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老的日本京都,一个热爱欧美文化的潇洒公子哥回到百年家族作坊,传承技艺的同时寻求变革,带领传统手工艺与世界对话,为老店的下一个百年增添更多新意。伦敦深秋的午后,我与开化堂第六代传人八木隆裕先生相约在闹中取静的Postcard Teas进行采访。推开店铺的黑色木门,他已等候在此,招牌式的笑容和恰到好处的寒暄打破了初见时的陌生。眼前的八木隆裕身着最新一季Margaret Howell男装,一口流利的英文说起这几天在伦敦的见闻,很难将他与一个京都百年老店联系起来,也更是打破了我对手工艺人的固有印象。当他盘腿坐在工具前,一边敲打金属片演示传统制作工艺,一边娓娓道来他和开化堂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分明就连接着一个老店的过去和未来。
“我最骄傲的时刻就是为客人修理父辈乃至祖辈年轻时购买的茶筒,是一种生活在延续的感觉。”
我想将重要的日本手工艺传承下去
日本京都开化堂创立于1875年,是日本拥有最悠久历史的使用镀锡纯手工制作茶筒的老铺,也是目前京都地区唯一一家坚持手做茶筒的老字号。因为日本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许多日本家庭都以拥有一只开化堂茶筒为傲,并视之为珍贵的传家宝。
一百多年来,开化堂代代相传,一直坚守着第一代便流传下来的技艺。1974年出生的八木隆裕从两三岁起就坐在祖父的怀里看他敲打金属制作出精致的茶筒,大学期间也以打工的形式在家族作坊开始学习茶筒制作。然而就在大学毕业之际,他并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开化堂的新一代继承者,而是被父亲拒之门外。父亲告诉他做这一行太辛苦,别说实现理想,可能连自己都养不活,不再继承家业也没有关系。于是,八木隆裕进入京都手工艺中心从事海外销售。正是这样的工作经历,让他看见很多外国人购买自己家生产的开化堂茶筒,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是日本工艺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2000年,八木隆裕说服父亲,回到家族作坊进行系统学习,希望在他这一代将传统守护并继承传递下去。
现在的八木隆裕已然是手做茶筒的行家了,他如数家珍地拿起桌上摆放的茶筒半成品解释,每一件开化堂茶筒都在位于京都的老店制作完成,需要经过丈量、切割、焊接、敲击、抛光等130多个手工制作步骤方可完成,光是学习这些传统制作工艺就需要五年的时间。这些看似规律的制作步骤都会因为一点点小细节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只能在最后依靠手艺人聆听每次槌子敲打发出的声音来辨识和调整力度和方向,这一切不能靠言传身教,而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这又得花至少五年的时间。
“目前只有我和父亲可以完成所有步骤,而我们每天只能完成40个茶筒,所以要订购一只茶筒至少要等4个月。”八木隆裕眼里露出了骄傲的神情,“我们的传统技艺没有变,甚至一些工具还在沿用最原始的样子。我们的器型没有变,现在90%~95%都是最传统的样子。” 他拿出一个70年前的茶筒,外形几乎与现在的新品一模一样,只是因为长期的使用让茶筒的金属表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一种柔和而迷人的光泽,有着难以言喻的温暖与亲切感,仿佛叙说着一个关于岁月的独特故事。“我最骄傲的时刻就是为客人修理父辈乃至祖辈年轻时购买的茶筒,是一种生活在延续的感觉。”
每一代有新突破才会成就枝繁叶茂
对于从小耳濡目染开化堂精神的八木隆裕来说,开化堂的创立就是一种创新,140年前首次使用英国进口的镀锡打造圆筒的器型而创业,因其卓越的真空技术让茶叶避免受潮,在茶商之间非常热门。至今历经六代传承,每一代的工匠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掌握着变与不变的临界点,推陈出新,带给市场焕然一新的感受,确立了其经典的地位。今时今日,他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延续开化堂的百年传统呢?
