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影勾逸事 画迹见真情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e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照片”作为近代史中的形象资料和文献,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也为文物收藏界所青睐。
  本文记述的两位已故的现代艺苑前辈邓季超、胡佩先夫妇,早年分别求学于我国最早的美术学府——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他们从此寄情艺事,勤奋创作,组织艺术社团,举办画展,还曾两次办学,从事教育事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从艺、办学经历和画迹,至今已鲜为人知。但是,从他们留下的一些遗物——“老照片”、老刊物、师友题赠的书迹,以及他们的部分画迹中,即可窥到他们从艺、从教的经历,并对他们的绘画艺术也能有所了解和认识。
  邓季超先生,名超,字光泰,祖籍江苏无锡,1903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祖父邓勉侪于清季光绪年问任湖北黄冈知县,父亲邓云锄供职在湖北铁政(路)局。季超先生六岁入私塾,后求学于武汉一中学。由于他自幼喜爱绘画,课余自习学画,从此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1917年父亲亡故,母亲携全家回故里无锡。翌年,季超先生就读于私立无锡辅仁中学,同时投帖拜无锡名画家王云轩为师。季超先生年方十八,便已跻身梁溪(无锡旧称)画坛。他善画山水,兼善花鸟、佛像,作品笔墨凝练浑厚,意境优美生动,为艺林称赏。
  无锡,素以经济、文化发达著称,在绘画史中也名家辈出,有“锡山多画家”之誉。民国初年的梁溪画坛,以画家吴观岱、胡汀鹭为盟主,崇尚“扬州八怪”、石涛、华苗诸家画风,同时受“中国画改良论”、“美术革命”新思想的影响,蔚成一时新风。季超先生正是在此背景下考入上海美专深造。在美专学习期间,他利用假期,在家乡无锡组织创办“中华艺术社”,并自任社长。“中华艺术社,为各地艺术家所组织,社址在无锡,已有十余年之历史,以提倡艺术、宣扬国粹为唯一目的。每届春秋两季,轮流在各地公开展览”,见《汉报·艺术周刊》(第四期)中邓季超《中华艺术社第十届画展特辑·赘辞》书影)。从中可见该社的宗旨和活动情况之大概。再从当年一些报刊的相关报道、画展特刊中反映,该社参与者不仅有如无锡胡汀鹭(振)、吴门金寿石(榕)等老辈名家,而且又有如邓光夏等青年女画家也参与其中。又该社曾在无锡、苏州、汉口、重庆等地举办画展多达十余次,深受观众的好评。为弘扬民族文化、推动艺术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926年,季超先生由于母亲病逝,自上海美专肄业,返回无锡。在永泰丝厂当职员(曾受厂方派遣东渡日本学习),业余不辍艺事,并加入了于同年由画家胡汀鹭、王云轩、贺天健等组织的“锡山书画社”。因而留下了“锡山书画社夏季展览大会全体社员合影”。这帧有关现代无锡艺苑的珍贵文献,从中也可窥得当时无锡书画界盛况之一斑。同年秋季,季超先生与同里胡佩先女士在家乡无锡结为伉俪。
  胡佩先女士(1906—1976年),字月雪,出生在无锡城内一儒商之家。在她入学之岁,因当时尚未开男女同学之风气,父母将她女扮男装送进学校。1921年秋,她考入校址在苏州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23年在该校毕业,是年七月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师范第二届初级中学毕业摄影”照片。由于她在校学习国画成绩尤为突出,所以随即被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录取,成为该校首届招收女生中的一员,在该校西画专科随校长颜文操先生等学习西洋画。她的这幅《黄果树瀑布》,是她用产自法国的色粉笔创作的粉笔画作品之一。1925年末,她在该校游艺大会上与同学一起参加演出,留下了“苏州美专游艺大会女同学表演(《少妇泪》摄影”)。据《苏州美术馆及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大事记》记载:“1923年学生人数渐增……录取学生十余人,其中首次招收女生一人(徐慧珍),为苏州学校男女同学之始。男生中有严振东、蔡鸿斌、高奎章、陆传纹、花农、胡佩先等”(见自《沧浪一页——纪念苏州美术馆建馆80周年》,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其中将胡佩先及其女同学陆传纹一起都被误认为男生。因此,这帧旧影堪为考订苏州美专校史的形象资料和珍贵文献。
