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73-02
近年来,一些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特别是突发传染病疫情频发,如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2007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近一段时间在全国出现的散在H7N9禽流感,这些疫情都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高校是人群相对密集的特殊社区,加上人员流动性强,病毒传播风险大大增加,是一些传染病的多发地。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也对我校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应对积极,经过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防止了大面积的扩散,确保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现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为高校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思想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完善
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性,构建有效的领导机构和防控工作体系是应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的关键措施,也是落实各种防控措施的重要工作基础。学校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学校防控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多次召开办公会,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从人、财、物和管理机制上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加强与上级教育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及时了解各种传染病疫情信息及防控策略,共同研究、部署和落实学校防控工作,形成有效的学校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格局。[1]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初发时,学校领导第一时间就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2 分工协作、科学防治、积极落实防控措施
2.1 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本着客观、科学、适度的原则,学校有效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海报、宣传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干部进行专门培训,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深入地进行各种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以此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传染病可防、可控、可治的理念,消除恐慌心理,增强学生的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例如为入学学生进行卫生宣教,发放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加大专项投入与建设,全力做好医疗准备工作
在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后,学校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按照疾控中心疫情防护要求,提前储备一定数量的隔离衣、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医务室购买了一批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消杀药品,用于学生宿舍、教室、医务室以及公共环境的消毒。购买大量的体温计,为每位教职工配备一支,每个学生宿舍一支。购买了红外线体温检测仪,保证学校门卫对入校人员体温检测的需要。购买了一次性口罩,免费供给发热病人使用,防止疾病在同学之间传播。按照省卫生厅发布的防治“非典”、“甲流”预防性中药处方,购买了黄芪、甘草、白术、太子参、麦冬、金银花等预防性中药,与学校食堂联合,为学生煎制和提供免费中药汤剂。医务室设立发热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建立发热登记本,详细记录病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专业、所在班级、宿舍、辅导员姓名、联系电话、体温等等。在学校培训楼腾出一层招待房间,用于发热病人、与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外地回校学生的隔离观察,每个房间设备都非常齐全。医务室派专人负责对他们进行医学隔离观察、治疗和日常管理。
2.3 强化出入校园管理,严格体温检测
这几次疫情出现后,在全校实行半封闭管理和学生请销假制度,以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外出,教职工和学生必须持证进入学校。学校门卫对进入校园的人员一律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未经检测者不得进入校园,对体温检测超过37.5℃的校外人员不得进入校园。2009年9月3日是新生报到的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按照“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为有效控制流感在接站班车及校内传播,我们将检测体温地点移至新生接站处,由接站人员分别在火车站和汽车站对新生和送站家长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者方可上车;对体温超过37.5℃者,立即派专人专车送往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医院检查排除甲流方可入校。入校后直接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体温正常一周后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样就防止了疾病的传入。
2.4 严格落实晨检制度,避免疫情扩散
在校学生每天早晨要主动自测体温,宿舍舍长做好学生晨检的督促检查工作,每天填写体温监测登记表,于课前交给班长,班长汇总班级全体学生的登记表后交给辅导员,由辅导员将登记表交至医务室汇总。晨检中一旦发现有发热症状的学生,应立即告知辅导员,并让该生去医务室进一步诊查。教职工每天入校前要自测体温,如出现发热症状,要立即向学校请假,并告知医务室,自行居家隔离并就近到设有发热门诊的医院诊断治疗。坚持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安排专人对因病请假的学生问清病情,做好学生因病缺课详细记录,并追踪学生病情体温变化,发现可疑病例及时报告。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5 加强消毒措施,搞好校园环境卫生
医务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消毒知識培训,对医务室、学生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实施日常消毒及每日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并在校园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大扫除,消灭卫生死角,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宿舍每日开窗,增进室内空气流动。积极防范疾病的传播。