这个骨子里充满热血的年轻人回归家业的时候,其实满心憧憬的是有一天能带着老字号走世界。这一等就是八年,回忆起收到Postcard Teas的邀请第一次来到伦敦时,八木隆裕笑着说,那年他一鼓作气带着所有的工具和每一款茶筒来到伦敦,展示来自日本京都的百年工艺,也成就了开化堂打开国际市场的第一站。如今,伦敦就像是他的第二故乡,每年来一两次,每次都会因为开化堂茶筒与老朋友相聚,也因此而结识越来越多的新朋友。
通过向国外市场的推广,八木隆裕看见了新的可能性,开始寻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的创新方式。喝茶在欧美现代生活中是众多选择的一种,人们对于茶筒的需求不大,无法让茶筒融入生活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八木隆裕从全新视角发问:“谁说茶罐只能用来装茶叶?” 他开始设计出一系列容器用于各式食材,让茶筒在国外可以用于咖啡豆、香料、饼干、糖果,甚至是意大利面的储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生活融合是开化堂茶筒开始的原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到原本,为生活的需求量身定做,就像我的先辈和茶商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一样。”
陈列柜里的开化堂茶筒有扁圆、细长、单层、双层、大的、小的各种形态,虽然茶筒的样式稍有改变,但是传承了一百多年的做法和传统仍然在坚持,八木隆裕说:“在我心里,一直都有爷爷和爸爸辛苦制作茶筒的画面,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传承。”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他不断地在挑战新的可能性,但唯一坚持的就是所有开化堂的作品都要回归初心,即保持密封性、耐用性和极简的设计外观,没有过多的细节,追求最基本的使用功能。
开化堂就像是参天巨木,前人的传统积累是树干,八木隆裕希望自己带来的小小突破就是展开的枝叶,翠绿而茂密。
未来有很多可能性,但必须兼顾传统
和八木隆裕的对话中,丝毫感受不到他作为百年历史继承人的包袱。他说,如果没有沿袭开化堂的工艺,他可能会是一名出色的职业赛车手。如今的他,每周在手工作坊里静心制作茶筒,空余时在赛道享受飞驰电掣。他手机里最爱的一张图片是他的座驾—一辆明黄色的赛车,车盖上潇洒地写着“开化堂”三个字。也许正是赛车运动让八木隆裕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尝试新鲜的可能性。
与父辈不同的是,八木隆裕坚信“传统手工艺如果一直以同样的技术和材料做一样的事情,那永远就是一个工艺而已”。复兴传统手工艺必须运用全新的设计和商业运作方法。于是,他每年有两个月的时间离开京都,来往于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地,巡回演示开化堂的传统工艺和作品,与不同的客人面对面沟通,客户名单上也多了诸如格温妮丝·帕洛特、约翰·传奇等明星和社会名流。
他也逐渐成为媒体的宠儿,在 2013年受邀参与了英国著名设计杂志《Wallpaper*》策划的手工艺项目,与全球各地的设计师、手工匠人集体在伦敦展示;2014年四个不同材质的开化堂茶筒被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设计博物馆永久馆藏;2015年一组叫作“传承”的五件茶筒被上海佳士得以双倍底价拍卖。这百年岁月走过的茶筒,转身成为时尚新趋。
