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针对传统供应链经营模式的不足,提出了营销链的概念,并就营销链的内涵及特征作了定义,分析了营销链构成的基本结构,及其系统的构建目标。文章第二部分探讨了营销链结构模式的构造,并对营销增值中心链进行了详细构建。
关键词:供应链;营销链;结构模式;构建模式
1 .营销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1.1 营销链的定义
营销链是指企业为实现与顾客的有效沟通,经由需求、市场、开发、技术、生产、渠道、用户等功能性节点连接而成的一个动态流程式结构。营销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与顾客的有效沟通,系统通过整合各节点资源共同促进企业与顾客间信息流的流动,以达成产品价值与顾客需求价值的一致,它的平衡通过信息流的循环流动实现,它的发展由营销链上的系统动力推动。
营销链是一种与现代营销理念相匹配的流程式营销组织。传统的营销沟通依附于职能部门来执行,信息运动过程被人为分割,从而导致信息曲解与失真。营销链则不同,完全打破了传统职能部门的界限,依据信息运动路径来构建沟通流程,完善营销组织。
“动态”反映营销链构建的原则,营销链在构建各节点时遵循的是“结构服从功能,功能服从目标”——即首先确定与顾客有效沟通所需的功能,进而选择节点构成,节点再根据功能选择部门实体构成。这里的实体包括部门(企业或个人,具有自主决策权的实体称为自主实体,具有部分决策权的实体称为半自主实体,没有自主决策权的实体称为从属实体。因而营销链的构成呈现动态变化。
1.2 营销链的构成
1.2.1 营销链的构成要素
(1) 节点:指企业与顾客进行营销沟通所需的环节,包括需求、市场、开发、生产、渠道、销售、顾客等。营销链上的节点构成是动态变化的。作为营销沟通的过程链,市场需求涨落是其发生变化的动力,不同的市场需求代表不同的任务,达到一定阀值时,系统会自行选择、协同节点。不同的顾客需求要求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节点,并给每一节点赋予相对应的活动与内容,承担相应的责任,营销流每经过一个节点,都会发生耗损,因此要进行节点的压缩;同时,节点也是流体的生产节与加强节,压缩须适度。
(2) 营销流:营销链是营销流流经的路径,按照菲利浦.科特勒的观点,营销链上有多种流体在流动,它们是横穿节点的信息流、产品流、货币流、传播流、促销流等,营销链管理的目标是对营销流的优化,是实现流速的最快化和流量的最大化。
(3) 营销力:营销力是指推动营销链在链上流动的力,是营销链系统得以维持循环的关键,包括营销链各节点产生节点动力与阻力,系统产生的系统动力与系统阻力。
1.2.2 营销链的构建
(1) 营销主链:营销主链是营销链的核心增值链,由营销沟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构成。包括需求、市场、开发、生产、渠道、销售,他们共同保障顾客需求的实现。技术链、服务链、供应链作为插件插入营销主链,营销主链是营销链的核心驱动力,营销亚链与插件围绕主链运行,为主链服务,服务于主链的整体目标。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是营销链管理的支撑流程。营销主链上的环节共同服务于顾客:需求、市场环节通过对顾客需求的识别,沉淀出有价值的顾客需求信息,从而向开发提出要求与目标,开发环节据此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模型,同时将目标进行分解,向技术环节下达任务寻求保障。生产环节负责将产品模型大规模复制,渠道与销售环节负责将产品按顾客所要的方式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2) 营销亚链:构成营销主链的次一级链条为营销亚链。有需求链、市场链、开发链等以需求链为例,其主要过程包括顾客需求信息的搜索、探测、识别、确认;客户关系的确立、管理、订单的确认与跟踪。需求链是营销链的一线,核心是信息管理。营销链上按照与顾客沟通的顺序依次包含需求链、市场链、开发链、生产链、渠道链、销售链六条营销亚链。
1.2.3 中央控制系统
营销链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对营销链的控制。通过对链上各节点目标、组织、质量、成本、人力等指标体系的考核和建立来实现对各节点的控制,从而保证各节点的运行不会脱离整体系统的目标,不会出现链内资源配置的不一致、不匹配。
1.3 营销链的系统目标
保障营销流顺畅协调流动是营销链的根本目标,因而,营销链的系统目标就是:实现营销流的流量最大化,流速最快化,衰减最小化,价值最大化。这一规则李蔚教授在《论企业市场营销流程线的再造》一书中曾给出具体描述:
(1) 流量最大化:。其中D代表流量,D1代表初始量,代表增量,W代表衰减量。营销链上的流量由三个基本参数决定,第一个参数是始量,始量与流量成正比关系;始量越大,流量越大;始量越小,流量越小。第二个参数是增量,增量是指营销流在营销链上流动的过程中,各模块追加的量,增量与流量也成正比;第三个参数是衰减量,衰减量与流量成反比,衰减量越大,流量越小;衰减量越小,流量越大。