3 积极应对,及时处理流行期发热病例 依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治疗方案(2009版)》,[2]将腋下体温≧37.5℃的定义为发热,发热病人均需去发热定点医院排除甲型H1N1流感。2009年11月3日,大一计算机专业一位新生突发高热,体温达到39.2℃,询问发病情况,得知该生前一天曾经外出,立即转诊至甲型H1N1流感定点医院,进行血常规和胸部X线等检查,排除甲型H1N1流感后回学校治疗。两天后,该班级陆续出现16例发热病人,体温37.6℃~39℃,表现为明显的班级聚集性。医务室迅速上报学校防控领导小组,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蔓延,至12月29日,共出现101例发热病人,均在最快时间给与对症治疗,短时间内得以恢复,未引起大面积的流行,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具体做法如下: 3.1对发热病人要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情的加重。首先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情况,包括是否有外出史,接触史,是否有运动、着凉等病史,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班级、辅导员、联系电话、体温,然后转至定点发热门诊,做血常规及胸部X线检查,排除甲型H1N1流感后转回学校,进入隔离病房观察治疗。对发热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因为有些学生对隔离有抵触情绪,心理压力大,不利于治疗。告知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流感的进一步扩散。给与抗病毒、抗炎、退热药物,如连花清瘟胶囊、抗病毒口服液、清热解毒中成药,合并感染的给与抗生素。隔离病房每日消毒通风,防止交叉感染。每天派专人测量体温四次,体温下降后改为每日测量两次,连续三天体温未超过37.5℃的病人可返回宿舍,继续应用口服药巩固治疗,并教育学生在宿舍内自觉戴口罩,7至10天病人全部治愈。
3.2早预防、早干预可控制流感的蔓延。针对同一宿舍、同一班级出现流感样发热病人后,对其他同学给与预防性干预,例如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宿舍与教室每日消毒通风,与辅导员密切联系,及时沟通,掌握各班学生发热情况,教育学生尽量不要外出聚会,减少参加集体活动,不要乱串宿舍,同时做好流感知识的宣传培训,消除学生的擔心和恐慌情绪。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经过努力,陆续出现的发热病例未有明显的聚集性,医务室的门诊工作恢复正常。[3]
4 体会:
上述几种传染病一旦发生暴发流行,将会给学校防控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003年“非典”期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未出现一例“非典”病例;2009年,我们学校虽然出现了101例流感样病例,但经过采取多方位立体化防控措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也未发生甲型H1N1流感病例。这主要是因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措施得力,上级卫生行政和防疫部门指导有方,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学校医务室同志们的辛勤工作。这些为积极应对传染病疫情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旦再出现突发传染病疫情,能够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大面积扩散,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教体艺「2009」6号
[2] 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治疗方案(2009版)》
[3] 闫进德,曹岩,赵彬,等.某高校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发热学生病情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1006-1007
[4] 蔡乐农,权正良,高登义,等.某高校甲型H1N1流感综合防控措施.中国学校卫生,2010,11(31):1391-1392.
近年来,一些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特别是突发传染病疫情频发,如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2007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近一段时间在全国出现的散在H7N9禽流感,这些疫情都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高校是人群相对密集的特殊社区,加上人员流动性强,病毒传播风险大大增加,是一些传染病的多发地。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也对我校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应对积极,经过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防止了大面积的扩散,确保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现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为高校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思想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完善
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性,构建有效的领导机构和防控工作体系是应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的关键措施,也是落实各种防控措施的重要工作基础。学校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学校防控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多次召开办公会,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从人、财、物和管理机制上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加强与上级教育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及时了解各种传染病疫情信息及防控策略,共同研究、部署和落实学校防控工作,形成有效的学校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格局。[1]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初发时,学校领导第一时间就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2 分工协作、科学防治、积极落实防控措施
2.1 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本着客观、科学、适度的原则,学校有效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海报、宣传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干部进行专门培训,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深入地进行各种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以此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传染病可防、可控、可治的理念,消除恐慌心理,增强学生的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例如为入学学生进行卫生宣教,发放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加大专项投入与建设,全力做好医疗准备工作