  佩先女士与季超先生结为伉俪后,在作西画的同时,还随季超先生学习国画。夫妇俩在艺术上深得切磋之益,他们将西画的重视写生、造型准确,和中国画的讲究笔墨、强调创造意境等互补短长,并加以融合。夫妇志趣相投,伉俪情深,一时为亲友称羡不已。1931年,季超先生应母校辅仁中学创办人之一的杨四箴先生邀聘,回母校任教美术和语文。至1933年,季超夫妇为筹办一所女子中学,遂联合热心教育事业的同好钱殷之、许岱云、倪铁如,在锦树里邓氏祖宅桑园里营造校舍,创办了私立纲南中学女子部。该校在办学期间,除了招收学生从事教学外,季超先生还利用学校假期经常举办书画展览会,并且还展出古旧书画以供借鉴、品赏。故在当时的报刊上有报道称:“纲南女中之全邑书画联展会连日盛况已叠至本报……邓季超先生之《善卷洞》大幅,观者犹如身临其境。”可见季超先生为推动书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可谓劳苦功高,贡献良多。
  迨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纲南女中也被迫停办。邓氏夫妇为避战祸,举家逃难至四川合川。夫妇俩分别在国立二中和莲溪中学任教。尽管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夫妇俩在执教之余还是经常外出写生,将当地的山川景色揽入画本,为创作积累素材。季超先生创作尤勤,每年春秋两季在重庆举办画展,还得到了与他有着乡谊、时为国民政府要员的吴稚晖的推荐。他把卖画所得用来贴补家用。期间他结识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至今尚存叶先生当年书赠他的一件墨宝。
  季超先生抗战期间创作的大量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已不多见。所幸他“三十二年(1943年)春日写蜀中钓鱼城之一角”的《钓鱼城》长卷,因他在1957年将该卷赠与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才免遭“文革”劫灰而留存至今。该图卷纵32厘米,横1120厘米,设色纸本。作品以写意笔法,采用全景式构图,将钓鱼城的山川雄壮、风光旖旎,以及古迹遗存和人们在其间渔耕劳作、平和生息的状态作了较为写实的描绘。整幅作品用笔浑厚流畅,用墨设色苍润明丽,构图起伏跌宕、虚实相映,意境优美,生机盎然。图卷不仅是季超先生用画笔来反映他对钓鱼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更是他因遭受日寇侵略而流亡异乡,借钓鱼城曾经是抗击外来侵入(南宋时抗击蒙元军)的著名古战场这一历史背景,以表达他对抗战必胜的信念。这才是该画卷创作的主要背景和作者的真情实意。
  1945年,邓氏夫妇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他们全家回到了阔别八年的家乡无锡。季超先生回到刚复课的辅仁中学(抗战时迁址上海租界)任教。1947年,热心教育事业的夫妇俩在无锡又创办私立勉侪中学,在这所以季超先生祖父名字命名的学校里,夫妇俩同主教务。该校至1952年因资金困难而停办。关于这个学校,三十多年后《无锡日报》曾刊专文介绍,称它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初中与小学合一的中学。
  1958年季超先生因中风致半身不遂,才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教鞭和画笔,由无锡市第二中学(前身即辅仁中学)退休养病,直至1967年病逝在家乡无锡。九年后,佩先女士也病逝于家乡。
  岁月荏苒,季超先生故世已整整40年。然而,他的艺事、师德至今还受到同道、学生的称道和尊敬。如他的山水画作品《石畔碧梧图》被收入由无锡市博物馆编刊的《无锡历代乡贤书画名迹集》。又如他的学生之一、当代著名画家、江苏省国画院画师盖茂森,每当提到邓季超老师,总是对师恩深怀感激之情。凡此,也可告慰九泉之下的这两位艺坛前辈了。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泉府元神”背松鹤人物,此钱面文有人释为“本命之神”,有误。  “咸丰通宝”宝福局“一百”,应为生坑品。钱面文字遒劲秀丽,颇具黄山谷之风,虽历百余年,然古意盎然。按清钱定制当十以上应为重宝,此钱当值一百,却称为“通宝”,为宝福局所铸之特例。  “福建通宝”背“二文”,此钱为民国初年铸。背双旗图案,右侧旗帜有五条与六条之分,六条者少见。  “咸丰重宝”宝福局背“一十”,计重五钱,生坑传世品,较少见。
期刊
“宣和元宝”是北宋宣和年问(公元1119-1125年)铸造的年号钱。据有关资料介绍,北宋时期的货币是以铜、铁铸钱为主。“宣和元宝”是宋徽宗赵佶执政时最后铸造的行用钱。但该钱仅见小平铜钱,钱文篆、隶成对,制作精美,因其稀少久为世人所重。  笔者收藏钱币多年,偶得一枚“宣和元宝”铁钱,直径45毫米,穿径11毫米,厚4毫米,重32克。该钱币品相完好,面文光背,钱文旋读篆书“宣和元宝”。笔画圆润流畅,字体
期刊
(一)“朝鲜通宝”阔缘当十大钱    朝鲜开国于公元1393年,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军废高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世宗李掏于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始铸“朝鲜通宝”,仁祖李宗于1633年(明崇祯六年)也铸“朝鲜通宝”,正宗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铸造了当十大铜钱,分纪值和无纪值两种版别。纪值的背文为“穿上一户、穿右一钱”;光背的又分为面文大字和小字两种版别。同时还铸行“常平通宝”
