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生机之间的互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形象直观地展示数学知识,使学生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全面达成数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学习 数学素养
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效果和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尤其是数学学科,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较为抽象,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设备很难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很难形象直观解决教学难点,使得学生的学习基本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很死板,很难有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极大地优化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人机互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详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的合作者,教师应把学习任务进行有效分解,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与讨论,拿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实在不行的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师只是适当给予点拨,就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引入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了解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是怎么得到的。上课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展示,通过PPT课件链接网络地址,让学生直观看到这些方法的出处,便于课下查询学习。很多学生掌握了用拼纸的方法进行探究。还有的学生搜索到了微课资源,清楚地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对每种方法进行现场讲解,说出推导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很浓。这样引入新课,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能有效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突破数学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是很抽象的,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很差,缺乏一定的构图技巧。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相对其他学科难度更大。为有效突破数学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辅助作用。尤其是触摸屏电视的使用,突出体现了它的交互功能,教师和学生通过人机互动方式,能科学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启迪了学生创新思维,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推导的探究教学时,在传统的教学中,基本都是由教师画图、推导,为学生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强化记忆即可。这样,教学有悖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触摸屏电视进行探究性教学。首先让学生在触摸屏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可以是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通过在屏幕上用手指或者是笔进行定位、复制、旋转、组合,形成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利用触摸屏的互动效果,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直观的图形刺激,再通过图形工具画高,经过仔细观察、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进而在运用时能够得心应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优化训练环节,使数学课堂更具有高效性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初步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PPT课件,对本节课涉及的知识进行专题式展示,通过训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辅导,使数学课堂更具有高效性。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在新知识学完后进行知识反馈训练,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PPT课件,将同类型的训练题目放在一张幻灯片上,便于学生自己寻找规律。同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将不同梯度的试题分类处理,同一张幻灯片上有不同梯度的试题,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选择,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还可以利用高清视频展台进行对比教学,将相似的题目、易错题目进行对比,利用展台截图功能,将两个相似的题目、易错题目截图后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开阔思维、体验数学、提高技能,全面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2]韦刚.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例谈.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9).
[3]李平红.有利需要 效率优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2).
[4]钱泺妃.例谈运用计算机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中小学电教:下,2014(3).
(责编 张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学习 数学素养
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效果和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尤其是数学学科,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较为抽象,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设备很难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很难形象直观解决教学难点,使得学生的学习基本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很死板,很难有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极大地优化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人机互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详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的合作者,教师应把学习任务进行有效分解,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与讨论,拿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实在不行的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师只是适当给予点拨,就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引入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了解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是怎么得到的。上课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展示,通过PPT课件链接网络地址,让学生直观看到这些方法的出处,便于课下查询学习。很多学生掌握了用拼纸的方法进行探究。还有的学生搜索到了微课资源,清楚地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对每种方法进行现场讲解,说出推导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很浓。这样引入新课,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能有效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突破数学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是很抽象的,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很差,缺乏一定的构图技巧。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相对其他学科难度更大。为有效突破数学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辅助作用。尤其是触摸屏电视的使用,突出体现了它的交互功能,教师和学生通过人机互动方式,能科学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启迪了学生创新思维,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推导的探究教学时,在传统的教学中,基本都是由教师画图、推导,为学生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强化记忆即可。这样,教学有悖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触摸屏电视进行探究性教学。首先让学生在触摸屏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可以是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通过在屏幕上用手指或者是笔进行定位、复制、旋转、组合,形成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利用触摸屏的互动效果,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直观的图形刺激,再通过图形工具画高,经过仔细观察、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进而在运用时能够得心应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优化训练环节,使数学课堂更具有高效性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初步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PPT课件,对本节课涉及的知识进行专题式展示,通过训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辅导,使数学课堂更具有高效性。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在新知识学完后进行知识反馈训练,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PPT课件,将同类型的训练题目放在一张幻灯片上,便于学生自己寻找规律。同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将不同梯度的试题分类处理,同一张幻灯片上有不同梯度的试题,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选择,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还可以利用高清视频展台进行对比教学,将相似的题目、易错题目进行对比,利用展台截图功能,将两个相似的题目、易错题目截图后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开阔思维、体验数学、提高技能,全面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2]韦刚.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例谈.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9).
[3]李平红.有利需要 效率优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2).
[4]钱泺妃.例谈运用计算机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中小学电教:下,2014(3).
(责编 张宇)