(2) 流速最快化:Y=f(DN/R)。其中Y代表流速,f代表需求引力,N代表节点推力,R代表流动阻力。需求引力是对营销流需求的强度,需求越强,引力越大,流速越快,流速与需求引力成正比;节点推力是指营销链上各节点施加给各流体的作用力,作用力越大,流速越快,流速与节点推力也成正比;流动阻力是营销流在营销链上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流速越慢,摩擦力越小,流速越快。流速与阻力的关系可表达为Y=1/R,流速与阻力成反比。
(3) 衰减最小化:Y=f(TXSXN/Q)。其中Y代表营销流的衰减量,T代表营销流各流体在营销链上的运行时间,它与衰减量成正比关系,运行时间越长,衰减越大,否则衰减就越小;S代表营销链各流体在营销链上的运行距离,距离越远,衰减量越大,零距离就不存在运动衰减;N代表营销链上的节点数量。它与衰减量成正比;Q代表营销链上各节点的活动质量,它与衰减量成反比。
(4) 增值最大化:Y=f(Q/W)。其中,Y代表营销流流量的增值量,Q代表营销链上各模块的活动质量,它与增值量成正比,活动质量越高,增值量越高;活动质量越低,增值量越低。W代表衰减量,它与增值是成反比关系,衰减量越大,增值量越小;衰减量越小,增值量越大。
2.营销链的构建
构造营销链,实质上是再造企业流程,包括内部营销链(internal marketing chain)构造和外部营销链(external marketing chain)构造两项工作。企业内外部营销链的构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工艺流程为序,广泛涉及企业增值中心链,企业基础链和企业保障链的选择与设计,以及亚链上各节点的人员设计、组织设计、工作设计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节点的转换与压缩和界面的设定等内容。企业在构造自己的营销链时,需根据各自生产经营的特性,设定自己的节点体系,并给每一节点赋予相应的活动内容。鉴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就营销亚链的构造进行探讨,至于亚链上各节点的组织设计、人员设计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内容暂不涉及。
2.1 增值中心链构建
在营销链的构造中,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即增值中心链的设计,是整个构造的核心。按照全程营销理论的要求,增值中心链起于顾客需求,终于顾客满意,就传统企业管理中的营销链做前向和后向的双向延伸。

2.1.1 需求链构造
按照工艺流程顺序,增值中心链的构造可分三段进行:需求链构造、实体链构造和服务链构造(图1)。需求链是直接为企业商品实体的形成而进行的系列产前活动的集合。它的最终目标就识别、研究、开发和设计符合顾客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当然,这里的产品还仅是“模型产品”。一般需求链由如下节点构成:顾客“市场部门”、“开发部”技术部门。
一旦公司识别和测量出了顾客的需求,进行了市场细分并选择了自己的目标顾客以后,就必须着手开发自己的新产品。需求链的移动由此进入开发部节点。
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是公司将来生命的源泉。开发部的主要活动就是以顾客满意为最终目的,研制和设计令顾客满意的商品实体。管理开发过程的核心是进行创新管理。它包括创意的产生和筛选,以及产品创意向产品概念的发展和测试活动。
一旦一种产品概念经管理层评价,能满足公司的目标,符合顾客满意的最终目的,需求链的运动便从开发部转移到技术部。
在这一阶段里,公司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构思转化为在技术上和商业上均可行的产品。如果方案能得以成功设计,还必须在此节点上进行一系列的功能测试(functional tests)、消费者测试(customer tests)和市场测试,以供管理层作出是否对产品实行商品化的决策。
至此,需求链的运动便到达终点,营销流开始流向增值中心链的实体部分。
2.1.2 实体链构造
实体链是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的活动链。企业在实体链上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对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形成企业的商品实体,并最终完成商品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的“惊险一跳”。
实体链上,采购部、车间和仓库三个节点所设计的核心管理职能有两个:一个是质量管理,另一个是成本管理。我们在设计增值中心链时,重点应在顾客满意导向的指导下,为各节点提供符合顾客满意的活动标准与评价指标,节点上的各项专业管理活动,我们视其为营销链“主板”上的插件。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对节点活动标准的设定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以此到达各“插件”的控制。增值中心链的构造,能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从烦琐的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上。