期刊
在中国的青花瓷器生产史上,一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元代,元青花的魅力贵在其原料,其创作的对称与严谨的画风。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于2005年5月以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成交价拍出的“鬼谷出山图”青花罐代表了元一朝青花的魅力。第二次的高潮是在明永宣两朝,这一时期的成功离不开永乐大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给永宣两朝日益成熟的白胎上以永无可取代的青花色料之美,但这一朝的青花产品
期刊
中国古代流行象生(动物造型)玉饰,其中有一类较为特殊,它的造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动物(包括人)合为一体,可称之为合雕象生玉器。合雕象生玉器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衰微。从出土和传世的周代象生合雕玉器可分析出此类器物有以下特点:    一、西周早期的合雕象生玉饰中以龙与其他动物的象生合雕玉器为主。    西周早期出土的合雕玉器大部分都有龙形图案,从文献记载可知,从上古时代黄
期刊
鼻烟壶是一种精巧的容器,更是供人欣赏、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工艺品。乾隆年间督陶官唐英曾亲自设计鼻烟壶式样,并将景德镇御窑厂各工匠召至他所在的九江关署,指导制作器物坯胎,再运到景德镇烧成。这是御窑厂制瓷史上唯一的外地制作。事情的缘由要从《唐英奏折(14号)》说起。    一、解读《唐英奏折》    乾隆四年(1739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在淮安关任满后,受命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旋调九江钞关,仍兼理陶政。于
期刊
战国末年至秦汉时期,中国青铜器发展到了尾声。这一时期是兼并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阶段,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奴隶社会瓦解了,商周的礼仪制度也随之“礼崩乐坏”。因此,青铜文化的转变是自然的。考古发现,这时传统的礼仪制度仅仅保留在丧葬习俗上,有些墓葬中还可发现列鼎、列钫、列壶等,但大多数墓中随葬品却是金银器、漆器等贵重物品。秦汉时期青铜器一般较简单、粗糙,大多是素面,顶多饰以弦纹,铭文也极少。
期刊
执笔:瓷醉蜗居主人  近年来学术界、藏界对元代瓷器,尤其是对元青花展开了空前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在济南、青岛、景德镇、上海、广州等地多次展开了“民间收藏元青花学术研讨会”。应该说,从各次会议分析观察,这类会议的原始动力出自民间藏家对自己手中藏有的或真或假的元代瓷器,尤其是“元青花”自我认知,而非出自学术界对其鉴定的本能要求。准确地说,是各路藏家对自己手中的藏品要求社会予以承认和肯定。而学术界无可奈
期刊
玉材被古人发现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实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大量的玉器出现,特别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的玉器,它们均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所谓玉璧,《说文解字》解释为“璧圆像天”,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所以仿天而作璧。《尔雅·释器》指出:“肉倍好,谓之璧”。邢《尔雅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把璧的形制讲得很清楚。关于
期刊
双点“通”“崇宁通宝”再现尊容  笔者首见北宋双点“通”“崇宁通宝”折十钱,是在董大勇先生所著《近20年面世的珍稀古币及辨伪》一书里。这枚出谱品以其独有的风貌,吸引着爱好者的目光。  这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注意“崇宁通宝”中“通”字有“大点”、“小点”、“横点”、“竖点”者,唯独“双点”者,难见尊容。工夫不负有心人,前不久,在大庆市一家古玩店里发现了这枚梦寐以求的双点“通”“崇宁通宝”钱,眼前一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