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及核心素养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当体现和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学生课堂所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听课质量和课堂反馈,教师需要保持较高的敏感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断改善和调整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而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121
引言
小学语文课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义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不但要求学生不断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更要提升沟通、表达、理解等能力,在听与读之外还要加深说和写的能力,进而达到经典文学品读鉴赏的能力。作为小学生踏进校门开始学习的第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未来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起到最直接、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诵读经典名篇,积淀文化底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年级升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增强,高年级语文课本中入选的经典名篇佳作也明显增多。这些经典篇章为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持续积累文化底蕴,提升个人核心素养,塑造优良品格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一文中,文章开门见山地表述了自己对于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很难体会到作者留学离开祖国的切身之苦,但理应能够对作者文笔中的忧伤与不安情绪产生懵懂的感触。老师在讲解此类文章的过程中,更需要对学生以作者的身份进行身临其境的引导,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深情与眷恋。
通过这些日积月累的沉淀,能够帮助学生在品读、理解、表达和写作方面更快成长,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学素养。
二、把握课文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老师很多时候是在扮演文章内容的传达者、中心思想的指引者,一篇课文在完成学习后,很多学生往往对课文的内容印象并不深刻,甚至不能完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核心观点和思想。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首先去关注核心的段落与文字,认真品读,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和发言,诱导学生去对文字做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让学生从各自的视角来看待作者写文章意在表达的中心思想,最终由老师进行综述和总结。
例如,在学习许地山的名篇《落花生》时,老师可以在朗读文章的时候,通过放慢语速、加重语调等方式,突出全文的核心重点,如父亲所说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朗读过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包括对“可贵”之处的理解,对“有用”的理解,以及从花生身上感悟出做人的道理,并让学生体会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同学们对上述问题进行的异彩纷呈的发言,老师需要逐一对学生们善于思考的行为给予肯定,再根据同学们所作的发言内容进行赞许、补充或纠正。最终引导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树立正确的见解,对文中哲理有所感悟。
三、扩充课外知识 丰富学习内容
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被教科书禁锢,因为教材仅仅是一种传递知识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更加因其篇幅的短小而受到传递内容的限制,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生成的结果。因此,基于课本现有内容进行知识延伸和拓展形式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文《乡下人家》为例,在课文中讲到“挂在房前”的南瓜、丝瓜以及“门前场地上”的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时,可以通过播放图片的形式展现,激发学生对于自然动植物和乡村生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辨别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再比如,在讲到“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图里探出头来……”的时候,可以找一些与竹子和竹笋有关的视频百科资料,让学生了解这种植物神奇的生长轨迹,这样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促进了语文和自然课之间的互动性,帮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扩展到自然学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引发学生对多门课程的兴趣,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在学习多门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在乡下旅居过的学生分享一些当地有趣的见闻,通过这些见闻趣事,反映出乡下生活的趣味性,最终可以让长年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们体会到乡下生活的乐趣,对于乡下优美的生活产生向往。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师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好向导的角色,帮助学生在日常静态的课业学习中寻找学习乐趣,激发学习热情,一方面从书本中提取精华,经常品读借鉴,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书本,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强调的是,要讓学生和家长们认识到,提升语文素养是一切课程学习的基础,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需要在这些新颖的教学策略的辅助下,经过长期学习、积累方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193.
[2]陈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34.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121
引言
小学语文课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义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不但要求学生不断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更要提升沟通、表达、理解等能力,在听与读之外还要加深说和写的能力,进而达到经典文学品读鉴赏的能力。作为小学生踏进校门开始学习的第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未来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起到最直接、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诵读经典名篇,积淀文化底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年级升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增强,高年级语文课本中入选的经典名篇佳作也明显增多。这些经典篇章为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持续积累文化底蕴,提升个人核心素养,塑造优良品格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一文中,文章开门见山地表述了自己对于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很难体会到作者留学离开祖国的切身之苦,但理应能够对作者文笔中的忧伤与不安情绪产生懵懂的感触。老师在讲解此类文章的过程中,更需要对学生以作者的身份进行身临其境的引导,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深情与眷恋。
通过这些日积月累的沉淀,能够帮助学生在品读、理解、表达和写作方面更快成长,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学素养。
二、把握课文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老师很多时候是在扮演文章内容的传达者、中心思想的指引者,一篇课文在完成学习后,很多学生往往对课文的内容印象并不深刻,甚至不能完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核心观点和思想。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首先去关注核心的段落与文字,认真品读,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和发言,诱导学生去对文字做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让学生从各自的视角来看待作者写文章意在表达的中心思想,最终由老师进行综述和总结。
例如,在学习许地山的名篇《落花生》时,老师可以在朗读文章的时候,通过放慢语速、加重语调等方式,突出全文的核心重点,如父亲所说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朗读过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包括对“可贵”之处的理解,对“有用”的理解,以及从花生身上感悟出做人的道理,并让学生体会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同学们对上述问题进行的异彩纷呈的发言,老师需要逐一对学生们善于思考的行为给予肯定,再根据同学们所作的发言内容进行赞许、补充或纠正。最终引导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树立正确的见解,对文中哲理有所感悟。
三、扩充课外知识 丰富学习内容
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被教科书禁锢,因为教材仅仅是一种传递知识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更加因其篇幅的短小而受到传递内容的限制,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生成的结果。因此,基于课本现有内容进行知识延伸和拓展形式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文《乡下人家》为例,在课文中讲到“挂在房前”的南瓜、丝瓜以及“门前场地上”的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时,可以通过播放图片的形式展现,激发学生对于自然动植物和乡村生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辨别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再比如,在讲到“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图里探出头来……”的时候,可以找一些与竹子和竹笋有关的视频百科资料,让学生了解这种植物神奇的生长轨迹,这样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促进了语文和自然课之间的互动性,帮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扩展到自然学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引发学生对多门课程的兴趣,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在学习多门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在乡下旅居过的学生分享一些当地有趣的见闻,通过这些见闻趣事,反映出乡下生活的趣味性,最终可以让长年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们体会到乡下生活的乐趣,对于乡下优美的生活产生向往。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师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好向导的角色,帮助学生在日常静态的课业学习中寻找学习乐趣,激发学习热情,一方面从书本中提取精华,经常品读借鉴,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书本,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强调的是,要讓学生和家长们认识到,提升语文素养是一切课程学习的基础,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需要在这些新颖的教学策略的辅助下,经过长期学习、积累方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193.
[2]陈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