回到京都的八木隆裕也不甘寂寞,结集本地六家传统工艺老字号少东家一起运作Goon Project,弘扬日本精湛的手工艺,他们每年与日本境内的120多个手工匠人聚会两次,常常能相互激发很多有意思的项目与合作,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国际设计力量。他参与组织的Beyond Kyoto高端旅游体验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京都不仅仅只有美丽的风景,还有那些藏在小巷里的古老文化。八木隆裕还兴奋地透露他正在筹备开化堂咖啡馆,里面的产品当然都是自家出产,空间陈设也将结合京都其他手艺人的作品。他希望这家咖啡馆可以成为一个为孩子提供感受古老手工艺和文化的地方。八木隆裕坦言,父亲对他的各种天马行空的做法多少也有一点微词,所以每次回到京都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工坊,努力做茶筒,毕竟这是立身之本。问及关于未来的计划,八木隆裕不假思索地说:“如果能将开化堂延续到下一代就算是成功了。”
通过双手用心地一次次捶打和反复擦拭制造出来的开化堂茶筒,延续下来的是百年的专业和热情,而不断传递未来的可能是少东家八木隆裕对于这间百年老店的坚守。
“我最骄傲的时刻就是为客人修理父辈乃至祖辈年轻时购买的茶筒,是一种生活在延续的感觉。”
我想将重要的日本手工艺传承下去
日本京都开化堂创立于1875年,是日本拥有最悠久历史的使用镀锡纯手工制作茶筒的老铺,也是目前京都地区唯一一家坚持手做茶筒的老字号。因为日本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许多日本家庭都以拥有一只开化堂茶筒为傲,并视之为珍贵的传家宝。
一百多年来,开化堂代代相传,一直坚守着第一代便流传下来的技艺。1974年出生的八木隆裕从两三岁起就坐在祖父的怀里看他敲打金属制作出精致的茶筒,大学期间也以打工的形式在家族作坊开始学习茶筒制作。然而就在大学毕业之际,他并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开化堂的新一代继承者,而是被父亲拒之门外。父亲告诉他做这一行太辛苦,别说实现理想,可能连自己都养不活,不再继承家业也没有关系。于是,八木隆裕进入京都手工艺中心从事海外销售。正是这样的工作经历,让他看见很多外国人购买自己家生产的开化堂茶筒,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是日本工艺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2000年,八木隆裕说服父亲,回到家族作坊进行系统学习,希望在他这一代将传统守护并继承传递下去。
现在的八木隆裕已然是手做茶筒的行家了,他如数家珍地拿起桌上摆放的茶筒半成品解释,每一件开化堂茶筒都在位于京都的老店制作完成,需要经过丈量、切割、焊接、敲击、抛光等130多个手工制作步骤方可完成,光是学习这些传统制作工艺就需要五年的时间。这些看似规律的制作步骤都会因为一点点小细节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只能在最后依靠手艺人聆听每次槌子敲打发出的声音来辨识和调整力度和方向,这一切不能靠言传身教,而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这又得花至少五年的时间。
“目前只有我和父亲可以完成所有步骤,而我们每天只能完成40个茶筒,所以要订购一只茶筒至少要等4个月。”八木隆裕眼里露出了骄傲的神情,“我们的传统技艺没有变,甚至一些工具还在沿用最原始的样子。我们的器型没有变,现在90%~95%都是最传统的样子。” 他拿出一个70年前的茶筒,外形几乎与现在的新品一模一样,只是因为长期的使用让茶筒的金属表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一种柔和而迷人的光泽,有着难以言喻的温暖与亲切感,仿佛叙说着一个关于岁月的独特故事。“我最骄傲的时刻就是为客人修理父辈乃至祖辈年轻时购买的茶筒,是一种生活在延续的感觉。”
每一代有新突破才会成就枝繁叶茂
对于从小耳濡目染开化堂精神的八木隆裕来说,开化堂的创立就是一种创新,140年前首次使用英国进口的镀锡打造圆筒的器型而创业,因其卓越的真空技术让茶叶避免受潮,在茶商之间非常热门。至今历经六代传承,每一代的工匠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掌握着变与不变的临界点,推陈出新,带给市场焕然一新的感受,确立了其经典的地位。今时今日,他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延续开化堂的百年传统呢?
