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名篇都是人们创造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它们大多以意象来呈现美的含义。借助意象可以读到意象本身的蕴含,也可以读出意象背后作者的真意。以意象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深入浅出,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论述意象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一、意象的内涵
提到意象,作为一线语文老师都比较熟悉。诗词教学是离不开意象的。意象是客观物象经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根据《说文解字》解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信息的形象。
诗词中的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窗口。比如说,食指的《相信未来》,其中的凝露的枯藤,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都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赋予了这些物象特殊的情感含义。再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花已非花,而是与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是一致的,都有了感伤的情怀。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意象,以意象之美诠释了意象背后的象征之意。
二、作文中的意象呈现
考场作文一般所写为记叙文和议论文,如若细细探究,也可以捕捉到作文中存在的意象。
先说记叙文,一般记叙文会设置人、景、事,不刻意去雕饰,在三个基本设置点上,学生会很随意地设定一个人、几个人或一个景、一件事。譬如以“幸福”为话题作文,有的学生刻画了一个老人以剪纸为谋生手段,为全家人创造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刻画了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兄弟因为紫砂壶而产生矛盾,也因为紫砂壶最终和好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再如,以话题“回忆”作文,有的学生写了关于爷爷和奶奶之间用一个石磨串起的爱情故事,成了两个人之间的回忆,也成了一个时代的爱情回忆。我们可以将这些核心事物称之为作文中的故事载体。
再说议论文,议论文顾名思义,用素材论据完成对论点的论证。如果说,议论文中也有意象,会出现在哪里?其实就在素材论据之中。有的学生选择的素材来源为李渔的《闲情偶寄》。此书是清初文人李渔撰写的一部包涵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的“寓庄论于闲情”的随笔。不论是艺术还是实物都可成为议论文的意象,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喜爱。
三、意象与设计
作文中的意象处处存在,没有意象的创作也就失去了本色和特色,毫无竞争力。有了意象的存在,下一步就是思考如何将意象设计到故事或论说当中。不妨作个假设,如果教师刻意指导学生,在一景上加以思考,假设一景为一棵树,是选择一棵柳树呢,还是一棵榕树呢?我们可以这样来鉴别,一是从二者的名称本身来看,更诗意一点的偏于榕树,二是从树的文化含义来看,柳树更具有朴素之意,而榕树的花语是回忆、友善、可亲。把相同的人与事安排在这样的有文化含义的榕树之下,岂不是更有韵味?由上面谈到的作文意象石磨来说,以石磨写爷爷奶奶合作磨黄豆,爷爷流汗时奶奶用手巾擦拭,奶奶腰酸时爷爷连忙过来搀扶,老夫老妻之间的相亲相爱,令人羡慕不已!意象为诗意创作的基础,学生的创作设计思维是多元化的,如果意象与情节完美融合,那么作文会更有厚重的底蕴。
四、意象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意象在作文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载体,已经完成了由物至情的转变。以客观事物的形象为“象”,以表象之下的义为“意”,看是有了意象,实为一种审美体验,包含了作家对“象”的理解和领悟。意象作为其的一个元素,它总是成为被围绕的一个核心,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作文的指导和创作当中。于记叙文而言,故事本身会依据话题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但意象的实质却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可以把同一个意象放在不同的故事中。于议论文而言,每个独立的素材都可以以一个意象为主体,这个意象中传递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之意,与每一个论题吻合。作文很复杂,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不断地在作文的教学之路上探讨,找到更合适也更有效的作文之法。
对于学生而言,抓意象是一个突破口;对于教师而言,抓意象是一个切入口,在教与学之中,师生完成一场审美体验。中国美学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在新时代的今天已经开始走出意识形态,转向对生命,对文学,对人类发展的诸多审美现象的关注。宗白华有一句话:艺术家禀赋的诗心,影射着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而它们的存在也恰巧成就了教与学的一种途径。