在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后,学校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按照疾控中心疫情防护要求,提前储备一定数量的隔离衣、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医务室购买了一批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消杀药品,用于学生宿舍、教室、医务室以及公共环境的消毒。购买大量的体温计,为每位教职工配备一支,每个学生宿舍一支。购买了红外线体温检测仪,保证学校门卫对入校人员体温检测的需要。购买了一次性口罩,免费供给发热病人使用,防止疾病在同学之间传播。按照省卫生厅发布的防治“非典”、“甲流”预防性中药处方,购买了黄芪、甘草、白术、太子参、麦冬、金银花等预防性中药,与学校食堂联合,为学生煎制和提供免费中药汤剂。医务室设立发热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建立发热登记本,详细记录病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专业、所在班级、宿舍、辅导员姓名、联系电话、体温等等。在学校培训楼腾出一层招待房间,用于发热病人、与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外地回校学生的隔离观察,每个房间设备都非常齐全。医务室派专人负责对他们进行医学隔离观察、治疗和日常管理。
2.3 强化出入校园管理,严格体温检测
这几次疫情出现后,在全校实行半封闭管理和学生请销假制度,以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外出,教职工和学生必须持证进入学校。学校门卫对进入校园的人员一律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未经检测者不得进入校园,对体温检测超过37.5℃的校外人员不得进入校园。2009年9月3日是新生报到的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按照“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为有效控制流感在接站班车及校内传播,我们将检测体温地点移至新生接站处,由接站人员分别在火车站和汽车站对新生和送站家长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者方可上车;对体温超过37.5℃者,立即派专人专车送往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医院检查排除甲流方可入校。入校后直接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体温正常一周后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样就防止了疾病的传入。
2.4 严格落实晨检制度,避免疫情扩散
在校学生每天早晨要主动自测体温,宿舍舍长做好学生晨检的督促检查工作,每天填写体温监测登记表,于课前交给班长,班长汇总班级全体学生的登记表后交给辅导员,由辅导员将登记表交至医务室汇总。晨检中一旦发现有发热症状的学生,应立即告知辅导员,并让该生去医务室进一步诊查。教职工每天入校前要自测体温,如出现发热症状,要立即向学校请假,并告知医务室,自行居家隔离并就近到设有发热门诊的医院诊断治疗。坚持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安排专人对因病请假的学生问清病情,做好学生因病缺课详细记录,并追踪学生病情体温变化,发现可疑病例及时报告。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5 加强消毒措施,搞好校园环境卫生
医务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消毒知識培训,对医务室、学生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实施日常消毒及每日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并在校园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大扫除,消灭卫生死角,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宿舍每日开窗,增进室内空气流动。积极防范疾病的传播。
3 积极应对,及时处理流行期发热病例 依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治疗方案(2009版)》,[2]将腋下体温≧37.5℃的定义为发热,发热病人均需去发热定点医院排除甲型H1N1流感。2009年11月3日,大一计算机专业一位新生突发高热,体温达到39.2℃,询问发病情况,得知该生前一天曾经外出,立即转诊至甲型H1N1流感定点医院,进行血常规和胸部X线等检查,排除甲型H1N1流感后回学校治疗。两天后,该班级陆续出现16例发热病人,体温37.6℃~39℃,表现为明显的班级聚集性。医务室迅速上报学校防控领导小组,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蔓延,至12月29日,共出现101例发热病人,均在最快时间给与对症治疗,短时间内得以恢复,未引起大面积的流行,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具体做法如下: 3.1对发热病人要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情的加重。首先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情况,包括是否有外出史,接触史,是否有运动、着凉等病史,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班级、辅导员、联系电话、体温,然后转至定点发热门诊,做血常规及胸部X线检查,排除甲型H1N1流感后转回学校,进入隔离病房观察治疗。对发热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因为有些学生对隔离有抵触情绪,心理压力大,不利于治疗。告知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流感的进一步扩散。给与抗病毒、抗炎、退热药物,如连花清瘟胶囊、抗病毒口服液、清热解毒中成药,合并感染的给与抗生素。隔离病房每日消毒通风,防止交叉感染。每天派专人测量体温四次,体温下降后改为每日测量两次,连续三天体温未超过37.5℃的病人可返回宿舍,继续应用口服药巩固治疗,并教育学生在宿舍内自觉戴口罩,7至10天病人全部治愈。
3.2早预防、早干预可控制流感的蔓延。针对同一宿舍、同一班级出现流感样发热病人后,对其他同学给与预防性干预,例如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宿舍与教室每日消毒通风,与辅导员密切联系,及时沟通,掌握各班学生发热情况,教育学生尽量不要外出聚会,减少参加集体活动,不要乱串宿舍,同时做好流感知识的宣传培训,消除学生的擔心和恐慌情绪。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经过努力,陆续出现的发热病例未有明显的聚集性,医务室的门诊工作恢复正常。[3]
4 体会:
上述几种传染病一旦发生暴发流行,将会给学校防控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003年“非典”期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未出现一例“非典”病例;2009年,我们学校虽然出现了101例流感样病例,但经过采取多方位立体化防控措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也未发生甲型H1N1流感病例。这主要是因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措施得力,上级卫生行政和防疫部门指导有方,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学校医务室同志们的辛勤工作。这些为积极应对传染病疫情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旦再出现突发传染病疫情,能够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大面积扩散,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教体艺「2009」6号
[2] 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治疗方案(2009版)》
[3] 闫进德,曹岩,赵彬,等.某高校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发热学生病情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1006-1007
[4] 蔡乐农,权正良,高登义,等.某高校甲型H1N1流感综合防控措施.中国学校卫生,2010,11(31):1391-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