这个骨子里充满热血的年轻人回归家业的时候,其实满心憧憬的是有一天能带着老字号走世界。这一等就是八年,回忆起收到Postcard Teas的邀请第一次来到伦敦时,八木隆裕笑着说,那年他一鼓作气带着所有的工具和每一款茶筒来到伦敦,展示来自日本京都的百年工艺,也成就了开化堂打开国际市场的第一站。如今,伦敦就像是他的第二故乡,每年来一两次,每次都会因为开化堂茶筒与老朋友相聚,也因此而结识越来越多的新朋友。
通过向国外市场的推广,八木隆裕看见了新的可能性,开始寻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的创新方式。喝茶在欧美现代生活中是众多选择的一种,人们对于茶筒的需求不大,无法让茶筒融入生活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八木隆裕从全新视角发问:“谁说茶罐只能用来装茶叶?” 他开始设计出一系列容器用于各式食材,让茶筒在国外可以用于咖啡豆、香料、饼干、糖果,甚至是意大利面的储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生活融合是开化堂茶筒开始的原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到原本,为生活的需求量身定做,就像我的先辈和茶商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一样。”
陈列柜里的开化堂茶筒有扁圆、细长、单层、双层、大的、小的各种形态,虽然茶筒的样式稍有改变,但是传承了一百多年的做法和传统仍然在坚持,八木隆裕说:“在我心里,一直都有爷爷和爸爸辛苦制作茶筒的画面,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传承。”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他不断地在挑战新的可能性,但唯一坚持的就是所有开化堂的作品都要回归初心,即保持密封性、耐用性和极简的设计外观,没有过多的细节,追求最基本的使用功能。
开化堂就像是参天巨木,前人的传统积累是树干,八木隆裕希望自己带来的小小突破就是展开的枝叶,翠绿而茂密。
未来有很多可能性,但必须兼顾传统
和八木隆裕的对话中,丝毫感受不到他作为百年历史继承人的包袱。他说,如果没有沿袭开化堂的工艺,他可能会是一名出色的职业赛车手。如今的他,每周在手工作坊里静心制作茶筒,空余时在赛道享受飞驰电掣。他手机里最爱的一张图片是他的座驾—一辆明黄色的赛车,车盖上潇洒地写着“开化堂”三个字。也许正是赛车运动让八木隆裕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尝试新鲜的可能性。
与父辈不同的是,八木隆裕坚信“传统手工艺如果一直以同样的技术和材料做一样的事情,那永远就是一个工艺而已”。复兴传统手工艺必须运用全新的设计和商业运作方法。于是,他每年有两个月的时间离开京都,来往于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地,巡回演示开化堂的传统工艺和作品,与不同的客人面对面沟通,客户名单上也多了诸如格温妮丝·帕洛特、约翰·传奇等明星和社会名流。
他也逐渐成为媒体的宠儿,在 2013年受邀参与了英国著名设计杂志《Wallpaper*》策划的手工艺项目,与全球各地的设计师、手工匠人集体在伦敦展示;2014年四个不同材质的开化堂茶筒被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设计博物馆永久馆藏;2015年一组叫作“传承”的五件茶筒被上海佳士得以双倍底价拍卖。这百年岁月走过的茶筒,转身成为时尚新趋。
回到京都的八木隆裕也不甘寂寞,结集本地六家传统工艺老字号少东家一起运作Goon Project,弘扬日本精湛的手工艺,他们每年与日本境内的120多个手工匠人聚会两次,常常能相互激发很多有意思的项目与合作,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国际设计力量。他参与组织的Beyond Kyoto高端旅游体验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京都不仅仅只有美丽的风景,还有那些藏在小巷里的古老文化。八木隆裕还兴奋地透露他正在筹备开化堂咖啡馆,里面的产品当然都是自家出产,空间陈设也将结合京都其他手艺人的作品。他希望这家咖啡馆可以成为一个为孩子提供感受古老手工艺和文化的地方。八木隆裕坦言,父亲对他的各种天马行空的做法多少也有一点微词,所以每次回到京都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工坊,努力做茶筒,毕竟这是立身之本。问及关于未来的计划,八木隆裕不假思索地说:“如果能将开化堂延续到下一代就算是成功了。”
通过双手用心地一次次捶打和反复擦拭制造出来的开化堂茶筒,延续下来的是百年的专业和热情,而不断传递未来的可能是少东家八木隆裕对于这间百年老店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