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姬罐赏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五鼎四簋墓,被确认为西周晚期的贵族夫人墓。此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距现地表0.7米。墓口长5.3米,东西宽3.74米,墓深10.93米。此墓采用一椁两棺葬式,墓主人头北脚南,仰身直肢。墓中出土文物有铜、玉、石、陶、骨、蚌六大类共计1506件。而她的丈夫虢季墓为七鼎六簋墓,正好合乎“夫人礼降一等”的体制。因此考古学家认为五鼎四簋墓的主人为虢季夫人。在这个墓的内外棺之间出土了一件青铜小罐,考古工作者根据器盖内铭文定名为“梁姬罐”。该罐现藏于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罐器身呈球体。通高11.8厘米,口径8.1厘米,腹径9.4厘米,腹深6.2厘米,重0.75千克。盖上隆,顶有人形扁钮。器身子口,深腹,圈足。口、盖缘各有一对称方形兽首双系,两两相互对应。钮饰束发侧面人首纹,盖饰曲体双龙双首纹,腹饰人龙缠体纹。皆以细云雷纹衬地,圈足饰无珠重环纹。盖内铸铭两行文字,铭文反书,依次为:
  
  此类小罐在上世纪50年代虢国墓地及其他地方的发掘中也曾有出土,但像这样造型别致、做工精细、纹饰华丽,并且有铸铭的极为少见。它应是墓主人生前比较喜爱的物品,并非礼器。
  文献记载虢国的始封者虢仲、虢叔是周文王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周武王的亲叔叔。周王室为了巩固王权,让姬姓贵族结成拱卫周王室安全的坚强屏障,让虢仲、虢叔驻守在重要的交通要塞上,因此虢国之君多居要津,活跃于西周到春秋早期的政治舞台上。其中一支在公元前771年由陕西宝鸡随周平王东迁到河南三门峡,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三门峡虢国墓地这个“虢”,当然和王族同姓,是姬姓国。以当时各国婚姻往来“同姓不婚”的原则来看,梁姬是个姬姓女子,不可能嫁于虢国之君虢季。
  西周春秋女性婚后自称多缀夫家国姓,例如姜姓女子嫁到虢国自称“虢姜”。根据女子的称名规律,梁姬应该是姬姓女子嫁到赢姓梁国之后的自称(史书记载只有一个非姬姓的梁国)。“梁姬罐”出在虢季夫人的墓葬里,笔者推测是赢姓梁国女子出嫁到虢国时,从母家带来的礼物。换句话说,梁国女子嫁为虢季夫人时,她的母家长辈(或母亲)梁姬将自己珍爱的装饰盒当作赠品,让虢季夫人带到虢国,夫人去世后也将此罐作为陪葬品。
  那就是说,墓的主人不是梁姬。那么,此墓应该称作“虢季夫人墓”。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一)“朝鲜通宝”阔缘当十大钱    朝鲜开国于公元1393年,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军废高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世宗李掏于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始铸“朝鲜通宝”,仁祖李宗于1633年(明崇祯六年)也铸“朝鲜通宝”,正宗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铸造了当十大铜钱,分纪值和无纪值两种版别。纪值的背文为“穿上一户、穿右一钱”;光背的又分为面文大字和小字两种版别。同时还铸行“常平通宝”
期刊
在中国的青花瓷器生产史上,一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元代,元青花的魅力贵在其原料,其创作的对称与严谨的画风。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于2005年5月以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成交价拍出的“鬼谷出山图”青花罐代表了元一朝青花的魅力。第二次的高潮是在明永宣两朝,这一时期的成功离不开永乐大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给永宣两朝日益成熟的白胎上以永无可取代的青花色料之美,但这一朝的青花产品
期刊
中国古代流行象生(动物造型)玉饰,其中有一类较为特殊,它的造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动物(包括人)合为一体,可称之为合雕象生玉器。合雕象生玉器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衰微。从出土和传世的周代象生合雕玉器可分析出此类器物有以下特点:    一、西周早期的合雕象生玉饰中以龙与其他动物的象生合雕玉器为主。    西周早期出土的合雕玉器大部分都有龙形图案,从文献记载可知,从上古时代黄
期刊
鼻烟壶是一种精巧的容器,更是供人欣赏、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工艺品。乾隆年间督陶官唐英曾亲自设计鼻烟壶式样,并将景德镇御窑厂各工匠召至他所在的九江关署,指导制作器物坯胎,再运到景德镇烧成。这是御窑厂制瓷史上唯一的外地制作。事情的缘由要从《唐英奏折(14号)》说起。    一、解读《唐英奏折》    乾隆四年(1739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在淮安关任满后,受命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旋调九江钞关,仍兼理陶政。于
期刊
战国末年至秦汉时期,中国青铜器发展到了尾声。这一时期是兼并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阶段,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奴隶社会瓦解了,商周的礼仪制度也随之“礼崩乐坏”。因此,青铜文化的转变是自然的。考古发现,这时传统的礼仪制度仅仅保留在丧葬习俗上,有些墓葬中还可发现列鼎、列钫、列壶等,但大多数墓中随葬品却是金银器、漆器等贵重物品。秦汉时期青铜器一般较简单、粗糙,大多是素面,顶多饰以弦纹,铭文也极少。
期刊
执笔:瓷醉蜗居主人  近年来学术界、藏界对元代瓷器,尤其是对元青花展开了空前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在济南、青岛、景德镇、上海、广州等地多次展开了“民间收藏元青花学术研讨会”。应该说,从各次会议分析观察,这类会议的原始动力出自民间藏家对自己手中藏有的或真或假的元代瓷器,尤其是“元青花”自我认知,而非出自学术界对其鉴定的本能要求。准确地说,是各路藏家对自己手中的藏品要求社会予以承认和肯定。而学术界无可奈
期刊
玉材被古人发现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实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大量的玉器出现,特别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的玉器,它们均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所谓玉璧,《说文解字》解释为“璧圆像天”,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所以仿天而作璧。《尔雅·释器》指出:“肉倍好,谓之璧”。邢《尔雅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把璧的形制讲得很清楚。关于
期刊
双点“通”“崇宁通宝”再现尊容  笔者首见北宋双点“通”“崇宁通宝”折十钱,是在董大勇先生所著《近20年面世的珍稀古币及辨伪》一书里。这枚出谱品以其独有的风貌,吸引着爱好者的目光。  这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注意“崇宁通宝”中“通”字有“大点”、“小点”、“横点”、“竖点”者,唯独“双点”者,难见尊容。工夫不负有心人,前不久,在大庆市一家古玩店里发现了这枚梦寐以求的双点“通”“崇宁通宝”钱,眼前一亮,
期刊
“老照片”作为近代史中的形象资料和文献,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也为文物收藏界所青睐。  本文记述的两位已故的现代艺苑前辈邓季超、胡佩先夫妇,早年分别求学于我国最早的美术学府——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他们从此寄情艺事,勤奋创作,组织艺术社团,举办画展,还曾两次办学,从事教育事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从艺、办学经历和画迹,至今已鲜为人知。但是,从他们留下的一些遗物——“老照片”、
期刊
香港佳士得于2007年5月27日至31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亚洲艺术、珠宝及名表春季拍卖会,经过5天的紧张竞拍,31日晚11时才结束。这次春拍总成交额高达十五亿两千万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5%,取得十分喜人的成绩。据统计数字显示,佳士得在亚洲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8%,处于领先地位。  记者在现场看到,拍卖会场座无虚席,连走廊里都站满了人。分会场大型电视屏幕即时播放拍品的图像及主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