文学与对意象的处理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融合,创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意境,并以此激活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是文学作品追求的创作意图,其实又何尝不可以成为教学领域一个标准呢?希望每位高中老师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作文之法。
一、意象的内涵
提到意象,作为一线语文老师都比较熟悉。诗词教学是离不开意象的。意象是客观物象经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根据《说文解字》解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信息的形象。
诗词中的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窗口。比如说,食指的《相信未来》,其中的凝露的枯藤,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都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赋予了这些物象特殊的情感含义。再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花已非花,而是与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是一致的,都有了感伤的情怀。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意象,以意象之美诠释了意象背后的象征之意。
二、作文中的意象呈现
考场作文一般所写为记叙文和议论文,如若细细探究,也可以捕捉到作文中存在的意象。
先说记叙文,一般记叙文会设置人、景、事,不刻意去雕饰,在三个基本设置点上,学生会很随意地设定一个人、几个人或一个景、一件事。譬如以“幸福”为话题作文,有的学生刻画了一个老人以剪纸为谋生手段,为全家人创造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刻画了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兄弟因为紫砂壶而产生矛盾,也因为紫砂壶最终和好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再如,以话题“回忆”作文,有的学生写了关于爷爷和奶奶之间用一个石磨串起的爱情故事,成了两个人之间的回忆,也成了一个时代的爱情回忆。我们可以将这些核心事物称之为作文中的故事载体。
再说议论文,议论文顾名思义,用素材论据完成对论点的论证。如果说,议论文中也有意象,会出现在哪里?其实就在素材论据之中。有的学生选择的素材来源为李渔的《闲情偶寄》。此书是清初文人李渔撰写的一部包涵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的“寓庄论于闲情”的随笔。不论是艺术还是实物都可成为议论文的意象,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喜爱。
三、意象与设计
作文中的意象处处存在,没有意象的创作也就失去了本色和特色,毫无竞争力。有了意象的存在,下一步就是思考如何将意象设计到故事或论说当中。不妨作个假设,如果教师刻意指导学生,在一景上加以思考,假设一景为一棵树,是选择一棵柳树呢,还是一棵榕树呢?我们可以这样来鉴别,一是从二者的名称本身来看,更诗意一点的偏于榕树,二是从树的文化含义来看,柳树更具有朴素之意,而榕树的花语是回忆、友善、可亲。把相同的人与事安排在这样的有文化含义的榕树之下,岂不是更有韵味?由上面谈到的作文意象石磨来说,以石磨写爷爷奶奶合作磨黄豆,爷爷流汗时奶奶用手巾擦拭,奶奶腰酸时爷爷连忙过来搀扶,老夫老妻之间的相亲相爱,令人羡慕不已!意象为诗意创作的基础,学生的创作设计思维是多元化的,如果意象与情节完美融合,那么作文会更有厚重的底蕴。
四、意象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意象在作文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载体,已经完成了由物至情的转变。以客观事物的形象为“象”,以表象之下的义为“意”,看是有了意象,实为一种审美体验,包含了作家对“象”的理解和领悟。意象作为其的一个元素,它总是成为被围绕的一个核心,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作文的指导和创作当中。于记叙文而言,故事本身会依据话题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但意象的实质却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可以把同一个意象放在不同的故事中。于议论文而言,每个独立的素材都可以以一个意象为主体,这个意象中传递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之意,与每一个论题吻合。作文很复杂,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不断地在作文的教学之路上探讨,找到更合适也更有效的作文之法。
对于学生而言,抓意象是一个突破口;对于教师而言,抓意象是一个切入口,在教与学之中,师生完成一场审美体验。中国美学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在新时代的今天已经开始走出意识形态,转向对生命,对文学,对人类发展的诸多审美现象的关注。宗白华有一句话:艺术家禀赋的诗心,影射着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而它们的存在也恰巧成就了教与学的一种途径。
文学与对意象的处理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融合,创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意境,并以此激活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是文学作品追求的创作意图,其实又何尝不可以成为教学领域一个标准呢?希望每位高中老师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作文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