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梭罗隐居两年所著的《瓦尔登湖》批判了工业时代的人类过分追逐物质生活而导致精神生活贫乏的现状,并提出了保护自然,追寻心灵本真的命题。一方面,从梭罗对自给自足的生活的描写及瓦尔登湖生态环境的刻画,与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比,显现了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从深入自然的程度的递进,对现世的反省与对生命本源的追溯更值得注意,这种精神的收获可以转化成生活的智慧,有较大的现世意义。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自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一、在自然中救赎自我
回归自然是自我救赎的一条重要途径。从人类学上看,人从自然里来,回到自然中去。从中国古代哲学上看,回归自然类同于返璞归真。自然是宁静的、包容的、自由的,从物质方面看,自然孕育了人类,还蕴含着人类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精神方面看,自然的各物种都遵循着最传统而纯粹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引导对于迷茫而亟待救赎的人找回生存的目的。
梭罗正是厌倦了因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物质丰富、精神贫乏的城市生活,才退至瓦尔登湖过了两年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并以这两年的隐居经历,创作了《瓦尔登湖》。他说,“有时我奇怪,何以我们如此轻率”,正如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一片虚高的繁荣掩盖了岌岌可危的现实,“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梭罗又说:“游戏中都没有游戏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是游戏。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特征。”何谓不做绝望之事呢?这跟孟子的智慧有共同之处——“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即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这种谨慎的生活态度只有当人类处于理性的生活时代才能滋长出,而充满焦虑的工业社会里到处都是赌徒。所以,当发现灵魂中焦虑、暴躁的气息在增长,不防像梭罗一样,寻一僻静之处好好思索:不被物质绑架,做一个自由的人;不被贪欲引诱,做一个谨慎的人。
深入自然,把思索的眼光拉长至人类历史与生命的维度。人类除了有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管仲在《水地篇》中说:“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日: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即“水是既具备材又具备美的。水柔软而清澈,能洗去人身上的污秽,这是水的仁德。”近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指出人类生命的最初形态来自于水,即源于自然。人类是高级动物,不可避免地具有潜在的动物性。但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指人类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劳动以达到生存的目的。而白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以来,隐藏的兽性不断显露,掠夺、杀戮层出不穷,梭罗痛心疾首地说:“你们深陷在一个十分古老的泥沼中,拉丁文的所谓aes alienum——别人的铜币中,有些钱币可不是用同来铸的吗?就站在别人的铜钱中,你们生了,死了最后葬掉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多次讽刺世人只重物质而轻视轻视的畸形现象,“许多国家迷恋在疯狂的野心中,要想靠留下多少雕琢过的石头来使它们自己永垂不朽。如果他们用同样的劳力来琢凿自己的风度,那会怎么样呢?一件理性的事情,要比矗立一个高得碰到月球的纪念碑还更加值得流传”。无独有偶,钱穆类比西汉和古罗马的国史竟得出与梭罗相似的结论——“何以西洋自罗马帝国覆亡,即陷入一黑暗时期之惨运,而中国汉亡以后则不然?则以罗马建国,本与汉代精神不同。罗马乃以贵族与军人之向外征服立国,及贵族、军人腐败堕落,则其建国精神已根本不存在……之余汉代统一政府之创兴,并非以一族一系之武力征服四周而起,乃由当时全中国之文化演进所酝酿、所缔构而成词境界”。可见,物质的富足不能使一个时代不朽,而精神的富足可以。一个国家的风度,可以使它跨越时空而不朽,因为它的风度被刻入它的子民的血肉中,代代传承。但它的子民,不能承载它那夸耀的石头。
二、走出自然,心有皈依
从现实的社会形态方面思考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瓦尔登湖》带给现世保护环境的理念,它提示了自然中有着最质朴的生存之道——循环。而现世则如鲁迅所说,“林木伐尽,水泽淹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依托自然也是在深入人类的过去。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运用的大量的設问——“诸君生活在这个人世之间,度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哪;你们生活得如此糟糕是否有必要呢;这种生活是否还能改善改善呢?”这种直接而有力的问题尖锐地抨击被染污的社会,财富带来了加倍的贪欲,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就像隐藏在经济一片繁荣后面的巨狼芬里尔。梭罗问:“谁使他们变成了土地的奴隶?为什么有人能够享受六十英亩天地的供养,而更多人却命定了,只能啄食尘土呢?为什么他们刚生下地,就得自掘坟墓?”答案或许在这里——“如政治、工业、商业种种,非竞争何以有进步?”但依靠毁灭自然寻得的进步只是另一种退步。
走出自然,皈依宁静、自由的精神。
自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梭罗说:“如果在我们度过白昼和黑夜时,有更多时候是和天体中间没有东西隔开着的,如果诗人并不是在屋脊下面说话说得那么多,如果圣人也不在房屋内住得那么长久的话,也许事情就好了。鸟雀不会在洞内唱歌,白鸽不会在棚子里抚爱它们的真纯。”诗意的美感来自于生活。“人类创作的这个领域(指审美的意识形态),其实质是对生活作出诗意的反映……”当人从自然中走出,他之前所汲取到的养分将充分运用于他以后的创作中,达成一种诗意的美。这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审美满足可称作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正是人们在追求物欲中所忽视的东西。深入自然,载着满足的精神归来,这是一种用金钱买不到的至高的享受。
