双重遁言“It may suggest that…”;或三重遁言“It seems reasonable to assume…”;或四重遁言“It would seems somewhat unlikely that…”(丁展平,2002:108-115)。例如:
(10)I suppose that some students in school may not interested in study,so they kill time through watching Korean movies.
复合式遁语倾向表明,说话人一旦认定某个命题可能引起争议,就会下意识地寻找多种自我保护策略。
4.倾向于使用句式结构简单和语义明晰的表达
我们在语料中发现,学生使用了大量的情态动词,但这并不能说明非英语专业学生能很恰当地使用情态动词表现语言的模糊性。本文的开头部分曾提到,模糊限制语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具模糊性。我们对学生使用情态动词的具体语境做了仔细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都是用来表示责任和义务,或能力和意愿。对可能性的揣测通常不是用情态动词来实现,语料中显示出学生倾向于借助于形容词或副词的情态表达,如“possible, perhaps, maybe”等等。
这种倾向或习惯同样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语用泛化”来解释。“夸克(1985)把主要的情态助动词的意义划分为三组范畴:“也许—可能”“责任、义务—必然”,“能力和意愿—预示”。每一组的两个情态意义在一定的语法语义和语用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其中间的过渡区域没有严格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郑雯嫣,2003:56-62)。情态动词用法的这种模糊性和复杂性使得二语习得者们在对可能性的揣测中,倾向于使用句式结构简单和语义明晰的表达,以避免复杂的形式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中介语语用习惯产生的原因
从以上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倾向的研究与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某种词用倾向可以说是一种语用习惯。“成人学外语时心理上有矛盾:一方面想学好外语,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母语的文化习惯。这样一来,他们便会养成一种独特的跨文化语用习惯,一种独特的‘中介语’语用习惯。”(刘润清,2005:218-225)。这种语用习惯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1.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
Giles & Byrne (1982)提出的“言语适应交融论”,认为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抵触情绪,则只能学好词汇和语法;只有学习者对异国文化持友好、包容态度时,才能真正学好那门语言。
2.语言习得环境
影响中介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但非语言方面的社会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介语语用习惯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缺乏与以目的语为母语的人交往的语言环境中,二语学习者往往只能与他们的教师和同学用二语交流,但即便是二语老师,也很难把二语运用得很得体,很恰当。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母语文化习惯的负迁移作用很难克服。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因此就很难习得。
结束语
学习外语是一个积累和修正的过程,每个人都要首先经过“建立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的语言阶段”,即interlanguage(中介语)阶段。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可以达到相当水平,却很难达到目的语人的得体程度,只能达到中介语语用能力的某一阶段。对中界语的这一认识,有助于外语教师和学生客观地看待他人或自己的二语习得之路。尽管达到目的语人的得体程度似乎遥不可及,我们仍然可以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近那个似乎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2).
[2]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5).
[3]刘珍.模糊限制语与母语迁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4]丁展平.英语学术论文中的遁言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1).
[5]郑雯嫣.学术论文中情态助动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3,(5).
[6]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曾瑜薇,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