实体链上的最后一环节是营销与销售。它的直接目的是实现企业产品向中间商顾客和消费者顾客的转移。该节点活动主要是为促进和引导顾客购买企业产品的系列活动。实体链构造完毕,企业的经营活动进一步向前延伸,进入服务链环节。
2.1.3 服务链构造
传统的企业管理,增值中心链的运行大都于实体链的末梢戛然而止,没有继续向前,深入到企业的中间商顾客和消费者顾客领域,即使向前延伸了,也多是形式上的功夫。殊不知,众多企业惨淡经营,症结多出于此。
卖掉了商品,决不是说企业的工作已经结束,相反,一项工作才刚刚开始——留住我们的顾客。笔者之所以认为服务链也构成增值中心的一部分,直接为企业创造增值,主要基于如下理由:少损失钱就是为企业多赚钱;节约成本就是为企业创造利润。一个企业光有吸引顾客的技能是不够的,企业还必须留住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他们的顾客背叛率(customer defection rate),顾客一旦流失便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会受到损失。资料显示,获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顾客成本的5倍;公司如果将其顾客流失率降低5%,其利润就能增加25%~85%。
正是基于以上思想,服务链构造的基本目的便是创造顾客满意,留住企业顾客。
服务链的设计,根据企业渠道层级的多寡而呈现出差异性。有的企业选择零级渠道。服务链的设计便直指顾客满意;有的企业选择一级渠道,则服务链的设计还应包括营销链之外,不在公司的可控资源之列,但它位处企业与终端顾客之间,构成企业与消费顾客的桥梁,是企业实现终端顾客满意的重要途径,所以,企业必须用以看待其最终用户同样的方式来看待它,并应不断地向它的中间商传送一个信息,即它是把中间商当合伙人看待的,它们共同努力创造顾客的满意。该节点处的活动内容主要偏重产品实体转移之后的渠道成员的培训、评价、激励和渠道的改进等相关活动。顾客满意,这既是服务链构造的末端,也是整个增值中心链的止点,该节点处的服务包括为保持和提高产品价值有关的系列活动,其核心管理职能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以此来创造和维护顾客的满意与忠诚。
2.2 企业基础链和保障链的构造
企业的基础链,是支持整个营销链得以运行的基础结构。它通过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能,负责对营销链的运行进行全程管理,其地位相当于生产线中的中央控制系统,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被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所涉及的系列活动如组织结构的设计,控制系统的建立,战略方针的拟定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主要由高层管理人员来执行。在多种经营的企业里,公司总部和经营单位均需构造自己的基础链,设计基础链上的活动内容。
保障链的构造包括对“三线”的构造:一是企业的人力保障线,二是企业的财力保障线,三是企业的后勤保障线。如图1所示,增值中心链上的各项活动,无一不需相应的人力、财力和后勤保障作支持。企业构造自己的保障链,必须结合自己生产经营的特性,在每条保障线与各项增值中心活动对应的虚线框内(共21个虚线框),填入与之相对应的保障活动内容。由于此项工作内容繁杂,加上必须结合企业各自的生产经营特点来设计,因此本文论述从略。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等. 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5
[2] 柴跃廷, 刘义. 敏捷供需链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1.9
[3] 李蔚. CS管理[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4
[4] 徐二明. 企业战略管理[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5
[5] (克希尔)(Cahill,D.j.). 内部营销[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1
[6] Hammer and Champy,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M]
[7]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 梅汝河, 梅清豪等译. 营销管理(新千年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8] 李蔚.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九五’规划专项任务项目”分析报告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535000)