《论语子罕篇》中有一段这样的对答——“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意思是“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自然就好比那唐棣之华,如果我们思念着它,并时刻想要碰触它,它其实并不遥远。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自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一、在自然中救赎自我
回归自然是自我救赎的一条重要途径。从人类学上看,人从自然里来,回到自然中去。从中国古代哲学上看,回归自然类同于返璞归真。自然是宁静的、包容的、自由的,从物质方面看,自然孕育了人类,还蕴含着人类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精神方面看,自然的各物种都遵循着最传统而纯粹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引导对于迷茫而亟待救赎的人找回生存的目的。
梭罗正是厌倦了因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物质丰富、精神贫乏的城市生活,才退至瓦尔登湖过了两年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并以这两年的隐居经历,创作了《瓦尔登湖》。他说,“有时我奇怪,何以我们如此轻率”,正如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一片虚高的繁荣掩盖了岌岌可危的现实,“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梭罗又说:“游戏中都没有游戏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是游戏。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特征。”何谓不做绝望之事呢?这跟孟子的智慧有共同之处——“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即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这种谨慎的生活态度只有当人类处于理性的生活时代才能滋长出,而充满焦虑的工业社会里到处都是赌徒。所以,当发现灵魂中焦虑、暴躁的气息在增长,不防像梭罗一样,寻一僻静之处好好思索:不被物质绑架,做一个自由的人;不被贪欲引诱,做一个谨慎的人。
深入自然,把思索的眼光拉长至人类历史与生命的维度。人类除了有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管仲在《水地篇》中说:“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日: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即“水是既具备材又具备美的。水柔软而清澈,能洗去人身上的污秽,这是水的仁德。”近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指出人类生命的最初形态来自于水,即源于自然。人类是高级动物,不可避免地具有潜在的动物性。但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指人类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劳动以达到生存的目的。而白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以来,隐藏的兽性不断显露,掠夺、杀戮层出不穷,梭罗痛心疾首地说:“你们深陷在一个十分古老的泥沼中,拉丁文的所谓aes alienum——别人的铜币中,有些钱币可不是用同来铸的吗?就站在别人的铜钱中,你们生了,死了最后葬掉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多次讽刺世人只重物质而轻视轻视的畸形现象,“许多国家迷恋在疯狂的野心中,要想靠留下多少雕琢过的石头来使它们自己永垂不朽。如果他们用同样的劳力来琢凿自己的风度,那会怎么样呢?一件理性的事情,要比矗立一个高得碰到月球的纪念碑还更加值得流传”。无独有偶,钱穆类比西汉和古罗马的国史竟得出与梭罗相似的结论——“何以西洋自罗马帝国覆亡,即陷入一黑暗时期之惨运,而中国汉亡以后则不然?则以罗马建国,本与汉代精神不同。罗马乃以贵族与军人之向外征服立国,及贵族、军人腐败堕落,则其建国精神已根本不存在……之余汉代统一政府之创兴,并非以一族一系之武力征服四周而起,乃由当时全中国之文化演进所酝酿、所缔构而成词境界”。可见,物质的富足不能使一个时代不朽,而精神的富足可以。一个国家的风度,可以使它跨越时空而不朽,因为它的风度被刻入它的子民的血肉中,代代传承。但它的子民,不能承载它那夸耀的石头。
二、走出自然,心有皈依
从现实的社会形态方面思考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瓦尔登湖》带给现世保护环境的理念,它提示了自然中有着最质朴的生存之道——循环。而现世则如鲁迅所说,“林木伐尽,水泽淹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依托自然也是在深入人类的过去。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运用的大量的設问——“诸君生活在这个人世之间,度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哪;你们生活得如此糟糕是否有必要呢;这种生活是否还能改善改善呢?”这种直接而有力的问题尖锐地抨击被染污的社会,财富带来了加倍的贪欲,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就像隐藏在经济一片繁荣后面的巨狼芬里尔。梭罗问:“谁使他们变成了土地的奴隶?为什么有人能够享受六十英亩天地的供养,而更多人却命定了,只能啄食尘土呢?为什么他们刚生下地,就得自掘坟墓?”答案或许在这里——“如政治、工业、商业种种,非竞争何以有进步?”但依靠毁灭自然寻得的进步只是另一种退步。
走出自然,皈依宁静、自由的精神。
自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梭罗说:“如果在我们度过白昼和黑夜时,有更多时候是和天体中间没有东西隔开着的,如果诗人并不是在屋脊下面说话说得那么多,如果圣人也不在房屋内住得那么长久的话,也许事情就好了。鸟雀不会在洞内唱歌,白鸽不会在棚子里抚爱它们的真纯。”诗意的美感来自于生活。“人类创作的这个领域(指审美的意识形态),其实质是对生活作出诗意的反映……”当人从自然中走出,他之前所汲取到的养分将充分运用于他以后的创作中,达成一种诗意的美。这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审美满足可称作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正是人们在追求物欲中所忽视的东西。深入自然,载着满足的精神归来,这是一种用金钱买不到的至高的享受。
《论语子罕篇》中有一段这样的对答——“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意思是“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自然就好比那唐棣之华,如果我们思念着它,并时刻想要碰触它,它其实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