关键词:供应链;营销链;结构模式;构建模式
1 .营销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1.1 营销链的定义
营销链是指企业为实现与顾客的有效沟通,经由需求、市场、开发、技术、生产、渠道、用户等功能性节点连接而成的一个动态流程式结构。营销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与顾客的有效沟通,系统通过整合各节点资源共同促进企业与顾客间信息流的流动,以达成产品价值与顾客需求价值的一致,它的平衡通过信息流的循环流动实现,它的发展由营销链上的系统动力推动。
营销链是一种与现代营销理念相匹配的流程式营销组织。传统的营销沟通依附于职能部门来执行,信息运动过程被人为分割,从而导致信息曲解与失真。营销链则不同,完全打破了传统职能部门的界限,依据信息运动路径来构建沟通流程,完善营销组织。
“动态”反映营销链构建的原则,营销链在构建各节点时遵循的是“结构服从功能,功能服从目标”——即首先确定与顾客有效沟通所需的功能,进而选择节点构成,节点再根据功能选择部门实体构成。这里的实体包括部门(企业或个人,具有自主决策权的实体称为自主实体,具有部分决策权的实体称为半自主实体,没有自主决策权的实体称为从属实体。因而营销链的构成呈现动态变化。
1.2 营销链的构成
1.2.1 营销链的构成要素
(1) 节点:指企业与顾客进行营销沟通所需的环节,包括需求、市场、开发、生产、渠道、销售、顾客等。营销链上的节点构成是动态变化的。作为营销沟通的过程链,市场需求涨落是其发生变化的动力,不同的市场需求代表不同的任务,达到一定阀值时,系统会自行选择、协同节点。不同的顾客需求要求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节点,并给每一节点赋予相对应的活动与内容,承担相应的责任,营销流每经过一个节点,都会发生耗损,因此要进行节点的压缩;同时,节点也是流体的生产节与加强节,压缩须适度。
(2) 营销流:营销链是营销流流经的路径,按照菲利浦.科特勒的观点,营销链上有多种流体在流动,它们是横穿节点的信息流、产品流、货币流、传播流、促销流等,营销链管理的目标是对营销流的优化,是实现流速的最快化和流量的最大化。
(3) 营销力:营销力是指推动营销链在链上流动的力,是营销链系统得以维持循环的关键,包括营销链各节点产生节点动力与阻力,系统产生的系统动力与系统阻力。
1.2.2 营销链的构建
(1) 营销主链:营销主链是营销链的核心增值链,由营销沟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构成。包括需求、市场、开发、生产、渠道、销售,他们共同保障顾客需求的实现。技术链、服务链、供应链作为插件插入营销主链,营销主链是营销链的核心驱动力,营销亚链与插件围绕主链运行,为主链服务,服务于主链的整体目标。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是营销链管理的支撑流程。营销主链上的环节共同服务于顾客:需求、市场环节通过对顾客需求的识别,沉淀出有价值的顾客需求信息,从而向开发提出要求与目标,开发环节据此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模型,同时将目标进行分解,向技术环节下达任务寻求保障。生产环节负责将产品模型大规模复制,渠道与销售环节负责将产品按顾客所要的方式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2) 营销亚链:构成营销主链的次一级链条为营销亚链。有需求链、市场链、开发链等以需求链为例,其主要过程包括顾客需求信息的搜索、探测、识别、确认;客户关系的确立、管理、订单的确认与跟踪。需求链是营销链的一线,核心是信息管理。营销链上按照与顾客沟通的顺序依次包含需求链、市场链、开发链、生产链、渠道链、销售链六条营销亚链。
1.2.3 中央控制系统
营销链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对营销链的控制。通过对链上各节点目标、组织、质量、成本、人力等指标体系的考核和建立来实现对各节点的控制,从而保证各节点的运行不会脱离整体系统的目标,不会出现链内资源配置的不一致、不匹配。
1.3 营销链的系统目标
保障营销流顺畅协调流动是营销链的根本目标,因而,营销链的系统目标就是:实现营销流的流量最大化,流速最快化,衰减最小化,价值最大化。这一规则李蔚教授在《论企业市场营销流程线的再造》一书中曾给出具体描述:
(1) 流量最大化:。其中D代表流量,D1代表初始量,代表增量,W代表衰减量。营销链上的流量由三个基本参数决定,第一个参数是始量,始量与流量成正比关系;始量越大,流量越大;始量越小,流量越小。第二个参数是增量,增量是指营销流在营销链上流动的过程中,各模块追加的量,增量与流量也成正比;第三个参数是衰减量,衰减量与流量成反比,衰减量越大,流量越小;衰减量越小,流量越大。
(2) 流速最快化:Y=f(DN/R)。其中Y代表流速,f代表需求引力,N代表节点推力,R代表流动阻力。需求引力是对营销流需求的强度,需求越强,引力越大,流速越快,流速与需求引力成正比;节点推力是指营销链上各节点施加给各流体的作用力,作用力越大,流速越快,流速与节点推力也成正比;流动阻力是营销流在营销链上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流速越慢,摩擦力越小,流速越快。流速与阻力的关系可表达为Y=1/R,流速与阻力成反比。
(3) 衰减最小化:Y=f(TXSXN/Q)。其中Y代表营销流的衰减量,T代表营销流各流体在营销链上的运行时间,它与衰减量成正比关系,运行时间越长,衰减越大,否则衰减就越小;S代表营销链各流体在营销链上的运行距离,距离越远,衰减量越大,零距离就不存在运动衰减;N代表营销链上的节点数量。它与衰减量成正比;Q代表营销链上各节点的活动质量,它与衰减量成反比。
(4) 增值最大化:Y=f(Q/W)。其中,Y代表营销流流量的增值量,Q代表营销链上各模块的活动质量,它与增值量成正比,活动质量越高,增值量越高;活动质量越低,增值量越低。W代表衰减量,它与增值是成反比关系,衰减量越大,增值量越小;衰减量越小,增值量越大。
2.营销链的构建
构造营销链,实质上是再造企业流程,包括内部营销链(internal marketing chain)构造和外部营销链(external marketing chain)构造两项工作。企业内外部营销链的构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工艺流程为序,广泛涉及企业增值中心链,企业基础链和企业保障链的选择与设计,以及亚链上各节点的人员设计、组织设计、工作设计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节点的转换与压缩和界面的设定等内容。企业在构造自己的营销链时,需根据各自生产经营的特性,设定自己的节点体系,并给每一节点赋予相应的活动内容。鉴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就营销亚链的构造进行探讨,至于亚链上各节点的组织设计、人员设计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内容暂不涉及。
2.1 增值中心链构建
在营销链的构造中,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即增值中心链的设计,是整个构造的核心。按照全程营销理论的要求,增值中心链起于顾客需求,终于顾客满意,就传统企业管理中的营销链做前向和后向的双向延伸。

2.1.1 需求链构造
按照工艺流程顺序,增值中心链的构造可分三段进行:需求链构造、实体链构造和服务链构造(图1)。需求链是直接为企业商品实体的形成而进行的系列产前活动的集合。它的最终目标就识别、研究、开发和设计符合顾客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当然,这里的产品还仅是“模型产品”。一般需求链由如下节点构成:顾客“市场部门”、“开发部”技术部门。
一旦公司识别和测量出了顾客的需求,进行了市场细分并选择了自己的目标顾客以后,就必须着手开发自己的新产品。需求链的移动由此进入开发部节点。
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是公司将来生命的源泉。开发部的主要活动就是以顾客满意为最终目的,研制和设计令顾客满意的商品实体。管理开发过程的核心是进行创新管理。它包括创意的产生和筛选,以及产品创意向产品概念的发展和测试活动。
一旦一种产品概念经管理层评价,能满足公司的目标,符合顾客满意的最终目的,需求链的运动便从开发部转移到技术部。
在这一阶段里,公司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构思转化为在技术上和商业上均可行的产品。如果方案能得以成功设计,还必须在此节点上进行一系列的功能测试(functional tests)、消费者测试(customer tests)和市场测试,以供管理层作出是否对产品实行商品化的决策。
至此,需求链的运动便到达终点,营销流开始流向增值中心链的实体部分。
2.1.2 实体链构造
实体链是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的活动链。企业在实体链上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对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形成企业的商品实体,并最终完成商品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的“惊险一跳”。
实体链上,采购部、车间和仓库三个节点所设计的核心管理职能有两个:一个是质量管理,另一个是成本管理。我们在设计增值中心链时,重点应在顾客满意导向的指导下,为各节点提供符合顾客满意的活动标准与评价指标,节点上的各项专业管理活动,我们视其为营销链“主板”上的插件。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对节点活动标准的设定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以此到达各“插件”的控制。增值中心链的构造,能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从烦琐的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上。
实体链上的最后一环节是营销与销售。它的直接目的是实现企业产品向中间商顾客和消费者顾客的转移。该节点活动主要是为促进和引导顾客购买企业产品的系列活动。实体链构造完毕,企业的经营活动进一步向前延伸,进入服务链环节。
2.1.3 服务链构造
传统的企业管理,增值中心链的运行大都于实体链的末梢戛然而止,没有继续向前,深入到企业的中间商顾客和消费者顾客领域,即使向前延伸了,也多是形式上的功夫。殊不知,众多企业惨淡经营,症结多出于此。
卖掉了商品,决不是说企业的工作已经结束,相反,一项工作才刚刚开始——留住我们的顾客。笔者之所以认为服务链也构成增值中心的一部分,直接为企业创造增值,主要基于如下理由:少损失钱就是为企业多赚钱;节约成本就是为企业创造利润。一个企业光有吸引顾客的技能是不够的,企业还必须留住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他们的顾客背叛率(customer defection rate),顾客一旦流失便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会受到损失。资料显示,获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顾客成本的5倍;公司如果将其顾客流失率降低5%,其利润就能增加25%~85%。
正是基于以上思想,服务链构造的基本目的便是创造顾客满意,留住企业顾客。
服务链的设计,根据企业渠道层级的多寡而呈现出差异性。有的企业选择零级渠道。服务链的设计便直指顾客满意;有的企业选择一级渠道,则服务链的设计还应包括营销链之外,不在公司的可控资源之列,但它位处企业与终端顾客之间,构成企业与消费顾客的桥梁,是企业实现终端顾客满意的重要途径,所以,企业必须用以看待其最终用户同样的方式来看待它,并应不断地向它的中间商传送一个信息,即它是把中间商当合伙人看待的,它们共同努力创造顾客的满意。该节点处的活动内容主要偏重产品实体转移之后的渠道成员的培训、评价、激励和渠道的改进等相关活动。顾客满意,这既是服务链构造的末端,也是整个增值中心链的止点,该节点处的服务包括为保持和提高产品价值有关的系列活动,其核心管理职能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以此来创造和维护顾客的满意与忠诚。
2.2 企业基础链和保障链的构造
企业的基础链,是支持整个营销链得以运行的基础结构。它通过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能,负责对营销链的运行进行全程管理,其地位相当于生产线中的中央控制系统,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被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所涉及的系列活动如组织结构的设计,控制系统的建立,战略方针的拟定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主要由高层管理人员来执行。在多种经营的企业里,公司总部和经营单位均需构造自己的基础链,设计基础链上的活动内容。
保障链的构造包括对“三线”的构造:一是企业的人力保障线,二是企业的财力保障线,三是企业的后勤保障线。如图1所示,增值中心链上的各项活动,无一不需相应的人力、财力和后勤保障作支持。企业构造自己的保障链,必须结合自己生产经营的特性,在每条保障线与各项增值中心活动对应的虚线框内(共21个虚线框),填入与之相对应的保障活动内容。由于此项工作内容繁杂,加上必须结合企业各自的生产经营特点来设计,因此本文论述从略。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等. 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5
[2] 柴跃廷, 刘义. 敏捷供需链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1.9
[3] 李蔚. CS管理[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4
[4] 徐二明. 企业战略管理[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5
[5] (克希尔)(Cahill,D.j.). 内部营销[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1
[6] Hammer and Champy,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M]
[7]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 梅汝河, 梅清豪等译. 营销管理(新千年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8] 李蔚.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九五’规划专项任务项目”分析报告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5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